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8日星期二

中共建政初期国内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如何达成的?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框架下,“万恶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令人耳熟能详:以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代表的赤裸裸的剥削是资本主义完成资本与劳动力原始积累的方式。但是,对此头头是道的教科书却“大意地”疏漏了一个问题:苏联和中国(1949年以后)又是靠什么来完成原始积累以达成迅速的经济起飞的?历史上,劳动和资本的真实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现在所享有的“幸福生活”,真的来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照耀?

以中国(1949年以后)为例,完成原始积累的途径有三:

1、农业:通过剪刀差等途径维持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低价格,以剥夺农业产出的利润。为了确保这一剪刀差的维持,通过了户籍管理条例等法规,限制农民迁移自由,以确保农业劳动力不会从低收入的农业向相对高收入的工业转移。

2、工业:通过维持产业工人的低工资(通过承诺提供终生福利等方式)来强制改变工业利润的分配,最大限度将工业利润投入新投资和再生产。换而言之,透支工人的未来利益以投入当期再生产。(因此几十年之后的“下岗问题”的爆发是早有祸根的,很搞笑的是:还有不少工人发网文怀念那个年代!)

3、原资本主义产业: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获取原资本主义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名义上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但是,56年完成公私合营进程后,60年代初即遭遇“自然灾害”,实际上所谓的“赎买”已经成了毫无代价的剥夺。

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对此语焉不详,一笔带过,原因有几点:第一,为了掩盖国内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上的剥削(其针对主体就是工人和农民);第二,为了片面地迎合“劳动价值论”里关于“劳动创造一切,资本什么都不创造”的臆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