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 Zion 513
经济金融人文群博客:https://cinacn.blogspot.com/
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
6 个 AI,6 万美金,玩真的炒币,DeepSeek 赚钱第一名
这世上有太多 AI benchmark 了,但没有一个 benchmark 能让你心跳加速。
直到近日,AlphaArena 出现了。
这是由初创团队 NOF1 推出的一个「AI 炒币实盘竞技场」,现在已开放全网围观:
竞技场地址:https://nof1.ai/
规则非常简单:
给每个模型账户发 $10,000 真金白银,不是模拟盘,让它们自主交易加密货币。币价实时波动,资金盈亏立刻反映,没有人工干预。
每个模型只能独立交易,面对一模一样的提示词、一致的市场、一致的时间戳。这是 AI 之间最公平的擂台赛。
GPT-5、Claude Sonnet 4.5、DeepSeek Chat V3.1、Gemini 2.5 Pro、Grok 4、Qwen3 Max,六位大模型 “选手” 正式开战。
截止发稿,6 个 AI 选手已经拉开了差距,风格各不相同,排名情况是:
DeepSeek 大部分时候是第一,不愧是量化起家的,Grok 4 凭借激进风格偶尔能反超一下 DeepSeek,咬的很近。Claude 是妥妥的一位理性脑,分析到位但就是有拖延症,最惨的是 Gemini 2.5 Pro ,深度套牢,一路向下。
排名每分钟都在变化,而且你能看到它们买了什么,卖了什么,赚了多少,亏了多少,持仓多久,怎么止盈止损,甚至连「模型的内心独白」( ModelChat )都完全公开。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有意思了。
DeepSeek
咱们先来看看搞量化出身的 DeepSeek。
截至发稿,它的账户余额是 $11,334.48,比起起始的 $10,000,涨了整整 13.34%。刚刚被 grok 反超,排名第二。
而且你看它的持仓,全是 Long——XRP、DOGE、BTC、ETH、SOL、BNB,六大币种全员在列,一个都没落下。
仓位配置也有规律:波动大的币用高杠杆,波动小的币用低杠杆。整体资金利用率高。但仍保留 $2840.11 的现金仓,留有调整空间。
DeepSeek 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全执行预设交易计划,行情波动也不做盘中调整。哪怕浮盈接近 $2000,它也坚持 “计划未变,仓位不动”。比如,在 ModelChat 里它反复强调:
“None of their invalidation conditions have been met. I’m holding them all with their existing exit plans.”
而仔细翻它的成交记录,也可以看到它曾亏损止损过一笔 BTC 空单(- )、一笔多单(49.10),但这些亏损非常可控,说明它并不追求 “100% 胜率”,更看重风控结构和盈亏比。
DeepSeek 的风格,从头到尾只有五个字:“我,守,着,我,的。”
这大概是目前所有模型里唯一一个,你翻它 chat 和交易记录能感受到 “计划一以贯之” 的模型。
Grok 4
而和 DeepSeek 不相上下的 Grok,可以说是最野的选手。
目前,账户余额已经冲到 $11,450.07,回报率 +14.5%。但风格上,它和 DeepSeek 完全相反。
Grok 几乎满仓开多六个币(ETH、SOL、DOGE、BTC、BNB、XRP),同时持有最广的币种组合,浮盈高达 $1678.44,而 cash 依然保留了 $3180.32,整体结构非常 “机构化”。
它的行为非常果决:
SOL/XRP 震荡,它继续持有;
ETH/BTC 趋势好,它加仓追;
甚至明确说:“MACD 弱转强时继续持有,不退场”
这说明它背后的策略是强动量驱动 + 弱风控干预:一旦趋势成型,它就锁定仓位不动,宁可中间吃回撤,也不提前跑。
从交易行为来看,非常像一只高频趋势跟踪的对冲基金盘。
不过,它也有短板:比如没有明确的 “止盈” 机制,所有决定都是 “继续持有”;波动也非常大,虽然看着赚钱,但过程很刺激,不太稳。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 “靠趋势吃饭” 的高频盘,在 AlphaArena 里,就是那个敢赌、敢追、敢扛的激进派代表。
不愧是马斯克的模型。。
Gemini
再来看看亏损最严重的 Gemini。
它的账户当前净值只有 ,相较起始资金 10,000,跌幅 高达 -42.65%,是六个模型里唯一一个跌穿 $6,000 的。
账户曲线很直观:第一天冲高,第二天快速回落,第三天持续下沉,几乎没有反弹。
好熟悉,这曲线确定不是玩股票的我吗。。。
仓位方面,它开了六个币种的双向仓位。
整体杠杆使用非常激进,特别是 ETH 上了 25x,BTC 也用了 20x,几乎到了常规交易中 “爆仓边缘” 的水位。
从持仓盈亏来看,总浮盈只有 $119.87,其中 ETH、BTC 稍微赚钱,其余全在浮亏,尤其是 BNB 和 XRP 两个空单,分别浮亏 -18.92 和 -34.44 美金。
问题不在于它买错了,而是它根本没有 “纠错机制”。
ModelChat 里它非常执着地写道:
“None of my exit conditions have been met. I’m holding as planned.”
