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7日星期日

Cold Mountain/寒山

Surprisingly, when I searched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movie, I found this movie had been actually connected with a Chinese poem. In Chinese, there are two words to describe "cold": one is leng/冷, and the other is han/寒.  Leng is often used orally, and han is often used formally or in some literature.

This is apparently a modern Odyssey: the leading man endeavored to go home for his love, adventured almost everything (in/through one's life): death, cold, sickness, war, temptation, loss, but he still tried to continue his way home until seeing his love. This was his belief and this was his life.

I had thought before watching the movie that there might be a sad ending as it was really easy for the couple to depart from each other during such a chaotic period, luckily I was wrong. The bright ending was a metaphor for the human beings: we still can have a bright future, although we have suffered so much.

The following essay in Chinese explains better:

侃侃美国的小说和电影《寒山》(Cold Mountain)

文:孙康宜

作者承认自己在写小说的过程中,曾多次参考荷马的古典作品《奥德赛》(Odyssey),因为他所要表现的正是一种美国式的「奥德赛」精神……

《寒山》(Cold Mountain)是目前美国正在上演的一部颇为卖座的电影,改编自Charles Frazier的Cold Mountain一书(一九九七年出版)。Frazier的小说曾荣获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被誉为近代以来「美国文学中的巨作之一」。电影则由曾经导演过《英伦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的Anthony Minghella导演,由著名影星Nicole Kidman,Jude Law,以及Renee Zellweger合力演出。该影片十分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以上几位大名鼎鼎的演员参加演出之外,片中许多次要的角色也都由著名影星分别担任。而且因为电影的主题涉及战争与激情,场面又大(其中许多特写镜头是在罗马尼亚拍摄的),很迎合后现代观众的趣味。 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时间是一八六○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将要结束的那几年。一个南方士兵Inman(由男主角裘德罗Jude Law扮演)在Petersburg战场上受伤惨重,濒临死亡的边缘。后来他在医院里逐渐清醒恢复过来,心里不断想念多年不见的情人Ada(由女主角妮可基 Nicole Kidman扮演)。他来自北卡(North Carolina)的寒山(Cold Mountain)一带,离家参战已经三年多了。有一天,他还躺在病床上养伤,突然接到Ada来自家乡的一封信,信中催促他早日回到她的身边。(三年多以来,Ada一共给他发了一百零三封信,但这只是他所收到的第三封。)总之,收到信之后,Inman就冒著生命的危险,翻越山林,万里跋涉,开始了他那漫长的徒步归程。一路上,他不但要时时躲避北方军队的侵袭,也生怕被南方宪兵捕捉,因为逃兵是要受极刑的处罚的。总之,旅途中一切都惊险万分,他曾多次自死里逃生。数月之后,他终于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冬日,回到了家乡,得与Ada团聚。然而,也在那同时,一群凶狠的南方宪兵迳向Inman围攻过来。于是双方互相厮杀,两败俱伤,Inman最后死在寒山的雪地中……显然,激烈的战争场面和爱情的震撼力提高了电影的戏剧性。是那爱情的召唤,造就了片中剧情的连贯性。

然而,据我个人观察,许多看过Frazier原著Cold Mountain的人,都对电影有几分失望。这是因为电影和文学的艺术手法本来就十分不同。如果说,电影注重情节的戏剧化,Frazier的小说则更强调主人翁对生命与文明价值的反思。这些年来,实在很少有美国作家像Frazier那样把战争的真面目和南方文化描写得那 深刻感人,而且把生活中粗野强悍的一面刻画得那般真实细腻。尤其是,书中许多笔触所及的细节都能扣人心弦。这样一部深刻的文学作品自然很难透过电影的方式把书中所有的意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总之,电影的改编终究与原来的文学性不同。所以,我想藉著这篇短文简单介绍一下Frazier原著的中心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常被现代人忽略了的另一种「美国精神」。

在最近一次访谈中,作者Frazier曾说:「我希望藉着语言创造出一种『它者』的境界,一个另外的世界。」那个「它者」原来指的是美国南方山地(Southern Appalachians)的文化,一个早已被美国中心文化遗忘了的文化。同时,那也是一个更接近大自然的领域。作者自幼生长在北卡的山区(即所谓的Southern Blue Ridge Mountains),尤对海拔六千多英尺的高峰Cold Mountain有所向往。所以他把小说取名为《寒山》,是有其原因的。

