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星期日

雄霸西南——南诏国历史



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风云人物建立了很多强大的中央王朝,他们各领风骚数百年,至今为人所称颂。但是也有一些小的地方政权,已经慢慢的被雨打风吹去,只留下朦胧的背影,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唐代,由彝族、白族的先民建立了云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王朝,也是最强大的地方王朝,它最强大时的疆域:“东距爨(今昭通、曲靖),东南属交趾(今越南),西摩伽陀(今印度),西北与吐蕃(今西藏)接,南女王(今老挝、泰国东部和北部),西南骠(今缅甸),北抵益州(今四川),东北际黔、巫(今贵州和两湖)。”它数次打败唐朝大军,还两次围困成都,曾经攻下贵州的遵义,广西的南宁,统治越南河内数年,还与唐朝海军大战于南海---

这个王朝就是---南诏!从649年细奴逻第一位国王,到738年皮罗阁受唐封“云南王”,到902年舜化贞国灭,一直都是中华西南最强大的王朝。

各位朋友对云南的理解,也许还停留在诸葛亮七擒孟获和大理段氏的认识上。但我要说的是:大理国只是南诏国的后续,并且南诏国比大理国疆域大很多,国力也强大多了,历史也更精彩。但是南诏国的史料很少,原始的资料就更少了,风云人物也没有那么多。孙冉翁的大观楼长联“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短短十六个字就已经概括了云南的整个历史。

我试着把这段历史写得精彩一些,也算是先抛出一块砖,有玉的就砸过来吧。以前我也曾在网上追着当年明月,看他的《明朝那些事儿》,我最多就是个历史爱好者。希望朋友们有空可以来讨论讨论,多多鼓励我,使我有坚持下去的力量。在写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错误,希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教。

希望我能把它写完。



如果要说南诏国的发源,一定就得先说一下另外一个古国---哀牢古国。今天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是隆阳区啊)有一很有名雕塑---九龙。为什么有这一雕塑呢?和所有上古时代一样,女人都是踩脚印生孩子啦,吞蛋生孩子啦,于龙交配生孩子啦,反正生的都不是凡人。

有这么一个九隆神话:大概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哀牢山下有一个名叫沙壹的妇女,在水中捕鱼时接到了沉木,怀孕生下了十个儿子,后来沉木现出龙身并且还会说话:“你为我生的儿子呢?”一下子其中的九个儿子被吓跑了,只有最小的儿子坐着走不了,龙就舔了他的背。当地的语言称背为九,称坐为隆,就给小儿子取名九隆。九隆长大后,很有统领族众的才能,又善于统兵作战,兄长(各部落首领)们一致选举他做了第一代哀牢国王。

现在的九龙雕塑可能的九隆的谐音吧。

一直到了公元69年,也就是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古国的一位国王叫柳貌的,他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大汉王朝于是顺势在哀牢古国的旧地设了“永昌郡”,以便于管理,史称“绥哀牢,开永昌”。

只是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哀牢古国慢慢的消失了。

南诏国的始祖叫蒙舍龙,蒙是姓,舍龙是名字。他是隋唐时期哀牢乌蛮蒙族人的首领,为了抢地盘,争夺人口,牛羊,水,和别的部落干仗,结果干不过别人,于是就只能跑路了,跑到哪里了呢?带着儿孙,还有族人跑到了邪龙川(后改称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县),邪龙川是个很好的坝子,很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于是他们便慢慢的积攒力量。只是蒙舍龙这么都没有想到,他的一次跑路,到一百多年后,他的子孙会成为雄霸西南的强国的国王。



在正式写南诏国的历史之前,先说一下南诏国国王的姓名问题。南诏国的国王的姓名不是我们现在这样,虽然都是姓蒙,但是是“父子连名制”,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比如一统六诏的皮罗阁,他的儿子叫阁罗凤,以下是凤伽异、异牟寻,寻阁劝----并且还只是长子是这样的,次子,幼子却不是,比如:皮罗阁四子“长男阁罗凤----次男诚节----次男崇----次男成进。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南诏(这时还不是诏)的始祖叫蒙舍龙,他的儿子怎么会叫细奴逻(还有一个名字叫独罗消)?还有的资料记载,说蒙舍龙还叫龙加独。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父子连名制”,龙加独只能是蒙舍龙的儿子。于是就有矛盾了,细奴逻到底是蒙舍龙的儿子,还是蒙舍龙的孙子?我想应该是蒙舍龙--龙加独--独罗消(细奴逻)。还有的是这样认为:蒙舍--舍龙--龙加独--独罗消(细奴逻),因为到了细奴逻时,细奴逻自称为“蒙舍诏”,也就是南诏,也把邪龙川改为“蒙舍川”了。

现在没有资料能证明这些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也不用管那么多,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未来的国王还只是属于“衣衫褴褛,以启山林”的艰苦积累阶段。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建立是那么容易的,都是经历好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完成的。

秦国从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开始,一直到在雍建都,也是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好几代人才完成的。大汉王朝,也是经历“文景之治”的数十年积累,才提供了汉武大帝雄才伟略的物质基础。南诏国同样也不能例外,也一定是经历很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才能有资本自称蒙舍诏,并且一统六诏。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物质基础,绝对是不可能的。

只是我们现在不知道他们曾经具体做了哪些努力,甚至连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搞不清,但这并不妨碍今天的人们对他们的景仰。

现在我们知道从蒙舍龙到细奴逻都还在邪龙川土地上耕种,畜牧,努力的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的那一天。

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南诏



大凡名人的出生,都很不平凡,什么满屋红光,什么满屋异香,什么风云突变,什么大雨滂沱之类的。细奴逻建立了蒙舍诏,是蒙舍诏第一代诏主,自然也不比寻常。据说细奴逻的父亲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一只金凤凰入怀,然后全身都着火了,接着房子,还有全寨子都烧起来了。等到梦一醒,细奴逻就哇哇出生了。

这一年是公元617年。这一年吐蕃的松赞干布也出生了,他十三岁即位,成为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二位赞普(国王),用了三年时间平定叛乱,632年定都拉萨,641年16岁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和亲,那一年松赞干布25岁。这一年7月李世民也跟着父亲从太原起兵,第二年大唐王朝建立,又用了七年时间,统一了中原,这时已经是贞观二年(628年)了,李世民30岁。

为什么要说大唐和吐蕃的事情呢?因为从南诏的诞生,一直到灭亡,都是在这两个强大的国家之间摇摆,相对于大唐和吐蕃的实力,南诏真的太弱小了,只能依附于其中的某一个,或者两边讨好。就像晋楚争霸时的郑国一样,哪个大哥厉害,我就听谁的。

这时我们的细奴逻小朋友还在慢慢成长,小伙子长大后,当然就要娶媳妇了。现在娶媳妇,男方都得有房有车有存款,还要长得帅,听话。娶个媳妇真是不容易啊。可人家细奴逻是酋长的儿子啊,这些都不在话下。

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叫“白子国”也叫“建宁国”(韦爵爷的老婆,康熙皇帝的妹妹叫建宁公主,还记得吧)。位于“白涯”(现在的弥渡县红岩),白子国的国王叫张乐进求,有三个女儿,老大老二都嫁出去了,只剩下老三了,名字叫“金姑”,江湖人送外号“白涯娇”,听听这外号,一定是白子国的第一美女,绝对漂亮的紧啊。据说这三公主出生在山茶花盛开的夜晚,也很不简单啊。

话说某年春天,老张一家去喜洲祭祖,在月白风清的夜晚,金姑悄悄溜到海边与少男少女们唱歌跳舞,一直玩到深夜,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女主人公贵族露丝去平民的地方跳舞一样。老张非常生气,骂她有失王族尊严,但金姑不仅当面顶嘴还依然我行我素,可能是少女叛逆期到了。老张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

这下金姑高兴了,沿着海边一边游玩,一边向南自己回家。刚开始金姑很惬意,现在我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再也没有人限制我了。可是时间久了,就想家了,期望父亲来找她,但是老张没有派人找她,这下金姑就怨恨父亲了,你不找我,我就出走不回来了。于是一直向南,穿过观音堂,绕过太和村,来到下关的七五村,又爬上了南边山上的二台坡,在一棵老松树下睡觉。睡着的时候,从树上下来一条毒蛇,想咬金姑,这时我们的主人公出现了,细奴逻扛着一只猎获的麂子经过,张弓搭箭,射死毒蛇。又是英雄救美的故事,呵呵呵---

后面就是,一边生起火烤麂子肉吃,一边聊天,你家哪里的,怎么一个人睡在这里,哦,离家出走啊,那跟我回家,嫁给我吧。在那种环境下,一边在野外吃着烧烤,有清风明月相伴,还有个年轻的小伙子追求着,这小伙子能打到麂子,射死毒蛇,还心地善良,会关心人,哪里找啊。于是第二天金姑就跟细奴逻回家去了。后来老张知道了,快气死了,可生气也没有办法,生米煮成熟饭了,于是就接女儿回娘家看看吧。在老张家住了近一个月,就送他们回邪龙川。

从此就形成了“接金姑”和“送驸马”的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大理的喜洲、湾桥一带,每年从农历二月初八开始,前往巍山迎接白王三公主回乡,三月初三又到苍山莲花峰下的“小鸣足”举行歌舞会,称为“送驸马”。

细奴逻现在走大运娶了媳妇,更大的好运还在后面呢。
大理州喜洲,红岩,巍山的地形图

云南保山的九龙雕塑



在野史上,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某年某月某日,细奴逻和儿子逻盛炎正在巍山脚下耕种,细奴逻的妹妹和老婆,给他们送饭,遇到一位老和尚化斋,于是她们就把饭给老和尚吃了。她们就回去重新做饭,又被老和尚化斋吃了。她们就只能回去再做,做好饭送到巍山脚下时,看到老和尚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前有青牛,左有白象,右有白马,头上祥云缭绕。云中还有两个小孩,一个拿着铁杖在左边,一个捧着金镜在右边。这姑嫂俩既惊讶又高兴,又把饭给老和尚吃了。老和尚吃完了,问:“你们有什么要求”?姑嫂俩不知道怎么回答,可能是幸福得晕了,也肯定没有听过《阿拉丁神灯》的故事。老和尚就说:“你们世世代代都会受恩”。等细奴逻他们赶到的时候,就只看到一个和尚拿着钵盂坐在五彩云中,石头上只留下衣服的痕迹,以及牛象马的足迹。

于是在公元649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三年,细奴逻建立了大蒙国,也就是蒙舍诏,因为在其余五诏之南,所以也叫南诏,这一年细奴逻三十二岁。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死了,他手下的大将李靖也死了。吐蕃的松赞干布遣使奉书对唐高宗李治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赴国除讨。”

在这一年的前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唐朝将军梁建方击松外(松州外面,松州就是今天的四川松潘县)蛮,下其部落七十二。又派兵从嶲州(四川西昌县)走小道到达云南洱海地区。当地首领杨盛大惊,与各部首领十人到军门请求归附。

当时洱海地区是什么样呢,除了有六诏之外,还有许多居住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先民,有五六百个部落,虽然是“人众殷实,邑落相望,牛马被野”,但是“无大君长,各擅山川,不相统属”,经常“朋仇相嫌,兵戈相防”。就是虽然比较富裕,但是没有一个真正的老大,谁都不听谁的,经常吵吵架,打打仗,砍砍人,一刻也不得安宁。即使今天这里也只有下关镇,七里桥乡,大理镇,银桥乡,湾桥乡,喜洲镇,江尾乡七个乡镇,这样自然没有什么抵抗力。

蒙舍诏既然建立了,下面就看细奴逻和他的子孙如何平灭其他五诏,统一洱海地区。



蒙舍诏建立了,建立是建立了,但是相对于其他几诏而言,还只是小弟弟。下面就看看蒙舍诏以及他的的邻居们,蒙舍诏(今巍山南部)、蒙巂诏(今云南巍山北部、漾濞大部)、越析诏(今宾川大部)、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牛街)、浪穹诏(今洱源茈碧湖),还有两个小诏:石和诏(今凤仪、海东、挖色)、石桥诏(今下关天生桥、西洱河两岸),在苍山洱海之间还有数百个小部落。651年大、小勃弄动乱,被唐朝将军赵孝祖平定,置于勃弄(今弥渡)、匡川(今祥云)两县,664年,唐朝设立姚州都督府(今姚安、大姚)。金沙江以北是吐蕃的势力范围。

瞧瞧,瞧瞧,这就是当时的形势,那叫一个乱啊,跟春秋时中原大地有得一比。即使所有的六诏,或者是八诏,占的地盘加起来还不到现在大理州的一半。蒙舍诏、蒙巂诏、越析诏的诏主大概能成为县长,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石和诏、石桥诏的诏主也许能叫做乡长,至于苍洱之间的几百个小部落首领,最多也就是个村长、组长之类的。真是不容易啊,不过,就是在这些不起眼县长乡长里,却有一个家族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建立了一个可以与大唐、吐蕃分庭抗礼的地方王朝。

蒙舍诏诏主,细奴逻同学,虽然你建立大蒙国,称奇嘉王了,可别只顾着高兴,该干活了。先建都城---垅玗图山(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的垅玗图山顶),称垅玗图城,前临阳瓜江(今大西河,元江红河的源头呵,相信有许多朋友不知道吧),后依大黑山,可望蒙舍川(今巍山坝子)全境,山环水抱,地势险要。并且于653年,第一次派使者通与唐朝,大唐把细奴逻封为“巍州刺史”。还任用武将郭郡矣,文臣波罗旁,还有杨波远,修文习武,发展经济,效学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蒙舍诏发展的措施,到细奴逻去世前,蒙舍诏已经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富饶之地。