这句话在它最近 30 条日志里反复出现。哪怕账户一天蒸发上千美金,它都坚持:“不触发止损,我就不走。” 甚至在 10 月 20 日早上,还专门补充一句:
“I’m initiating a new DOGE long with 0.5 margin risk, 10x leverage, stop at 0.1846, take profit at 0.2137.”
也就是说,即使在 -43% 的回撤下,它仍然在继续建仓。
每一单都设有明确的止盈止损,但这些仓位彼此之间没有组合层级的风险控制。也就是说:每个单独逻辑可能 “站得住脚”,但多个失败逻辑叠加,资金就像漏斗一样快速流失。
而且,它几乎不做反思。在几十条日志中,从未看见它调整策略或质疑自己的方法,永远是 “该做空就做空,该止损就止损”,但账户已经血亏。
GPT-5
其他模型对比一下,也能看出它们风格各异:
GPT-5 是最稳的一个,选币分散、仓位均衡、杠杆保守,大多数头寸都控制在 10x 以下,回撤极小。步步为营,严格风控,止盈精准。但也因此错过不少爆发段,像 SOL 起飞那波,它迟迟未入场。
Qwen
Qwen 是这里面最激进的一个,比 Grok4 还铁头,几乎每天都在 All in 某个币。杠杆用得非常猛,动不动就 20x、25x,几次尝试做空 BTC 和 SOL 都吃了大亏。
它的操作风格很像散户:看到热点就怼进去,不对就全砍,换个币继续冲。短线波动很大,一旦方向错,账户净值就嗖嗖掉。
但也确实偶尔博中了几波反弹,赢一大笔、输两大笔,全靠运气撑着。
Claude
Claude 最大特点是 “非常会讲道理”。每一笔建仓前都写满了推理链条 —— 宏观 + 链上 + 技术面,全都分析一遍,像在写投研报告。但问题是,它太讲逻辑,手却犹豫不决,经常调仓失败、反复止损。
明明方向看对了,操作却总慢半拍。
这就是 AlphaArena 的第一场开局。没有一个模型是完美的,但每一个模型都鲜活得像极了一个个真实的交易员性格。
而这,或许才是 AlphaArena 最迷人的地方:
它不是把 AI 塞进 benchmark 的条条框框里做选择题,而是把 AI 扔进真实的市场、真实的博弈、真实的涨跌里,看它如何面对人类千变万化的世界。
你说 AI 懂投资?你说 LLM 有智能?那好,把 $10,000 丢给它,看它能不能扛住情绪、执行计划、挣回真金白银。
AlphaArena,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真金对真章。
真正的比赛,才刚刚开始。
晚清洋面孔:李提摩太的故事
一位传教士如何影响了晚清政局?关于李提摩太,你不知道的5个惊人事实
引言:一位非典型的传教士
提到19世纪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你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一个标准形象:他们身着长袍,奔走于乡野,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施予慈善。他们是信仰的传播者,是医院和孤儿院的建立者。然而,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有一位名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的英国传教士,他的故事远比这复杂和深刻。他不仅是一位传教士,更是一位在幕后深刻影响了晚清历史走向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和文化掮客。他的影响力,从维新派的书案一直延伸到紫禁城的龙椅。本文将揭示关于他的五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带你重新认识这位搅动晚清风云的“局外人”——他如何一步步走入权力的核心,又为何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变革的“绊脚石”?
