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日星期一

柴米油盐说国军


民以食为天,军队更是如此。好的、合理的饮食,就是战斗力的保障。近代中国是个贫穷的大国,但也是饮食大国。作为国军这样走遍中国的大户,军事的后勤保障,特别是吃,实际上也是国力的体现。

20世纪的国军和500年前的明朝军队在饮食上没什么区别。依旧是炊事兵挑着扁担,自己挑着大黑铁锅和调料。士兵自己背着自己的口粮。到了地方,就把大黑铁锅放在临时挖的堆上临时检拾来的用火柴点燃的干树枝上,炊事兵再把每个人背的口粮拿出1份放在锅里的开水里,找些杂菜,放点调料,就可以等着吃汤泡饭了。或者每个士兵从自己背着的口粮里拿出1份来,聚集在一起在大黑铁锅里煮饭,最后再用盐煮一些可以在附近找到或买到的青菜和自己携带的咸菜就着吃。有时候也一次做几天吃的杂面大饼和咸菜,由士兵自己携带。路上炊事兵只要煮一锅没有油星,只有一点盐的菜汤就可以了。到了改善伙食的时候,往往还会在汤里加一些携带的腊肉或腊肠。由于长于南方,而战前环境相对富裕,所以国军很喜欢携带腊肉、鱼干做副食,在改善生活的时候吃一碗腊肉青菜拌米饭还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

而共军的红军在根据地的时候则是著名的南瓜汤加高粱米饭。当然在打土豪的时候也得到很多腊肉,在长征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还过的去,走一路,打一路土豪嘛。是细粮粗粮,辣椒青菜,腊肉腊肠没少拿,只是在雪山和草地有的部队断了顿,只好随便吃些野菜汤。

抗战前期国军也给共军发补给,比如37-41年发放2700万法币工资,37-41年给8路发放37.5万套草黄军装,22.5万个草黄军帽,27万条草黄绑腿,草黄衬衣衬裤27万套,11万套灰棉衣棉裤,14.7万套灰军帽绑腿,18万件白衬衣,7.2万件棉大衣,7.6万件棉背心,8.9万条军毯,皮鞋皮帽各3万套。

抗战国军一般是1餐3两米饭,1勺青菜,1个月打2次牙祭。不过大多数国军还是找到什么吃什么。比如在云南,广西驻防的国军也用芭蕉根切成小块用水泡3天,之后切成丝炒着吃,但多是盐水泡饭。住宿就是草棚子,用毛竹做架子,铺上干山草,晚上用油松条照明,国军的病号饭以用铁缸子装的面粉煮白糖的面糊为最有名气。简单的说就是先成壮丁,1天2碗粥,到了部队进行3个月基本训练,1个人发1套土布的灰色军装和1条灰色棉被,1双草鞋,一条干粮袋。因为物质疲乏,全国90%以上的人都不懂起码的科学卫生常识,所以军营里腹泻和伤寒很多,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军营生活就是讨厌的风沙,灰蒙蒙的天空,爬满虱子的军营和老式步枪。

灰色的土布军装,草鞋和老式步枪,还背个干粮袋。怪不得在外国人眼里,国军根本就不能算是正规军队,不过是地方民团。记得有个文章这样形容抗战国军,穿着草鞋,自己背着干粮,抗着本地土造的步枪,仓促出动,徒步行军万里,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沿途又缺乏兵站补给,困苦异常。等走几个月到了战场,已经是北方寒冬了,大雪纷飞,地面冻的如同铁一般,还穿着单衣,全身如同灌了铅,体力,精力都疲惫不堪。人生地不熟刚到那里,还不知道东南西北呢,日军的机动部队就左冲右突而来,战车,重炮,飞机,毒气,轮番上阵,立足未稳,部队就被打散了。就是遇见日本步兵也抗不住,日军1个联队,有16门左右山炮,速射炮,步兵炮,内地国军步兵师都大多没有1门山炮。日军火力自然一下子就把国军压制了,上百挺机枪,掷弹筒近距离弹雨轰击,2千多日本步兵远距离发挥准确射击的特长,近距离2000多把明晃晃的刺刀一起突击,那些才几千人的步兵师大多都档不住。