从某一方面看来,《寒山》也是一部有关回归(desire for home)的小说。在访谈中,Frazier承认自己在写小说的过程中,曾多次参考荷马的古典作品《奥德赛》(Odyssey),因为他所要表现的正是一种美国式的「奥德赛」精神:一个在战场上历经了千难万险的战士渴望回乡,在回归的道上,不断遭遇到各种危险和试探,同时家中也有个女人在等著他。与《奥德赛》相同,《寒山》从头到尾都采用「双线发展」的叙述结构。但不同的是,《奥德赛》写的是一个胜利者英雄的回归,《寒山》写的却是一个厌倦了战争的「逃兵」生涯。同时,小说《寒山》基本上歌颂自然,史诗《奥德赛》却强调神力与命运的相互关系。对Frazier来说,所谓「回归」有很大程度是回归到大自然的意思。因此,在小说里,我们不断听到男主角对大自然的呼应,也看见他经常在细读那本随身携带的经典作品,那就是William Bartram所写有关旅行的书。Inman最喜欢Bartram书中那种描写自然的句子。例如:「我的想象力全部关注在这片广大而壮丽的山水上。这山水之景千变万化,没有止境。相较之下,眼前所有美丽的东西都已对我失去魅力了……」。(页349)这种对大自然的描写,充满了动态与震撼力,令人神往。

其实,《寒山》的作者Frazier本人,就是这种「回归」自然的有力见证。Frazier原本学院出身,一九八六年获英文系博士,毕业后曾到科罗拉多大学等处教美国文学。但一九九○年他却毅然离开学术界,回到了家乡的北卡山中,与妻子共同养马为生。《寒山》这本小说,就是他在回归山中之后所写的。书中的男主角其实就是他的曾伯父W. P. Inman——据家人传说,他的曾伯父当年曾到维吉尼亚州参加南北战争,不幸身受重伤,就一个人穿过重重山岭,跋山涉水,一步步走回家去。曾伯父没有留下任何相片和信件,也没有任何有关他的具体生平资料。所以,Frazier在山中完全靠个人的想象来写这本小说。一九九七年小说完成之时,他已经四十六岁了。《寒山》是作者所写的第一本小说,没想到书一出来,就获得读者的全面肯定,有四十五星期之久该书一直名列《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上。

书中的「寒山」指的就是北卡山中的高峰Cold Mountain。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前头的「扉页引言」竟然引用了中国唐代诗人寒山所写的两句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然而,一般读者有所不知,《寒山》虽然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但书中所呈现的深度思想确是个人长期以来不断思考的成果。那是经过了多年的思索、犹豫和反省,才慢慢地完成构思的过程的。因此,无论在语言、造境、或是结构方面,这本小说所采用的手法都别具一格,让人读来觉得特别深刻。

但Frazier所要表现的「寒山」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当然,书中的「寒山」指的就是北卡山中的高峰Cold Mountain。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前头的「扉页引言」竟然引用了中国唐代诗人寒山所写的两句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Frazier将之译为:「Men ask the way to Cold Mountain Cold Mountain:there's no through trail.」)用这两句诗来描写北卡山峰的封闭性,可以说十分恰当。然而,诗人寒山的原诗还有以下两句:「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可惜Frazier没有同时引用,否则会更加完美,因为北卡的Cold Mountain就是一个终年积雪、充满了朦胧之雾的山峰。但无论如何,我相信今天很少有美国读者会注意到Frazier的书与中国诗人寒山的关联。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在小说的开头之所以引用寒山的诗句,是别有一番用意的。首先,寒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诗僧兼隐士。数百年前,寒山曾独自一人住在天台山的「寒山岩」上,他栖隐岩穴之中,经常头戴树皮,脚穿木屐,全身穿著破烂,自号「寒山子」。他的生活方式,与常人不同,是一种纯粹回归自然的状态。很显然的,Frazier是藉著寒山的意象来反映他个人归隐山林的向往。另一方面,诗人寒山也象征著与众不同的叛逆精神,所以六○年代有不少美国年轻人特别崇拜寒山,藉此以反抗美国的中心文化。很巧,这些美国人把诗人寒山的名字也译为Cold Mountain。(我的好友钟玲目前正在做这一方面的研究)。