1. 他不只翻译圣经,还把《西游记》介绍给了西方
在那个东西方交流极为有限的年代,李提摩太的文化工作是双向的,这在当时极为罕见。他不仅致力于“西学东渐”,更将中华文化的瑰宝反向输出到了西方。
- 向东看: 他主持广学会,与中国学者蔡尔康等人合译了《泰西新史揽要》等大量介绍西方历史、政治理念的书籍,深刻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代维新派知识分子。
- 向西看: 与此同时,他反向进行文化输出,将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翻译成英文,让孙悟空的故事第一次进入西方读者的视野。
- 跨界合作: 他甚至还与近代著名的佛学家杨文会合作,将佛教经典《大乘起信论》翻译成英文,在国外流通,促进了东方哲学在西方的传播。
这充分体现了他超越单纯传教的广阔文化视野。他并非一个单向的文化灌输者,而是一位真正的、双向的文化交流者。
2. 他是维新派的“外脑”,光绪皇帝都读他的译作
凭借着早年在山西赈灾积累的巨大声望和人脉,李提摩太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停留在民间,而是深入到了清廷高层和知识分子核心圈。他以其学识和视野,扮演了晚清改革者们“外脑”的角色。
- 结交重臣: 他与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交往甚密。张之洞甚至曾亲自拨款一千两白银,资助他所负责的广学会。
- 指导维新: 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关系密切,梁启超还曾担任过他的中文秘书,深受其思想影响。
- 影响皇帝: 他与蔡尔康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系统介绍了19世纪欧美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出版后风行一时,印行了三万部。这本书成为了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进行改革决策时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梁启超曾如此评价这本书:
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西史中最佳之书也。
一位外国传教士,其译著能成为中国皇帝变法的案头读物,并如此深入地影响中国的政治改革议程,这在历史上是何等令人惊讶的一幕。
3. 他把庚子赔款变成了一所现代化的大学
义和团运动之后,西方列强向清政府索要巨额赔款。然而,李提摩太却完成了一次惊人的操作,将一笔惩罚性的罚款,变成了一所现代化大学的启动基金。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
- 奠定资本: 早在1876-1879年的“丁戊奇荒”期间,李提摩太就在山西积极赈灾,赢得了当地官绅的普遍信任和极高声望。这份政治和社会资本,成为他日后活动的关键。
- 危机降临: 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要求山西省赔付白银五十万两,作为对“教案”的惩罚。
- 惊人提议: 在这个关头,李提摩太向李鸿章正式提议,不要将这笔钱作为赔款,而是将其用作教育经费,在山西太原建立一所现代大学堂。
- 深远理念: 他的核心逻辑是:仇外事件的根源在于民智未开、教育不普及。与其惩罚,不如通过兴办新式教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圆满结果: 这个极具远见的提议最终被采纳。1902年,山西大学堂正式成立,李提摩太被聘为西学书斋总理,负责西学部分的教学。
将一笔充满屈辱的惩罚性赔款,转化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建设性基金,这一操作,充分展现了李提摩太的政治智慧和非凡远见。
4. 他一个建议,竟可能间接触发了戊戌政变?
