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 “信息过载” 对投资的负面影响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有动手的原因在于这个命题背后真正的命题其实很大:在一个投资者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信息不够肯定是无法做决策的,但似乎信息太多投资者也很难在繁杂甚至互相冲突的信息中提炼到有用的能够支持决策的信息,那信息搜集到什么程度算是 “充分且必要” 的?
在这个问题上,两拨不同的投资者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有些人在投资决策之前搜集的信息太少,连投资标的的基本信息都没有了解情况,单凭推荐人一句 “最近涨的好”“肯定能涨”,或者稍微多一点信息 “他们家投资经理特别扭”“他们的热门产品马上就要上市了” 等等类似的只言片语就敢把几十万甚至几百几千万投下去。基于不足够的信息投资的结果少数情况下运气不错还能赚点钱,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只因为是基于 “最乐观” 的信息做的投资决策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但是这两年前一类型的投资者由于亏太多亏太快,“投资一百当,当当不一样”,要么已经亏钱亏到受不了退出了投资领域,要么因为吃亏上当太多觉得自己应该改进一下投资决策方法,开始走了另外一个极端:信息过载。
当一个投资者为了做某个投资决策收集或者试图收集的信息超过了 TA 能够接受、理解过着有效利用的程度的时候,唐僧认为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信息过载。这个时候更多的信息,对于投资者做正确或者有效的投资决策是弊大于利的。
“过犹不及”,这句话放在其他人身上的时候绝大多数投资者并不难理解。我看到很多人经常吐槽地铁、机场门口的过度安检,说 “当年有一个神经病干了一件事儿导致后来的无数人都跟着要做一次毫无必要也没什么效果的检查,这对社会资源是多大的浪费啊”,但是轮到自己的投资的时候就:“当年瑞丰达跑路给我们的心理阴影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现在每投一个私募都得看到四级估值表才敢投”…… 这算不算另一种意义上的 “媳妇熬成婆以后,我管你这个那个的”?
唐僧也总结了一下很多投资者在 “信息过载” 这条路上经常误入的几个牛角尖如下:
第一,在品种上,一定要追求看到四级估值表或者看到底仓的具体投资标的,甚至恨不得知道每个品种是多少钱买的,看到多少钱。
以前一度唐僧也在公司主导过 “信息披露的过度透明化”。由于一度债券私募这个行业有些投资机构为了给自己赚钱无所不用其极,搞到整个行业名声 “相当一般”。为了表示跟这些机构做的不一样,并取得投资者的信任,唐僧当年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摊开来放在桌子上给对面看:我自己又没干坏事儿,我就不怕所有事情放在阳光下,你想看什么我就提供什么让你看,身正不怕影子歪。
但是后来慢慢的发现这种 “过度信息披露”,实际上不但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额外的不比要的工作量,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推动和加剧了投资者的 “信息焦虑”,当某一天你觉得这个信息不再对投资具备指导意义不再披露了以后,投资者反而觉得不适应不习惯,甚至反向产生于疑虑了。
比如:到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一个债券系产品披露城投债券的比例和地域分布;或者地产债券的比例还有什么意义么?当年很多投资者计较城投债券的地域分布,那是因为浙江的城投和贵州山东特定地方的城投,名义上都是城投,但是实际上底层投资逻辑相差很大,做一下地域分布的拆分是 “有效信息”,到今天你拆这个地域分布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
再比如:有的投资者在某机构的底层投资标的中发现了某宽基指数的多头仓位,拿来问唐僧:长老你看他们家买这个股指多头是不是说明他们对未来的权益后市很看好呢?
我说那也不尽然,一种可能当然是这家管理人对权益后市很看好,但是不追求个股收益,同时为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选择用股指多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也有可能他们对行情没有判断,在中性判断且深贴水的背景下去获取贴水收益;也有可能是他们空了某个期限的同指数,多了另外一个期限的同指数,试图获得同个指数不同期限之间的收益差,这也是一种特定观点的表达;或者说他们也有可能是多了这个小指数,空了另外一个大指数的,想表达的是接下来行情可能向中小盘风格转换,小票跑的会比大票好的一个观点。
等等等等,不穷举了。
同样一个持仓,在不同时间段叠加不同的其他投资品种,实际上就是投资经理对不同走势的判断和投资观点的表达,光一个股指多头就可以有如此多的可能性,你说你通过看到的那点持仓来 “逆向工程” 投资经理的判断有什么意义呢?