为什么细奴逻把都城建在垅玗图山上呢?主要是因为在他北面的邻居---蒙巂诏比蒙舍诏强大多了,经常来欺负细奴逻同学,都城建这里,是生存需要啊。654年,蒙巂诏诏主蒙俭又来欺负细奴逻,细奴逻一边抵抗,一边派儿子逻盛(又名逻盛炎),和张建成入唐,以求唐朝保护,最后姚州总管李义援救,击败蒙巂诏。

大家可以看出来,蒙舍诏要北上到洱海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有个强大的蒙巂诏挡在那里,不打败蒙巂诏,自己就出不去。就像当年秦国要东出函谷关,也是很不容易,因为有强大的晋国挡在那里。后来三家分晋,东边的齐国用孙膑两次打败魏国,西边的秦国商鞅,用诡计才打败魏国,终于打通了东进的通道。

那么蒙舍诏怎么样才能打败强大蒙巂诏呢?机会马上就来了。



这个机会不是蒙舍诏自己创造的,是蒙巂诏替细奴逻创造的,天上真的掉馅饼了。

670年大唐在与吐蕃的大非川战役中,名将薛仁贵输的一塌糊涂。两年后,672年,蒙巂诏诏主蒙俭,头领和舍联合勃弄、匡川两县的大小勃弄,在吐蕃的支持下,围攻大唐的姚州都督府,当时蒙俭兵强马壮,连营三十余里,马步二十余万。蒙俭心想,这就是实力,两年前老大吐蕃把如日中天的薛仁贵打得满地找牙,现在我也来过把瘾,我的拳头也很硬。这时大唐皇帝李治心想,两年前我派老薛打到吐蕃家里争地盘,被群殴了一顿,你还真以为我真是好欺负的?虽然我头老是疼,眼睛也不好使,但是有老婆武则天和我一起治理这个国家,我也不是好惹的!老梁,给我打,往死里打!

于是,委派梁积寿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发川、陕、陇等十八州兵,又招募五千三百雇佣兵,用当地人做向导,先派中郎将令狐智通率兵挡住步兵,又派临源府果毅马仁静截断伏军,再派银州刺史李大志率骑兵攻击马军,还派嶲州都督府长史、行军司马梁待辟带领步卒三千,断绝退路,梁积寿自己亲率行军长史韩余庆等主力长驱直进。就是先挡住前军,再阻住援军,又截断退路,后用骑兵冲击,最后大家一起上,砍死丫的。这几招一下来,蒙俭就懵了,只能逃跑了。当时四大才子之一的骆宾王(我学的第一首古诗《鹅》就是他七岁时的杰作)在梁积寿军中做幕僚,记下了战果:一战斩首五千多,俘虏四千多,再战斩首七千多,获得马匹五千多,头领和舍面缚军门,被饶之不死,蒙俭侥幸逃跑。和梁积寿玩战争游戏,蒙俭太嫩了。

蒙俭的结果是跑到现在的漾濞附近,居住在漾濞江两岸,没过多久,就死了。后来蒙巂诏改名叫漾濞诏,虽然没有被灭掉,但一直被蒙舍诏控制着。

在这场大唐平定叛乱的过程当中,细奴逻站对了队伍,派兵协助梁积寿,跟在大唐军队的后面狠狠地踹蒙俭的屁股,叫你老是欺负我,叫你老是欺负我?!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还得连本带利的还回来!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蒙巂诏血本无归,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力量东山再起;支持蒙巂诏的吐蕃也受到损失,暂缓了进军洱海周边的步伐;大唐虽然赢了,但还是采用羁縻政策统治这里;大小勃弄被彻底消灭干净了;只有蒙舍诏强大起来了。

这里插一下唐朝的“羁縻政策”。羁,就是马笼头。縻,就是牛缰线。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也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听我话,跟我混,就给你好处,有烟抽,有酒喝,有妞泡;不听我话,还跟我对着干,就整死你,让你什么都没有。这是一种专门对付少数民族而设置的一种行政区划,分为四级:羁縻都护府(像679年设的安南都护府),羁縻都督府(像664年设的姚州都督府),羁縻州(像621年设的姚州),羁縻县(这就太多了)。姚州是621年设为羁縻州,后来为了应付吐蕃的威胁,于664年升级为都督府的。

这场战争现在打赢了,都是成果应该归谁,应该专门分配呢?毕竟帮助梁积寿砍蒙俭的,又不是细奴逻一家。



仗打赢了,下面开始分享胜利的果实。老大(梁积寿)回家不管这事情了,那小弟们自己分地盘。那就先开个会,诸葛亮南征时立在洱海边的铁柱已经锈的不像样了,顺便重新清洗一下,清洗好了,再祭拜一下,趁这个时机,就把新打下的地盘分一下。

在胜利的第二年,就是673年,会议在洱海边的铁柱下顺利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瓜分蒙巂诏丢失的地盘。参加会议的有:“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西洱河右将军”杨农栋、“西洱河左将军”张矣牟栋、“巍州刺史”细奴逻、大部落主段宇栋、赵览宇、施栋望、李史顶、王青细莫九人。这个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大家还记得吗?就三公主的父亲,细奴逻的岳父,建宁国的国君。在祭拜铁柱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传奇的故事:铁柱的顶上原有一只五色的金缕鸟,这时突然活了,然后又飞到细奴逻的右肩膀上,大家都相互诫告说不要乱动,看看这只鸟怎么个意思,金缕鸟一直在细奴逻的右肩膀上停留了八天,才又飞走。这个时候,大家一看,还分什么地盘啊,天意在这里了,于是大家都不争了,全部都给细奴逻得了,而且细奴逻的老岳父还把自己的建宁国也全部禅让给细奴逻,史载“举国逊之”。

从此蒙舍诏真正的强大起来了,占的地盘最大,拥有今天的巍山全部、弥渡全部,祥云东部,向北已经发展到洱海边了。

下面来看一下以前说过的和细奴逻有关的三个神话故事:第一个就是娶三公主的,这几乎可以肯定就是政治联婚,历史不可能那么浪漫的。第二个就是老和尚化缘后的一句“奕叶相承”的预言,这应该是细奴逻的子孙为了宣扬“君权神授”而编的故事,只是为了迷惑普通的老百姓,让他们不要反抗。第三个就是金缕鸟落细奴逻肩膀,就更可疑了,因为这个故事最早是出自《南诏图传》的,而《南诏图传》是南诏国的国王,细奴逻的十三代孙---舜化贞命人画的。这里大概掩盖了细奴逻用实力逼迫张乐进求让位的内幕,因为那时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了,不可能还会有人主动让位的,因为革命从来不是请客吃饭。

南诏国和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是一样的,要用许多神话故事来证明自己所得是合情合理的。只有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说了一句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靠实力说话。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

不管怎么说,现在蒙舍诏都已经的六诏里的绝对老大了,只是细奴逻也已经老了。



在接受老岳父张乐进求让国时,细奴逻已经57岁了。一个人再怎么强大,也抵挡不了岁月的侵蚀。人,从出生就向死亡奔去。

从父亲手中接下部落的重担时,我是那样的年轻,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刻,后来经过联姻,娶了三公主,又建立了蒙舍诏,虽然蒙舍诏那时很弱小,但是我坚持下来了,在形势好转以后,又建了第二座都城---蒙舍城(今巍山庙街镇古城村东),后来抓住机遇,跟着唐王朝,一举把威胁自己最大的蒙巂诏打得灰头土脸,在以后的岁月中,蒙巂诏再也威胁不了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再后来又用实力使老岳父把他整个国家都让给了自己,现在蒙舍诏已经是六诏里真正的老大了。我的使命完成了,可能我的时间也不多了,现在想一想以前的岁月,回忆我的一生,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在我的手中,蒙舍诏从一个最弱小的部落成为最强大的部落。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子孙们自己去完成吧。

祭祀铁柱的第二年,也就是674年,细奴逻安然去世,享年58岁,在位26年,被尊称高祖。唐开元二年(714年)唐朝皇帝李隆基钦准在巍宝山建土主庙,内祀细奴逻,他是彝族人共同的祖先,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各地的彝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来到巍宝山土主庙,祭祀自己的祖先细奴逻,至今已有近1300年了。

细奴逻和三公主的长子逻盛(也叫逻盛炎),在他父亲死后继位,那一年逻盛已经40岁了。由于他父亲细奴逻“独奉唐朝为正朔”的政治路线,所以他653年就第一次,代表父亲去唐王朝求救,在京师长安受到皇帝李治的亲自接见,还赏赐了锦袍,那一年他正好20岁。在以后的岁月里,逻盛几乎年年都去京师觐见。在634年,去觐见大唐皇帝,到了姚州,听说自己的儿子出生了,高兴地说:“我现在有儿子可以继承我了,即使我现在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他还有一个弟弟在长安,在武则天的时候做了将军,一直到死也没有回来。

逻盛在位38年,一直都是在不断地兼并地盘,扩大其统治范围,并且消化刚占领的蒙巂诏和白子国的地盘,使蒙舍诏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那逻盛具体怎么做的呢?



逻盛于674年即位,可是当时的情况很复杂。刚刚兼并了蒙巂诏和白子国的地盘,统治基础还很薄弱,还有许多人不太听话,这得需要时间慢慢摆平。外面还有大唐与吐蕃在争来夺去的呢。

吐蕃势力早在664年左右就进入云南了,并且在金沙江上修了神川铁索桥(今丽江塔城附近),到670年还在在丽江一带建立拉布区域政权,汉族史书叫神川都督府。670年大非川之战,大唐输了,677年,青海湖之战,又败了,680年,刚修好的安戎城(今茂县、汶川地区,这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吧)又丢了。两年前修建安戎城的时候,就是为了阻挡吐蕃南下的,修好了,皇上还亲自去视察过的,现在却成了吐蕃南下的基地了,真是辜负了皇上的重托啊。瞧瞧这事情干的,为人作嫁啊。

于是在680年,洱海地区所有的部落的倒向了吐蕃,谁叫人家吐蕃势力大,拳头硬呢,大唐连续三仗都损兵折将,怪的了谁啊。并且还在680年,大唐把姚州都督府给撤了,一直到688年才重新建立姚州都督府,这时候大家一看,大唐还是很厉害,就又都倒向了大唐。此时吐蕃可就不答应了,第33代国王亲率大军南征洱海地区,703年冬,打败洱海附近的部落。704年,藏王的牙帐(也就是帐篷)就一直驻扎在洱海边,还在当地推行政令,叫白蛮人上贡纳税,把乌蛮人收归吐蕃治理之下。这一年冬天藏王就死在这里了。

接着707年,大唐派唐九征率兵征讨,拆毁吐蕃在漾、濞两条河上修建的铁索桥和所筑城堡,俘虏3000多人,并且在漾濞江边铸铁柱以纪功(只要有功劳就记下了,一直都是这样的)。这件事就是“唐标铁柱”。还记得漾濞江两岸是哪个的地盘吗?以前叫蒙巂诏,现在叫漾濞诏的。得,又一次倒了血霉。

710年,李知古讨伐依附吐蕃的浪穹、邓赕二诏,因为邓赕诏主在吐蕃的支持下进攻大唐的小弟施浪诏,又因为邓赕诏主是浪穹诏主的弟弟。李知古大兵压境,邓赕诏主投降,李知古先接受投降,后又找借口把他杀了,把他的子女都整成奴婢,接着收重税,还奴役他们筑城,这种情况谁都受不了,于是在吐蕃的支持下,浪穹诏主发兵,在邓赕诏的配合下,杀了李知古,并且用李知古的尸体祭天。得,这就又投靠吐蕃了。

唉,我都快无语了,也快写不下去了。洱海周边的部落首领肯定都想:你们大唐和吐蕃两个老大来抢地盘,把我们这些小弟夹在中间,两头受气,折腾来折腾去,还让不让人活啊,这日子真不是人过的,你们慢慢打吧,你们谁厉害,打赢了,我就听谁的吧,我们也伤不起啊。

这时候的逻盛呢,据说是一直“独奉唐朝为正朔”,这我是不相信的,逻盛他不是傻子,是个出使长安十来次,经过数十年的磨练的政治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小算盘。只是有可能他做得很隐蔽罢了,大唐不知道,或者是大唐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要不派人责罚,连蒙舍诏这个关系最好的地方势力也丢了。逻盛也许就是一边和大唐明着来,一边和吐蕃暗着来,谁叫两个老大都惹不起啊。

不过蒙舍诏的位置好啊,在最南边,不像其他几诏处在唐吐冲突的最前沿,北边你们两个老大砍来杀去,我惹不起。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啊。我就往南面,往西面发展,还不行吗?

