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星期二

“不封闭小区”所指向的真正用意

前阵子政策出台选择周五即将下班的时候,现在政策出台放在周日晚上半夜,这个时间节点的把握,让我越来越不敢细想

好吧,聊聊这个政策呗,早上上班路上,各位刷了朋友圈,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了一点

最核心的内容我摘要了一下

主标题:中国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内容:
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另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

政策出台后,其实已经有不少人解析了,本来卢俊不准备再聊的,但是看了一些内容之后觉得有些话还是有点不吐不快

第一,我觉得从利民的角度上来说的确是政府层面掩盖问题传播的最好方式

遥想每次地震,所有媒体都会宣扬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英雄事件,而让大家的焦点从房屋质量,拯救效率等问题上忽略。而此次政策,不少人也开始解读例如效仿纽约,认为我们应该像纽约学习构建通敞开式的社区。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我想说,的确纽约的社区都是街区式的,打开式的。但是同样的,大量的贫民窟也是敞开式的,不封闭的,随意走动的。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解决了温饱就不管别人死活,更不能做着纽约梦而不观察自己所处的真实世界。

以前在代理公司呆久了,说实话已经厌烦了拿自己项目类比其他巨牛逼又没见过项目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阐述其实是非常不严密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一个洗脑过程。

好了,我就说说这个政策,在中国,在现在这个截点,推出来,有什么深层含义。

上周五的推送,聊的是中国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问题的由来和严重性,阅读量破10万+了,不少同行在后台发来言论,聊了他们所在的城市所遇到的问题,让我感慨这的确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中国的房地产,除了一线城市ok之外,其他楼市多多少少有各种问题

而现在这个所谓的打造不封闭的社区政策在这个时候入市,而且是全范围铺开的模式,让我不得不多思考了一点

在我的眼里,这个政策无非几个目的

1、政府推卸责任,把更多的压力推给了开发商


很显然,如果将社区的内部道路打通成为公共道路的一部分,很显然,市政道路的压力就降低了,政府对于市政道路的投入就可以减少。而想的更多一点,社区的地面车位也归公共所有,社区的绿化也归城市绿化所有,地方政府在多个维度的社会责任压力都降低了

为什么需要给政府减压,其实说实话就是地方政府自己没钱了,二三线城市的库存压力这么高,现在政府手头的土地已经不值钱了,在楼市问题没解决值钱,地方政府也只能靠节流这个方式渡过难关,那么怎么节流呢,总不能裁员吧,这个面子还是要的,所以就把压力退给开发商了,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2、但是同理的,想了另外一招让开发商接受这个原则

在当下这个逻辑,最符合中国式商业逻辑就是:我退一步,你退一步,然后我们达成交易。这个逻辑所有人都屡试不爽。同样的,现在这个政策政府把压力给到开发商之后,同样也会抛出一个诱饵让不少开发商心动不已

这个诱饵是什么呢

我们认真的思考一下,整个社区成为敞开式的社区,内部道理都是市政道路之后,下面发生的一步是什么。

那就是每一个小组团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定义成独立的地块。换一句话来说,一整块地就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小地块。

这个在二三线楼市开发中有用么

作用大了去了

所有的开发商现在都在二三四线被套住了,都在寻找转移风险的方式。而拿一整块地和别人谈判几乎没有可能,因为谁都看出来这是一个必死的项目,而能够把土地细分为若干个小地块,用一小块一小块土地和别人谈,这样谈成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平摊风险的可能也大了很多

遥想当年上海的新江湾,铁狮门地块就是这么干的,虽然这个项目现在半死不活的,但是背后几个开发商都活的好好的,这个属于典型的成功平摊风险的案例

这是我眼中政府出台这个政策的重要的左右手,和构建和谐社会没有一点关系

但是整个政策抬头下其实还暗藏了三个逻辑诉求

1、用最原始的方式激活地块里的商业指标


大量囤积的地块被闲置,问题有很多,但是最让开发商头疼的不是住宅问题,因为住宅问题无非是亏多亏少的问题。但是商业的问题几乎就是要把开发商底裤亏掉的节奏啊。

实话实说,商业如果没有运营,几乎百分之百都是死的,抵押给银行也没人要。而过去几年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GDP也好,城市面貌也好,综合地块里大量的商业指标。这些商业怎么处理呢

就是我目前观察下来了,中国式开发商对于商业,集中性商业和统一运营的商业都不会做。会玩的也就只有沿街商业了,因为最简单,因为最不费力,只要保证这条街有人流,做沿街商业多半没有问题。

但是地块就是一圈那么多,商业做不出量啊

那么怎么办,现在政府这一招是不是很聪明,把内部道路变成市政道路,言下之意就是一个小区平白无故多了很多的沿街展示面

那么这些做成沿街商业成功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我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政策执行到位,未来大量的二三线小区一层全部变成底商

2、换一种方式挽救小开发商

开发商已经变成了寡头垄断了,起码在之前,因为地块越来越大,操盘难度越来越大,小开发商已经承受不了这个重了

但是换一句话来说,中国这行,80%的开发商都是小开发商啊,虽然他们没有贡献足够多的GDP,但是他们却贡献了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从这一点的角度来说,政府是不希望小企业这么快的倒闭了

而现在这个政策的事实,未来会拿出来更多的小地块,迷你地块,而这个是不少小开发商所可以承担的

3、降低仇富心理


这个政策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打击高端物业的,因为只有他们是最私密最封闭的。每一栋类似古堡式建筑的存在,其实是拒人千里之外的,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仇富心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说,可以接受贫富差异,可以接受人群阶层化,但是不能接受存在动荡因素,为什么中国要严控4%的失业率,核心就是失业率超过这个指标,那些没事情做的人就有起义反革命的可能啊。

同理,接受贫富差距存在的前提下,政府需要尽可能的降低仇富心理,而这个政策多多少少可以化解

换一句话来说,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但是总归没以前那么难受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个政策的所有理解,归根到底就是,政府将更多的责任推卸给了开发商,同时也给他一点利好从而推动这个政策的落地

如果还要我唠叨几句,那么我想说

如果真的是一个全心全意利民的政策,请不要放在半夜宣布,给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一点开心狂欢的时间

如果不是,也没必要遮遮掩掩,真实怎么样直接说好了,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接受的。

原文链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