这是李提摩太一生中最富戏剧性,也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一段经历。一个由他提出的幕后建议,竟可能成为压垮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后世学者(如雷家圣)的研究推断,整个事件的全貌如下:
- 第一步:聘请外相引警惕。 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访华。李提摩太向康有为建议,应聘请伊藤博文为顾问,“甚⾄付以事权”。这一提议立刻引起保守派警觉,御史杨崇伊紧急向慈禧密奏,称此举“不啻拱手让人”,认为维新派要将国家大权交给外国人。
- 第二步:“合邦”计划成绝响。 随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方案——“中美英日合邦”。这个计划提议,由四国组成一个联邦,选出百名代表,统一管理四国的军事、税收和外交。
- 正式上奏: 在康有为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和宋伯鲁先后向光绪帝上书,正式提出了这个“合邦”计划。宋伯鲁的奏折中写道:
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
政变爆发: 将国家的军事、财政和外交三大核心主权交由一个多国委员会管理,在保守派眼中,这已非改革,而是彻底的“卖国”。正是在获知这个颠覆性的计划后,原本还在颐和园“放权”的慈禧太后惊觉事态已完全失控,于是迅速返回紫禁城,当机立断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六君子,结束了仅仅103天的百日维新。
一个外国传教士的一系列幕后建议,通过维新派官员的奏折呈现,最终却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宫廷政变的导火索。这一历史的可能性,至今仍让人感到后怕。
结论: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回顾李提摩太的一生,我们无法用“好”或“坏”来简单标签化。他是一位极其复杂的多面体人物。他既是传播西学、开启民智的启蒙者,也是深入干预中国内政、甚至影响最高决策的“局内人”。他的行为,客观上用庚子赔款催生了山西大学,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却也可能因为一系列过于激进的政治建议,无意中加速了一场伟大政治改革的悲剧性失败。
2025年11月1日星期六
《经济学人》丨真正的屏幕成瘾者:老年人
Meet the real screen addicts: the elderly
曾是年轻人标志的数字习惯,正在改变老年生活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斯维特茨霍维利大教堂内,几位女性正通过智能手机聆听神父布道。
摄影:帕诺斯图片社
2025年10月23日
自2019年英国国家游戏障碍中心成立以来,已有数百名青少年——有时是被父母强行带来——踏入中心大门。但最近,这家公立诊所开始接收一批截然不同的患者,且人数稳定。其专攻游戏成瘾的专家已接诊67名40岁以上患者,其中年龄最大的72岁,沉迷于手机游戏。
在许多国家,数字技术对年轻人的影响已引发近乎道德恐慌的担忧。社会心理学家、作家乔纳森·海特称,如今的年轻人是“焦虑的一代”,他们的童年正被智能手机和社交应用夺走。学校越来越要求学生将手机存放在储物柜或留在家中;“无智能手机童年”等家长组织倡导杜绝使用手机;澳大利亚则将于12月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
然而,另一个群体的屏幕使用时长正出现鲜少有人关注的激增。如今60多岁的人群早已熟悉数字技术,随着他们步入退休生活,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时间大幅上升。哈佛医学院附属麦克莱恩医院技术与老龄化实验室负责人伊普西特·瓦希亚表示,部分老年人“正越来越多地通过手机生活,就像青少年有时会做的那样”。曾经改变青少年生活的数字习惯,如今正走进老年群体。
长期以来,老年人都是电视的忠实观众。空闲时间多、行动不便及社交孤立,让他们容易在电视机前消磨数小时。英国媒体监管机构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数据显示,去年75岁以上英国人每天观看广播电视的时间超过5.5小时,比16-24岁人群多出整整5小时。
图表来源:《经济学人》
在数字技术使用方面,老年人传统上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十年前,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仅有五分之一拥有智能手机。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新退休的群体大多从中年时期就开始接触网络,他们是数字设备最积极的使用者之一。研究公司GWI的一项七国调查显示(见图1),65岁以上人群拥有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电子阅读器以及台式和笔记本电脑的比例,高于25岁以下人群。
科技公司已将老年人视为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苹果推出兼具助听器功能的耳机,以及可进行心电图检测、在佩戴者摔倒时呼叫救护车的智能手表。(受此影响,目前16%的65岁以上人群拥有智能手表。)
下一代退休人群对数字设备的热情似乎会更高:55-64岁人群中近五分之一拥有游戏机。退休生活的重心正逐渐从高尔夫转向《侠盗猎车手》这类游戏。