于是逻盛在位的38年,以及逻盛儿子盛逻皮在位的16年,父子两代人一直在苦心经营南方和西方。到了开元年间,大概714年左右,盛逻皮已经建了个拓南城(今临沧耿马,镇康一带),从巍山到临沧,还有保山都属于蒙舍诏的地盘了。为逻盛的孙子皮罗阁攻灭其它五诏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要人有人,要枪有枪,要钱有钱,多拉风。史书记载:蒙舍诏的士兵,有三分之一是永昌(今保山)的望蛮族战士。

南面和西面怎么就那么容易开发?一方面是那里更为落后,他们父子两代苦心经营,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祖上是从那里迁出来的,是一族人啊。当初打不过别人,跑路了。现在我们在外混大了,回老家以后,带领父老乡亲一起发家致富,多好的事情啊,大家也肯定支持啊。这使我想起当初秦国也是先开发了关中、汉中、蜀中的大后方,有了坚实的基础才东出函谷关灭了六国。

最后插一点关于铁柱的思考,完全是我自己的观点。铁柱第一次出现是张乐进求等九人祭祀的铁柱,现在出现了唐九征立的铁柱,以后还有一个“南诏铁柱”。第一次的祭祀的铁柱据说是诸葛亮南征时立的,在洱海边,这个已经无法考证了;唐九征于707年在漾濞江边立的是“唐标铁柱”,现在漾濞县城东竹林寺内有其遗址。至于“南诏铁柱”,是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于872年修建的,现在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铁柱庙村。好多朋友,老是会把“唐标铁柱”和“南诏铁柱”混为一谈,现在特别澄清一下。

十一

第二代诏主逻盛和第三代诏主盛逻皮,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事件发生,一直在埋头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对外一边明确表示效忠于大唐,一边和吐蕃偷偷摸摸的来往,并且向西、向南扩充势力,消化刚占领的蒙巂诏和白子国的地盘;对内重用大臣张建成(这个张建成,第一次出现时是细奴逻派使者出使大唐,现在又做了逻盛、盛逻皮的重臣,历经三朝,如果是真的,那也是个传奇啊),盛罗皮在位期间,还劝导臣民学习汉文化,提倡从儒尊孔,还规定了36种彝人差役赋税,用来增强国力。从674年逻盛即位,到728年盛逻皮去世,在这54年里,蒙舍诏一直很低调,只有一次,714年唐明皇封盛逻皮为沙壹州刺史,(好多资料上记载是封逻盛为沙壹州刺史,但是714年,逻盛已经死了两年,所以我就说是封盛逻皮了)。

蒙舍诏自己的地盘上很平静,可是外面还是乱成一锅粥。

698年,张柬之(神探狄仁杰里的配角)上《奏罢姚州疏》,没有被采纳;713年,姚、嶲的部落在吐蕃的支持下进攻姚州,都督李蒙被杀死;715年大唐又进攻叛军;719年大唐建军事机构成都军,用来专门对付西南的吐蕃和不听话的部落。这时的大唐皇帝换了八九个,吐蕃也换了三个国王,两边那是年年打,处处打,谁也没有把对方打趴下,具体体现到云南这块地上,也是乱得一塌糊。

逻盛于712年去世,享年79岁(南诏国十三位国王里在位时间最长,也是最长寿的一位),称兴宗王;盛逻皮728年去世,56岁,在位16年,称威成王。历史上关于这两位的诏主的事迹几乎没有,所以我也写不出什么花来。我们只是知道他们一直忠于大唐,和吐蕃的关系也不错,一直默默的在发展蒙舍诏的实力,其实这就已经足够了。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皮罗阁的一飞冲天。

大唐吐蕃打得不可开交,没输没赢,西南部落首领也烦恼的头疼,夹在中间,两边都不讨好,这种情况都快一百年了,真不是人过的日子。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到底是谁能结束这种情况呢?

蒙舍诏的下一位国王横空出世,一统六诏,几乎就是秦王政的翻版,也是南诏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国君。

他就是皮罗阁。

十二

皮罗阁于728年即位,时年31岁,正是男人一生的黄金时期。他统—洱海地区的过程被描绘成“火烧松明楼”的故事,有的人甚至说“松明楼上一把火,赢来南诏千秋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传说皮逻阁为了攻灭其他五诏,叫使者通知其他五诏说:“六月二十四日全部来蒙舍川,准备第二天祭祖,哪个不到哪个就有罪”。邓赕诏主的妻子白洁夫人机敏聪慧,预感到这是一个阴谋,劝说丈夫不要去参加,最后劝说无效时,只好将自己的铁手镯戴在丈夫的手上。六月二十五日,皮罗阁在松明楼设宴祭祖,祭祖完成后,就吃肉喝酒,都喝醉了,只有皮罗阁一个人偷偷下楼,指挥士兵围住松明楼,放火烧死其他五诏的诏主。

五诏诏主夫人听到丈夫遇难,马上就带上兵马,星夜赶到蒙舍。但是已经烧得什么都没有了,其他夫人找不到自己的老公尸体,白洁夫人用双手掏火灰,直至鲜血直流,才找到铁手镯,辨认出丈夫的尸体。皮逻阁见白洁夫人如此美貌、机智,就企图纳她为妃。白洁夫人将自己的丈夫安葬之后,说:“誓不二夫。”跳入洱海自杀。火烧松明楼这一天,就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成为彝族最重要的节日“火把节”。

这里把皮罗阁描述成为一个狡诈、凶残、好色、言而无信的小人,历史真的是这这样子吗?

十三

皮罗阁是小人还是君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个政治家。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两道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百度百科搜的)。很显然,皮罗阁是个政治家,还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有政治远见,也有政治才干,掌握着权力,也对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政治家为了本民族本团体的利益,肯定会做一些对别的名族团体有害的事情来。就像忽必烈是蒙古人的大英雄,却被欧洲人恐怖的称为“上帝之鞭”。

政治家皮罗阁即位后怎么兼并其他五诏的呢?对外首先取得唐王朝的支持,又得到吐蕃的默认,这个以后会具体说的。

首先开刀是漾濞诏(也有叫样备诏的,以前叫蒙巂诏),漾濞诏以前的诏主蒙俭逃到漾濞江不久就死了,没有儿子,他的弟弟佉阳照为诏主,佉阳照死后,儿子照元即位为诏主,可是照元是个瞎子,于是照元的儿子元罗即位。可是元罗这时作为人质在蒙舍诏,回不来。于是皮罗阁就很大度的派兵把元罗送回漾濞诏即位,这一送,就顺便把漾濞诏给吞了。

其实在在皮罗阁以前,他的祖父逻盛和父亲盛逻皮就一直对漾濞诏“推恩啖利”,就是对漾濞诏的人很好,还给许多好处,结果就是“源众归焉”,大家都投奔蒙舍诏来了,只是到了皮罗阁时才一次性解决。这一年是730年,皮罗阁即位还不到三年,就干净利落,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漾濞诏。

下一个是越析诏,越析诏也叫磨些诏,为什么叫磨些诏呢,因为这个诏是由磨些人建立的,磨些人是现在纳西族的祖先。当初651年大、小勃弄动乱,被唐朝将军赵孝祖平定时,磨些人趁机渡过金沙江南下到现在宾川一带,建立了越析诏,越析诏曾经是“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畏忌”。但是后来卷入李知古被杀事件,又完全依附吐蕃,政治态度发生了变化,唐王朝也就对越析诏冷淡了,和蒙舍诏越来越热乎了。

越析诏不像蒙舍诏那样和吐蕃偷偷来往,当初吐蕃在漾濞江上架铁桥时,都到了蒙舍诏家门口了,也不见老蒙和唐王朝决裂。越析诏离唐王朝最近,却明目张胆的和吐蕃黏黏糊糊的,大唐肯定不高兴了。不高兴是不高兴,可也得找个借口,才能修理人家,不是吗?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还不好找吗?马上就有了。

十四

越析诏是磨些人建立的,属于外来人口,为了统治方便,就得联合当地人,当地有个张氏大豪族,经过几十年的交往,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关系好的不得了。以至于张寻求偷了越析诏诏主的老婆,你老张偷人家老婆就偷人家老婆呗,还把诏主波冲给偷偷害死了,至于怎么害死的,没有记载,有记载的就两个字“阴害”。

这还得了,大唐剑南节度使到外巡查,到了姚州(今姚安),召张寻求来,老张也只能乖乖的来到姚州。结果是用竹板把张寻求活活打死,叫你偷人家老婆,还偷不偷,偷了就偷了,还害死人家男人,打死你活该。本来打死张寻求就该结束的,这样也是主持正义,下面的事情才有意思。

把张寻求打死以后,大唐叫越析诏的人和土地都并入蒙舍诏,越析诏的人怎么能答应呢?不答应也没有办法,谁叫自己的实力不够呢,那怎么办呢?惹不起你,我该躲得起你吧。于是磨些人都搬走,当初从哪里来的,现在回哪里去。这个时候诏主波冲已经被张寻求阴害死了,波冲没有儿子,或者儿子很小,于是波冲哥哥的儿子于赠做了诏主,带着磨些人,向北渡过金沙江,回到原来的地方。越析诏的地盘就都属于皮罗阁的了,没有动一刀一枪。

越析诏的磨些人搬走了,搬回金沙江以北的老家。但是大唐和皮罗阁都还没有忘记他们,当初惹不起我,现在也躲不起我,饶了你?没有那么容易!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先是唐王朝派兵打了一次,失败了,这就能看出越析诏的实力了,已经是搬迁出去的残余之众了,并且在729年,唐王朝攻下昆明城(今四川盐源,不是现在的春城云南昆明),那里是磨些人的老家,已经把磨些人消弱一次了,现在还能把唐王朝的军队打败。

这时皮罗阁自告奋勇的要打这些越析诏剩下的人。我想可能是因为磨些人对大唐的威胁没有那么大,但是对皮罗阁来说,那就是自己睡觉时,床边有一群拿着棍棒的人在看着他睡觉,那还怎么睡啊。大唐同意了,于是皮罗阁在金沙江边建立了城池,继续进攻于赠。终于在732年彻底把越析诏消灭干净了,于赠也被阁罗凤把头砍下来了,这时阁罗凤才20岁,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就是他在二十多年后,把大唐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唐王朝对西南的经营也已经力不从心了,想找个小弟替他做事情,这个好的机会就落在了蒙舍诏的皮罗阁头上了。皮罗阁也抓住了机会,顺水推舟完成了这件事情,扩大了底盘,增强了实力。

对蒙舍诏威胁最大的蒙巂诏和越析诏都被收拾干净了,剩下的几诏,皮罗阁是怎么对付的呢?

十五

为了吃掉剩下的几诏,皮罗阁首先开始了外交,毕竟两个老大都在那里看着呢,733年,皮罗阁先出使了吐蕃,出使时具体谈了哪些,我们现在都不知道,不过从后面吐蕃的态度来看,吐蕃是对皮罗阁的行动采取了默认的态度。734年,皮罗阁又出使了唐王朝,求得了支持,这种支持不是口头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喊一喊我“我支持你”就没了的,而是动用了整个姚州都督府的力量进行支持。

从这里我们大概能感觉到大唐和吐蕃都玩累了,都想找个小弟为自己分担一下,皮罗阁是最好的人选,有才干,有野心,也有实力。不同的是皮罗阁明确地对大唐表示了“效命”,对大唐“输忠”,所以大唐才会对皮罗阁大力支持。而对吐蕃呢,可能是皮罗阁在暗地里给了某种承诺,要不吐蕃也不会对皮罗阁后面的行动睁只眼闭只眼的。这就是聪明的人,不要说人家两面三刀,而是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需要。

现在两个老大都没有异议了,一个全力支持,一个保持沉默,那就甩开膀子干吧。

734年,唐朝调动姚州都督府的兵力,派御史严正海帮助皮罗阁进行统一洱海地区的战争。首先进攻的是石和诏(今大理凤仪)和石桥诏(今大理下关),这两个地方,只相隔七八公里,现在有5路公交车相通。但是那个时候却是两个小的国家呢。据说石桥诏和石和诏这两个小诏,与施浪诏有血缘关系,具体什么情况,现在没有准确的资料可以证明。

进攻这两个小诏时,皮罗阁与严正海进行了分工,皮罗阁自己进攻石桥诏,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配合严正海进攻石和诏。结果自然是都进攻下来了,面对着蒙舍诏和唐朝的大军,这两个小地方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接着就乘胜夺取了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坐4路车会路过太和城遗址,坐8路车会路过太和收费站)。太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如果从谷歌卫星地图上看,就可以看出太和是苍山洱海之间最狭窄的地方(要不收费站也不会修在这里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五年以后,皮罗阁就把都城迁到太和了,再过十几年,唐朝大军,就是在太和城下一败涂地的。

这个时候,皮罗阁并不是一路向北打去,而是和邓赕诏联合。这是怎么回事呢?

