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朝笑笑生
从永新狼狈逃出来,杨如轩非常愤怒。
论资历、论考试成绩,他都同朱德不相上下,却被老同学打得落花流水,实在有辱自已的军人声名,也让长官在湖南同仁面前没有面子。
应该说,杨如轩还是一个懂得自我检讨的人。他仔细分析了自已失败的原因,首先是自已兵力不足,其次部队远道奔袭,疲惫不堪,所以中了敌人的奸计。
既然分析出了原因,而且都是可以克服的问题,那只要多备兵力、稳扎稳打,胜利仍然是属于自已的。杨如轩信心满满地来到朱培德的办公室,再度请战。
看到老同学没有被失败打倒,而且能正确分析原因,朱培德也很欣慰。胜败乃兵家常事,杨师长既然一心求战,当然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于是朱长官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带上四个主力团,经吉安直奔永新,再次会剿。
得到杨如轩带着四个团来找茬的消息,朱德和毛泽东没有大意,立刻制订了新的战术方案,准备同杨如轩干一架。
根据敌情的变化,红军决定,主力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全部向西撤退,向湖南方向靠拢,三十二团仍然留在井冈山守家,装备较差的二十九团留在永新周围,什么事也不用干,只管牵着敌人打转,偶尔放几下黑枪,让杨如轩知道红军主力在附近就可以了。
朱德和毛泽东的迷魂阵果然让杨如轩摸不着头脑。稳妥起见,杨如轩到永新后没有立刻出击,而是把四个团都布在周围,严密观察对手的动向。
一切安排妥当,毛泽东走出了他的第一步棋:进攻高陇。
高陇是江西、湖南之间的重要通道,国民党驻有重兵把守,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红军武器落后、火力贫弱,但毛泽东还是把部队派出去,不是他喜欢打攻坚战,而是因为高陇不仅是军事要地,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政治意义:高陇是谭延闿的家乡。
世事沧桑,白云苍狗,当年在广州共谋大事的两个湖南老乡早已分道扬镳。毛泽东是全国著名的共匪头子(其实莫斯科也知道,应该算国际知名),谭延闿则成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席。
高陇是不是交通要塞不要紧,打下来有没有用也不要紧,重要的是,这个县城是政府主席的家乡,舆论导向十分要命:如果政府主席连家乡都保不住,那红军的影响力自然也是非同小可。
毛泽东相信,以杨师长的智商,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肯定会有一些不大明智的判断,那时就是自已的机会。
高陇果然不好打。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火力十分凶猛,而毛泽东能调动的攻城兵力只有一个营,很快变成了胶着战。就在毛泽东焦头烂额啃骨头的时候,朱德、陈毅、王尔琢指挥的二十八团赶来增援,终于把国民党军压下去,一气攻克高陇县城。
不出毛泽东所料,占领高陇产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谭延闿听说自已老家被抄,顿时急火攻心,报纸和电台也纷纷鼓噪,说是共匪势头巨大,主席家乡尚且不保,何况普通地方云云。
应该说谭延闿还是很有几分觉悟的,他并没有找人抱怨或哭闹,朱培德也很体谅,没有责怪老同学。但作为前线指挥官,杨如轩是个自觉的革命军人,感觉显然不一样:领导不过问,不意味着对你没有意见;其他的事情好说,你把主席的老家弄没了,全国人民都知道共产党踩着谭主席的祖坟闹事,还想不想混了?!
面对汹汹舆论和变化的敌情,杨如轩站在作战地图前,作出了自已的科学判断:共军主力不惜攻坚高陇,显然是要夺取湖南的道路,而从江西跑到湖南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自已的大军实在过于强大,朱毛抵挡不住,所以要逃窜。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自已很强大的缘故,杨如轩心里感到一阵欣慰。他当即下令,手上四个团立刻分成三路,其中两个团进攻兵力空虚的井冈山,彻底抄掉朱毛的老窝;另一个团向西追赶红军,争取同吴尚的湘军会合,前后夹击逃窜的红军;自已则带着一个团坐镇永新,随时关注战局发展。
在后来的岁月里,无数国军将领因为感觉太过良好,死在分散兵力这个要命的问题上,杨如轩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但此时的杨如轩还想不到这些杂事。发完命令之后,杨师长满意地打开了留声机,坐在太师椅上欣赏音乐。作为一名有风度的儒将,杨将军一举一动都是讲究品味的,对艺术追求也是相当执着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