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

《沙家浜-智斗》语言对话赏析

《沙家浜》简单的背景介绍:抗日战争期间,在沙家浜开设春来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是地下党新四军的联络人,也曾经救过胡传魁的命。胡传魁是当地一个民团的司 令,土匪起家,打着"忠义救国军"的旗号,表面抗日,实际上目的在于巩固自己的地盘。刁德一是当地一个财主的儿子,曾留学日本,是胡传魁的参谋长,亲日派。

《智斗》是《沙家浜》的第四场,是全部戏的精华。汪曾祺执笔,打造了这部千锤百炼的智斗戏。场中关键的对话每一句话都暗藏玄机,或针锋相对,或顺水推舟,各人的背景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比今天弱智的电视剧对白实在是高明了太多。

《沙家浜-智斗》选段


剧本:
(胡传魁,刁德一上)
胡传魁:(白)嘿,阿庆嫂。
阿庆嫂:(白)听说你当了司令了,恭喜你呀。
胡传魁:(白)你好啊?
阿庆嫂:(白)好啊好啊。那阵风把你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白)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白)托您的福,还混得下去。

这 是胡传魁和阿庆嫂再相逢后的对白。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那阵风把你吹回来了",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胡传魁此时还在计划到底是跟日本人合作还是继续打着抗日的旗号,但即使是面对救命恩人,毕竟是在公众场合,也不好多说,于是用一句"买卖兴隆"就轻轻带过,阿庆嫂也不好再问。

胡传魁:(白)哈哈哈哈。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阿庆嫂:(白)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阿 庆嫂的公开身份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是个生意人,生意人是要懂得做生意地方的规矩的,所以阿庆嫂在被介绍之后,对刁德一说的这几句话很得体。头一句点明自己是个外乡人(所以本地人刁德一会不认识她),第二句是典型的生意人的场面话,既拜了码头,也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对他知根知底。

胡传魁:(白)是啊,你还真得多照顾着点儿。
刁德一:(白)好说。好说

刁德一老谋深算,既不会太热情,也不会太爱理不理,所以简单地两句"好说",算是搭腔,同时也在观察阿庆嫂。

胡传魁:(白)阿庆呢?
阿庆嫂:(白)还提呢。跟我绊了两句嘴,就走了。
胡传魁:(白)这阿庆,就是脚野一点儿,在家的呆不住,上哪儿了?
阿庆嫂:(白)有人看见他了,说是在上海跑单帮呢。还说不混出个人样儿来不回来见我。
胡传魁:(白)对。男子汉,大丈夫,是要有这点儿志的。
阿庆嫂:(白)您还夸他呢。
胡传魁:(白)阿庆嫂,我上次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白)那是您本人的造化。呀,你瞧我,尽顾着说话儿了,那能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下)
刁德一:(白)司令,这么熟悉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白)你问的是她
(唱)想当初,
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多亏了阿庆嫂,
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
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
(阿庆嫂上)
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
俺胡某讲义气,
终当报偿。
阿庆嫂:(白)胡司令,这么点儿小事儿,您别总挂在嘴边儿上。当时我也是急中生智,后来您猜怎么着,我还真有点儿后怕呀。参谋长,您吃茶。呀,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下)

对 别人有恩,是要让别人记住,但自己不要挂在嘴上。越大的恩惠越是不能随便提起,别人一旦觉得很难报答就会放弃报答。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很重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把自己的恩惠轻轻带过,而且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很谦虚,不居功,不自傲,很亲切,很平和,让胡司令觉得阿庆嫂以后不会给自己添麻 烦。有了恩惠的功劳,还懂得做人的收敛。对于胡司令来说,这是很中听的。

刁德一:(白)司令,我是本地,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呢?
胡传魁:(白)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儿。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见过她呢?
刁德一:(白)哦,这么说,这个女人还真不简单呐。
胡传魁:(白)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白)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本地突然冒出来一个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老板娘,是很令人怀疑的。

胡传魁:(白)你这个人那。(阿庆嫂上)
阿庆嫂:(白)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胡司令,抽一支。