十六

邓赕诏也叫邆赕诏(音腾闪),或者邆越诏,一直居住在今天洱源邓川一带,以前也是一直在大唐和吐蕃之间摇摆。杀李知古,并且用李知古的尸体祭天,就有邓赕诏的份,这时候邓赕诏的诏主叫邆罗颠。710年,邆赕诏王丰咩被唐御史李知古所杀,以后就是:咩罗皮、皮罗邆、邆罗颠,也是父子连名。

邆罗颠接到皮罗阁会盟的消息,那是又惊又喜,怎么会有这样好的事情呢?蒙巂诏、越析诏、石和诏、石桥诏都完了,皮罗阁还向北攻下了太和城。这个时候,大街上小贩都知道,皮罗阁下面的目标是洱海北面的三诏----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此刻还会哪门子盟啊?原来皮罗阁说:我们联合一起把苍山洱海之间最富裕的地方拿下,然后我们平分,我从南向北,你从北向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把事情办得很完美。

有这样好的事情?邆罗颠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好,一起干。结果是不用说的,地盘打下了,也分好了,那就庆祝吧,开patty,于是在大厘城(今大理喜洲镇)开庆祝会,载歌载舞。这时候皮罗阁在干什么呢?悄悄的调兵遣将,在一个月高风黑的夜晚袭击了大厘城,以有心对无心,结果不言而喻,邆罗颠只得跑回老家呆着了。

邆罗颠也不想想皮罗阁有那么大方?还平分地盘?马上把你的地盘一起拿下。皮罗阁先是联合邆罗颠的力量平了大理坝子,然后又不费吹灰之力把邆罗颠消弱了,再把他赶走,把最富裕的大理坝子占为己有。瞧这事情做的?我不知道怎么说了。

把邓赕诏赶回老家了,皮罗阁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只是北面的三诏还在虎视眈眈的,暂时还没有绝对的把握打败他们,怎么办呢?修城!于是皮罗阁在占领了大理坝子之后,马上筑龙口城(今大理上关),也叫龙首关。主要就是挡住北面的三诏,保护最富裕的苍洱之间。

皮罗阁在这里修城筑关的,北面的三诏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到底有什么具体的行动呢?

十七

下面先介绍一下北面三诏的情况:浪穹诏,710年杀李知古的诏主丰时已死了好多年了,丰时死了,儿子罗铎立,罗铎死了,儿子铎逻望立,现在当家的是铎逻望。邓赕诏呢,他以前是不存在的,是浪穹诏诏主的弟弟丰咩袭击了邓川,自立为诏的,不过丰咩也陪上了性命,被李知古杀了。现在在位的是丰咩的儿子咩罗皮。(以前写的现在的诏主是邆罗颠,应该是我错了,因为《蛮书》是记载的是咩罗皮。很抱歉)刚刚被舅舅皮罗阁涮了一下的咩罗皮,虽然他“弱而无谋”,但是生死大事,谁都得扑腾几下。最后说一下施浪诏,诏主施望欠,三年前,阁罗凤和严正海攻下石和城(今凤仪),俘虏施各皮,施望欠就“援绝”了,因为他们是一家人。还有就是这三个诏,都是浪人所建,所以合称“三浪诏”。

此时此刻,无论是谁都知道皮罗阁的野心了,难道等皮罗阁把龙口城修好了,再慢慢的打?不行,肯定不行,得趁他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于是三浪诏的老哥几个,使出全身的力气,联合起来,进攻皮罗阁。

皮罗阁呢,也是不含糊,集中力量,准备决一死战。因为这一仗如果赢了,就会顺势吞并三浪诏了,但是如果输了,就得让出苍山洱海之间最富裕的地盘,大概要一直退到太和了。于是他们就在上关北面展开了一场大战,(电影《五朵金花》里的蝴蝶泉,离这儿很近的哦)大战的结果是:三浪诏联军大败。

那时的洱海北面,不像现在有许多村庄,而是有许多沼泽,三浪诏的许多士兵逃跑时,都陷在泥里,回不了自己的家了。于是皮罗阁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一口气把邓赕诏的老家邓川给占了。上关城没有攻下,还把邓川给丢了,瞧三浪诏事情办的,唉---兄弟们,记住是邓川哦,因为邓川很重要。

为什么邓川很重要呢?我们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从北面要进入大理坝子,必须要先经过邓川,才能到洱海边。占着上关,只能挡住陆路,占了邓川,连水路也挡住了。从此邓川就成为挡住北面威胁的第一道防线了,主要是三浪诏的残余势力,以及吐蕃。偌大的洱海,现在已经真正的成为了蒙舍诏的内湖了。

皮罗阁又赢了,他的对手---三浪诏的哥几个,失败了,结果是怎么样呢?

十八

三浪诏失败了,邓赕诏的老窝邓川也被皮罗阁端了。哥仨怎么办呢?只能跑路了,现在也只能向北跑了,每一个人跑到地点都不一样,邓赕诏的咩罗皮“退居野共川”(今鹤庆附近);浪穹诏的铎罗望“以部落退保剑川”(今剑川,又称剑浪诏);施浪诏的施望欠“退保矣苴和城”(今洱源牛街、三营)。由此可见,三浪诏的原住地都已经属于皮罗阁了。如果你够细心的话,可能会发现,施浪诏只是回到老家了,是的,没错。只是还有下文呢---

施望欠不是“退保矣苴和城”了吗?可是皮罗阁并没有放过他,没有多久,又派兵进攻他,这次施望欠真的是招架不住了,打又打不过,就接着跑路呗,于是带领一半的族人跑路,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是向北,而是向西南去永昌(今保山),可是皮罗阁又派了一支军队挡在澜沧江边,这下施望欠真的是穷途末路了。只有用最后一个办法了。

话说施望欠有个女儿,名字叫遗南(真不是什么好的名字啊,真的是把她遗落在向南的路上了),那叫一个漂亮啊(史载“以色称”)。施望欠就派使者求皮罗阁,情愿把遗南送给他做老婆,然后就放老头子(也是皮罗阁的岳父呵)一条生路吧。皮罗阁就应予了,所以施望欠就带领族人渡过澜沧江,在永昌安定下来了,完全归附于皮罗阁了。

施望欠还有一个弟弟叫施望千,率领施浪诏的另一半族人,向北归于吐蕃,被吐蕃立为一诏,并且让施望千与浪穹诏呆在一起,也住在剑川,人口有数万。

从此以后,三浪诏的残余势力,在吐蕃的支持下,经常骚扰蒙舍诏,蒙舍诏呢,有机会就打一下三浪诏的残余势力。在749年,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还大规模进攻了一次,这种情况,一直到794年的铁桥之役,才真正的解决了三浪诏的残余势力。

下面说一下三浪诏的最后几位兄弟---浪穹诏:铎罗望死了,儿子望偏立,望偏死了,矣罗君立,794年,俘矣罗君,徙永昌。邓赕诏:咩罗皮死了,儿子皮罗邆立。皮罗邆死了,儿子邆罗颠立。邆罗颠死了,儿子颠之托立(《新唐书》作“颠文托”)。794年,俘颠之托,徙永昌。施浪诏:施望千生千傍,千傍生傍罗颠。794年,尽获施浪部落。傍罗颠脱身走泸北。

《蛮书》在讲“六诏”,或者“八诏”时,开始说的是另外两个小诏,最后提一下他们吧---白岩诏的时傍,剑川诏的矣罗识。这个时傍的母亲是皮罗阁的女儿,也就是说他是皮罗阁的外孙。他外公刚刚占领邓川的时候,时傍就住到邓川了,不但住进去了,还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手下有数千户人家,羽翼越来越满,就被阁罗凤所猜忌了,于是阁罗凤就把他迁到白岩(今弥渡红岩)。剑川诏的矣罗识呢,因为住得离吐蕃很近,语言又相通,有吐蕃相助,比较有势力,所以时傍就和矣罗识密谋,二人都想自立为诏,结果密谋泄露,时傍被杀,矣罗识北走神川,吐蕃的神川都督送矣罗识两个城。

八诏的那么多首领,最后逃脱的只有两个---施浪诏的傍罗颠脱身走泸北,矣罗识北走神川。命运啊---

只是我们都知道,现在皮罗阁已经是洱海边真正的老大了。既然一统六诏了,那么下面该干什么了呢?

十九

现在皮罗阁已经是洱海周边真正的老大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了,但是他需要一个名分,这个名分只能大唐王朝给他,于是在公元738年,皮罗阁入朝觐见他的老大---李隆基。老李也没有让皮罗阁失望,亲自接见了皮罗阁,“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赐名归义,并锦袍金钿带七事”。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皮罗阁受到的赏赐。

特进,就是把官衔加到最高一级,以前有“特进就第”这样一种赏赐,就是把官衔加到最高一级然后退休的意思。西汉后期开始设置,原本不是正式官名,但是见礼如丞相。用来赏赐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会时位仅次三公。唐、宋时为文散官,第二阶,正二品,位开府仪同三司之下。

云南王,就是说大唐王朝承认你皮罗阁拥有自己的地盘,虽然地盘并不怎么大,比现在的大理州大不了多少,但是这都是老蒙一刀一枪自己拼命打出了的,只要你大唐你承认这些地盘是我的,我就可以慢慢的发展了,以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也就只有天知道了。民国时,龙云也被称为“云南王”,但是在龙云之前,“云南王”可是皮罗阁一个人拥有的专利,别无分号。虽然现在皮罗阁只占了云南的一小块地盘,但是他的子孙会成为真正的“云南王”,那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越国公,是一种爵位,唐朝的爵位分为九级,国公是第三级,在国公之上只有亲王和郡王,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怎么样?亲王郡王得有血缘关系。国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最高爵位,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如果你对国公没有什么概念,那我就说两个你熟悉的越国公:隋朝的杨素,率领大军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明朝的胡大海,老胡死得早,是被手下害了,但是后来朱重八亲自为他报仇了,还写祭文祭拜他,追封他为越国公。现在,你滴,明白了?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就是可以这就组建属于自己的班子。开府和不开府的差别大了去了,曹操和诸葛亮那么牛逼的人物也就做到开府办事,权力达到巅峰了。“仪同三司”是说仪仗同于三司,三司在汉代指太尉、司空、司徒,也称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这里就是说,大唐王朝同意皮罗阁可以组建自己的班子,想用谁就用谁,老大不过问这些事情了,也就是承认他的独立性。

赐名归义,赐名这种事情,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反正就是一种恩赐,“赐姓命氏,因彰德功”,姓氏的赐予与有形的物质赏赐在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帝王对臣子褒功奖德的政治手段。具体又可分为赐姓、赐名两种。比如朱温被赐名为“朱全忠”,安禄山旧将董秦赐名“李忠臣”,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看看这些名字,都是什么“全忠”“忠臣”“献忠”之类的,再看看“归义”,不用解释,你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这里只是赐名,没有赐姓,所以,如果你在史书中看到“蒙归义”三个字,一定要明白这就是“蒙皮罗阁”被赐的名字。

并锦袍金钿带七事,这就不用说了,皇上赏的东西当然都是好东西,并且赐锦袍金钿带还有政治意义,那时的大唐一直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你们小地方进贡些东西,我们就要赏赐你们更多的东西,以显示这就的强大,这种坏毛病一直遗留的现在,只要你承认我大唐是你们的老大就行了,这是一种政治态度。

我们现在说南诏国立国时间是738年,因为也就是这一年,唐政府给皮罗阁这么多赏赐以及承认皮罗阁的统治,当然这也是从中央王朝的角度来说的,也许有所偏颇。不管怎么说,蒙舍诏此刻是真正的立国了,当然国号不是“南诏”了,而是以其族姓为国号,称“大蒙”或“蒙”。开国君主就是皮罗阁。

皮罗阁对外获得了大唐王朝的承认,对内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呢?

二十

公元738年,皮罗阁在长安得到老大唐王朝的承认。于是当他回到洱海之滨的时候,就趁着大好时机,先是用兵把西洱河蛮赶走了一部分,然后再迁都。在第二年,也就是739年,把都城从发祥地巍山迁到了苍洱之滨太和(今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

迁都并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简单的变动。一个政权,一旦有意识地迁移统治中心的地点,大多最终会选择一个比原来地点条件更好的地理位置,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必然占有优势、有着长远利益。这样的迁都,常常使政权走向强盛,走向巅峰。但是,迁都如果是由天灾人祸所逼迫,就常常是一个政权开始风雨飘摇,走向衰亡的征兆。前者像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使大明王朝欣欣向荣;后者像东汉末年,在董卓等人的命令下屡屡变迁,成为东汉灭亡的不幸标志。

对大蒙国而言,都城从巍山迁到苍洱地区,是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选择。它的迁都,在自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明智的。

因为发祥地巍山,地处在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北端,在苍洱地区的南面。唐代前期,那里土地肥沃,是种植禾稻的好地方。但是,巍山周围峻峭的山岭阻碍了与外界的交通。不像现在有高速路,在高速路没有修通的时候,我去过巍山几次,那路还是挺吓人的,从下关向南,十多里都是盘山路。还有就是巍山一带瘴疠横行,在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是可以直接致人于死地的。

相比之下,一千多年前的苍洱地区自然环境和今天一样,冬暖夏凉,现在大理是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的地方,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反正都没有大理好。交通就更不用说了,向北到丽江、香格里拉,向西到保山、德宏、缅甸,向南到巍山、思茅地区,向东到楚雄、昆明地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的下关镇,除了龙溪路的快速汽车站、小花园客运站,还有北区的北站,火车站前的东站,还有风车广场的南站。车站多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呢,一直到今天,除了昆明,大理是云南发展最好的地方,比巍山好多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因素的驱使。当时,年轻的南诏充满活力,虽然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基本统一了洱海地区,但这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寻求扩展,开疆拓土,壮大势力才是他们的理想。

你也许会问,苍洱之滨的太和城是个四通八达之地,会不会受到四面八方的进攻,这就由大理所在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现在来看看太和城的位置:太和城不像中原的那些城池,有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太和城只有两道城墙---南城墙和北城墙,并且是在苍山洱海之间最狭窄之处。北城墙西佛顶峰台坡向东北延伸至洱海之滨,长3225m;南城墙西从苍山马耳峰麓向东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m。东西没有城墙,因为西靠险峻的苍山,东临浩瀚的洱海,山海为天然屏障,有险可守,不需构筑东西城墙。两城墙皆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较为坚固。至今残存的墙基宽4—5米,高2—4米。

