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1日星期五

汉字的简化与规范——从太平天国的简化字说起

文/汉文字美学

汉字演变有简化和繁化。「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序)「孳乳而浸多」说明由文到字有繁化的过程。小篆之前的金文很多字还可以左右互换,正反写。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小篆对七国文字就进行了文字规范与少量简化。


楷书定型后,仍有众多的异体字。如今,汉字从书写为主的年代转换为识别为主的年代,我们再来审视简化问题。我们先从太平天国运动的简化字说起。


太平天国(1851-1864)运动在文化上一是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的文风,二是采用俗字即简化字。


太平天国的印玺与公告、书籍等,采用自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简体字(还造了若干字)共一百多个,其中80%以上被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体方案》采用。


《康熙字典》里的「國」字有6个(包括武则天造的国字),而太平天国的「囯」是「囗」(wei2)内一「王」。新中国简化汉字时,有专家建议用这个囯,但是另有专家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用封建的王国,最后周总理提议王加一点为玉,说口中含玉的寓意好,于是确定「國」的简化字为「国」。


天平天国的「魂」字写作「云人」。



再说说民国政府的简化字

1909年,《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近代中国首次提倡使用简体字。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改革汉字的呼声渐高。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钱玄同选定了324个简体字),在当时又称「手头字」,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但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制,包括国民党元老级人物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起来反对。其中,国府委员和考试院长戴季陶,在国民党的中央政治会议上当众跪下替汉字「请命」,要求收回教育部的命令。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国民政府于是把已公布的命令罕见地收了回去,汉字简化改革不了了之。


新中国推行了两套简化字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1年拟《第一批简体字表》(收555字),1952年2月5日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4年拟《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798字,简化偏旁56个,废除异体字400个),1955年2月2日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把其中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7月13日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515字,简化偏旁54个),1956年1月31日在《人民日报》公布,全国推行,这就是使用至今的简化字(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简化字总表》,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


短命的「二简字」

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称为「二简字」,是沿着第一套简化字思路继续简化,但是问题众多,遭到广泛批评和抵制。


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宣布废除「二简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个简化字),此表在中国大陆使用至2013年。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6个繁体字,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调整其写法。由于反对声音强烈,该字表又作出了一些调整后才于2013年6月5日正式颁布,成为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规范。


我们说的简化字通常是指新中国的第一套简化字。

以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为例,其中始见于先秦的简体字68个,始见于秦汉的简体字96个,始见于三国晋南北朝的简体字32个,始见于陏唐五代的简体字31个,始见于宋辽金元的简体字82个,始见于明清太平天国的简体字53个,始见于民国的简体字59个,始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简体字101个。


第一套简化字特点

借鉴了连笔、删减、异体、草书等多种途径。

1、简化偏旁部首

1.1草字头:由篆书而来,花、草,现把断开的草字头横画连成一笔,约300字(其中约100字字根等又有简化,如兿为艺)。另有:勞简化为劳,葉简化为叶,舊简化为旧,蘭简化为兰。

1.2走之旁:连、速等约160字(其中约30字又有简化),省一点。

1.3绞丝旁:纸、丝等约270字,按草书省。

1.4金字旁:铜、铝等约350字,按草书笔意省笔。(釜、鑫除外)

1.5门字旁:闷、问等约80字,省却多笔。(門)1.6仓字族:舱、苍等。(倉)1.7仑字族:论、囵等。(侖)1.8见字族:现、苋等。(見)1.9贝字旁:贻、狈等。(貝)1.10真字族:填、滇等。(没有按照贝的技巧)1.11马字旁:骗、骏等。(馬)1.12长字族:帐、仗等。(長)1.13专字族:转、传等。(專)(草书结构)1.14车字旁:轻、轴等。(車)(草书笔法,不对称了)15三点水简化为两点水的:凌、净、盗等等…… 一点改为两点水的:冰(水)(笔画反而增加了)「冉」字系列简化字借用篆书笔法反而增加了一竖

2、 二字或多字合一的(约30字):

云(说话)、雲(云彩)统一为云;發(发展)、髮(头发)统一为发;后(皇后)、後(后来)统一为后;斗(计量单位)、鬥(争斗)统一为斗;丑(牛)和醜(难看)统一为丑;寜和甯统一为宁;雜和雑统一为杂;關和関统一为关;總和縂统一为总;畫和畵统一为画;裏、裡、里统一为里;囬、迴、逥、廻、廽统一为回;餘、余统一为余;松、鬆统一为松;谷、穀统一为谷;几、幾统一为几;徵、征统一为征;曲、麯统一为曲;表、錶统一为表;衝、沖统一为冲;歷、曆统一为历;幹、乾、干统一为干;復、複统一为复;舉和擧统一为举,游和统一为游;鬆和松统一为松,等等……

3、取繁体字局部的(约百余字):

飛(飞)、廣(广)、開(开)、氣(气)、雲(云)、電(电)、處(处)、親(亲)、業(业)、務(务)、霧(雾)、兒(儿)、鄉(乡)、製(制)、餘(余)、塗(涂)、鬍(胡)、鬚(须)、麽(么)、條(条)、様(样)、與(与)、麗(丽)、從(从)、時(时)、産(产)、厭(厌)、號(号)、點(点)、虧(亏)、獨(独)、類(类)、幹(干)、趕(赶)、纍(累)、畝(亩)、聲(声)、離(离)、隨(随)、墮(堕)、穩(稳)、隱(隐)、寜(宁)、標(标)、懸(悬)、縣(县)、(杆)、殺(杀)、録(录)、術(术)、係繫(系)、撃(击)、習(习)、豐(丰)、尋(寻)、窪(洼)、凖(准)、築(筑)、盤(盘)、澀(涩)、殻(壳)、復複(复)、錶(表)、奮(奋)、醫(医)、雖(虽)、啓(启)、嶺(岭)、慮(虑)、匯(汇)、緻(致)等

