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1日星期五

"大数据"只是《纸牌屋》的宣传噱头

大概在 2008-2009 年时,曾出品过《巴别塔》的独立制片公司 MRC(Media Rights Capital)准备进入电视圈。这家公司是 2004 年之后那一波影视基金热潮的产物,其两位创始人都不能算是影视行业中的资深人士,与相对论传媒、传奇影业、师门影业的创始人一样,他们的背景都是来自于金融界,只有 Modi Wiczyk(右方)有过几年好莱坞从业经历,以前曾在顶峰娱乐和奋进人才中介(一家好莱坞经纪公司,2009 年与威廉莫里斯合并)待过,他是哈佛商学院的 MBA,在娱乐界时主要负责的也是融资业务。

和好莱坞大部分制作公司一样,进入电视行业,他们首先要解决剧本的问题。于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们和往常一样在内部开了个会,探讨如何执行他们的想法,即用电影导演来拍电视剧,从而打造更具轰动性的电视剧集,避开竞争更为激烈的电影业。此时,一名实习生跳了出来,推荐了英剧《纸牌屋》,对的,你没听错,一名实习生,不是大数据。因为这名实习生刚刚在一趟航班上看到了 1990 年版本的英剧《纸牌屋》,并且这位嗅觉敏感的实习生已经主动联系了版权方。

后来,MRC 如愿以偿的签下来《纸牌屋》的改编权,然后去找了 CAA(好莱坞最大的经纪公司),组成了纸牌屋的核心孵化团队,导演大卫·芬奇、编剧埃里克·罗斯、凯文·史派西都是签约在 CAA,按照好莱坞的习惯做法,将团队和剧本打包,经纪公司将可以获得总预算 10%的佣金。

在完成了剧本孵化的工作之后,MRC 和 CAA 去联系了 Netflix,起初 MRC 是准备让 Netflix 参与《纸牌屋》的线上独播,但是 Netflix 提出了自己来投资制作的想法,并且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比如一次定制两季,总预算超过 1 亿美金,MRC 可以保有最终剪辑权等等。

本着在商言商的态度,MRC 和 CAA 以及其他的小伙伴们愉快的接受了 Netflix 的提议,这就是《纸牌屋》最终能在 2011 年花落 Netflix 的主要原因。

2012 年,乔纳森·费兰德(Jonathan Friedland)开始担任 Netflix 的首席联络官(CCO),此人之前是在迪斯尼工作,同一年,凯利·梅里曼(Kelly Bennett)加入了 Netflix,这位原负责华纳国际业务的高管担任了 Netflix 的首席营销官。正式通过他们两个人的包装,Netflix 在大数据和《纸牌屋》之间建立了联系,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Netflix 成功的被定义为 HBO 和 Showtime 未来的榜样,而不再是作为 Youtube 和 Hulu 的竞争对手,Netflix 的股价因此飙升。

Netflix 近两年来的成功,说明了在好莱坞,资本和关系仍然是最重要的砝码,如果不是付出比 HBO 等有线电视台更高的预算,如果不是因为乔纳森·费兰德还有凯利·梅里曼在媒体公关方面的经验,Netflix 可能不会那么快的走出之前的经营困境。

最后提醒一下,Netflix 第一部原创电视剧不是《纸牌屋》,而是《莉莉海默》,这部因为和大数据关系不大的电视剧,后来被 Netflix 在对外的信息中有意无意的回避了。

为什么宣传大数据?

《纸牌屋》的成功宣传了大数据,而不是大数据造就了《纸牌屋》

大数据只是 Netflix 在宣传《纸牌屋》的过程中使用的噱头。

《纸牌屋》的成功更多的在于凯文史派西、大卫芬奇以及背后的营销团队。

而 Netflix 为什么选择大数据作为宣传点反倒是更值得玩味的问题。

IT 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替代传统行业,通信,购物,金融等等。而 Netflix 想要取代的是 HBO 之类的有线电视台。

既然是电视台那核心的竞争力只能来自于节目,也就是影视剧。其中更重要的就是独播剧,也就是只能在我这看到的内容。但问题来了,无论是传统有线台 HBO,还是 IT 企业 Netflix 在制作层面是没有差别的,再加上播放出来的成品也是没有差别的。

那作为 Netflix 如何体现与电视台的区别呢。

1、剧集的一次性全部上线

2、大数据的宣传

这样 Netflix 的性质就很清楚了,这其实本质上依然是一家电视台,只是为了展现与传统电视台的不同而已。

原文链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