这还不算,皮罗阁不是就如此利用苍山洱海的,还利用了溪水。下面宣传一下银苍玉洱的旅游景点。苍山又名点苍山,武侠小说经常看到的点苍派就是在这里了。苍山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有十九座山峰,从北向南依次是云弄、沧浪、五台、莲花、白云、鹤云、三阳、兰峰、雪人、应乐、观音、中和、龙泉、玉局、马龙、圣应、佛顶、马耳、斜阳。并且两座山峰之间还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水依次为:霞移、万花、阳溪、茫涌、锦溪、灵泉、白石、双鸳、隐仙、梅溪、桃溪、中溪、绿玉、龙溪、清碧、莫残、葶溟、阳南。

皮罗阁利用了苍山洱海少修了两道城墙,并且利用了佛顶峰和马耳峰,把城墙建在山峰上,最后还利用了莫残、阳南两道溪水,这样就形成了“以山为壁,以水为壕,内高外下,仰攻甚难”的局面。 据说当年南诏国的避暑宫及金刚城即建于此,所谓金刚城就是太和城内的一个小城。它是公元747年增修太和城时修筑的一座不规则的圆形城,和太和城北城墙西端相连结,位于佛顶峰上,也是用土夯筑而成。修筑时,恰巧唐朝赐南诏《金刚经》,所以将此城取名为“金刚城”。

这还不算,并且在北面还有两道关,还记得吗?龙首关和邓川城。在南边的天险西洱河边,又建了龙尾关。所以大蒙国的中央地区几乎达到了固若金汤的地步,并且在十几年后,这些防守措施也经受起了考验。

皮罗阁此刻在洱海边忙得不可开交,可是东面滇池边出了事情,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对皮罗阁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十一

要说清楚东面滇池边的事情,那我们就要从头复习一下云南的历史了。

从教科书上,我们知道元谋人,北京周口人,蓝田人这些我们久远的祖宗。北京周口人,蓝田人咱不管,只说元谋人。元谋人是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禄丰的恐龙谷离这里不远,都属于楚雄州)共计有左右门齿两颗。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来,云南人和中原人最早是没有联系的,各自发展自己。

那什么时候开始,云南和中原有联了呢?知道点云南历史的人都知道,是庄蹻入滇。我们也不知道庄蹻到底的盗贼,还是贵族,反正在公元前279年楚国的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经过沅水,向西南攻克且兰,征服夜郎(成语“夜郎自大”的发生地点)国,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只是后来楚国和秦国在黔中郡的反复争夺,庄蹻回不了楚国了,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西南夷列传》)。(楚雄州的“楚雄”二字,就是庄蹻入滇后,一直向西略地至此,南诏时叫威楚,明朝时改为楚雄,取“楚地雄威远播”之义.)据说庄蹻王滇建立政权190年,先后有7代滇王。

下面插写一个小故事----汉习楼船。话说大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献上了他从大夏(今天中亚地区)带回的“蜀布”、“邛竹杖”等西南物产。武帝一见就很高兴,说: “蜀布、邛竹杖是西南物产,现在从大夏带回,定是由身毒(今印度)运去。因此从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道路。”当即便下令派使臣前往“西南夷”去寻求道路。

使臣兵分几路进入四川、云南地区。其中一部分翻过横断山脉,在洱海地区被强悍的“昆明族”(现在知道“昆明”二字最早是从哪里出现了吧,最早是个民族,出现在大理地区,呵呵---)阻挡,无法前行,就只有留居下来,慢慢交往考察。回到长安后,将西南地区的宜人气候、肥沃土地和丰富的物产等等,禀报给汉武帝。汉武帝决定发兵征伐“西南夷”。但是,又据从滇池地区归来的使臣说,“西南夷”势力强大,且熟识水战,但中原士兵不识水战,征伐必定不易。汉武帝于是就下令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池”,并修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滇人(庄蹻的后代吧)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投降汉朝。汉武帝便一方面在滇中心区域设立益州郡,一方面又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一枚。实行汉朝的“羁縻政策”。


这枚金印在1956年11月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来了。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在考古学上,像这样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相一致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也是把“滇王之印”由国家征调而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原因。

一直到了公元69年,哀牢内附,汉王朝在哀牢古国的旧地设了“永昌郡”,史称“绥哀牢,开永昌”。永昌郡设立之初,下统不韦县(和吕不韦有关)、嶲唐县、比苏县、叶榆县(这就是今天大理了,大理简称“榆”,今天在大理古城还有叶榆路呢)、邪龙县(还记得吗蒙舍龙在邪龙川种地的事情吗?今天的巍山)、云南县(这是云南作为地名最早出现的时间,这里是指今天的祥云县)、哀牢县(哀牢古国,还记得吗?)、博南(其实,博南是条古道,就是这时开的,连通了今天的大理和保山,不管是320国道,还是大保高速,甚至正在修的铁路,都离博南古道不远,还有首歌谣“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今天大理州永平县所在地就是博南镇)县共8县。

三国时,永昌郡东部的叶榆县、邪龙县、云南县等县份与建宁郡(建宁,大家没有忘记吧,今天的弥渡)的一部分被划出来设为云南郡。并且增加了南方的永寿县。这里出现了“云南郡”,现在告诉大家,大唐为什么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因为皮罗阁所占的地盘,几乎就是三国时的“云南郡”。

诸葛亮马上就要闪亮登场了------

二十二

对云南历史不太了解的朋友们,除了大理国段氏(这是金庸的功劳),那就是诸葛亮同志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了(这是罗贯中的功劳),当然演义的成分居多。在三国蜀汉建兴三年,就是公元225年,诸葛亮平了南中(也就是今天的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和四川西南部,缅甸北部),设了七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

下面说一下这七郡的是怎么回事,主要在什么地方。改益州郡(这益州郡汉武帝时设立的,所辖24县,郡治在滇池县<今天昆明旁边的晋宁县>)为建宁郡(郡治改到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分建宁、永昌之一部,分设云南郡(今大理、楚雄一部分),又分建宁、牂牁的一部设兴古郡(今文山、红河),加上越嶲(今四川西昌地区,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的,现在有个卫星发射中心,以后我们还会经常提到这个地方,因为这里和南诏密切相关)和东汉设置的朱提郡(建安十九年(公元214)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郡治在朱提县<云南昭通市>),牂牁郡(也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开置的,其范围大约包括今贵州省大部,云南省曲靖东南部、文山州和红河州的一部分,以及广西西部的右江上游一带),加上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并称为“南中七郡”。其后,诸葛亮还大胆任用南中大姓到蜀中央和地方政权中任职,比如孟获任蜀御史中丞,爨习(大家记住这个人的姓,因为这个姓很特别,并且这个家族会一直是云南的大姓,直到遇到皮罗阁才慢慢淡出历史)为领军,孟琰为辅汉将军,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永昌太守。

据说诸葛亮一直向南到了现在的普洱地区,这普洱地区,2007年以前叫思茅,当地人说“思茅”二字的由来是诸葛亮南征至此,想念老家的茅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于是就叫那地方为思茅,思茅东面还有个洗马河水库,据说是诸葛亮大军曾在此洗马。2007年这一改名字,历史就改没了,真是瞎胡闹。据说(只能据说了,因为没有定论)诸葛亮到过永昌郡,如果是真的,那么肯定经过大理洱海边,这是路线决定的。

到了西晋泰史六年(270年),西晋政府设立宁州,统领南中七郡。但是从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到北周灭亡的581年,一共234年之久啊。在四川盆地战乱年年有,成都易手不下十次,所以得到蜀地的统治者,自顾不暇,当然就没有能力经营南中了。虽然有时中央王朝也派些官员来南中,好像都没有留下什么,天监十三年(514年),北魏傅竖眼攻占益州(这益州和益州郡是两回事,这里的益州是四川地区),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南朝萧梁时期,大同三年(537年),王纪为益州刺史。大同末年,许文盛为宁州刺史。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尉迟回为益州刺史。

在这种情况下,南中本地的大姓就自己努力的做老大,本来开始时,有两大姓:霍氏和爨(音:cuàn,总笔画:30,是笔画第二多的简化汉字)氏。这两家斗来斗去,到了东晋咸康五年(339年),爨氏称霸南中了。爨氏的后人很多做了中央王朝的大官,当然是中央王朝任命他们管理南中的。比如说爨云“任魏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南宁州刺史”,宇文周篡魏时,爨瓒做了南宁州刺史。589年,爨翫(音wán)为昆州刺史。

就是这个爨翫引出来下面的许多事情---

二十三

爨翫做昆州(今昆明)刺史时,是公元589年,这一年是隋朝开皇九年,杨坚下令渡过长江,灭了南朝陈,南北朝结束,全中国终于又统一了,强大的中央王朝又建立起来了,所以也就有能力经营南中了。

爨翫这个昆州刺史是杨坚的大隋王朝封的官,其实早在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派他麾下的大将梁睿攻占了四川,这样就为经营南中打下就基础。梁睿占领益州之后,威震西川,夷、獠等少数民族相继归附,只有爨氏认为自己离四川很远,打不到他那里,所以就不归附。于是梁睿便两次上书陈述征讨方略:

说南中又很多宝贝,“户口殷众,金宝富饶”。但是“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地理位置重要,离交(今越南北部,广西东部)广(今广东西部)二州很近,并且征讨南中不需要劳师动众,因为那时刚刚平定了四川,又许多现成的兵马可用。只要把南中平了,“置州郡”,既可以整肃蛮夷,远振威名,又可以开疆拓土,有益军国。”具体的原文可以看《隋书·梁睿列传》。

梁睿是隋朝很有名的大将,平四川后,因功进位上柱国。他的建议也很好,杨坚见后,也认为很好,但是那时考虑天下初定,恐民心不安,那时大隋王朝还没有建立(是281年建立的),所以就没有同意。

这时没有同意是因为天下初定,所以等到天下安定了,那就会努力的经营南中了。于是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派韦冲为南宁州总管,梁毗为西宁州刺史(今四川西昌)。还在南中地区设置恭州(今云南昭通)、协州(今云南彝良)、样州(今贵州样州)。这时割据宁州的爨氏代表爨翫也归附隋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爨翫做了昆州(今云南昆明)刺史。

可是这韦冲真不是东西,认为他们是蛮子,一点都不尊重他们,趁着爨氏的首领去参拜他的时候,韦冲叫手下去抢爨氏的妻子姐妹,和孔明先生真的不能比。还有就是当地的官吏太苛暴,压榨得太厉害了,于是以爨翫为首的地方贵族势力便起来反抗。这件事也真不怪爨翫,人家明明都投降了,还做了隋朝的刺史,但是以韦冲为首的那些家伙也太把咱们不当人了,老婆被人抢了,再不放个屁,那还是男人吗?反他娘的了!

爨翫是本地的贵族,他一反就带动了整个南中地区都反了。 爨翫这一反,大隋王朝的皇帝杨坚有什么对策呢?

分享一下梁睿两番上书陈述征讨方略:   
“窃以远抚长驾,王者令图,易俗移风,有国恒典。南宁州,汉世柯之地,近代已来,分置兴古、云南、建宁、朱提四郡。户口殷众,金宝富饶,二河有骏马、明珠,益宁出盐井、犀角。晋太始七年,以益州旷远,分置宁州。至伪梁南宁州刺史徐文盛,被湘东征赴荆州,属东夏尚阻,未遑远略。土民爨瓒遂窃据一方,国家遥授刺史。其子震,相承至今。而震臣礼多亏,贡赋不入,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其处去益,路止一千,朱提北境,即兴戎州接界。如闻彼人苦其苛政,思被皇风。伏惟大丞相匡赞圣朝,宁济区宇,绝后光前,方垂万代,辟土服远,今正其时。幸因平蜀士众,不烦重兴师旅,押獠既讫,即请略定南宁。自卢、戎已来,军粮须给,过此即于蛮夷征税,以供兵马。其宁州、朱提、云南、西爨,并置总管州镇。计彼熟蛮租调,足供城防食储。一则以肃蛮夷,二则裨益军国。今谨件南宁州郡县及事意如别。有大都督杜神敬,昔曾使彼,具所谙练,今并送往。”    “窃以柔远能迩,著自前经,拓土开疆,王者所务。南宁州,汉代柯之郡,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出名马。今若往取,仍置州郡,一则远振威名,二则有益军国。其处与交、广相接,路乃非遥。汉代开此,本为讨越之计。伐陈之日,复是一机,以此商量,决谓须取”(《隋书·梁睿列传》)。

二十四

爨翫在被逼无奈之下反了大隋王朝。他的造反使我想起一百五十多年后的阁罗凤反了大唐王朝的直接原因。爨翫同志造反是因为韦冲“掠人之妻”,阁罗凤造反是因为,阁罗凤同志的老婆被张虔陀“欺辱”了,当然这都是导火索,真正深层次的矛盾暂时不做讨论。所不同的是爨同志造反失败了,在长安身首异处,而皮同志造反成功了,使大蒙国真正的独立了。可见官逼民反并不是中原人才有的选择。