你要觉得投资经理不如你,那你投他干什么?你要是觉得他比你强,你怎么指望你对投资品种的判断比他更有效呢?或者说你觉得投资经理介于 “比你强” 和 “不如你” 之间的波粒二象性?那唐僧只能劝你一句中国古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第二,时间周期上,一定要跟投资经理保持超时间密度的沟通,恨不得知道投资经理每天都在干什么,怎么看。
还有些投资者倒是对四级估值表或者持仓没有执念,但是他们的 “信息焦虑症” 表现在,只要净值一出现波动,就希望投资经理能够肉身出现给做一下 “心灵 SPA”。涨的时候要问问为什么涨这么多,接下来还能不能涨啊?跌的时候要问到底为啥跌,什么品种跌了啊,接下来还会不会跌啊?于是涨也焦虑跌也焦虑,并且还试图把焦虑传达给帮他管钱的投资经理。
要我说,如果投资经理每天的工作都是给你做心灵按摩,那这样的投资者但凡多两个,那投资经理还有时间去干投资的正经活么?TA 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心理咨询专家,但是投资的老本行肯定也就没时间干了啊。最后难道不会因为要按摩你所以没时间做投资,因为没时间做投资所以你更焦虑,因为你更焦虑所以他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按摩你……
互相放过吧!虽然市场瞬息万变每天都在变化,但是(除了量化高频外)大多数投资经理的观点变化不会是那么短就会发生的,背后决策的方法论更不可能是一天以内变三次的。
你就想想看,你打上了一个滴滴专车,这个司机是不是只要按时安全的把你送到目的地就可以了,你会关注和干预他每个红绿灯口有没有红灯停绿灯行,每次变向有没有打灯之类的细节么?如果你要干预到每个转向方向盘打多少度才合适,那多数司机都不会开了:方向盘给你,你来开。
所以,投资之前想好自己的投资周期,是一年,三年还是多久?投资经理的方法论进化周期大概多久?你跟管理人或者投资经理需要多久保持一次有效的沟通?想好这个就不要太过于焦虑,保持一个适度的定期沟通足够了,这个周期一个季度半年,甚至熟悉的管理人一年一次都足够,完全没有必要每天每周关注的那么频繁。
唐僧写关于市场观点的文章也是隔一阵子才有一篇也是一样的道理:每天写真的没什么好些的,多数时间都是惯性运行和垃圾时间,在垃圾时间内花时间在市场上还不如去拍女仆装照。
第三,有些更极端的,甚至一定要拉一个群或者加入一个群,知道跟自己一样买了同一个投资标的的其他投资者什么价格买的,准备什么价格什么时候卖。
这个的信息焦虑可能就更极端一些,一定要周围有一群人跟自己在一起持有同一个品种,而且他们持有的价格一定要比自己高,这样在 “比较优势” 下自己才能睡得着觉,但凡绝大多数人跟自己买的不一样或者买的比自己便宜心理上就受不了。
对于有这种执念的投资者来说,一定要学会课题分离: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人家买黄金是定投,并且家里有个女儿大不了将来女儿打了打成三金五金做嫁妆的,你买黄金是因为最近金价涨的凶拿了自己三五成的资金去投机的。那就算你买的价格比人家便宜,那你说金价跌了人家拿得住还是你拿得住?
不同资金量、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投资目的甚至不同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的人,对同一个投资品种的理解和需求就是不一样的,你看着周围人的投资品种和价格来做你的投资,基本上也就跟 “刻舟求剑” 差的不远了,如果还为此跟别人比来比去给自己制造焦虑的话,那就更是不值。
为了抵抗 “信息焦虑症” 带来的 “信息过载”,提升投资者时间和金钱的使用有效性,唐僧也试图总结了一点小小的经验如下,鉴于篇幅限制就不大规模展开来写了:
一,划定自己能够处理的信息的边界,在自己能处理的信息边界范围内尽量搜集多方面多角度的信息,超出自己处理能力范围之外的信息不要搞那么多,更不要因为觉得永远 “信息不足” 而焦虑。过犹不及。
投资首先是一件先要了解自己的过程,一个不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的投资者很难取得良好的投资效果。我有多少钱,我能投资多久,我能承受多大风险,我有多少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来理解我接下来要面对的东西?当我跨入一个新的行业或者投资品种的时候,我有多少精力、多少能力理解我接下来能够获取的信息?
先画好这个圈再去搜集和整理信息,在自己能力圈之外的投资品种一律不参与,在自己信息处理能力范围之外的信息索性就放掉:不看不听不关注。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有比较优势能够获取和处理的范围之内,才是最大化信息搜集和处理效率的方式。
二,与同行者寻求方法论上的一致性,而非投资结果上的一致性。
同样的输入条件:即便是在同一个市场的同一时刻、不同投资者基于不同目的对同一个品种的判断就是不一样的。当你有机会跟投资经理或者投资的同行交流的时候,不要执着于你们在同一个品种未来方向上的判断是不是完全一致,你觉得贵了他觉得便宜了是完全有可能同时发生的,而且同时发生了这两件事情甚至都不能说明你们俩一定是有一个人对一个人错的。君子之间完全可以 “和而不同”。
网上吵架经常就有网友二极管似得一定要说服对面,似乎只要证明了对面是错的就一定能证明自己是对的,要唐僧说这还是幼稚:完全有可能你俩菜鸡互啄,回头一看俩全错了。
更应该做的是试图去理解投资经理的投资框架和方法体系,如果你觉得这个投资经理是有丰富的投资经验,自己完善的投资框架和体系的,具体的投资判断你应该让他去做而不是你来做,你只需要定期更新对投资经理的判断就好了。还是用前面的打车的例子更好理解一些:你已经确定打到的这个车司机是一个 20 年驾龄乘客评价也很好的老司机,你还非要关注他每个路口转弯是不是打灯这你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么?回头你担心了一路,司机也开的别扭不是?
你想想看开车坐在副驾驶还要抢方向盘的人多讨厌你就能理解了。
三,抓大放小。这句话对很多人的人生非常重要,但是其实很多人穷一生都很难理解和做到。
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人一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建立好自己的三观和价值判断,我要什么。然后把绝大多数的时间投入到人生目标的重要构成因素当中去,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就纠结过来纠结过去。
高考的时候前面有一道选择题你不会做,你会把两个小时都用来死磕这道选择题后面的题全放弃么?所有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不应该。但是在人生的考场里,投资的世界里恰恰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占你产品仓位 3% 的这个品种我观点跟你不一致,我就要赎回你所有的产品…… 何必呢?何苦呢?
但是今天唐僧也的确没法穷举对于任何一个鲜活的个体来说,什么才是他的大,什么才是他的小。也许我的大正是他的小,她的大又是其他人的小。“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但是抓大放小又恰恰是很多人困在自己的 “执念” 里走不出来的一个问题,只能是先把课题摆在这里,估计得每个读者自行悟道了。
就写这么多,回头再见。
来源:唐僧的碎碎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