图表来源:《经济学人》
随着数字设备普及率提高,老年人的屏幕使用时长也在增加。手机和平板电脑并非替代其他媒体的使用时间,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每日总屏幕时长。过去十年间,50-60岁人群观看电视、收听广播的时间保持稳定,而用于社交媒体、游戏和音频流媒体的时间均有所增长(见图2)。英国通信管理局发现,去年65岁以上英国人每天通过智能手机、电脑和平板上网的时间超过3小时,虽仅为18-24岁人群的一半,但将电视与智能设备使用时间相加,退休人群的每日总屏幕时长已超过年轻人。
在这一趋势最明显的国家,人们开始像担忧青少年一样担忧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问题。2022年在韩国(全球智能手机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开展的一项研究估计,60-69岁人群中15%存在手机成瘾风险(判断标准包括是否认同“每次试图减少智能手机使用时间,都会失败”等表述)。日本的研究发现,屏幕使用时长与老年人身体活动减少相关;中国针对60岁以上人群的调查则显示,屏幕使用时长与睡眠质量下降存在关联。
电视与茶
要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容易。屏幕可能诱使老年人减少活动,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本就久坐不动,才会花更多时间看手机。巴斯泉大学心理学教授皮特·埃切尔指出,他自己最近因住院几周,屏幕使用时间就突然增加。“我可以告诉你,就算拿走我的iPad,我还是一样动弹不得,而且会比现在痛苦得多。”他说。
老年人面临一些其他弱势群体不会遇到的网络风险。与大多数青少年不同,他们的手机和平板通常绑定了银行账户。游戏中的“微交易”——如所谓的“战利品箱”等——可能会掏空他们的钱包,诈骗者也能通过同一应用联系并盗取受害者钱财。瓦希亚博士表示,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老年人用WhatsApp处理通讯、购物等各类事务,“因此WhatsApp也成了诈骗者的首选平台”。
老年人还缺乏规范青少年屏幕使用时间的社会约束机制。白天有老师监管青少年使用手机,晚上则有家长反复提醒。相比之下,老年人可以自主安排时间,若需要帮助,可能没人引导他们寻求支持。英国游戏障碍中心负责人亨丽埃塔·鲍登-琼斯表示:“对于老年人,有时身边根本没人,就算有人在,也没人真正关注他们在电脑上做什么。”
瓦希亚博士称,老年人向医生抱怨手机成瘾的可能性远低于年轻人。但他表示,在某些情况下,老年人的其他明显健康问题背后,根源正是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他的诊所曾接诊过一些老年患者,他们的失眠最终被证实与对网络诈骗的恐惧有关;另有部分患者的焦虑情绪,源于在社交媒体上“刷”负面新闻。
虚假、误导性新闻对老年人可能构成特殊威胁——他们使用新闻应用或网站的比例是25岁以下人群的两倍。斯坦福大学的亨特·奥尔科特及其同事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卸载Facebook能略微改善所有年龄段用户的心理健康,而在年长志愿者群体中,这种积极效果是年轻群体的两倍多。
但老年人屏幕使用时间的激增并非全是坏事。从Zoom线上教堂礼拜、在线瑜伽课到远程读书俱乐部,互联网的连接功能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而言价值非凡。鲍登-琼斯教授认为,对于因无法出门或不能开车而被迫待在家中的人来说,能通过网络继续追求自己的爱好“非常棒”。通讯应用拉近了与家人的距离,游戏能打发时间,Spotify和YouTube则像“怀旧机器”,让人重温童年时的音乐和影像。
沉迷屏幕的老年人相比青少年还有一些优势。智能手机可能会阻碍年轻人建立现实人际关系,但老年人早已形成核心社交圈。瓦希亚博士表示:“他们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都已成熟,智能手机通常能对这些起到促进作用。”
网飞与静卧
对于那些屏幕使用过度的老年人,其后果可能比青少年要轻。与酗酒或赌博成瘾可能导致健康受损、失去住房不同,屏幕成瘾的主要风险只是浪费时间。对年轻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考试失利或丢掉工作;但对退休人士而言,空闲时间十分充裕。
甚至有新证据表明,数字设备可能有助于老年人保持心智健康。以往研究认为,过度使用屏幕会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导致所谓的“数字痴呆症”。但今年4月,一项针对40多万老年人的研究荟萃分析发现,50岁以上定期使用数字设备的人群,认知能力下降速度低于不使用数字设备的人群。(不过因果关系仍不明确:可能只是心智敏锐的人比认知能力衰退的人更常使用数字设备。)
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热情毫无减退迹象,下一个领域可能是虚拟现实(VR)——它能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沉浸式体验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想回到的时代。瓦希亚博士最近为一位85岁的抑郁症患者安排了一次VR体验:从她童年的家出发,一路走到她曾就读的小学。这次体验唤醒了她尘封的记忆,帮助她化解了持续数十年的心理矛盾。无论好坏,老年人的屏幕使用时间未来还将大幅增加。
人永远是满仓,只是满仓什么资产的区别
年轻人为什么千万别炒股?