下面就我们就看看爨翫同志造反的经过:爨翫这里在云南反了大隋王朝,那面长安城里的杨坚觉得机会来了,十多年前梁睿的建议那么好,只是因为天下初定,对西南用兵,还不太容易。现在天下一统,国富民强,不趁这个机会平定西南,那他就不是杨坚了。于是在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二月派遣史万岁率兵前往镇压爨翫的叛乱,史万岁带领隋军走的是“清溪关道”。

“清溪关道”也叫“清溪古道”,这条道还有别的名字,像什么“西南民族走廊”、“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牦牛道”都是的。路线是成都--邛崃--芦山--天全--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冕宁--西昌--云南。在汉源以前的路线大概就是今天的108国道,在汉源以后的路线大概就是今天的成昆铁路。这“清溪关道”在公元前383年秦献公时羌人南迁至蜀后,随季节、逐水草、逐年向南迁移形成最初的通道,史万岁南征时,首次对该道进行维修和开发,真正叫“清溪关道”是在唐贞元十一年(799年)川西节度使韦皋(这个人以后是个重点人物)为了和吐蕃、南诏通好所设的关隘。起点是清溪峡,清溪峡是南北走向,全长5公里,南起甘洛坪坝乡政府驻地,北至汉源县大湾村。这是一条和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的“五尺道”一样有名,一样意义重大的道路。

史万岁自西宁州(今四川西昌)南下,“入晴岭川(今云南永仁),经弄栋(今云南姚安),次大勃弄(今云南祥云)、小勃弄(今云南弥渡)、至于南中(今昆明、曲靖)”爨翫在一路上设了许多要塞抵抗,都被史万岁打破了。然后史万岁又一路向西,“渡西二河(今西洱河),入渠滥川(今大理下关镇东北)”。一路“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虏获男女二万余口”。

在这次征讨的过程中,史万岁还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行军途中,经过诸葛亮纪功碑时,看见纪功碑背后刻有铭文:“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于是史万岁下令手下将碑倒置。

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爨翫被迫再一次请求投降,而且献明珠宝物,表示愿听约束,并且刻石碑,赞颂隋朝圣德。这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打不过,反过来就只能拍马屁了。于是史万岁遣使飞骑上奏,说要将爨翫押回朝庭,隋文帝准其所奏。但爨翫还是不想去,因为一去就回不来了,怎么办呢?嘿嘿---他的办法和大家想的一样,就是用金银财宝贿赂史万岁,史万岁得了财宝之后,于是便放了爨翫,毕竟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然后率领大军得胜回朝。

当时的蜀王杨秀正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不知怎么就知道史万岁受贿的事情了,于是派人索取,意思就是说,有财大家一起发。史万岁闻知此事,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可能和姓杨的不对付,或者怕受贿的事情被别人抓住小辫子,于是把所得金银元宝全部沉于江底,杨秀便一无所获。好不容易得来的金银,杨秀没有得到,史万岁自己也没有得到,瞧这事情办的。杨秀暂时也没有办法,只能暂时放史万岁一马。记住,是暂时的。

就这样,史万岁和杨秀的梁子算是结下来了。后来史万岁被冤杀也与这件事情有关。

二十五

史万岁是隋初四大名将之一,十五岁开始从军,是靠一刀一枪的军功走到今天的,打过尉迟迥,敦煌守过边,参加过灭陈之战,在抗击突厥时,还单挑过突厥勇士,每次打仗,老史都是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不管是作为战士,还是作为将军,史万岁都是合格的。

这一次史万岁以平定南方各部落之功,位进上柱国,又因与晋王杨广(就是后来有名的隋炀帝)关系很好,从而兼督晋王府军事。现在史万岁是春风得意啊。但是到了第二年,爨翫又反了,爨翫这一反,史万岁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正好这时蜀王杨秀上章弹劾史万岁,说老史受贿纵贼,以致爨翫再次造反,一点大臣的气节都没有。这杨秀是杨坚的第四个儿子,杨秀这么一上章弹劾,杨坚就下令严查此事。

这一查,就查出结果来了,收受贿赂是真有其事,这种受贿放人的勾当是罪该当死的。于是杨坚就招来史万岁责问:“受金放贼,重劳士马。朕念将士暴露,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卿岂社稷臣也?”这是原话,几乎不用翻译都能明白,最后一句就是说,你还是不是社稷大臣啊?这句话是句很重的话了,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杨坚一直把史万岁当做社稷大臣的。

这种情况下,只要老史认个错,陪个礼也许就过了,可是他头脑发热,还为自己辩解,说:我把爨翫留在那里,是怕别的地方发生叛乱,爨翫可以镇住他们。我渡过大渡河时,诏书才到,所以才没有把爨翫带回朝廷。我是实实在在没有收受贿赂啊。隋文帝见史万岁心有欺隐,我是皇上,你还骗我?于是大怒道:“朕以卿为好人,何乃官高禄重,翻为国贼也?”并对有司说:“明日将斩之”,这都是《隋书·史万岁列传》中的原话。意思就是说:我当你是好人,给你高官厚禄,你他妈的怎么做国贼了?明天把他砍了。

以前当他是社稷之臣,现在就成了国贼,帝王心术,神鬼莫测啊。这时候史万岁怕了,是真的害怕啊,接着承认自己的受贿罪,并且跪下求老大杨坚饶命。史万岁怎么也是隋初四大名将之一,也有自己的关系,所以就有人给他求情,说:“史万岁雄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致力,虽古名将未能过也。”不用翻译了,大家都可以明白的,最后一句,就可以看出史万岁的厉害之处了。杨坚也怒气稍稍平了一些,最后的结果是死罪已免,活罪难逃,将他削官为民。一年后,才官复原职,做了河州(今甘肃省临夏东北)刺史,兼领行军总管,以防备突厥来犯。

史万岁后来因杨勇太子被废而被冤杀,杨秀后来先被幽禁,后被杀死,二人都不得善终。这些和云南无关了,也就不说了。

咱们接着说爨翫第二次反了大隋王朝,史万岁前脚走,爨翫后脚就反了,谁叫南中那么远啊,从成都发一次兵很不易的。不容易是不容易,可是并不代表不能用兵,爨翫是598年第二次造反,在四年后,也就是602年,隋朝发兵进军云南了。这次带兵的是刘哙之,杨武通后来将兵继续开进。这二人都没有史万岁有名,但是因为有了老史的教训,所以他们一路打,一路杀,一直把爨翫,以及爨翫的儿子爨宏达(大家记住这个人,以后还会说到他),还有许多人都俘虏了,全部带回长安。在长安爨翫被老杨下令砍了,把爨翫的儿子爨宏达,以及剩余的俘虏全部罚为官奴。

这样的苦日子一直等到了大唐的建立,才结束。这一等就等了16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经过16年,都长大成人了。

大唐王朝新建立,对爨宏达有什么新的政策呢?

关于史万岁征云南的资料:
先是,南宁夷爨来降,拜昆州刺史,既而复叛。遂以万岁为行军总管,率众击之。入自蜻蛉川,经弄冻,次小勃弄、大勃弄,至于南中。贼前后屯据要害,万岁皆击破之。行数百里,见诸葛亮纪功碑,铭其背曰:“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万岁令左右倒其碑而进。渡西二河,入渠滥川,行千馀里,破其三十馀部,虏获男女二万馀口。诸夷大惧,遣使请降,献明珠径寸。于是勒石颂美隋德。万岁遣使驰奏,请将入朝,诏许之。爨玩阴有二心,不欲诣阙,因赂万岁以金宝,万岁于是舍玩而还。蜀王时在益州,知其受赂,遣使将索之。万岁闻而悉以所得金宝沉之于江,索无所获。以功进位柱国。晋王广虚衿敬之,待以交友之礼。上知为所善,令万岁督晋府军事。明年,爨玩复反,蜀王秀奏万岁受赂纵贼,致生边患,无大臣节。上令穷治其事,事皆验,罪当死。上数之曰:“受金放贼,重劳士马。朕念将士暴露,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卿岂社稷臣也?”万岁曰:“臣留爨玩者,恐其州有变,留以镇抚。臣还至泸水,诏书方到,由是不将入朝,实不受赂。”上以万岁心有欺隐,大怒曰:“朕以卿为好人,何乃官高禄重,翻为国贼也?”顾有司曰:“明日将斩之。”万岁惧而服罪,顿首请命。左仆射高颎、左卫大将军元旻等进曰:“史万岁雄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致力,虽古名将未能过也。”上意少解,于是除名为民。岁馀,复官爵。寻拜河州刺史,复领行军总管以备胡。

二十六

爨翫一直和自己的命运作不懈的斗争,经过归顺--反叛--服软--再反叛--被俘--被杀这一系列的命运,最后终于走到了属于自己的宿命。在602年被老杨下令砍头,他的子女们也在长安成为了官奴,大隋王朝虽然很强大,但是和秦王朝一样,很短命,只是为后来的汉唐的强大昌盛做了嫁衣。终隋一朝,始终没有真正解决南中问题,这个问题,就留给他的继任者---李氏的大唐王朝了。

公元618年,这是一个应该被中国人铭记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虽然这时,全中国还是乱得一塌糊涂,在长安以外还有好几个人也称帝,像萧铣、宇文化及、朱粲、李轨,还有隋朝的旧部在东都拥立杨侗为帝,河北的窦建德,以及王世充等各位大地主,大家天天打来打去,为了成为最后的那个最大的地主。并且在这一年的前一年,就是617年,细奴逻出生了,大家还记得吗?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爨翫的儿孙的苦日子终于到头了。唐王朝给他们带来了阳光,封爨翫的儿子爨宏达为封州(今属广东,后来柳宗元写了一首诗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其中的封州就是这里)刺史,并且允许爨宏达把老父亲的遗体带回老家安葬。反正封个刺史也不要花钱,那里的地盘现在也不是自己的,只需要写一篇任命书就行了,顺便把老人的尸骨带回去,也不要老李出钱,现成的人情,为什么不做?爨翫死了16年,真不知道这16年他的遗体是怎么保存的,或者只是把他的骨头带回去的。

不管怎么说,这时的老李家对老爨家是有恩的。不仅结束了他们奴隶般的生活,还允许他们回家,还能让老人入土为安,简直就是再造之恩啊。老爨家的人也不是知恩不报的人,所以爨氏也就在南中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为老李家看守地盘,在620年,爨地所含部落全部归顺大唐。624年,改南宁州总管府为都督府,筑城建衙,爨宏达为都督,使其听政令于州都督府。这个都督一职从此以后,都是由爨氏贵族继任。

其实这时的爨氏因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已经形成了东爨和西爨。如果大家还命运忘记诸葛亮设这的南中七郡的话,除了牂柯、越嶲、永昌、云南四郡不是爨地。其余的三郡都是爨地了,东爨和西爨的大体位置是:东爨为朱提郡和建宁郡北部(今昭通地区、曲靖北部、贵州西部),西爨为兴古郡建宁郡南部(今昆明地区、曲靖南部、楚雄东部、红河州、文山州)。所以如果大家看到“两爨”或者“两爨蛮”的字样,应该知道是指这里的人和地。

不管是东爨,还是西爨,他们一直是唐王朝羁縻政策的执行者,或者是被执行者。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唐王朝就是凭这样的羁縻政策,一步一步向南扩大帝国的版图。

621年,设置姚州(今云南大姚、姚安),招附滇西诸部落。《新唐书·韦仁寿传》卷197记载:“循西洱河,开地数千里,称诏置七州十五县,酋豪皆来宾见,即授以牧宰,威令简严,人人安悦”。648年(贞观二十二年),设置牢州,统辖松外、寻声、林开三县。其后,设置傍(今云南牟定)、望(今楚雄敦仁)、览(今楚雄)、丘(今南华)、求(今武定)五州,隶属于朗州(也就是南宁州)都督府。649年,设置縻州都督府,管辖縻(今云南元谋)、望(今楚雄广通)、青蛉(今大姚)、弄栋(今姚安)等州县。

吐蕃兴起后,设置姚安都督府,其辖二十二州。姚(今姚安)、褒(今大姚)、微(今永仁)、髯(今大姚三岔河)、宗(今祥云)、匡(今弥渡)、曾(今大理凤仪)、尹(今云龙)、縻(今元谋);其中新设十三州:波州(今祥云云南驿)、蒙舍州(今巍山)、阳瓜州(今巍山以北)、河东州(今大理风仪)、越析州(今宾川)、浪穹州(今洱源)、邓赕州(今洱源邓川)、双祝州(今南涧)等。姚州都督府建立后,又先后增设十州。在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熟悉的地方呢?蒙舍?越析?浪穹?邓赕?这不就是六诏其中四诏吗?!

