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 Zion 513
经济金融人文群博客:https://cinacn.blogspot.com/
2025年9月3日星期三
2025年9月2日星期二
男性女性对异性求欢的差异是写在基因里的
@tombkeeper:女性承担的生育成本大大高于男性。所以在择偶上女性倾向于长择,而男性倾向于短择。也就是说:女性倾向于寻找尽可能优质的长期伴侣,男性则是 “优质最好,差的也行,越多越好,反正能跑”。这是演化决定的,写在基因里,是每个人的出厂设置。
心理学家拉塞尔・克拉克与伊莱恩・哈特菲尔德做过一个研究,请一些青年男女分别向路人发出三种邀请:
1、“今晚愿意和我一起出去吗?”
2、“今晚愿意来我的公寓吗?”
3、“今晚愿意和我一起睡觉吗?
当这些邀请由女性向男性提出时,被接受的比例是:56.3%、62.7%、71.0%。而当男性向女性提出这些邀请时,被接受的比例是:50%、6.7%、0%。
也就是说,男性很容易接受女性的邀约。而且对于性行为的预期越高,就越倾向于接受。请注意 56.3% vs 71.0% 的对比,这意味着当男性甚至觉得某个女性约会都是浪费时间,但性交则可以接受。而显然女性则没那么容易接受男性的邀约,并且对性行为的预期越高,就越倾向于拒绝。也就是中国俗话说的:“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座山”。
所以,女性只要稍微主动一点,求欢的成功率就非常高,这和个人魅力关系不大。当然,人们总是可以忘记这个演化心理学特性,并自我欺骗。
微语录精选 0902:为科技股买单
@胖虎鲸:告诫今天开学的大学女新生:中年高校男教师,干净儒雅、自信大方、举止得体、言语温和,会令交往中的年轻女孩感到轻松自在和温暖舒适。而同龄的小男友,经济拮据、冲动无状、言行没谱、常惹你生气,比起中年高校男教师差得太远了。但是,中年高校男教师是鸦片,虽然真的会令你身心舒泰,但为了未来幸福,一定要戒掉!
@荒谬 - 西西弗斯:在 AI 迅速重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的新时代,很多年轻人取得成功的方式可能是老一辈完全无法理解的,老一辈希冀的是主流路径下的共识成功,但实际上这类成功的路径已经越发狭窄,如果年轻人走出新路短期不被认可,千万不要自我怀疑,不是个人有问题,只是新路径的成功需要时间被大众接受。
@寝取的史官:黄巾之乱的时候袁绍 31 岁,曹操 29 岁,吕布孙坚 28 岁,刘备 23 岁,周瑜 9 岁,司马懿 5 岁,诸葛亮 3 岁,孙权 2 岁。
这时候的皇甫嵩 61 岁。你要是问他为什么后来不成就霸业,他估计会说
“我想退休”
@青春的泥沼:《财经》杂志发表评论:以 “科技牛” 引领新周期。
里面提到 —— 对标美西方科技巨头,我们需要一个科技牛市来为中国的一流科技企业加油输血。这是一场国运之争,需要更多的投资者为之努力、为之买单。
一只耗子从周处长的办公室跑出来,一边跑一边惊恐地说:“刚才亲眼看到了周处除三害!” ——@sanddexter
@sven_shi: 多数人都是没办法平衡生活和爱好的,所以都是要取舍的。
@信号与噪声:美股” 七巨头” 现金储备 Q2’25 季度更新:
→ 微软 涨幅最大, 946 亿美元
→ 谷歌 951 亿美元、
→ 亚马逊 932 亿美元几乎持平
→ META 消耗 230 亿美元,降至 471 亿美元
→ 苹果 555 亿美元,
→ 英伟达 568 亿美元保持中游稳定
→ 特斯拉 最低,仅 368 亿美元
太有钱了
类比暴政:那些毁掉独立思考的“伪道理”
我们正活在一个被类比绑架的时代。
打开社交软件,“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成了网暴者的遮羞布;职场里,“你是砖就得任人搬”成了压榨员工的借口;家庭中,“父母都是为你好”成了否定个体意志的尚方宝剑。这些用类比包装的“道理”,像一把把钝刀,日复一日切割着我们的逻辑能力,直到我们习惯用故事代替论证,用直觉代替思考。
更可怕的是,我们对此毫无察觉。
一、类比是弱者的论证:用故事偷懒的人,从不想讲逻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矛盾,从来不是智慧与愚蠢的差别,而是“想证明什么”的选择。就像菜市场的小贩,秤杆永远朝着自己想要的重量倾斜——类比的使用者早就攥紧了结论,不过是找个故事当幌子。
这种“先定结果再找论据”的偷懒,本质是对逻辑的背叛。科学论证要求“前提严谨、推导无隙、结论唯一”,而类比论证刚好相反:前提模糊、推导跳跃、结论随需而变。有人用“树高千丈不忘根”要求外出者必须返乡,却绝口不提“良禽择木而栖”;有人用“水滴石穿”鼓吹蛮干,却刻意忽略“方向错了,停下就是进步”。类比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今天能论证“坚持就是胜利”,明天就能证明“放弃也是智慧”。