因此我以为,Frazier把他的小说取名为「Cold Mountain」是绝对有其重要的寓意的。在此,「寒山」不仅仅是个地理名词而已,它代表了作者心中极其个人的象征意义,也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主干。所以,作者在处理这个题材上,曾经花过一番心思。首先,北卡的Cold Mountain一带是属于印第安人的领域,只是后来时间一久,却被后人遗忘了。如果说,Cold Mountain象征著另一个世界的理想,则它也进一步代表了原始印第安人的生命观。同时,早期印第安人那种依附山林的生活方式或许也使Frazier联想到了中国诗人寒山的形象。总之,「Cold Mountain」这本小说代表了作者对某种原始价值的追求。那个「原始价值」其实就是Frazier心目中的「乌托邦」。据书中男主角Inman回忆,他小时候,曾听过一个老印第安女人谈到Cold Mountain的故事。(那个说故事的老女人自称已经有一百三十五岁了。)原来,许久以前,印第安人把Cold Mountain叫做Datsunalasgunyi。人们一直相信,在寒山的悬崖峭壁后头隐藏了一个世外桃源。那是一个充满了和平安乐的世界,在那儿没有战争,也没有病痛。但凡想进入那个世界的人,都必须先禁食七日,持续保持安静,才能平安地进入一个通往世外桃源的洞穴。后来印第安Kanuga村庄的人为了躲避白人的侵袭,曾一度企图逃往那个理想世界。听说他们已经走到了那个桃源世界的洞口,并已瞥见了里头的美丽山林和田园,但最后却因为他们其中有人犯了规,终于导致功亏一篑,从此那个世外桃源的洞口也就关闭,不再向世人开放了。

据书中男主角Inman自述,他幼年时代曾经爬上了那个寒山的最高峰,他终身以此为荣。

有趣的是,故事一开始,当男主角Inman正躺在病床上养伤,还处于半清醒状况之际,他内心所念念不忘的就是他从前爬过的那个Cold Mountain。对他来说,在此生死之际,寒山已经变成了一种「疗伤」(healing)的动力了:

「浮现在他脑海中的意象就是:寒山已经成了他重拾全身精力的凝聚中心。Inman认为他自己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他完全相信,那个肉眼看不见的另一世界是存在的……于是他想尽全力抓住那个另外的世界,一个比此地更好的地方。最后他干脆把寒山看成是那个美好世界的具体所在了。」(页23)

不用说,那个美好的「另一世界」与眼前战争的残酷现实是完全相反的。

然而,后来真正促使Inman毅然走上逃兵之途的,却是一个生来就瞎了眼的人。那是一个天天到医院门口贩卖东西的瞎子小贩。瞎子当然看不到任何人,但躺在病床上的Inman,每天只要望出窗外,就可以看见瞎子的一举一动。有一天,Inman勉强可以下床了,他就慢慢走出去,和那瞎子开始聊天起来。言谈之间,Inman问瞎子:「如果有这 一个可能,让你能突然恢复视觉,哪怕只有十分钟之久,你肯出多少钱呢?」但瞎子说,他一分钱也不肯出,因为他很庆幸自己生来就瞎眼;他害怕一旦看过这世界,他就会变成一个怀著仇恨的人。Inman答道:「对了,我自己就有过这种经验,这世界确实有些事情,我希望自己从来没见过。」那瞎子听了那话感到很惊奇,便问他所谓「从来不想看到」的事情指的是什 ?

就这样,Inman开始向那瞎子述说他最近所经历过的战场经验。他用很长的时间,滔滔不绝地仔细描写了战争的残酷。(页9-14)。他说,他亲眼看到,在广大的原野上,处处堆满了成千成万的尸体。无论是敌方或是「我方」,均可听见倒下的伤兵那悲惨的叫声,令人难以忍受。他告诉瞎子,当时在战场上,面对如此残酷的景象,他所能想到的就是「回家」(Go home)。

瞎子静静坐在那儿,听他讲完,一句话也说不出。最后瞎子说:「你最好设法忘掉这些吧。」

但Inman再怎样也无法忘记战争的残酷场面。夜里梦中所见的全是充满了血迹的尸体片断:到处都是成堆的手臂、头颅、断腿和残躯……显然,他面对过太多的死亡,对战争已愈来愈厌恶了。于是,他想起了那瞎子,也想起了Cold Mountain,也想象寒山的顶峰,以及那儿的美丽风光。在他脑海中,家乡的影子又再一次浮现了。于是他拿起笔来,给Ada写信:

