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星期四

毛主席为什么送我们下乡?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廿一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挥动巨手,向全国中学生发出伟大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到一九九二年的十二月廿一日正好是廿四周年。

在老人家发号之前,已经陆续有一些人先下去了。而在一九六八年八月份的一批去内蒙古阿巴嘎旗的人里恰恰有北京卅三中的周秉建。她是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半年之后,正好是周恩来借着周秉建的一封家信下令停止了愈演愈烈的“挖肃‘内人党’”运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周恩来建议毛泽东把中学生下放到农村去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他事先已经知道那边有人把路子趟出来了。

随后两千万城市中学生先后到农村去。他们在那里逗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演出了一幕幕气冲霄汉,壮志凌云,豪情满怀,埋头苦干,悲欢离合,失魂落魄,生离死别,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厚颜无耻的活剧。不仅为文人骚客留下取之不竭的素材,也深深地影响着有过种地经历的一代人日后的思想发展,政治态度和人生道路。

可是伟大领袖把我们送下乡时说的“很有必要”四个字到底是什么含义,却再也没有说明过。这其中除了显示他老人家权威的沉重外,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毛主席为什么送我们下乡?”没有下过乡的人或许不会提出这种问题,但凡是当过知青的人迟早总要想到这一点。这个问题的答案前后曾经有过两个:第一个就是老头子在号召中讲明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第二个是林立果在《571工程记要》中首次提出来的“知识青年下乡是变相失业”。也就是说毛老头为了回避城市就业问题。

如今事过境迁,不管是当年大力鼓吹别人去,还是自己被别人鼓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已经没人再提,也没人再相信毛老爷子的理想主义了。剩下被林立果点破的第二个答案便被普遍接受,直到今天彷佛还是主要论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认为:老毛当时无法为每一个中学生找到工作,以便解决饭碗问题,于是把大家往乡下一送了事,让他们和贫下中农争工分,争口粮去。这种答案诚然也是一种经济学上的解释,但仍然显得牵强。因为老头子从来只抓大事,向来懒得过问经济上的细节。倘若他真的把国民经济放在心上,也就不仅是一代枭雄,而早已经是空前绝后的大英主了。另外一九六八年的中国经济并未显露败象。败象是直到我们下乡数年之后才呈现出来。许多工厂还需要,并有能力招收新工人。当时并无紧迫的就业压力感。从经济上说,老毛其实并无必要送我们下乡,所以说这第二种的经济学解释也属勉强。

以上前后两个答案都不足信,本文则试图提出第三种解释:毛泽东和周恩来送我们下乡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当时中学生的红卫兵组织于无形。这才是“很有必要”四个字的精义。

“为什么老头子送我们下乡?”十分简单:“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党内头号走资派刘少奇已经被打倒。曾经借过力的学生组织没有用了。大学生的人数少,先抓几个坏头头,日后再整“五一六”便可以了结。这几千万中学生该如何处理呢?下乡!把他们送到广阔天地里去,听凭他们自生自灭,于是经过“战火”“锻炼”出来的红卫兵组织便消解于无形之中也。

文革初期红卫兵刚被允许成立时,首先是各大中城市的中学生群雄竞起,谁也不服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浪淘沙,这一混乱局面到一九六七年才算大致底定下来,全国各地群雄并重的局面最终被两大派组织所代替。何也?“斗争的需要!”所有参与者均有考察别人和考察自己的过程和机会。

经过两三年日日夜夜的争斗,浮上来,而仍能历久不衰的红卫兵头头都已经不再是等闲之辈。既然是练出来的,便自然具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这些人往往并不是六六年风头最健的宠儿,他们的涌起和地位的相对稳定证明了汰劣留良阶段的结束。这批人是有可能对社会构成破坏力,乃至对毛主席他老人家本人构成威胁的。至少不如奴仆党员那样好使唤。

载舟覆舟,若让这种红卫兵组织继续存在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成为一支难以控制的力量。毕竟,环视全社会,除了解放军之外,这是唯一的组织,较之当时已经瘫痪了的党组织,不管从精神上还是精力上,都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样的红卫兵组织如果毕业后分布在同一个城市,必将形成一种潜在的威胁。只要时机一到,头头们一声令下,当初的红卫兵们从各个厂矿、学校和机关里钻出来,汇集成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能把所有的政客都弄得焦头烂额。这对任何当权者来说,都是十分头疼的事。

毛老头没有坐等组织起来的年轻人坐大,就在中学红卫兵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之前,适时地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一巴掌把他们都扇下乡去了。因其功名欲之势而力导。“很有必要”地诱使红卫兵组织自然瓦解。

仔细查看一下就会发现,即令是号召力,战斗力最强的组织,也至少已经一分为五了。这种分拆开的组织一经进入散布在各村的集体户里,就如同沙漠中的露水,一下子便消失不见了。

用这种方式,伟大领袖毛主席便将一场由他亲手发动的红卫兵运动又亲手扼杀了。而且毫不沾血。其手段之高超,用心之歹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用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的标准,毛老头子是又黑又厚。黑得发亮,所以毛泽东思想光芒万丈;厚得坚硬,所以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

笔者除了向毛老头这个“玩人”巨匠脱帽致敬,深表佩服外,还想对比一下红卫兵运动与八九民运,乃至目前已历三年之久的海外民运之差异。

我们过来人清楚地看到,八九民运和海外民运实质上还停留在相当于红卫兵运动的一九六六年八、九月份的水平上而裹足不前。其原因是阿猫阿狗都自以为是个人物,仍然互相不服气。因为海外民运实在不具备当年红卫兵运动那种动辄几百人日以继夜地朝夕相处,耳鬓撕磨,互相鉴别的条件。而且没有来自直接对立面的攻击以便汰劣留良。几年来打长途电话的累积总小时数只抵得上几天的经历。因此海外民运中涌现出来的千姿百态也便不令人奇怪了。

(摘自《新闻自由导报》第120期)

(1993 《华夏文摘》cm9301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