更恶心的是,类比使用者往往深谙“情感绑架”的套路。他们不跟你讲逻辑,只跟你讲“故事里的道理”;不跟你辩是非,只跟你说“大家都这么认为”。当你质疑“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合理性,他们会怒斥“你就是不想吃苦”;当你反驳“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们会嘲讽“你是想偏袒谁”。这种用道德情感压制理性讨论的伎俩,让类比彻底沦为思想霸凌的工具——毕竟,比起“你的推导有漏洞”,骂一句“你连老祖宗的道理都不懂”要容易得多。
二、七个毒瘤类比:它们不是道理,是精神枷锁
有些类比早已不是逻辑问题,而是在公然制造认知污染。它们像病毒一样钻进我们的思维,悄悄扭曲我们对正义、平等、人性的判断。
“一个巴掌拍不响”,堪称最反人性的类比。它用物理现象强行嫁接社会冲突,把“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关系偷换成“互为因果”的伪命题。当校园霸凌的受害者被追问“他为什么不打别人就打你”,当家暴幸存者被指责“你肯定也有错”,当女性遭遇侵犯后被质问“你就没一点责任吗”——这个类比正在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流氓逻辑,为施暴者开脱,给受害者定罪。它的本质是对“恶”的纵容:只要有人受害,就一定是“苍蝇不叮无缝蛋”;只要发生伤害,就必然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种逻辑盛行的地方,正义永远站不住脚。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对人格尊严的公然践踏。把子女比作狗,把亲情扭曲成“依附关系”,这套话术的险恶之处在于:它用“孝道”的外衣,否定了子女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当你对父母的错误提出异议,它说你“忘恩负义”;当你选择与原生家庭保持距离,它骂你“不如畜生”;当你追求不同于父母的人生,它指责你“翅膀硬了就翻脸”。这种类比背后,是对“个体意志”的恐惧——他们怕你清醒,怕你独立,怕你不再被“孝道”绑架,所以才把“人”贬低成“狗”,用“忠诚”的枷锁锁住你的思想。
“羊羔跪乳”论证孝道,是对科学与人性的双重侮辱。生物学早已证实,小羊跪乳是因为生理结构限制,跟“感恩”没有半毛钱关系。若按此逻辑,袋鼠把幼崽装在育儿袋里,是不是该推导“母爱就该把孩子拴在身边”?猎豹幼崽会被母亲赶离领地,是不是该论证“亲情就该绝情”?用动物本能绑架人类道德,本质是想把“孝道”变成无需思考的条件反射——就像小羊“不得不跪”,你也“不得不孝”,至于为什么要孝、如何尽孝,根本不配让你思考。
“苍蝇不叮无缝蛋”,是受害者有罪论的帮凶。这个类比最歹毒的地方,是把“伤害”的原因从施暴者转移到受害者身上。女性被骚扰,是因为“穿得太少”;商家被欺诈,是因为“想占便宜”;甚至国家被侵略,都能被说成“自身有软肋”。它用“鸡蛋有缝”的前提,合理化了“苍蝇叮咬”的恶行,仿佛只要受害者“完美无缺”,伤害就不会发生。这种逻辑的本质,是对施暴者的包庇:反正错在“有缝的蛋”,那“叮蛋的苍蝇”又有什么错呢?
“天下乌鸦一般黑”,是懒惰者的偏见制造机。用乌鸦的生理特征类比某个群体的品性,本质是用标签代替认知,用偏见代替分析。商人一定奸诈,官员一定贪腐,网红一定肤浅——这种一竿子打死的思维,让我们懒得去了解个体差异,只想用一个类比概括一切。它的危险之处在于:当“乌鸦都是黑的”成为共识,就没人会相信有“白乌鸦”存在;当“某个群体不好”被坐实,就没人会关注个体的努力与挣扎。
“梅花香自苦寒来”与“水往低处流”,暴露了类比的终极荒诞:同一个现象,能被用来证明完全相反的观点。梅花耐寒能论证“吃苦是美德”,牡丹喜暖就不能论证“顺应天性更重要”?水往低处流能证明“人性本善”,就不能证明“人性本恶”?这种“按需解读”的把戏,说白了就是不讲理——反正我想论证什么,就能从自然现象里找到对应的类比,至于逻辑是否成立,根本不重要。
三、警惕“类比依赖症”:它正在毁掉你的独立人格
为什么我们对类比如此痴迷?因为它太“省力”了。
不用学习逻辑,不用分析本质,不用承担思考的痛苦,只要记住几句俗语、几个故事,就能应付所有讨论。遇到教育问题,说“棍棒底下出孝子”;遇到人际关系,说“多个朋友多条路”;遇到选择困难,说“船到桥头自然直”。类比就像认知上的“止痛药”,能快速缓解思考的焦虑,却掩盖了问题的根源。
但“省力”的代价,是独立人格的丧失。
一个习惯用类比论证的人,注定学不会理性思考。他们分不清“相似性”与“必然性”,搞不懂“比喻”与“事实”的区别,只会在别人编织的故事里随波逐流。别人说“吃亏是福”,他就默默忍受不公;别人说“枪打出头鸟”,他就不敢展现锋芒;别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他就任由底线被践踏。他们从来没想过:“吃亏”为什么是“福”?“出头”为什么会“挨枪”?“忍耐”真的能换来“平静”吗?