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如果照这样下去,再有一百多年,唐王朝也许真的就可以一步一步把整个云南纳入大唐帝国的版图,但是这个时候出了岔子。是因为修路引起的---

二十七

说到修路,现在的人都知道修路的意义,至少都听过这样的一句宣传口号:要想富,先修路。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人体,首都是心脏的话,那么路就是血管。所有的道路把全国连成一个整体,如果哪个地方道路不通,那么就无法有效的管理那个地方。

在爨地全部归顺大唐的620年,南中七郡之一的牂牁郡也归顺大唐了,到了639年,唐王朝修了一条路,从渝州(今重庆)到河内的路,途中经过牂牁郡,大概的路线就是:从重庆一直向南,经贵州、广西到越南河内。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一路,路途遥远,途中都是大山大河,很不容易走,几乎纵穿了整个南中国。于是在一百年后的742年,唐王朝就开始修步头路。 这条步头路,是以秦朝开的“五尺道”为基础的。

下面介绍一下“五尺道”,“五尺道”可比“清溪关道”出名多了,是进出云南的要道。这条路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对这条道路的续修拓宽,于公元前112年完工,汉王朝设立益州郡,所辖24县,郡治在滇池县(今昆明旁边的晋宁县),史称秦汉之际,川滇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

那时情况是这样的:宜宾当时称为戎州,唐王朝在632设戎州都督府,戎州都督府玄宗时辖羁糜州36,县137,后羁糜州数量增至92了。679年,把交州都督府改置为安南都护府,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辖13州,39县,32羁縻州。这戎州都督府和安南都护府的分界线大体上就是文山北部的南盘江,南盘江北属戎州都督府,南盘江南属安南都护府。

此刻要修的步头路是从戎州(今宜宾),到云南东部的昆明晋宁,再向南到步头(今云南建水),再一直到终点宋平(今越南河内),在晋宁北面有秦始皇汉武帝现成的“五尺道”,在晋宁南面就要新修,从晋宁到建水,再到河内,大概的路线就是现在的滇越铁路的走向。

大家可以看一下地图,这条路正好是从两爨的中心穿过。并且我们都知道,修路是一项大工程,即使在今天依然不是那么容易。此刻的我无法想象一千多年前修步头路的辛苦,那么我就从百度上找一些一百多年前的滇越铁路的资料,来体会一下修这条路是多么的艰辛。

滇越铁路从中国昆明至越南海防(经过河内的),其中在云南段的昆明到河口的昆河铁路,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米轨铁路,轨距为一米(标准轨距为1.435米)。全长469公里。法国人设计,共投资1.5亿余法郎,修筑费用比京汉、津浦铁路费用高得多。于1904年开工修建,1910年正式通车。跨越金沙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跨越了亚热带干湿分明的高原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热带山地季风雨林湿润气候三大气候带;穿越了1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南北海拔高差1807米的线路上,桥梁425座,隧道155座,平均3公里1个隧道、1公里1座桥梁。滇越铁路的修建是以“一颗道钉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条命”的代价完成的,到1910年通车时,前后惨死的工人达六、七万人之多。这条铁路也制造了“云南十八怪”里的两个:火车没有汽车快,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

现在大家对这条路有个大体的了解了吧,在同样的路段,一百多年前修路的代价都那么大,那么在一千年修一条一米多宽,并且还要更长(因为那时不能架大桥)的路,可知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这庞大的人力物力从哪里来?肯定不可能要大唐王朝从长安,或者成都运来,只能由当地的两爨提供。唐王朝不但要修路,还要修城,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还兼管民政)章仇兼琼派竹灵倩(这个名字怎么就那么梦幻啊,怎么看都像女生)修安宁城(今昆明安宁),因为安宁出产盐巴,还有温泉,地理位置重要,北面通武定,西面到楚雄,东面是昆明,云南的中心啊---

这个章仇兼琼,姓名很难记,姓章仇,无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没有立传,也许是因为他举荐了杨钊,如果你不认识杨钊,那么我说杨国忠你一定认识了,杨国忠是天宝九年玄宗赐的名(好像给皮罗阁赐名归义一样),原名是杨钊。杨钊以前在章仇兼琼手下做幕僚,颇有急智,能举一反三,做事妥帖,甚得章仇兼琼喜爱。凭心而论,兼琼做的没有错,错就错在杨钊有个堂妹叫杨玉环的,被玄宗看上,还宠爱得不得了;还错在杨钊后来依仗国戚身份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更错在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就是杨贵妃和杨国忠(当然皇帝是永远没有错的)。于是,连带章仇兼琼也就一无是处,不予立传了。

不管怎么说,章仇兼琼做了八年剑南节度使,他要修步头路,还要修安宁城,这都要钱,还要人,只能向当地的两爨征收。要钱要人一直要到两爨都受不了了,还在要。你两爨有你的难处,我理解,可是我兼琼有我的命令啊,还是你们两爨退让一让、忍一忍吧,谁让我兼琼的靠山比你们硬呢?

章仇兼琼和竹灵倩这样欺负两爨,这矛盾到底怎么样解决呢?

二十八

天宝元年(742年),唐王朝的老李开始修步头路,还筑安宁城,从此老爨家的苦日子来临了,老李为了修路修城,就得向老爨要人要物要钱,当然这些钱也不可能全部用来修路修城的,老李家的跟班和手下,你可以拿一点,我也可以拿一点,捞不到钱的,就用人来干活吧。这种事情,不论放在中国的什么时代,也不管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现在不还是有郭美美吗?

老爨也许提了很多的抗议,做了很多的努力,可结果就是没有结果。这样的苦难一共有四年之久。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着灭亡---在746年,老爨家终于发出一声呐喊:老爨家,忍够了!于是南宁州都督爨归王、昆州刺史爨日进、黎州刺史爨祺、求州爨守懿、螺山大鬼主爨彦昌、南宁州大鬼主爨崇道等,联合起来,一起起兵,杀了竹灵倩,攻陷安宁城。

老爨已经亮剑了,老李也得接招啊,于是在同年,老李派姚州都督李宓(老哥你终于出场了,等你半天了)、中使孙希庄、御史韩洽一同出兵镇压老爨。唉,说什么好呢?一百多年前,老李家对老爨家有再造之恩,让爨弘达带着老爹的尸骨从长安回家,老爨家对老李家也是投桃报李,安分的为老李家守着南中,关系好得不得了。可是随着世事变迁,由于利益的刺激,现在却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此刻虽然老爨把竹灵倩杀了,也把安宁城攻破了,步头路肯定也破坏了,可是现在老李派大批的手下来复仇,老爨他们的实力摆在那里,抵挡不住啊,想服软,又怕老李不同意,怎么办呢?那就找别人说情去吧。找谁?

我们的主角蒙皮罗阁,现在正式出场!大家热烈欢迎。现在有请蒙同学讲几句话,此刻的你既是老李家的云南王,又是老爨家的亲戚加好友,现在要你去调节他们两家的矛盾,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请对我们大家说说。嗯,感想是有的,只是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们,大家以后就看我的表现吧---

为什么是皮罗阁可以担当现在调解者加英雄的身份呢?因为在738年,皮罗阁被老李“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赐名归义”,第二年皮罗阁迁都太和,发大力气修建都城,没事就带人打一下境内不服气的人,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还有一件事就是,在746年,皮罗阁派他的十岁孙子---凤伽异(阁罗凤的儿子)到长安,觐见李隆基,在现场李隆基提出许多问题来考这个小家伙,他都对答如流,唐明皇一高兴,就封他为鸿胪少卿,并以一宗室女子许配他为妻。后来还封凤伽异为上卿,兼阳瓜州刺史。瞧人家的本事,我十岁时还天天玩泥巴呢,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这是和老李家有关系。

光和老李家有关系,不和老爨家有关系也不行,是吧?上面杀了竹灵倩,攻下安宁城的六位老爨家大佬,其中的第一位南宁州都督爨归王,爨归王的老婆---阿姹(音chà,以后还会说到她)就是皮罗阁的家人,到底和皮罗阁是什么关系不知道,反正是一家人,就是说阿姹是皮罗阁和老爨家的联系人,她的婆家的老爨家,娘家是老蒙家,这样就有了关系,亲家嘛。可见,当初皮罗阁把阿姹嫁给爨归王还是有远见的。

并且李宓从姚州出兵时,还拉上皮罗阁也出兵,帮助他一起去打老爨家,这就像两个黑社会老大谈判,带的人多就有气势,谈不好再打,人多打架也不吃亏嘛。在这种情况下,一边是老大---老李,一边是亲家---老爨,皮罗阁夹在中间,他是怎么做的,才能做到最好呢?所谓最好,就是对他自己最有利。

二十九

746年,老爨家联合起来,杀了竹灵倩,攻陷安宁城。老李家派李宓,叫上蒙氏皮逻阁一起兴兵问罪。皮逻阁带着他的大军,从太和城出发,刚到波州(今祥云县)时,爨归王和爨崇道等一千多人,一起到皮逻阁的军门前请罪。下面就看看皮逻阁是怎么做的,准确的说看他怎么表演的。

我们的皮逻阁同学一方面用武力迫使他的亲家---老爨家投降归附,现在唐王朝大军压境,老爨家不投降就等着国破家亡身灭吧,所以不得已投降了,实力决定一切啊,虽然前几天爽了一把,可代价还是不小啊。另一方面向他的老大---老李家上书求情,可能说了许多好话,具体说了什么,现在的我们都不知道,结果是老李家原谅了老爨家,史载“赦之”,代价是老爨家得重新把安宁城修筑好。

爨归王不是带头作乱吗,把他撤了,让他的儿子爨守隅做南宁州都督,并且皮逻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爨守隅,还把另一个女儿嫁给爨崇道的儿子爨辅朝,大家给我个面子,都不要打了,做个亲家,做我的女婿不是很好嘛。这样皮逻阁实际上就成了爨氏的保护着。不过从结果看,亲戚抵不过利益啊。

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能是爨崇道和爨归王以前有矛盾,也可能是因为李宓在其中挑唆,《南诏德化碑》载“宓阻扇东爨,遂激崇道,令煞归王---而李宓矫伪居心,尚行反间,更令崇道谋煞日进”,其中的“煞”就是“杀”,虽然《南诏德化碑》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但是这是皮逻阁的儿子---阁罗凤对自己叛变唐王朝的辩解,可信程度是要打折的。从结果看,我更相信是皮逻阁从中挑拨,因为他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管是什么原因,皮逻阁在两爨内乱不断的时候,再一次派大将军段忠国等,与唐王朝的“中使黎敬义、都督李宓,又赴安宁,再和诸爨”。可是事情还是没有完,爨崇道受人挑拨,具体是谁不知道,可能是姓李的,也可能是姓蒙的,结果是杀其叔爨归王和弟爨日进。

这下大条了,爨归王的老婆阿姹特别愤怒,你杀我老公,我杀你全家。自己实力不够,怎么办?婆家人不待见我,我找娘家人。于是派使者送信给皮逻阁,向娘家求援。可能是两爨闹得不像话,蒙同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又或者是皮逻阁感觉时机成熟了,我更相信后者,因为他是成熟的政治家,绝不会简简单单的为阿姹报夫仇。于是派大军进攻爨崇道,爨崇道兵败,逃到黎川(今云南华宁县)。皮逻阁俘虏爨崇道的整个家族,先杀爨辅朝,并且带回自己的女儿,不久爨崇道也被杀了。皮逻阁的另一个女婿---爨守隅,被召至河赕(今云南大理),和他的妻子一起生活。大家看到没有,是“召至”,而不是“请至”,理解了吧!这样两爨受到致命的打击,弱得不像样了,被皮逻阁牢牢的控制着。

在皮逻阁死的那一年,就是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皮逻阁的继任者阁罗凤派遣将军杨牟利,率兵胁迫西爨迁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县),一共有二十余万户,东爨则逃亡散落于山林谷地。

爨氏于225年建立政权,580年分裂为西爨和东爨。爨习、爨谷、爨熊、爨量、爨肃、爨琛、爨某、爨龙骧、爨宝子、爨龙颜、爨云、爨瓒。东爨乌蛮(580?-745)爨震、爨盖聘、爨日进、爨崇道、阿奼。西爨白蛮(580?-748)爨玩(翫)、爨弘达、爨归王、爨守隅。经历这么多代,到748年,独步南境五百多年的爨氏,消亡在了茫茫历史烟云中。皮逻阁是实实在在的“爨氏终结者”。

现在的曲靖陆良一代就是永远的爨乡,那么多的爨氏先人,有两个人一定要记住,爨宝子和爨龙颜,因为他们留下了两块碑,俗称“两爨碑”。“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5年),现存于曲靖一中。“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侯爨使君之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现存于陆良贞元堡小学旁。后人因其碑形大小,将爨宝子碑称为“小爨碑”,而把爨龙颜碑称为“大爨碑”。大家如果对历史,对书法,对爨氏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现在云南的寸氏,据说是爨氏的后代。

老李和老爨争来争去,谁都没有落到好处,所有的好处都被老蒙得去了,为人作嫁啊。皮逻阁因为这次东进占领两爨,所以把国土扩张到滇池地区,可是他也快不行了---

三十

公元748年,皮逻阁利用两爨和唐王朝的矛盾,成功地把大蒙国的疆域从滇西的洱海边扩展到滇东的滇池边,他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达到了顶峰。只是在这一年他的人生道路也走到了尽头。

按照我们的习惯,这样一位伟大的君主逝世了,我们要对他做一番评价,下面我们就回忆一下皮逻阁走过的道路:皮逻阁,又名魁乐觉,又名蒙归义(唐王朝赐的)。盛逻皮之子,生于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时年31岁,正是男人壮年时期,是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

在皮逻阁即位之前,蒙舍诏只是六诏之一,并不显山露水的。在皮逻阁即位之后,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他审时度势,发展与壮大自己。继位当年,皮逻阁即远赴成都会见唐剑南西川节度使王昱,也有人说皮逻阁贿赂了王昱,请求唐王朝支持他统—六诏。并且还通过特殊的渠道,得到吐蕃的默许。就这样,皮逻阁带领数万骁勇士卒,开始兼并其他五诏的道路。先灭蒙巂诏,次亡越析诏,接着攻下石桥诏和石和诏,最后打败北面的三浪诏。经过整整十年时间,终于一统六诏,或者八诏。