对初次见面的刁德一,阿庆嫂很客气,先说"烟不好",传统的中国式谦虚,然后加一个"请"字;而胡传魁是老熟人了,不用太客套,又要在刁德一面前有意地展现一下自己和胡司令的关系,所以语调很高,同时用很熟络的语气。

刁德一∶(唱)这个女人那,不寻常。
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白)抽烟。
胡传魁:(白)人家不会,你干什么?
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唱)刁德一,搞得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唱)我必须查言观色把他防。
刁德一∶(白)阿庆嫂,
(唱)适才听得司令讲,
阿庆嫂真是不寻常。
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
竞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抢。
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
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刁 德一开口试探阿庆嫂,说话绵里藏针。一开始的两句,是承接刚才胡传魁对阿庆嫂的介绍,接着胡传魁对阿庆嫂的感谢,吹捧一下阿庆嫂,中间的两句是继续给阿庆嫂戴高帽,灌迷魂汤,最后的两句是自己的真实问话的目的:既然阿庆嫂能这么舍己救人不慌张,那想必是支持抗日的进步人士。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在称赞,但在敌我形势不明的情况下,显然阿庆嫂是不可能直陈其事的。
刁 德一的话的圈套在于:如果阿庆嫂否认自己抗日,那首先是不符合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无法解释当初救下胡传魁的原因,同时也很不给胡传魁面子,毕竟现在的胡传魁名义上还是忠义救国军的司令,表面上还抗日;但倘若阿庆嫂承认自己抗日,麻烦就更大,因为刁德一可以顺杆爬,阿庆嫂既然是抗日力量,那必然认识抗日人士;既然知道抗日人士(这里指新四军),那显然就必须跟忠义救国军"合作"。

阿庆嫂∶(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
开茶馆,盼兴旺,
江湖意气是第一桩。
司令常来又常往,
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也是司令的洪福广,
方能遇难又逞祥。

面对"自己是否抗日"的两难问题,阿庆嫂机智地选择了一个突破口:江湖义气,回避了"抗日"这个问题。把刁德一言语里的"因为抗日,所以舍己救人"变成了"因为江湖义气,所以舍己救人",抗日的事就一个字也不提,连"舍己救人"也轻轻揭过。大讲江湖义气,同时因为自己是开茶馆的底层身份,还特意用了风雨均 沾人之常情的"背靠大树好乘凉",表明自己的动机只是纯粹的攀附权贵,并非跟抗日相关联。同时还顺便给胡传魁戴了一顶高帽,给自己"攀附权贵"做个注脚。

刁德一∶(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
这棵大树有荫凉。
你与他们常来往,
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祥。

刁德一马上抓住阿庆嫂言语中的"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一说,步步紧逼,因为当地的新四军来往很频繁("久在沙家浜"),阿庆嫂不可能不知道新四军的来往。相比忠义救国军,新四军的实力当然更为强大,更像是一棵大树,而阿庆嫂要"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话,也显然是要找新四军来靠一靠的。
阿庆嫂的回应有几个难点:不能明着说自己知道新四军,否则刁德一很可能会以此为借口,逼阿庆嫂暴露新四军的下落;但她也不能说自己不知道新四军,作为一个茶馆的老板娘,这点江湖风声都听不到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阿庆嫂自己刚刚才说了"背靠大树好乘凉",如果很撇清地说自己不去靠新四军,也是说不过去的, 显然也无法解释刚才对胡传魁说的话。最后,如果阿庆嫂说新四军根本不算什么大树,就更假了,既不符合新四军在当地的形象,也不符合阿庆嫂的中国人身份。

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得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有什么周祥不周祥。
胡传魁:(笑)哈哈哈哈

阿 庆嫂再次滴水不漏地应对了刁德一的刁难:我既然是个开茶馆的,来的都是客,我第一不知道客人的身份,第二我也不关心客人的身份,这两层话就把刁德一的所有 刁难都挡回去了。谁来喝茶都是喝,喝完了就走人,我也不关心客人走了以后怎么样,人一走,茶就凉。给刁德一传递的信息是:当地有新四军,但阿庆嫂是不关心 的,也没有去主动认识,当然也谈不上"背靠大树好乘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