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日星期二

是时代造就了我们,不是我们造就了时代


@王盐 Charles:
经常有各路自媒体教人怎么怼亲戚,教人如何在老家优雅的保持逼格。
但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在家乡显得格格不入,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中国的高速发展。
中国的城乡发展速度差异极大,有北上广深这种世界级大城市,也有停留在 90 年代的村庄。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很难平等交流、互相理解。
省吃俭用的人家觉得冬天开电暖器费电太浪费,但大城市的人们谁愿意为了省电费而冻着自己呢?
你小时候,觉得爸爸妈妈很厉害,长大了,你去了更大的城市、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你发现父母告诉你的道理都过时了,没用了。
曾经心目中高大光辉的父母也开始慢慢变成愚昧无知令人烦的老头老太太。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人是环境的产物。
那些实际中用不到的知识、经验,再高大上也会被遗忘。
试问工作多年的我们,还能不能解出当年高中的数学题?还记不记得当年背诵的各种知识点?
最终我们熟练掌握的,一定是我们天天运用的东西。
人会逐渐适应环境,寻找到当下环境中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例如在小地方,凡事要靠关系,没有关系背景,在当地寸步难行。
建立关系最简单的方式,自然是嘘寒问暖、拉家常,谁家生了孩子,谁家夫妻吵架,谁家男人升官,这些在小城市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也是维系人情社会的重要手段。
像是相亲,在小城市讲究的就是知根知底、门当户对、亲上加亲,这种婚恋方式在我们看来很落后,但在小城市这种较为封闭的稳定环境下,是极为有效的方式。
在大城市这种方式就行不通了,因为人员流动性大,你遇到的异性,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很难在初期就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小地方出个渣男,很快全城都知道了,换作大城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习惯了商业社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面对这些自然会难以适应。
但这种不适应带来的反感,并不该变成一种仇恨。
如果说猫的报恩,是把老鼠放在你家门口,你不会怪它,反而会觉得它可爱;那么当父辈用不适合我们的方式去表达情感时,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去试图理解他们呢?
我们和故乡之间的矛盾,并不在于年龄,而在于环境。那些留在老家生活的年轻人,和你多半也没什么话可聊。
生活环境决定了人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多时候并不能用高下来区分。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至今只有短短的七十年,当 1940 年美国小朋友坐在电视机前看《猫和老鼠》时,我们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正在和侵略者打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识字,连大米白面都吃不上。
打完仗,大家就开始忙着搞基础建设,从废墟中建立新的国家。
我们的父辈,就是出生在这种环境下。
他们小时候过年能吃上一口肉,就是莫大的幸福。
他们不懂什么叫幼儿心理学,他们不懂什么叫家庭教育,他们更不明白怎么样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
他们关心的,就是吃饱、穿暖,别饿着孩子。
如果把我们放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下,我们一定能做的更好吗?
如果不是父母供我们读书,让我们有条件去更好的学校、去更大的城市,我们会不会成为那些被别人家孩子鄙视的「被抛弃的同龄人」?
我知道有很多人的家庭不幸福,我也明白这种家庭带给孩子的是终生难以愈合的阴影。
你可以远离他们。
你可以不原谅他们。
你可以拒绝他们对你生活的建议。
你可以独立的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你可以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
你可以不让父母照顾你的孩子。
但我不希望你总是心怀仇恨。
每一代人,都会有他们的局限性。
我们的父辈有,未来我们也会有。
我不想很鸡汤的劝你原谅什么包容什么,那些伤害、痛楚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一鸡汤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这些也只是不完美人生中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心意去改变,很多家庭矛盾也绝不是相信爱就能解决掉的。
我只希望当你偶尔想到过去,或偶尔需要和亲人相处时,能够理解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的局限性,能够内心平和,而不是感到愤怒或沮丧。
人生总是充满缺憾,但这不妨碍我们去追求幸福与快乐,总陷入痛苦与仇恨,其实受伤最多的,还是自己。

================================

@Pfaueninsel:我们 70 后这代人,可以很容易地超越父母。因为我们的父母,在成长期和青春年代,主要时间都在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里搞革命运动,连粮食都经常紧缺,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知识结构、见识和资源都极其有限。等我们上大学,改革开放政策巩固了,FDI 几何级数增长,中国融入全球市场,互联网和电脑迅速普及,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开始下降了,挣钱的能力也弱了。

所以我们这代人,大多数家庭的家长,虽然摆假威风也要摆,但在见识和资源上,都会轻易被孩子超越,底气不足。

然后我们这代人做了家长,因为在资源、见识和成就上轻松超越了自己的家长,自信心多半是爆棚的。

这其实非常不幸,因为我们的知识结构也大多数还有很多缺陷 —— 毕竟我们是文革时代长大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更可怕的是,因为革命时代长大的父母,很多都经历了暴力和创伤,又没有心理学基本知识,于是打孩子骂孩子,各种 pua,塑造了我们这一代。

而我们呢,成长时期重理轻文的工具化教育,使得多数人善于学习技能,不善反省,不善于真正地在价值观上开放头脑,很容易变成非常自满的自以为是的傻冒。

更不幸的是,我们赶上了中国的经济奇迹时代,掌握了很多资源,我们当中的这些傻冒,就更自满了。

他们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我是被爹妈打骂 “严管” 大的,但是我现在很牛掰,所以我爹妈的打骂造就了我。

但其实,爹妈的打骂和操纵跟他们的成就毫无关系,他们只是赶上了好时候,而且有幸没有被打残而已。

当然他们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继续把这种暴力和操纵使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认为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比他们更有成就。

可惜的是,他们的孩子虽然的确比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知识结构更健全,甚至从小见识比他们多多了,但是要超越父母辈就很困难,因为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开始内卷了。

中等收入陷阱,是哪个国家都逃不过去的,就是收入增长不可能以过去 40 年的速度持续下去,它开始停滞了。

所以你会看见,常青藤名校高端科技领域博士生,也会跑去杭州居委会工作,为了一份稳固的薪水(当然也还可能想着以后可以升官),而上海只欢迎电动车行业人才落户,卡车和自行车就不行。新的海归一代跑去跟国内专科毕业生竞争同样的岗位也不稀奇。

这就让新一代年轻人,在父母面前缺乏底气。我们这代人,在大城市随便一个白领工作,攒几年钱就可以买房了,稍微体面点的收入,会打理的话,还能买好几套,包括给父母买。但是现在普通家庭的年轻人,没有父母的支持,想都不要想。

这就使得他们摆脱控制狂父母的操纵,比我们这代更加困难。

这也就是为什么,新一代的很多年轻人,哪怕是在海外留学,都离不开父母的手掌心,微信早请示晚汇报,找什么工作跟谁结婚都要听爹妈的,比我们这代人更接近 “孝子贤孙” 的形象。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如爹妈,而是因为他们不如爹妈幸运,时代没有给他们翅膀迅速硬起来的机会。

当然,虽然高房价导致很多人被绑在转轮上,但现在发挥不同才能的机会,还是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

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脑筋活络多思考,锻炼出自己的精神意志和反控制技能,经济和心理独立也一样可行。就是要多花点力气,多锻炼点勇气,多做点功课,自由的门票你总会买到的,虽然你排的队会比你爹妈长一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