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7日星期日

一则不引人注目却颇具意义的中文文本讹传:“鲍威尔手里拿的是洗衣粉”

文/ELM

2003年2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展示的一个内部装有白色粉末的小瓶子,声称这就是伊拉克化学武器的证据。但是,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在伊拉克没有找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这样,鲍威尔在联合国举着一个小瓶展示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证据的视频和照片成了全世界的笑柄,鲍威尔晚年也为此深感后悔和不安,认为自己一世英名就这样毁于一旦。

白色粉末事件确实是鲍威尔一生的污点之一,他自己也因此而饱受攻讦,比如2018年,独立网站The Intercept还拿这个来怼鲍威尔:“Lie After Lie: What Colin Powell Knew About Iraq 15 Years Ago and What He Told the U.N.”,非常严肃地说:The evidence is irrefutable: Powell consciously deceived the world in his 2003 presentation making the case for war with Saddam Hussein.

说回来,鲍威尔拿了一瓶白色粉末不假,但这白色粉末到底是什么呢?中文网络上几乎众口一词:这是一瓶洗衣粉,几乎已经成为被认定的共识。

但是,在更加国际化的英文语境里,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共识认定。如上面所引用的“Lie After Lie: What Colin Powell Knew About Iraq 15 Years Ago and What He Told the U.N.”,从头到尾说的是“white powder(白色粉末)”,而不是“washing powder(洗衣粉)”。

这带来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鲍威尔拿的是洗衣粉”是不是一个只有在简体中文语境里被认定的事实?在非简体中文语境里其实是没有的?如果是,那么这个群体记忆是怎么形成的?

第一个问题:是的,“鲍威尔拿的是洗衣粉”是一个只有在简体中文语境里才有的“既定共识”

以关键词“鲍威尔 白色粉末”搜索,直接返回了“洗衣粉事件”的搜索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也有中文网页指称:鲍威尔手里的白色粉末并非洗衣粉,但关于“洗衣粉”的群体记忆已经集体形成,甚至连百度百科的有关词条里也并没有明确否认那就是洗衣粉。搜索“白色粉末”都已经是这样的结果,就更别说“鲍威尔 洗衣粉”这个关键词组合了。

还可以用英文语境证明:搜索“Powell washing powder”,我们看看有多少英文网页是在讨论“鲍威尔 洗衣粉”而非“鲍威尔 白色粉末”,出来的结果非常有趣:


这是前4个搜索结果,看起来似乎不偏不倚,都是关于Powell(鲍威尔)的白色粉末事件。但仔细一看,其实不然,是因为Google很聪明地猜到了输入的“Powell washing powder(鲍威尔 洗衣粉)”与“Powell white powder(鲍威尔 白色粉末)”有极高的相关度,所以返回的搜索结果里,有一大半网页给的结果是“Powell white powder(鲍威尔 白色粉末)”。

好,那改用“Powell "washing powder"(鲍威尔 "洗衣粉")”强制让Google搜索“鲍威尔 洗衣粉”的英文网页,即:网页里必须出现“洗衣粉”,只出现“白色粉末”的就略过。现在结果就很有意思了,充分体现了外宣汉语对英语的反向输出:在这个关键词下,首页搜索结果的源头网页全都是中文网页的英译或者本身就是中国的外宣网站


这些网站分别是:
www.globaltimes.cn:《环球时报》英文版
inf.news:资讯咖,注册在海外的外宣网,搜索结果中的网页是某中文博主的文章英译版
en.people.cn:《人民日报》英文版
news.cgtn.com:CGTN,中央电视台海外版
min.news:“头条汇”,是上面那个资讯咖的另一个域名,页面风格一模一样
eng.chinamil.com.cn:中国军网英文版
thouse_opinions@twitter.com:这是twitter上的中文外宣账号T_house,认证信息:China state-affiliated media.
daydaynews.cc:天天要闻,这是又一个外宣网,页面风格和上述两个外宣网十分相似。

——也就是说:“鲍威尔 洗衣粉”不但已经形成了中文互联网的群体记忆,并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共的大外宣工作,在公开或秘密的渠道下,反向污染了英文的语境,而英文语境里并没有着这样的群体记忆。

第二个问题:这个群体记忆是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相对简单:“鲍威尔拿的是洗衣粉”来自简体中文舆论的俄罗斯导向,是俄罗斯意识形态在简体中文语境里的产物

这个群体记忆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最早出现在201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才出现。当时普京回答记者提问,提到鲍威尔的白色粉末,半开玩笑地说:谁知道里面是什么,搞不好是洗衣粉。


简体中文网络普遍存在的对俄罗斯和普京的崇拜情结和“反美”议程的需要,使得普京的“洗衣粉”说迅速流传开,并形成中文网络的群体记忆,逐渐固化,以至于今天如果反过来澄清这个传言都会略显荒诞。

这是当下语言和群体议程的一个小小例子,证明了对使用简体中文作为交流语言的人来说,可能连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你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这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你可能觉得这是个小小的例证,没什么影响,但实际上这证明了简体中文圈子在一党政治化体系下的洗脑宣传是多么的“卓有成效”,因为很多的洗脑宣传帖子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流言搭建而成,你脑子里默认的那些“群体记忆”和“群体常识”有多少是这样日积月累形成的呢?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