抗战国军饮食第一的就是驻印的新1和新6军了,但是就是无比单调,缺乏青菜。每天2个大铁桶,1个里面是午餐肉炖菜,1个是煮饼干。但是在营区的饮食还是不错地,所以国军驻印军的战斗力强,体力和精神面貌涣然一新,猪肉4两,牛肉4两,蔬菜半磅,大米20两。但是菜和肉是一锅烩地,1人1餐1勺,连以上军官是4菜一汤。而且这里的国军工资待遇也好,1个月3美元,可以购买90斤大米。而在国内就是待遇最好的学生兵一个上等兵也才17个法币,大约2-3盒烟钱。为了奖励这些从军学生,国军把所有从军学生的军衔全部定为上等兵。所以驻印的新1和新6军可以说是伙食,工资,日常待遇,武器,后勤,训练全都不错。所以新1,新6军的战斗力也是冠绝全国全军地,异域风情,印度湛蓝的天空,热带丛林,美妙的歌舞,现代化的武器,飞机轰鸣,金戈铁马令人神往啊,

而远征军就差多了,1个在缅甸和云南作战的典型的远征军的形象是头带M1钢盔,穿着灰暗的土布军装和草鞋,身上还套着美国橡胶雨衣的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士兵。国军还有一手就是用大木桶淹着酸菜,这样做饭只要做米饭就可以了,菜自然就是酸菜了,这可是抗战远征军的标准伙食。

但国军也有出丑的时候,比如第一次到缅甸的部队,从英国那里得到了一批军用压缩饼干,大家感觉很好吃,就拼命的吃,结果第2天都肚子疼,胃部痛涨难忍,

抗战共军的伙食是比如1944年9月19日晋绥边区行政公署颁发的供给标准:1人1天1.5斤小米,1个月大灶肉2斤,油15两,盐1斤,菜45斤,

新四军的供给标准:1人1天1.8斤白米,每人每天蔬菜2斤,油5钱,盐5钱,每人每月肉1斤,排以上干部,每人每月供给的数目为:排级,猪油0.5斤;连、营级,猪油1斤,猪肉1斤;团级,猪油1斤,猪肉2斤,鸡蛋30只;师级,猪油1斤,猪肉4斤,鸡蛋90只。1人1年还有8块肥皂和毛巾,牙刷洗涮用,其实共军的伙食也还过的去,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差,

那么日军吃啥呢?根据国军的缴获来看,主要就是饭团,大麦饭,压缩饼干,酱菜,味精,酱油,干菜,海带和罐头,罐头不象西方以牛肉为主,日本主要是鱼罐头,大多是凤尾鱼罐头,一般步兵1天2包饭团或者1包饼干为主食,副食就是罐头和味更汤,蔬菜是现地补充地,一个月应该配给两次奶糖、饼干和糖豆、豆包、羊羹等甜食,

日本陆军昭和6年伙食标准:

米:640克;麦:200克;罐头肉:150克;干菜:110克;泡菜:40克;酱油:20克;盐:12克;糖:15克;茶:3克

到了内战时期,46年3月国军花费4000万美圆购买了一些2手船只,药品,和4.5万吨军用口粮。46年6月的1.75亿美元购买太平洋战争剩余物资里也有很多军用口粮。

国军购买了超过10万吨军用口粮和大批粮食足够100万军队吃3个月的了,除了拨发一批给战后饥饿的国民,其他就军队使用了,购买的美国军用食品主要是1天10人份1个铁盒包装的,里面有1磅牛肉,1磅肉排,8盎司咸牛肉,8盎司猪肝,12盎司午餐肉罐头,8盎司熏肉,1磅猪油,1磅葡萄干,1磅巧克力,2磅砂糖,8盎司鸡蛋粉,咖啡,火柴,香烟,卫生纸,肥皂,净水药片……