@破晓的大发
这个问题的前提就不对。正确的答案应该恰恰相反。
每个人无时无刻都身处一个宏观的股市,无论你炒不炒。
人生就是一场无法退出的资产配置游戏。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每时每刻都在持有某种头寸。
对于只存现金的人,你以为你最安全?不,你其实是重仓做空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你赌的是未来会通货紧缩,所有资产的价格都会下跌。社会在进步,通胀在继续,你的购买力就在被无情地稀释。这是一种风险极高的被动赌博。
对于重仓房产的人,你将70%-80%甚至更高的资产配置在房子上。这意味着你用极高的杠杆重仓做多了“特定城市的特定区域的房地产”这一支股票。你赌的是这个区域的经济会持续繁荣人口会持续流入,政策会持续利好。你一边抱怨房价高,一边却用一生积蓄下了一个巨大的贱注。
对于体制内稳定工作的人,你的资产是未来几十年的稳定现金流。你重仓做多的是国家信用和体制稳定性。你赌的是这个体系会一直平稳运行下去,不会有大的变革或衰退。
对于专注于单一技能的人,你的人力资本就是你的核心资产。你重仓做多的是你所在行业的未来前景和你的技能不会被AI或新技术替代
问题在哪里?绝大多数人是无意识地、被动地且极度集中地持有了这些头寸。他们没有主动管理的概念,更没有风险对冲的意识。他们就像一个梦游的赌徒,在一个巨大的赌场里押上了全部身家,却浑然不知自己已经下注。
股市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高频、高强度、即时反馈的模拟沙盘,让你提前觉醒,意识到你的人生本就是一场资产配置游戏。
基层日常:风光的“面子”与负责收血的“里子”
文/请我吃小面
《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常常想起。概因这句台词不仅仅是江湖的生存法则,更是对“中国式治理”入木三分的隐喻。
电影中,由赵本山饰演的丁连山的说:“有人当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流了血,里子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
如果将“面子”与“里子”的概念对应到当前的国家治理体系中,
“面子”代表了国家的宏大叙事、集体的完美形象、光鲜的政绩工程,以及向上级和公众呈现的和谐稳定局面。它必须是干净、光亮、不容置疑的。比如,不断增长的经济数据、整齐划一的城市景观、官方媒体关于“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报告。
“里子”则代表了政策执行的真实成本、社会运行的复杂现实、基层的各种矛盾冲突,以及那些无法用数据量化的民众的真实诉求。它是粗糙、复杂、矛盾和充满张力的。比如,城市管理与流浪的矛盾、禁烟条例与吸烟的矛盾、征地拆迁与钉子户的矛盾、医保缴纳率与贫困的矛盾。
“面子”和“里子”共同构成了治理的一体两面。而基层公务人员就是那个负责“收着血”的“里子”。这种角色的定位,注定了他们的疲惫与挣扎。
为什么说基层是“收血”的“里子”?