在738年,皮逻阁入朝,被“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赐名归义,并锦袍金钿带七事。”回来之后,马上加强修建龙尾关(今下关)、龙首关(今上关)、大厘城(今喜洲)、邓川城(今洱源邓川),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其中的邓川城、龙首关、喜洲城都是为了防备吐蕃和三浪诏的残余势力的,太和城是为马上的迁都做准备,羊苴咩(音‘羊居灭’)城为以后的再次迁都做好了准备。

皮逻阁的功劳,以及唐王朝对他的赏赐,我就偷下懒,复制粘贴《南诏野史》的内容:“开元戊寅二十六年,---唐授王子阁逻凤右领军衞大将军兼阳瓜州刺史。开元二十七年,明矫叛,破剑川、浪穹、永昌。开元二十八年,王讨朋矫,平之。开元辛已二十九年,王自蒙舍川迁居太和城,立龙首、卽今上关。龙尾卽今下关。二关。唐加阁逻凤为左领军衞大将军。元宗癸未天宝二年,筑羊苴哶城於太和城之北。卽今大理府城。唐迁阁逻凤(皮逻阁儿子)为左金吾衞大将军,寻拜特进都知兵马大将军。天宝甲申三载,西方进狮子皮。唐加阁逻凤为上柱国。天宝乙酉四载十月,城永昌。天宝丙戌五载,王遣孙凤伽异入唐,唐授伽异为鸿胪少卿,妻以宗室女,赐龟兹乐一部。”这里的内容都不用翻译,很简单的,看看就懂的,这里的“王”就是皮逻阁。

在746年,两爨和唐王朝的矛盾激化,皮逻阁利用这次矛盾,武力和通婚并用,成功的成为了利益最大者,版图大大的扩张了。748年,他应该是心有不甘,又带着莫大的安慰离开了人世。

皮逻阁在位二十年,他远交近攻,他一统六诏,他平定河蛮,他被封南王,他迁都太和,他东并两爨,他谎话连篇,他还很好色。说他雄才大略毫不过分,他是缩小版的秦始皇,因为他的舞台就那么大。他是个有野心有实力有行动的合格政治家,谎言对政治家来说只是小事,就像美国大片里的台词:你谎话连篇,应该去竞选总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松明楼上一把火,赢来南诏千秋业”,是经过艰苦创业得来的!

皮逻阁死后,后人为其在巍山县庙街镇营盘村委会利克村建土主庙进行祭祀,祭祀日为每年农历九月十四日;以及漾濞县苍山镇河西村为皮逻阁立蒙官土主庙进行祭祀,祭祀日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

经过这二十年的开拓,此时的南诏,已不是蒙舍川的那个小部落,一个雄霸西南的“南国大诏”已呼之欲出。唐王朝对它的控制,已显得力不从心。在皮逻阁逝世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皮逻阁和唐王朝的使者在南诏的王庭里发生了一次很大的争吵。这次争吵对南诏,还有大唐到底有什么影响?

三十一

按说人与人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发生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牙齿还经常咬到舌头呢。但是皮逻阁临死之前的那次和唐王朝的使者发生的争吵,可就不是什么小事情了。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十年前(738年),皮逻阁入朝,得了一大堆的赏赐,这时是他们的蜜月期,但是这蜜月期不长也不短。到了八年后(746年),两爨和唐王朝矛盾激化,唐王朝带上皮逻阁一起去收拾两爨,结果是皮逻阁成了两爨的保护神。再过一两年,皮逻阁一下子把两爨的地盘都收为自己的了。

唐王朝的老李肯定很不爽嘛,我叫你去收拾别人,你收拾是收拾了,可是最后的好处都你一个人得了,我出力劳神的,什么都没有得到,还丢了不少东西,你还把我这个老大放在眼里吗?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最重要的是:利益!丘吉尔的名言:世界上名言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了利益,发生这次争吵是在正常不过了。不知道皮逻阁有没有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两年,他的儿子(阁罗凤)就和唐王朝兵戈相见。皮逻阁和唐王朝使者的这次争吵,只是那场大战的一个小小的序曲罢了。

还有一点就是,唐王朝想要控制皮逻阁的大蒙国,你可以强大到一统六诏,但是你不能强大到我控制不了你的地步,封你的“云南王”,只是当时“云南郡”的王,而不是现在“云南省”的王。而皮逻阁,他是个有着很大野心的人物,岂能长久寄人篱下,他要实力,他要扩张,你老大不让我这样干,我肯定也不爽嘛。一个不允许大蒙国强大,一个一定要大蒙国强大,这矛盾就不可调和了,只是这个矛盾皮逻阁留给他的儿子去解决了---

阁罗凤是皮逻阁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带有传奇色彩的王---

三十二

748年,一代雄主皮逻阁去世,王位由他的长子阁罗凤继承。下面先来看看阁罗凤的简介:712年出生,小伙子从小就长得很漂亮,南诏德化碑载“应灵杰秀,含章挺生,日角标奇,龙文表贵”,并且还“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当然这里有拍马屁的成分。不过在皮逻阁一统六诏的时候,阁罗凤确实是他父亲最得力的帮手和部下,先是配合严正海进攻石和诏,生擒诏主施谷皮,接着又讨伐越析诏,枭首诏主于赠,后来又配合王承训,同破剑川。可以这么说,他的地位是靠阁罗凤自己一刀一枪挣来的。即位时已经36岁了,都说男人三十而立,这时正是男人的黄金时期。

还有一种说法,说阁罗凤不是皮逻阁的亲生儿子,是过继别人的,皮逻阁的嫡长子是诚节。至于阁罗凤不是皮逻阁的嫡长子的资料,主要是出自樊绰的《蛮书》,《蛮书》里面记载的内容是“初,炎阁(就是皮逻阁)未有子,养阁罗凤为子,阁罗凤复归蒙咩,故名承炎阁,后亦不改”。作者樊绰是什么人呢?樊绰是蔡袭的幕僚,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南诏王世隆进攻安南,安南经略使王宽不能抵,朝廷便以蔡袭代王宽为安南经略使,将兵屯守,当时樊绰也随行。到了863年,南诏军攻陷交阯,蔡袭战死,樊绰在城陷时携带印信,浮水渡过富良江,才免于一死。樊绰和南诏有这么一档子关系,所以《蛮书》也不能全信,因为不能排除作者的动机。

不过在皮逻阁东并两爨的时候,唐王朝确实是感觉到大蒙国越来越不容易控制,于是云南太守、姚州都督张虔陀(他是天宝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以后还会说到他)便在暗中支持诚节,也许就是因为诚节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张虔陀才支持他的,因为一个弱小的大蒙国,才容易控制,并加倍征取粮税以削弱南诏。可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诚节失败了,结果是被流放长沙(不知道具体什么地方,反正不是湖南长沙),然后在唐朝的支持下又回来了,至于最后的结果就不清楚了。于是阁罗凤顺利上位,因为他的功绩就摆在那里,没有人不服的。

至于到底阁罗凤是不是皮逻阁的嫡长子,我不下结论,我只是把这些资料摆出来,好让大家自己去分析吧。阁罗凤是不是皮逻阁的亲生儿子,这并不妨碍阁罗凤成为一个伟大的王。刘备老是吹牛自己是中山王之后,可是他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还不是得摆小摊卖草鞋?朱重八三世贫农,还做过和尚,也不妨碍他开创数百年的大明王朝。有的时候出身真的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后天你有多努力。出身贫贱,却做出一番大事业,这更令人钦佩,特别是在这“我爸是李刚”的时代。

在阁罗凤即位以后,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呢?

三十三

蒙阁罗凤在自己的父亲死后,即位为大蒙国的第五代王。即位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唐王朝报告,说自己老爸去另一个世界开疆拓土,请求唐王朝允许自己即位,袭父亲的云南王之职。虽然这个时候南诏和老大唐王朝已经发生口角,但是还没有彻底的撕破脸,这个过程还不得不走。

在向老大打报告的同时,先将南宁州都督爨守隅一家(应该是阁罗凤的妹夫)迁到河赕(今大理市),随即命昆川(今昆明)刺史杨牟利(南诏的官员也做唐王朝的官)强行迁徙20余万西爨白蛮到永昌地区(今天的保山),把同属一民族的许多乌蛮迁入原西爨地,东爨则逃亡散落于山林谷地。就这样,南诏完全控制了滇东两爨地区,取代了唐王朝在该地区的统治位置。

在前面说皮逻阁是“爨氏终结者”时,虽然爨氏是在皮逻阁的手上完全衰落下去的,可是把二十余万户从滇东迁徙到滇西的永昌地区,却是阁罗凤干的。也许在皮逻阁时已经着手准备了,可是是在阁罗凤时才完成了迁徙的任务。这样的迁徙已经不是南诏政权第一次干了,在皮逻阁时期,迁都太和时,还“逐河蛮”,我想是这样的:把老家从巍山迁过来,肯定也带来了很多人,于是就把洱海边的当地人迁徙到其他地方,苍山洱海之间的好地方就成了自己耕种的地方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离开土生土长的地方,这些人容易控制,造反很不容易。并且还可以把先进的技术传到落后的地方去。就像这次把滇池边的先进技术带到落后的滇西地区。还有就是增加了劳动人口,如果不迁徙,西爨会不会像东爨那样逃跑至山林谷地,这样南诏政权就没有办法控制这么多的劳动人口,几年以后的战争能不能打赢也是个未知数。

这样做的坏处就是:造成了许多家庭的背井离乡,许多人都得从头开始,对经济也是一种摧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从昆明一直向西,经楚雄,大理,到达保山,在一千三百五十多年前,二十多万户,以一户三口人计算,也有六七十万人,五百多公里,一路都是走不完的山路,那是怎样一种规模,比摩西出埃及要壮观得多。一路上要死掉多少人,又有多少家庭生离死别。像这种大规模的迁徙,南诏政权后来还干了很多次。

就这样,在外唐王朝允许阁罗凤即位,在内南诏迁徙人口的任务也完成了,于是在750年,阁罗凤就亲自去成都报告这一情况,在路过姚州(今楚雄姚安)时,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唐王朝和南诏不得不兵戈相见---

三十四

750年,是唐王朝的天宝九载,皇帝是梨园的始祖---李隆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后期,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先是任用李林甫作宰相,他留下了一个成语“口蜜腹剑”。

在李林甫之后,又任用杨国忠,这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原名叫杨钊,以前在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手下作幕僚。杨钊改名字就是在这一年---750年。所以说,杨国忠和南诏还是有渊源的,以前在章仇兼琼手下作幕僚,修步头路,结果逼得两爨叛乱,让皮逻阁捡了大便宜;后来又是他对南诏喊打喊杀的,直接引发唐朝和南诏的天宝战争,使云南不再属于唐王朝。

这个时候,唐王朝的军队都集中在各个地方的节度使手中了,这些节度使为了贪功求官、加官进爵,于是就没事找事,主动挑起边疆的战争。比如安禄山就经诱骗契丹人,本来说是请你喝酒,结果在你的酒里下药,等你喝醉了,就全部坑杀之,有时杀数千人,然后就用盒子装着部落首领的头献给朝廷。这些节度使里面就包括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张虔陀的上级。

这就是当时的情况,所以天宝年间,唐王朝的边疆几乎年年在打仗,西面和吐蕃打,西北和阿拉伯人打,北面和契丹人打,西南和南诏打。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阁罗凤亲自去成都向唐王朝表明自己的忠心,在路过姚州(今楚雄姚安县),也有的是说云南(今大理祥云县)时,姚州都督张虔陀当面侮辱了阁罗凤的妻子。

《资治通鉴》记载:杨国忠德鲜于仲通,荐为剑南节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蛮夷心。故事,南诏常与妻子俱谒都督,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虔陀皆私之。又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不应,虔陀遣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一个“皆私之”,一个“多所征求”,一个“遣人詈辱”,一个“密奏其罪”,真是令人发指!张虔陀--鲜于仲通--杨国忠,这三个杂种,都他妈垃圾---

我们都知道这是南诏和唐王朝决裂的导火索,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唐王朝老李家政治腐败,边疆的军官没事找事,为了立功,主动惹出来的事。对张虔陀和阁罗凤来说,就是我张虔陀要升官,想升官就得立功,想立功就得打仗,你阁罗凤不反,我怎么打你啊?

当着阁罗凤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只是张虔陀欺负南诏的一件小事,在《南诏德化碑》里列举了张虔陀有六大罪状:一:张虔陀先是勾结吐蕃,企图夹击南诏;二:阴谋扶持阁罗凤的二弟诚节为南诏王,颠覆阁罗凤的统治;三:唆使爨崇道与南诏为敌,制造事端;四:只要与南诏交好的唐朝官员,张虔陀一概不启用,偏偏重用那些仇视南诏的人,企图孤立南诏;五:张虔陀时刻进行军事准备,不时谋划军事袭击南诏;六:故意加重对南诏的赋税征收,征求无度。

作为男人,这是奇耻大辱;作为国君,这是紧急时刻。阁罗凤是大丈夫,不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杨武”,他是怎么办的呢?

#待续

原文链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