不过国军可没美军那么腐化,这么多东西1个班1天就干掉了,国军都是拿其中一样肉,比如1磅咸牛肉,拌上青菜和多半锅水煮上1个步兵连1天的伙食,这些东西可以做1个连1个星期以上的大锅菜,葡萄干就直接煮粥喝了。当然这个是中央军陆军精锐部队,海军,空军,陆军特种部队和机关院校的待遇,但是这些东西到47年以后就不多了。

到47年后半年国军由于经济已经彻底崩溃,1个中级军官的月薪还不够吃一顿烧饼。

共军呢,进行了土地改革,当然在伙食上也得到了大的改善。内战共军最著名的就是东北共军的猪肉炖粉条和华东共军的肉包子了,当然主要还是煎饼,馒头和窝头了。1个班往1个熬白菜豆腐的铁盆边上一蹲,1人俩大窝头就开餐了。

关内国军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大饼了,在淮海战役,国军动用一切运输机空投大饼,可谓壮观啊。先是第7兵团被包围,共空投了主副食4.1万公斤(还有64吨弹药),这点食物,估计第7兵团也是被饿的够戗啊。后来给12兵团10万大军空投了9万公斤大饼和罐头,还有548吨武器弹药,但是20天,10万人这点食物也是确实不够啊,平均1个人1天不到1两,这人哪抗的住啊,把个12兵团都快饿成神仙了。

国军精锐第5军为了这个伙食专门做出过规定,每人每日米廿五两,豆子,肉各一两,青菜十两,那个时候可是16两1斤的时代啊,这点东西也没多少。到了淮海战役最后的陈官庄包括5军在内的20万国军被共军包围,在1948年12月的冬季国军蹲在一些贫瘠的小村子里,没有燃料可以取暖,也没有房子可以挡风,就在地上挖个洞缩在里面,粮食早就没有了。

所有的士兵都在寒冬的黑夜里饿的前心贴后背,这个时候共军热腾腾的包子,那香味在太空回荡,最终胃战胜了军纪,在1月6日共军的总攻击中国军迅速失败了,大部分国军都奔向共军的阵地要东西吃,都饿疯了。

在朝鲜战争,共军的伙食也是很好地,因为国内并没有遭到攻击,东北的后勤基地也没有遭到打击,所以没啥影响。惨的重点只是仓促入朝的第9兵团,那才真是炒面加冰雪,初期共军是每月450万公斤炒面,但是到了51年以后其他按次序进入朝鲜的部队就没那么凄惨了。朝鲜天冷,特别是共军全部是守坑道的干活,所以在东北发起了打狗狗运动,那是见狗就打,遇狗就杀啊,做狗皮垫子给共军士兵,在潮湿的坑道里当褥子用。1个人是干粮袋,米袋,5斤炒米,炒面,12斤大米,上海,天津出产的罐头,雨衣,水杯,饭碗,小铁锹或小镐,2双胶鞋,1桶蛋粉,饼干,肉干,盐,1只步枪,2颗手榴弹还有1个基数的子弹,大约50-60多斤。

山间公路和两侧,全是共军士兵混杂穿行,驮迫击炮的驮队,胶皮车轮的大车,拼命按喇叭的嘎斯大卡车,和拉大炮的牵引车。路2边就是背着几十斤装备默默忍耐前进的步兵队伍,一路行军到三八线就全靠自己背自己的口粮了,到了宿营地还可以拿出大米煮粥喝,而联军飞机放照明弹的降落伞,那又白又软的绸布在共军里很受欢迎,都拿来做围巾,衬衣和内衣。

加强了防空和运输以后的共军开始得到大批后方运送来的整扇的猪肉,上海梅林的鱼罐头和肉罐头,压缩饼干、鸡蛋粉和粮食了,到52年以后在前线坑道里的士兵除了压缩饼干、香烟和白酒以外还可以有啤酒,肉、鱼、菜、榨菜罐头,一堆堆的码在那里,主食是米粥和馒头。

好了故事到此结束了。

原文链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