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纵容只会恶化未成年人生存状况
@写不出稿苏见祈
#男孩中考志愿被篡改#
这件事网上的讨论已经不多了,但是在现实里,事情并没有结束。
因为那位“阳刚”的霸凌者,已经顺利地升入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我想,他新班级里那些同学的家长,最近应该都睡得不怎么安稳。
我们先来看看,他过去都做过哪些事情:
在音乐课上抓起一支笔扎进室友的手掌里,鲜血直流。
扇室友的耳光,摔倒室友,然后给他一脚。
在食堂吃饭时,把剩饭泼到室友的盘子里。
把室友的被子铺盖淋湿,让室友睡湿被子。
以及,把成绩同样优秀的室友的中考志愿改成最差的那个学校。
需要注意的是,最后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校园霸凌的范畴。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这个行为“已经构成非法改变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程序,且属情节较重。”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样的一个人,会因为这一系列的恶行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没有。
他没有因为以上的任何一件事,受到任何惩罚。
他被处以行政拘留六日的处罚,但是由于不满十六周岁,不送拘留所执行。
行政层面无法作为,那学校和教育系统总该有所行动吧?要知道在很多学校,在宿舍煮泡面都是可以处分的。
同样没有。
这个对同学施暴、违法了法律法规的许同学,被县里最好的高中录取,顺利开始了新学期。
在新的学校里,有人问他,有没有修改同学的志愿。
“没有。”他淡淡地回答。
他修改了同学志愿的行为是被公安机关认定的,但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他依然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显然更无悔改的意思。
这就是法律对未成年施暴者“网开一面”的结果。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报到有五万多个转发。以我的经验来看,在新浪微博一个平台,这篇报道的阅读量就能达到两千万。
这上千万个新闻的读者里,有没有正在对同学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呢?
我认为大概率是有的。
因为做坏事的人,总是对和自己作恶相关的消息特别敏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担心自己受到惩罚的忧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所以当他们看到这个新闻标题的时候,一定会点进去,看看自己这么做可能的下场。
可是读完新闻之后,他们会长出一口气,一身轻松。
因为他们再一次发现,自己无须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任何代价。不仅无须付出行政和司法领域的代价,就连学校教务处的处分都不会有。
于是下一次,他们扇同学耳光的时候,他们把剩菜泼进同学的饭碗里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地高枕无忧。
我们经常说,孩子是一张白纸。
大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通常都会往好的方面联想,比如“一张白纸有无限可能”之类。
但这无限可能里,也包括由于道德价值观尚未成型而无法约束的, 绝对而纯粹的恶。
2019年1月,湖南娄底某中学,两个男孩踢球发生争执,13岁的严某某取刀捅伤了12岁的同学,伤者抢救无效死亡。
2018年12月,湖南益阳一名12岁的小学六年级男生,持菜刀连砍母亲20多刀,致母亲当场死亡。
2013年12月,重庆一名十一岁的小女孩在电梯里摔打男婴,并将其扔下25楼。
2004年7月,黑龙江通河县13岁男孩赵力宝强奸14岁同村女孩后,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重获自由的他随后持刀杀死了受害女生的母亲。
以上的桩桩件件,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堪称突破人性下限的凶残。可是这些“孩子”犯下这些罪恶的时候,看起来却毫无思想负担。
因为他们的道德标准还没有成型,他们要突破人性的下限,比成年人还要容易得多。
法律的制裁,让未成年的凶手畏惧事后的代价,是唯一有可能压制压制这种纯粹恶念的方法。
今天是信息时代,每个孩子都可以有手机,都可以看到新闻里同类事件的判例。
每一次未成年的凶手逃脱法律的制裁,潜在的凶手们就会获得安全感,就有更多潜在的被害人陷入危机。
我们的法律要保护的,是未成年的凶手,还是未成年的普通人?
最近一些媒体对于“阳刚”的推崇和对所谓“娘炮”的批判,无疑让校园里性格相对内向敏感的同学的处境雪上加霜。
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原本就是比较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群体,如今舆论公然把他们成为“娘炮”,更是给学校里的霸凌者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当舆论偏离正轨,道德也无法制衡暴力的时候,唯一还能让霸凌者有所畏惧的,只有法律这个社会的底线了。
如果法律再对霸凌者网开一面,那么在校园里,这些人就可以为所欲为。
其实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不是没有能够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的处理方式。
云南建水女生被殴打事件中,参与殴打女生的16名行凶者均为学生,其中年龄最大者14岁,最小的只有11岁。
9月8日官方通报了处理结果,行凶者中的4名学生接受公安机关处罚和学校处分后,被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其余12名学生也在接受公安机关处理后,由学校予以处分。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处罚范例。
以对待成年罪犯的态度对待未成年的罪犯,才是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
如果温州市修改他人志愿的许同学也被转入“专门学校”,他应该就无法大言不惭地,连错误都不屑于承认。
今天和他同班的孩子和家长们,也就无须担忧班级里有这样一个,把笔扎进同学手心里的“孩子”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