还有取局部而修改的(约30字):

獸(兽)、傘(伞)、銭(钱)、淺(浅)、還(还)、邊(边)、顯(显)、濕(湿)、斷(断)、爾(尔)、堯(尧)、質(质)、滅(灭)等等

4、有所创新的(会意):

泪(涙):目之水、体(體):人之本、众(衆):三人成众等等


1、优点:

简化字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个别字笔画甚至增加),笔画变得简易让普通百姓学文化的畏难情绪得以缓解,书写汉字变得相对便利。这在书写为主的年代是合拍的。合理的简化也基本达到了简化汉字的初衷。

2、不足:

很多简化字是值得商榷的,甚至还造成新的混乱。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搞清楚字根、字族系统,只是以笔画简省为唯一指标。如:

简化最多的替代符号——又

凤(鳳)、权(權)、观(觀)、汉(漢)、难(難)、叹(嘆)、仅(僅)、鸡(鷄)、邓(鄧)、戏(戲)、对(對)、树(樹)、圣(聖)、双(雙)、聂(聶)等等,完全把不同字族的简单处理了,自相矛盾;

风(風)、冈(岡)、网(網)、赵(趙)、区(區)、卤(鹵):把不同字根简化为X,意不可解,而「虱」并没简化。等等……


如何评判简化字?

什么是简?什么是繁?笔画少就一定简?笔画多就一定繁?

书写简化、识别简化、传播简化(不立文字)?

如果以日常书写的便捷为唯一标准,那么笔画少就相对简省,比如「烏龜」写作「乌龟」。

如果以识别的规律为唯一标准,那么规律性的字就相对易识,如biangbiang面,笔画超多,反而能识记。

书写为主的年代、识别为主的年代,标准在变化。

书写简化,笔画少;识别简化,更具规律性。

做一个比喻,「自然」简化(民间俗体字)好比自然界中生态物种的自然灭绝。而「人为」简化则好比人类对环境破坏的物种灭绝。


1、单独从字义、字理看,「六书」字理的变异。

有一些简化字是成功的,但在很多字破坏字形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给汉字增加基本结构单位,增加一字多音现象。

2、从对当时的文化学习、社会影响看,解决彼时「当下」之急。实施七十年之后,文化的传承如何呢?

目前社会上冷落、忽视、削弱汉字、汉语的现象依然普遍。大中小学教育,为学英语而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远远超过母字、母语。书籍、媒体等存在着大量用语错误或不规范的现象。电脑的拼音输入法,及繁、简两套系统的字体转换,也是错误百出(电脑繁、简的转换造成的错误多达百种以上)。凡此等等,使全民及在校各级学生的汉语水平明显下滑。2005年高考,一句模仿造句,广东竟有10万考生得了0;作文得50分以上者不足7%;古文翻译1万份考卷为0。2005上半年,复旦大学汉语比赛,夺魁的竟是外国留学生队!许多研究生「英语6级,汉语初级」。连英国广播公司亦惊呼「文字差错,在中国大陆比比皆是」,「中国人的中文错误百出,中国人的英文更是错误百出。」(《参考消息》2006年2月15日)

事实证明,六十年来,尤其近十多年来,我们运用汉字、汉语的水平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这一切使我们痛切的感受到汉字、汉语的危机!

3、从对长远的文化进程影响看,识别为主,文化属性需彰显。

著名作家王蒙呼吁保卫汉字;著名哲学史家、文化大师任继愈先生呼吁复兴汉字文化,他说:「汉字问题,不只是文字学的课题,而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全局性的问题。」「汉字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统一方面,功莫大焉。」他呼吁「全民族都应推动汉字、汉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和周边港台对比、汉字文化圈对比,港澳台保留着繁体字,名「正体字」。

日本在1946年正式推行简体字,比中国早了整整10年。与中国相比,日本的汉字简化,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一、日本在简化之前,研究确定了现代通用汉字的字量,中国没有做这个工作。

基于对汉字使用频率的清查,日本政府于1946年公布了1850个字的《当用汉字表》,1951年又颁行了92个字的专供取名之用的《人名用汉字别表》。这1942个字,就是日本对汉字进行规范和简化的范围。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字,不做改动。

全盘梳理,清查家底,圈出现代汉语通用字(包括常用字和不常用但现代汉语必须使用的字),是简体字改革的基础。这个基础性的工作如果不做,简体字改革就没有一个核心的范围。恰恰中国50-80年代的汉字简化,始终就没有做这个基础性的工作。

二、日本的汉字简化,比较重视类推原则;中国的汉字简化,否认类推原则。

汉字简化,有两种主要来源。一种是按原则类推,相同的繁体偏旁,应该被简化成相同的简体偏旁;一种是采纳民间的「约定俗成字」,这就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了。日本的学者比较重视前者;中国学者则因「群众路线」(70年代的「二简字」甚至直接发动农民来造字)而高度重视前者,否认类推简化的可行性——中国《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收录的352个简化字,大部分属于民间「约定俗成字」。

这就直接导致中国的简体字,在体例上出现了混乱。


解决之道是什么?

近期:识正写简(识繁写简),无论称为简化字、简体字,还是繁体字、正体字,都要通过学习汉字从而进入中华文化的殿堂。否则我们人文的传承就会逐渐断裂。

长期:以汉字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需要全民学习,把文化的土壤培育好,之后文化的生态才能丰富多彩。

对待汉文字的态度,基本就是对待汉文化的态度。站在什么样的视野和角度,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简化字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简化字的态度和认知,这关联到人文的根本。


汉文字美学:从这里,通向汉文化的殿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