2017年7月1日星期六

比“阶层固化”更坑爹的是智商固化

文/六神磊磊

回答一个后台常见的问题:

你怎么看最近很火的一个词儿——“阶层固化”?

对这个我没什么研究,回答不了,但有另一个比“阶层固化”更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智商固化。

举个例子。前些天我发了篇稿,说金庸先生的父亲被错杀了,三十年后有关方面进行了平反。

有人留言说:“呵呵虽然他父亲个人也算不幸,但这是必须的选择。为了进步,这个阶级必须被消灭!”

能想象出对面屏幕前,那张自以为很深刻、很高屋建瓴的执拗的脸。

这样的留言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扎堆出现,丧尸般一串连着一串,在我的后台一会儿排成s形一会儿排成b形。说明一下,我的文章都是设置的不关注也能留言,这些人多数不是我的读者,是不知道从哪里呼啸而来的。

这个就叫做智商固化。

一个人,十五岁的时候这么看问题,也还可以理解,因为教材多半就是这么教的。但在成年以后,三十五岁、四十五岁了还这么看问题,那就是智商已经固化了。

按照常理,人类都应该越大越聪明。五岁比三岁聪明,十岁比五岁聪明,这是自然规律。四十既然叫做“不惑”,那总得比二十岁聪明。但现实不是这样。有些人明明岁数长大了,但思维能力并不随之增加。

大家有没发现一个现象:有的人一发表观点,他们所用到的那些论据、材料,他们的理念和思维方式,都是人生前十五年在初中、小学里学到的东西?

比如前些年有一次网民“出征”,我旁观了一下,发现一个现象:他们引用的诗文,罕有超出了初中课本范畴的。

智商固化的人,除了论据永远来自初中小学,还有一些他们很喜欢的“金句”,动辄就爱引用的,每在网上用一次都觉得自己很深刻,比如“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又比如“看问题要辩证,一分为二地来看!”

这些代表了他们抽象思维的最高水平的话,也都是典型的初中小学里的“知识”。

也就是说,离开小学初中之后,他们再没有系统地学习一点什么了。也许在人生的摸爬滚打中,学了一点小圈子里的为人处世之道,学了一点趋利避害的小法门,但是头脑基本没长进。不管年纪多大,他们的头脑永远停留在了十六岁花季的时候。

就像十年前攒的一台老机器,盖上了机箱盖,铆上铆钉,从此拒绝一切更新,要明的是,风扇还倍儿响。

智商固化之后,会呈现出一个典型的特征:拒绝一切稍微有获取难度的知识,比如不愿意看书,只喜欢看帖。

曾有一个人气愤地问我:有人说八国联军是我们自己招来的,这他妈的可能吗?你倒是给我说清楚。

我说这个事很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看你地址显示是河南的,戴玄之先生就是河南人,是你老乡,可以去读他的《义和团研究》。

他说:我从来不看这些作家的东西!

……

你瞧,他畏难。就这样,越来越憎恶看书,拒绝更新知识,源源不断地采天地之傻气,好让自己深陷智商洼地,无法自拔。

说起来,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挺不容易的,都必须要翻过一道坎——忘掉小时候学的东西,把它们像出水痘一样出掉,推倒重来。

比如听说一个人无辜地死去,作为人类,正常的反应是不忍、流泪,而你小时候学到的道理却可能是他必须作为一种“进步”的代价被消灭掉。

有成千上万的人就倒在这倒坎上,一直没翻过去。他们自己是察觉不了的,因为小时候学的那些理论很妙,自成体系,可以解释一切现象。比如万事万物都可以“辩证”地看,而一切牺牲,都可以作为“进步”的代价。

所以牺牲这个也是必须的代价,牺牲那个也是必须的代价,别人的牺牲都不是牺牲。只有牺牲到他们自己头上,才会忽然反应过来,坚决地不干了,一瞪眼:“尼玛……!!”

原文链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