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确定性真的不存在


文/caoz的梦呓

先说个题外话。

前段时间有篇超级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是一个基金经理写的,说国内经济趋势和问题,写的很长,其实我看前几段就直接关了,原因很简单,一上来就让人不舒服,它原文大概是这么说的,在 2022 年底疫情结束,所有人都认为经济反弹即将发生云云。等等,哪来的所有人,他凭什么代表所有人,我那年的星球福利课讲的是什么,大变局,我一上来就明确讲了什么,纵然疫情封控结束,2019 年已经回不去了。我当时给我的读者提到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降低个人发展预期。

我没敢写公众号文章,我坦白说胆子小,但我当时的星球福利课就是这么讲的有没有。

后来,因为那篇文章刷屏,很多读者问我怎么看,我捏着鼻子阅读了全文,点评只有八个字,隔靴搔痒,避重就轻。但就这么一个隔靴搔痒,避重就轻的文章,后来还是被不可抗力删除了。

题外话说完,回到当下,很多人问我,明年中国经济会怎样,房价会怎样,好的投资项目有哪些,我怎么回答,对不起,我不知道,统计数字一定会很棒,因为我相信统计局,但真实情况如何,我判断不了。特朗普会不会上台,我不知道,大概率会吧,但黑天鹅太多,谁又知道呢。特朗普上台对我们发展是利是弊,我不知道,俄乌战争会以什么形式结束,我还是不知道。

嗯,我知道很多自媒体作者都很知道,各种判断自信无比,就是千万别翻旧账,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你说我不知道写什么呢。

拥抱不确定性。从认知上,从基本的人生发展规划上,认识到无法预测,无法判断是常态,可预测,可判断才是意外。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做通用能力的提升,做多种可能性的尝试,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点点概率优势。

我知道越来越多年轻人希望寻求确定性,今年据说报考一些定向培养专业的学校录取分数线暴涨,很多人苦读多年的目的,就是寻求一份看上去安稳的饭碗。

中国改革开放才多少年,经济腾飞总共多少年,城市化进程红利吃了多少年。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热门专业早已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张雪峰几年前劝年轻人报考土木和建筑,现在那些年轻人毕业了,遭遇行业的极端严峻的就业挑战,有人站出来替张老师说话,说不怪他,这事难以预测。确实,预测不准真不能怪他。但既然根本预测不准,又凭什么觉得自己能为年轻人的未来做主?

那我能预测准么,我也不能。但我强调的是什么,让年轻人学会自我决策,学会自我判断,这个骨子里是什么,让他们变成成年人,去学会迎接真实的世界。

什么是真实的世界,你所追求的一切确定性,都是他妈的水中月,镜中花。只有不确定,才是确定的!要自己去理解和认识这些,然后基于此做决策,再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几个可以预测的事情,其实已经不是预测,而是简单的事实和推论。

1、地方财税改革,关键点是什么,转移支付跑不动了,跑不通了。地方财税要更加以自我造血为中心。那么影响是什么,某些依赖转移支付输血养活的庞大地方公务员体系还能维系多久。

2、生育率下降,我就纳闷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还在热衷于报考师范,觉得师范最稳定,教师最稳当,你看看生育率,你算算未来每年入学人数好么,等新的年轻人大学毕业,走向岗位,请问,还有那些岗位么。

3、老龄化上升,不只是老龄化上升的问题,以前说老龄人是 30 后,40 后,现在是 50 后,60 后,等到 70 后步入老龄化,消费观,价值观和之前的又有巨大的差异,虽然和 00 后相比依然有巨大的鸿沟,但是在很多消费场景上,会和之前的老龄化生态,又会有相当大的不同。一些商业上根深蒂固的老龄消费观,会被改写。

4、基建趋近饱和,基建推动经济增长曾经是我们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引擎之一,但目前基建趋近饱和,新基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率开始下降,过度基建的资源浪费情况在很多三四线城市逐步凸显。

5、中美关系,目前看不到好转的迹象,而且无论美国总统谁上台,也看不到恢复到奥巴马时代的可能性。

我们的职业生涯是很长的,如果你跟我抬杠,你说某某工作就是很稳定,你赢了,我不会和你争辩,但现在的年轻人,从上大学到工作,最少要四年,如果读研,可能要六七年,那么六七年后和现在,很多工作岗位会有巨大的变化,更不用说 AI 正在全面快速发展,很多公司降本增效的底气就是 AI 的使用率提升。然后,你的职业生涯不是三五年,不是七八年,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二三十年,二三十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恰恰是追求一成不变的那些人,会失去一切竞争力,失去一切与时俱进的机会把握能力,然后在任何一次巨变中,失去一切。