一个被类比充斥的社会,必然充斥着偏见与暴力。当“类比道理”取代了逻辑论证,“情感共鸣”就会压倒事实判断,“多数人认同”就会变成“真理标准”。最终的结果是:霸凌者用“一个巴掌拍不响”洗白自己,压迫者用“你是砖就得被搬”合理化剥削,极端者用“苍蝇不叮无缝蛋”伤害无辜。而那些试图讲逻辑、辨是非的人,反倒会被骂“较真”“不懂事”“情商低”。
这才是类比最可怕的地方:它不仅毁掉你的思考能力,还会让你在“被毁掉”的同时,觉得这一切“很有道理”。
类比从来不是论证的工具,顶多算解释的辅助。就像用地图指路,不能把地图当成土地;用模型演示,不能把模型当成真实。真正的思考,必须剥离所有比喻的外衣,直面事物的本质。
当有人跟你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要追问:“臭皮匠和诸葛亮的差距,真的是人数能弥补的吗?”当有人跟你讲“羊羔跪乳是孝道”,你要反问:“用动物本能要求人类道德,难道不是对人性的贬低吗?”当有人用“苍蝇不叮无缝蛋”指责受害者,你要怒斥:“真正该被谴责的,难道不是叮蛋的苍蝇吗?”
别害怕“较真”,别害怕“不合群”,别害怕被骂“不懂道理”。因为那些用类比堆砌的“道理”,本身就是用来绑架你的枷锁。
一个人的真正成熟,从拒绝“类比暴政”开始。当你能穿透故事的迷雾,直视逻辑的本质,当你能对“大家都这么说”保持警惕,对“老祖宗的道理”敢于质疑,你才能真正拥有独立的人格——而这,才是对抗一切思想霸凌的底气。
毕竟,这世上最该被警惕的,从来不是显而易见的谎言,而是那些包装成“道理”的认知毒药。
2025年9月1日星期一
年轻时,最需要领悟的事
上次和朋友聊到说,从前人主要是物质上的苦,而现在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苦。
这种苦,是从学校就开始了。现代年轻人,被要求对生活做出精细的规划,定下目标,然后还要快速准确地实现它。整个社会仿佛都越来越不能容忍低效,没多少人会真正关心你经历了什么、内心有什么变化,感受如何。大家只看结果,就像家长只注重成绩,老板只盯着 KPI。高效,成了唯一的准则。
很多人很着急。刚工作两三年,就希望看到生活立刻有起色,职位要升,收入要涨。一旦没有,就容易沮丧或自我怀疑,心想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是不是自己不行?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偶尔想放慢节奏,稍微散漫一点,都变得很难。休息十分钟,心里就忍不住涌起负罪感,精神始终紧绷着。仿佛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着自己不断向前。
很多人渴望一夜暴富,这背后隐藏的,其实也是一种追求高效的思维:总想跳过过程,直奔结果。但人常常会忽略,爆发式的人生,往往需要足够的条件和机遇。事实上,大多数人生来平凡,没有金汤匙,没有资源加持,也没有突如其来的好运。这些都注定了,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进步缓慢的。
我在想,或许长时间没有太大起色,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常态。或许,人本应该学会安于默默无闻,在自然中静静生长,学会独处,学会忍耐,甚至学会偶尔懒散。去读些无用的书,拓宽知识的边界,去些冷门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发发呆。这些,其实都不算虚度。
最近我刚好在教小朋友写作文,就是每个假期学校都有任务,要写八到十篇什么的,这个没有题目,全靠自由发挥。然后她说她完全不知道写什么,老是跑来问我。我说,什么题目都可以写呀,前天下雨,那就写下雨吧。她又接着问:下雨该怎么写呢,我不知道从哪里写起?
我说,写下雨,可以写回来路上,雨后天空的颜色,树的样子,风一吹过,树叶也会浇下来一片小阵雨。可以写小阵雨落到地面,视角看到积水慢慢褪去,地面还是湿的,路灯照在上面,泛着彩色光芒,还可以写车轮压过路面发出的嘎吱声………… 慢慢地,感觉就来了。
后面回来,雨依然在下,晚上我正坐在窗前码字。我看到,雨水密密麻麻地打在窗玻璃上,先是一滴,再是一滴,每一滴都像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圆珠子。它们并非静止,而是微微颤动,两颗相邻的水珠先是慢慢靠近,然后凝聚,汇合,最后骤然地向下滑落。
是的,哪怕只是随意的体悟,生活里就有很多很多丰富的东西可以写。做事,其实不必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只需不急不迫,耐心沉淀,慢慢就会积累到各种能力,这些积累会变成内心真正的支撑,让自己扎实而从容。这或许正是年轻时期,最需要领悟的事。
来源:公众号:之鱼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