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星期日
宗馥莉和她的异母弟妹:street smart还是book smart?
@简历菌:宗馥莉和她同胞的实力差距
我算是高中开始跟踪关注娃哈哈很多年,我在微博也分享过很多次我的一些洞察,以及他们和农夫山泉的差异化。
宗馥莉出生的时候,宗庆后 37 岁。但是宗庆后是 42 岁才开始创业。
题外话,我们国内超过 40 岁创业成为大佬的人,都有好几任老婆,并且对公司的利益转移设计方式类似,公众面前的人设也类似。都是符合网友想象的节俭,没有架子的形象。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那个年代的企业家圈子就是这样。
宗庆后赚到第一桶金是 45 岁。这里提另外一个点,很多人从一无所有到富人,基本上就是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个事实可能颠覆很多人认知。
也就是说,宗馥莉出生的时候,家境一般,跟大众没啥区别。但是到宗馥莉 8 岁的时候,爸爸已经赚到第一桶金了。
宗馥莉是 14 岁去美国留学的,我记得早年我看过一个采访好像她是对国内读书有些厌学,加那时候家里开始有这个实力送她出去,所以就出去了。
当然,现在有另一个说法,这个我就不扯了,不是今天的重点。
她后来在美国读的本科,不咋地。QS 排名几百名开外。
但是,小妈的 2 小孩,都是头部名校毕业,一个康奈尔,一个宾夕法尼亚。
这里涉及到一个知识点,我也是小孩读书后才开始逐渐了解。
如果本科读藤校,基本上可以确定,这小孩的父母很牛,可以说父母的规划能力占了绝大分比例。当然,不是说学校和小孩自己能力不重要。只是相比读其他国家的头部本科包括国内的名校来说,家长的见识和规划能力占比权重更高。
因为美本藤校讲究文武双全,就是不仅仅要学术好,还要体育也好,并且还需要你本身有独特性。如果只是学术好,这孩子有天赋就行。但是体育要好,并且好到在一个独特的领域拿到头部奖项来证明自己的优秀。这个就需要家长有足够长远的见识、规划能力和资金。因为这方面的能力和奖项没法找个补习班速成,一定是十几年里,有规划有意识的去争取的。
如果家长见识一般,学校和孩子自己不错,那么拿个英本和其他国家的本科更容易一些。家长见识不够,基本上是很难上美本藤校的。
所以,市面上的国际学校、留学机构,几乎都是拿英本作为宣传噱头,极少拿藤校作为噱头。进藤校的能力主要掌握在国内极少数学校手里。
讲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宗馥莉的学业上其实是没有规划的,那时候国内对美国学校的申请也是陌生的,导致她读了一个排名比较一般的学校。
但是小妈本身是名校毕业,收集信息能力肯定不是一般的强,见识和规划能力也是人上人的,所以两孩子都是上的藤校。
但是为什么,宗馥莉的经营能力远胜这两藤校毕业的弟妹呢。
做生意,不是什么开发飞机研发导弹的难事,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活。当然,视角很重要,你要有机会站在这个视角。
宗馥莉本科毕业就回国,她爸爸去哪个城市投资建厂,她的罐装厂就开在附近。所以她是实打实的商业战场练出来的。
她在接班前,最后的岗位是主动向父亲申请的娃哈哈公关部部长。几年下来,她的公关战能力,已经在公众面前崭露头角了。可以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前年,张雪峰有个上热搜的事,他认为新闻传播专业可以关闭,普通人不建议读。他的出发点是,他没读过新闻传播,他也成为网红了。
我当时就说,如果你家有个企业,读传媒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宗馥莉就给大家打了个样。
她的小妈的 2 小孩,显然不懂公关,甚至可能中文都一般,所以在这场风暴里,毫无还击之力。
她的小妈在 2014 年创立了娃哈哈双语学校,她认为中国的小孩还是要会中文,懂中国传统。我有个猜测,就是她的小孩中文一般,虽然她英文好,但是也没好到商业经验可以自如分享的程度。
我看过一个博主说过一个理论,她觉得中国家长尽量不要跟孩子讲英语,特别是在国外生活的。他的理由是,家长的英语水平也就是商务英语水平,自己脑袋里想法也只能尽可能捡简单的英语翻译说给孩子听,复杂的沟通说不了,长久下来,反而让家庭沟通不顺畅。
我几年前看过一个采访厂一代的人,其中一个厂一代说,不太愿意小孩出国留学。因为他身边很多厂老板的小孩,留学后只想做一些轻松体面的白领工作,并不想接班了。而且由于长年不在自己身边跟着做生意,能力上也接不了班。
宗馥莉小妈的小孩算是验证了这个观点,从事的就是投资行业,而不是宗馥莉这样接班实业。他的实战能力也就没法跟宗馥莉抗衡。
在他们的案例里,可以看到,不管你读什么学校,真正积累能力的还是商业实战。这也是我们做生意思维的初衷,不是卖你一个电子文档回去看,而是真实的做是生意,实战。有痛哭,有压力,有沮丧,也有钞票和成就奖赏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