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盛行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学”

“历史就像个小姑娘,可以随便打扮。”这句所谓的“胡适名言”其实是以讹传讹的话。【胡适的原话是其演讲稿《实验主义》,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道:"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胡适作品集》第四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之所以会出现对历史进行的“打扮”,是因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学者克罗齐,1917年)。早在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就说过: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培根也说:读史使人明智。不管历史是循环也好,螺旋上升也好,鉴古论今,总是人们都会有的自然而然的行为。

所以,如同《1984》中所描写一样,大凡希望压抑民智的独裁政权,必然要修改历史,删除历史,乃至控制历史,“谁能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篡改历史是一项日常性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这正是专门成立的真理部的工作。

但是,正如网友所说,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刻意歪模糊历史的政府是一个令人怀疑的政府,一个不敢面对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国家。一个失去记忆的人是一个可悲的人。

遗憾的是,在政治高压和诱导下,“政治正确”成了唯一的历史学导向。更何况在马克思主义逐渐暴露出空想的缺点、丧失吸引力之后,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又沉渣泛起,逐渐成为历史学研究中的庙堂和草根所共同举起的大旗。历史学中所产生的歪曲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题目中所谓的“政治历史学”。

所谓的“政治历史学”,就是围绕着“政治正确”这个核心目的,一切为了政治服务,将历史学彻底纳入政治的范畴,以政治导向剪裁历史史料,扭曲历史结论。这一套,其实由来已久,自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理论学说之后,政治历史学就不断发展壮大。只不过在早期,囿于外部动荡的环境和以叫嚣“革命”为核心的貌似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历史学并不太扎眼。而随着马克思主义僵硬本质的逐渐显现,政治历史学也发展到高潮,譬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和“打倒孔家店”。但高潮很快过去,马克思主义也走上了下坡路。近些年沉渣泛起的民族主义成了政治历史学附着的对象,继续为政治服务。

政治历史学的核心目的是“政治正确”,其重要特征就是对历史的歪曲和编造,这样的手法比较常见的有(参考飞虎队对中国科技史的点评):

1、无中生有:根据一些古代传说甚至干脆就是神话故事,类似于《易经》之类的占卜扶乩的算命书,或野史杂书中的只言片语,再加上文言文的语义晦涩,多歧义,通过曲解,穿凿附会,断章取义,便把其当成是信史。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把“夏朝”的历史作为信史和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只有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才遮遮掩掩地承认至今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个朝代的存在,但是,有多少国民能接受高等教育呢?

2、夸大其词:根据史籍中的一点记载,便马上开始演绎扩大,把历史变成了演义甚至是传奇。如果是第一条是从0变成1,这一条便是从1变成10甚至是100。这个毛病其实古已有之,比如夸张军队数量,把实际上只有上万人的兵力叫做“十万大军”,只不过在当代,虚荣心和猎奇心理愈演愈烈,演变成了政治历史学。

3、瞒天过海:与“夸大其词”相反,这条就是刻意地绕过不喜欢或者不利的历史资料,隐讳少言或者干脆不提,含含糊糊地一带而过,把原来的100说成是1。如果“夸大其词”说的是自己的成就,那“瞒天过海”当然就是说的自己的失利,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虚荣心的驱使和“政治正确”的导向。

4、指鹿为马:根据两个事件的某些细微相似之处,故意夸大这种相似性,掩盖两者在更多方面的巨大差异,甚至说成是同一个东西。比如中国科技史上所谓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5、偷梁换柱:把两种性质不同的事件偷换概念,完全抹杀其差异或内在的不同,虚假地用本来无关的东西进行宣传。这个比“指鹿为马”的性质要更糟糕一些,这完全是不着边际地虚假宣传。

6、避实击虚:如果无法否认某个对自己不利的历史事实,就采取各种障眼法避开对这个事实的讨论,或者用更多的篇幅讨论该历史事实中某个细节或者细节的“伟大”意义。这与上述的“瞒天过海”基本上是类似的,但前者注重在“瞒”,而这里注重在“虚”。典型案例就是所谓的平型关大捷。事实上所谓的“平型关大捷”只是中共军队袭击了日军的一个运输队,而且日军死伤并不多,但中共的政治历史学可以把这样的“胜利”吹嘘成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虽然提出了中国现在流行的若干个典型的“政治历史学”特征,但并非是要树立一个“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条框,而仅仅是强调:任何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充足的历史证据和充分的历史逻辑作为支持,而不能先有结论(尤其是“政治正确”的结论)后找证据。否则,只能说是历史演绎或者历史假说,都与真正的历史研究相去甚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