等你发现你错了的时候,也许是十年后,十五年后,我不会等那么久再来证明我是对的,所以,对于这种人,自己开心就好。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上个世纪末,东北发生了什么。历史经常重复,只是人类从来不会吸取教训。

 

==续==


前一篇文章,确定性真的不存在,在我的星球里引发了一些小的争执,有人说不确定性带来机会,然后有人就反驳说,不确定性是灾难。我没有直接回复,但是其实我前段时间在广州线下活动还提到了,凡事最难刚刚好,凡事不是 0 与 1。

从极端来说,凡事到了极端,一定是不好的。极端的不确定性一定是灾难,而极端的确定性一定是无法持续。

很多人知道科幻巨作《三体》,大刘笔下的三体星系就是不确定的代表,你连第二天太阳能不能升起都不能确定,如何做出有效的发展规划,甚至生存和繁衍都成问题。

那么历史书上,中国乱世有南北朝,有五代十国,民众处于极端不确定中,城头变幻大王旗,战乱频频,兵匪一窝,苦不堪言。五胡乱华的冉闵时代,有一只很能打的军队叫什么,乞活军。这名字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很能打,只是为了乞求活下来。但战乱中,乞活军多少人活了下来呢,面对慕容恪的鲜卑铁骑,不敢猜。

所以不确定时代的人们,期望确定性,期望局势的稳定,期望天下的太平,期望有人一统江山,然后大家可以安心过日子。

这么说,确定性是不是就很完美了,但问题也来了,历史上也给出了类似的案例,朱元璋结束了战乱,希望天下太平,他做了尽可能确定性的规划,让老百姓编入册籍,你是干什么的,你儿子就干什么,子子孙孙都干这行,人人都在确定的位置,各个都有确定的安排,自以为可以长治久安了。结果到了明朝末年,这个系统彻底崩溃,册籍无法准确安排所有人的生计,也无法预测气候的变化,结果流民遍野,江山倾覆。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80 年年代末期,将计划经济改成市场经济,那么计划经济的确定性肯定更强,但现实就很严酷,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到了 90 年代末期,大学毕业生从国家分配改为自由选择,我知道很多年轻人会怀念国家分配的时代,但我们那个时候,是非常兴奋的迎接自主选择的时代,因为终于可以摆脱那种一眼看到头的人生了,终于可以自由发挥个人的价值了。

中国的经济,也恰恰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主动拥抱了这样的不确定,才通过市场的博弈,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成为一个产业大国,一个新兴超级经济体。如果你想知道不变革会怎样,朝鲜还在那里。

从极端来说,我做个总结。

极端的不确定性,是社会架构的解体和社会秩序的崩塌,近代史也有这样的经历,确实是恐怖的灾难。

而极端的确定性,是一厢情愿,极端自负的妄想,只会带来守旧和低效,最终无法长期持续。

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结构,确实应该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的发展空间。比如政策和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定性(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成不变的,但不要朝令夕改,过于随心所欲),比如社会环境和基本安全的确定性,比如基本资源保障的确定性。而在科技发展,市场博弈,资本导向上,也要尊重不确定性带来的可能性和机会。

那为什么我前几天写的是拥抱不确定,而不是拥抱确定性,是基于当下的一些现象,年轻人在职场和事业选择上过于追求确定性,过于迷恋确定性,在这样的一个过度迷恋确定性的前提下,我想告诉年轻人一个真相,所谓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是另一种前提,比如年轻小将们希望打到一切,破坏一切,颠覆一切的时候,就是如果过度追求不确定成为主流的话,我自然会换个说法,就是要维系一些基础的确定性,才能避免坠入深渊。

这是其一,当太多年轻人过于追求确定性的时候,我想说,极端确定性是不可持续的,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

其二,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而中国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的概率都在急剧攀升,我旧文提过,不能用立场代替判断,我也希望很多事情和机会是确定的,但现实并不是,这不是以我的立场为转移的。

批评我,批评不确定性,不能给你带来确定性的保障。

拥抱不确定性,核心是增强个人的能力的多面性,增强个人的全方位竞争力,以及足够的风险意识。

我在我过去的星球福利课里,已经多次强调过。很多事情正在发生,只是很多人还没有感受到。

最近的地方税制改革,我的判断是,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很可能实非常巨大和深远的,而很多人,很可能还完全没有意识到。当然,我并不能准确预测可能的结果,但是,做出最坏的准备,然后争取最好的结果,我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最后总结一下,

极端的不确定性,是社会结构的解体和社会秩序的崩塌,是无尽深渊和灾难,历史上有很惨痛的案例。

极端的确定性,是极端自负者一厢情愿的妄想,只会带来守旧和低效,最终必然不可持续。

而拥抱不确定性,是面对现实的,增强个人适应能力的考量,是保护自己的未来和家庭的必要筹划,保护的是你们自己,不是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