「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设法回家去。但有关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不知道将来会演成怎样……我心里几乎可以预测,如果你一旦知道我最近所见过的一切,和所做过的一切,你大概不会(再爱我了)。」(页24)

以上所述这些情节(即小说里第一章的情节)是Frazier小说中很重要的一段。但可惜电影却完全没有把它呈现出来。在电影中,我们看不出男主角究竟是反对战争,还是支持战争。我们只看见,是那爱情的召唤(即Ada的那一句「Come back to me!」)激发了男主角决定走向逃兵的路上。其实在小说里,一直要等故事进行到将近尾声的时候(页344),女主角Ada才忍不住在信中写道:「我要求你回来!」(「Come back to me is my request.」)但那时,Inman早已离开了战场,早已走上长途跋涉的途中,而且就快要抵达家乡了。当然那封信也永远收不到了。我们可以想象,当男主角Inman一步步走在回归的路上、一步步走向寒山之时,他所要寻找的正是印第安人的原始价值。我以为,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就是有关男主角在归途中被一个印第安老女人拯救的那一章(页260-283)。小说写到Inman已经饿得全身精力不支,加上身上的伤口又发炎,已到了临死的关头。但那个老印第安女人却帮助他起死回生,给他敷药,并杀羊款待他,还给他许多宝贵的生命启示。Inman发现,那老女人原来属于他一向很喜欢的印第安Cherokee族的人。多年前那女人为了躲避婚姻,才独自逃到山中,从此过著隐士一般的生活,匆匆已过了二十六个年头。她每天在山中,以捕羊为生,还利用休闲的时间画画,并按时写下短篇日记。她完全不注重外表的修饰,身边也没有镜子,因此对于这些年来自己面貌的变化和衰老全然不知。每天她只与自然对话,与动物为伍,虽然十分辛苦,却也欣然自得。她知道自己来日已经不多了。当死亡来临时,她预备要静静地躺在山顶的悬崖上,让乌鸦把她的身体一块块地分解掉,让它自然地逐渐消失。

可以说,这个印第安老女人的生活使Inman洞悉了另一种文化的真实性。这使他暗自思索道:「这种归隐山林的日子或许也是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吧!」(页282)因此,他开始幻想自己在寒山顶上隐居的情况:在那充满迷雾的山中岩石上,他想象自己独自建了一座木屋,虽然数月不见人影,却也十分清静。他愈想愈觉得那是一个可行的计画。于是他就利用与那印第安老女人相处的时刻,尽量找机会和她言谈,从战争谈到人生的意义,从时间的无情谈到他那美丽的情人Ada。的确,小说藉著这个场景令人看到了人性温馨的一面。可以说,在整个逃亡的旅程中,这是一个最富有疗伤意味、最没有恐惧和焦虑感的插曲。(在这里顺便必须一提的是,电影中有关这个印第安老女人的一幕是十分生动的,但可惜无法深入表现片中主人翁对印第安人文化的向往。)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与想象中的大不相同。后来Inman果然回到了理想的Cold Mountain,同时他也惊奇地发现,Ada早已和友人在寒山上建了一座木屋,正在那儿等著他。就这个层面而言,生命是美丽的,因为爱情终究可以胜过一切。然而,在那同时,他却也无法躲过生命里那种强悍、残忍的一面。当他最后被南方宪兵枪杀,倒在寒冷的寒山道上,正面临死亡的那一刻,Inman的心中不知包含了多少强烈的感受?

作为一个敏感的读者,我很自然地想起了诗人寒山的诗句:「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寒山虽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但却是外人所不能了解的。对有些人来说,那条路是「不通」的。问题就在于:人心各异,各人的成见有所不同。或许有人能像寒山一样,乐于处在原始的生命状态中。但另外有人却要坚持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律和制度,这个世界原来就如此地充满了矛盾。

Performance impression:
Director: Anthony Minghella
Stars: Jude Law, Nicole Kidman, Renée Zellweger, Philip Seymour Hoffman, Natalie Portman, Giovanni Ribisi, Donald Sutherland


Cold Mountain (2003) on IMDb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