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星期二

隋唐就是元清,李世民难觅一丝汉族血统


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可以用"关陇"二字来阐述,关­陇是一个政治集团,源自鲜卑宇文泰的八柱国(类似清朝的八旗)。以隋、唐为例,隋文帝­杨坚本身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员。至于唐朝,李世民的父亲是李渊,李渊的父亲是李炳,李炳­的父亲是李虎,李虎就是西魏北周时期的八柱国之一。而且李唐也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暠的嫡裔自居,因此唐太宗修《氏族志》时,将皇族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元和姓纂》­"言李者称陇西"。关陇集团这群人姓名改了又改,从姓名上很难区­分其民族,但只要是贵族就几乎都是鲜卑种。

唐高祖李渊父系的七世祖李暠,就是晋末张掖地区(月氏故地)西凉国的凉武昭王,是典型­的秃发(拓拔)鲜卑,后为南匈奴单于沮渠蒙逊吞并。《魏书·列传》记载,西凉灭后李暠­的后裔李翻投奔了阿尔泰山的柔然,曰:"翻,字士举(休屠),小字武疆(无­者),奔伊吾(阿尔泰山),臣于蠕蠕(柔然汗国)。李翻的儿子后来投奔了拓跋北魏,为­"镇西大将军"。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是代北武川(今内蒙古­)人,是西魏鲜卑八柱国之一,另有"唐国公"称号。

鲜卑和匈奴一样,是蒙古种族、蒙古语族。李世民的母系同样是鲜卑人,从李虎娶妻“独孤氏”(西魏鲜卑皇族)。李渊的皇后即李世民的生母也来自鲜卑,史­称"窦皇后"。李世民也娶妻鲜卑,称“长孙氏”;,唐朝皇室难觅一丝汉民族血缘成份。

《隋唐嘉话》记载,单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为"胡儿",李元­吉小字亦叫"三胡"。《旧唐书》记载,一直到李渊的曾孙滕王李涉­都是"状貌类胡",也就是长相体形都是胡人,和汉人完全不同。李­世民有废太子名叫"承乾",史载他椎髻,说胡语,吃胡食,爱慕突­厥狼头纛,甚至不愿过宫廷生活,喜欢去草原游牧,结果被废黜。同样的事情北魏也发生了­,魏孝文帝太子元恂留恋草原竟不愿南下,被迫南下后又擅自北上,孝文帝大怒,把他废为­庶人。两个太子的行为已经清楚地反映出他们的民族背景。

李渊当初起兵也并非一人,他是与突厥国始毕可汗联手干的。当时始毕可汗与李渊是君臣关­系,他们可能还有血缘关系。史载李渊与始毕可汗有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皆可汗有之"。他们联手内侵,遵循着匈奴以来结盟南下的传­统(清朝的满蒙联盟)。由于有突厥可汗的武力撑腰,李渊顺利取得关中重地,突厥­则满载而归。我们看到唐初的"刺史"(地方军政首领)为清一色的­突厥人,并且都是世袭,那是游牧民族固有的氏族军事组织的影子,与辽金时代的“探马赤军”蒙元时代的"达鲁花赤"相同。

李世民会说突厥语也是明白无误的。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时突厥国颉利可汗率军攻入渭水便­桥,秦王李世民迎战。在桥边李世民屏退左右,单独一人"与颉利可汗隔津而语­,责以负约"。"太宗独与颉利临水交言,麾诸军却而阵焉"(《旧唐书》)。其时李世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有诱之以利,于是突厥人抽身引退,并相约几天后便桥再会。其后他们如约 而至,"刑白马,与颉利同盟于便桥之上"。史载突厥薛举可汗及部­下常与李世民共同围猎,"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于是突­厥部众"咸愿效死"。如果李世民平时说汉语就不可能出现“无所间然”的情况。李世民频频狩猎,"狩与尧山"­,"狩与岐山","狩与骊山",不绝于史,­这显然是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

而鲜卑人学汉语认同汉文化,无非就是对被自己统治下的汉人搞的一种统战政治手段。这就­如同元、清,以及后来日本统治的满洲国也认同中国文化,汉语也是满洲国的常用语言之一­,而且满洲国发行的货币上都印有孔子头像,说穿了就是一种统战洗脑的手段,把这种廉价­的"认同感"视为荣耀,实在有些可悲。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