1. 压力层层加码,但资源层层递减
中国的治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压力型体制”。一个宏大的政策目标(面子)从顶层下达时,每向下一级,任务指标都会被分解和加码。到了最基层的乡镇街道,哪怕是上面再轻不过的一片鸿毛,一颗荔枝,都已经变成了不容变通的“军令状”“政治任务”。
然而,与任务一同下沉的,并非对等的资源、权力和授权。基层是“权小、责大、钱少、事多”的代表。他们需要用有限的资源去完成一个被无限拔高的目标。比如,一个“保证市容整洁”的“面子”要求,落到基层,就变成了城管与小贩之间日复一日的“猫鼠游戏”。一个所谓的普通民间文娱活动,落到街镇,就是要求自费组织数百人参加,甚至自己宵衣旰食空耗节假日去维持秩序。这其中所有的冲突、不忍、内耗、开支,都属于“里子”的范畴,必须被自我消化,绝不能“漏到面子上”,否则就是治理的失败。
2. 考核:只看“面子”不问“里子”
上级部门在考核基层工作时,往往也更注重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易于量化的“面子”指标。比如,扶贫工作中的档案是否工整、环保督察中的河道是否清澈、卫生检查中的街道是否没有一片纸屑。
这种考核机制,迫使基层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迎接检查”“准备材料”“装饰门面”的工作中,也就是所谓的“形式主义”。他们可能花了一周的时间去清扫一条迎检专用的“示范街”,却无暇去处理社区里更棘手的下水道堵塞问题。因为“示范街”是上级看得见的“面子”,而下水道是藏在社区里的“里子”。就算你“里子”的工作做得再多再好,只要“面子”上稍有瑕疵,都有可能被“一票否决”。
3. “稳定”:“里子”的血不能漏到“面子”上
这句台词最精髓的地方就在于“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在当前的治理逻辑下,“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硬任务,是最大的“面子”。
任何可能引发造成负面舆情、破坏和谐稳定大局的苗头,都属于“血”。基层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些“血”收住,不能让它“漏”出来。这里甚至不好展开讲讲,为了一滴血不漏,到底基层要付出多少的努力。
我只能编个并未发生过的故事,曾经某乡镇干部去开会,领导说现在火灾多发,隐患很大,经常有人抽烟后把烟头乱丢,这就容易着火。乡镇干部吐槽说,那干脆把吸烟的人都纳入管理好了。领导听了这话反应居然是,对哦,基层可以先给辖区吸烟的人建立个台账。
当然,这个吸烟台账并没有建立,但是基层难道真的没有搞过吸烟台账吗?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提过这样一个比喻,叫作“车库里的喷火龙”。该命题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声称自家车库里有一条隐形、无实体、无法被探测到的喷火龙。你要如何证明,这个人他说的这个喷火龙不存在?
当然,我们都知道那个喷火龙并不存在。一个无法被观测得到的东西,无法被证明的东西,他就是不存在的,我们无法证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这是不言自明的。
这个喷火龙,可以是隐患、可以是风险,可以是意外,基层要做的恰恰是付出无穷的努力去证明,车库里没有喷火龙,没有德拉贡,没有迪迦奥特曼,没有哆啦A梦,没有钢铁侠,也没有其他的任何的可能影响稳定的一切。所有的不稳定因素都要一一列举、一一排除,以穷举法,以割圆法,去计算π的每一位数。诚然,我们都知道π是无限不循环数,但对一个没有极限的工作来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基层每进一寸,那个伟大的完美的圆就更圆满一些,“面子”的光芒也就更亮一些。
4. 不属于一方的游离:被遮蔽和抛弃的“里子”
但最分离的,甚至导致很多基层公务员最后抑郁焦虑和躺平的,还是这个点:即“面子”和“里子”从来都不是一体的,它们是“皮”和“肉”的关系。在日常运转中,皮需要肉的支撑;但当肉开始腐烂,威胁到皮的完整和光鲜时,这块肉就会被毫不犹豫地剜掉。
有的“里子”会有幻觉:误以为自己和面子是“一体”。
有的基层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往往带有一种“主人翁”的使命感。他们真心相信,自己维护“面子”的种种辛苦、那些不近人情的执行、那些忍气吞声的妥协,都是为了一个更宏大的整体。他们认为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是这个光荣整体的一部分。
这当然一种必要的心理构建,否则基层无法承受日常工作的巨大压力和道德撕扯。但也许这只是“里子”单方面的幻觉。
因为“里子”的宿命就是作为“耗材”而存在。
“里子脏了,就得换”,什么叫脏?“脏”的定义在上层:“里子”本身是否真的“脏”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脏”是否被发现了,是否污染到了“面子”。
通过“更换里子”,系统可以迅速地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问题出在个别人身上,是执行层面出了偏差,而我们的“面子”是完美无瑕的。
但对“里子”本身来说呢?他会瞬间从“功臣”变为“罪人”。他的功劳被清零。他的身份被重塑。他成为“面子”的献祭。
“里子”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默默地“收血”,更在于必要时,要成为那个被抛出去的“血包”,用自己的“污脏”来印证“面子”的干净。
但“里子”最好什么话也别说,因为说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