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内高层的政治生活,从毛泽东时代开始,就基本没有正常过。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后,党内高层的机构运行仍然算不得正常。所谓党的规则,在中共只有党章。中共十二大后,党章只规定了党代会、中央委员会的会期,和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如何产生,但没有规定多长时间开一次会以及如何运行和表决程序,所以可以说是没有规则,也就谈不上违背规则。此时,虽然和毛时期比,有进步,代表大会和中委会总算是能按期召开了,但常委会、政治局会由于没有规定,所以就还是随领导人的意志,领导人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
在中央常委内部,由于邓小平、陈云的意见经常相左,“两个聋子”(邓小平语)相互很少见面,常委会很难开得起来(当时开常委会没有规律,要看邓、陈的心情。大概每年三至五次)。 党的日常工作主要由胡耀邦主持的书记处处理,重大问题报请邓小平、陈云决定。党的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书记处都缺少必要的运行规则和程序。胡耀邦辞职后,中央常委中三位老人邓小平、陈云、李先念不管日常事务,前台只剩了赵紫阳一个人。邓小平只好指定赵紫阳、杨尚昆、薄一波、万里、胡启立等组成“中央五人小组” (这是一个完全非正式的小组,由邓小平指定,代行常委职能,决策地位比处理日常工作的书记处要高),暂时代行中央常委会的部分职能。为了安排十三大的人事,又成立了一个由薄一波負責的“中央人事安排小组”,直接对邓小平负责。这样一来,中央高层机构的运行就更显得没有章法。
早在1984年的时候,赵紫阳就曾经写信给邓小平、陈云,提出趁老一代领导人健在的时候,在中央的政治生活中建立起必要的规则和制度(邓、陈当时就此并未表态)。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开始以后,显然,赵紫阳认为建立这方面制度的时机到了。特别是十三大即将召开,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就把党的高层组织机构改革提上日程,那也许一等又要五年。所以,他要鲍彤组织人“集中议一下十三大的改革问题”。
1987年1月5日上午,中央政改办按照赵紫阳的要求,开会讨论十三大的改革问题。老鲍交待与会人员:这次讨论的问题,事关中央最高层的改革,只向研讨小组汇报,不向专题小组通报,也不向其他任何领导汇报。综合组要在室内讨论的基础上,起草一份“补充汇报提纲”。
这次会上,大家理出了需要列入汇报提纲的九个方面问题:即党代会代表问题、中央委员会问题、顾委问题、政治局问题、常委问题、书记处问题、纪律问题、市管县与地委问题、总的问题。至于不同机构的人数、提名与选举办法、十三大的程序等问题,都归入上述问题。然后,鲍彤决定把这些问题分成三摊,将现有人员分成三组,下午分头研究,由这三个组分别拿出意见。综合组孙方明、吴国光和我分别参加各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总,并起草“补充汇报提纲”。
当晚,政改办再次开会,各组拿出了初步意见,在会上作了汇报。
关于中央领导机构,重点提出了书记处的改革问题。李丹钢在汇报中说,现在的中央高层,实际上是五层机构: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书记处、总书记。运行中实际上有两个代替:政治局代替了中央委员会(简称中委),书记处又代替了政治局,这不规范,也不利于长治久安。书记处会议实际上成了常委会议,议论的问题很广泛,担负了相当多的日常决策。书记处11名成员中 ,有四人是政治局委员,并兼任副总理。改革的建议有两条,或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把书记处变成政治局和常委会的办事机构;或是回到八大体制,取消书记处,设中央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具体工作由中央办公厅和中央各部去做。
对这两条改革建议,经过大家讨论,最后决定汇报时拿出来的方案是前者,即十三大的书记处回到1943年的党章,成为中央的办事机构,成员人数减少,书记、总书记都不兼任政府职务,由政治局提名,中央全会决定任命,不经选举产生。而政治局要实现年轻化,每届至少应更换四分之一以上。中委的产生,应该实行差额选举,不搞预选。提名办法,大体上由现任中委数人联合提名即可。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的人事变动,及中央机构变动,都应该通过中央委员会。有三分之一中委提出要求,即应召开中央全会。同时,要制订中央高层的工作条例,将各中央机构的职权与关系、运行方式制度化。
关于纪检委问题,高山作了汇报,认为,纪委的改革,有三个方案,一是实行1949年时的体制,降格为部;一是改设监察委员会;三是在中委内部,推选一部分中委,成立常设的专门委员会。无论采用哪一种,其职能都要改,实行党政分开,纪委只履行党内纪律检查的职责。至于现在的政府机关各部、群众团体内设立的纪检组都应取消。当时,国务院各部委设立的纪检组有71个,占全部司局级机构的7.8%。鲍彤的意见,一是在国务院成立监察部 ,负责除党纪之外的政纪监察;二是加强机关党委的职能,解决政府机关内部党的纪律检查问题。对中纪委问题,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建议十三大上大幅压缩委员名额,精简其机构,并将其职能集中到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上来。
至于顾委问题,高山说,十三大是新老交替的大会,既要妥善安排老同志,又要有利于新班子工作,建议对中顾委委员资格作明确的限定。经过议论,大家统一的意见是:坚持邓小平1982年讲过的,设顾委是过渡形式,经过10到15年取消的方针。十三大从中委退下来的老同志较多 (当时测算能占到十二届中委的60%左右),统统安排到中顾委也不可能,因此,可以考虑实行两条规定,一是从年龄上加以限制,即除中顾委主任、副主任人选外,超过75岁的一律不再进入;二是资历上加以限制,即只有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或1942年以前入党并担任过省委书记或部长职务的同志,才能进入中顾委。省级顾委也应该参照上述精神作出相应规定。市以下顾委,应该考虑十三大后全部撤销。
关于十三大的代表“比例”问题,大家的意见是,十三大代表名额已经下达,似不宜变动。但考虑到各选举单位尚未召开党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建议尽快拟定一个选举规则下发,着重考虑:除各自治区选出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应具体落实外,一律不再“戴帽”下达到选举单位;实行差额报批,差额选举。
十三大的中委选举方式,会上有三种意见。一是由大会主席团与各代表团协商提出差额候选人,经主席团通过,实行差额选举;二是实行差额的条件尚不具备,仍实行等额选举;三是考虑到差额选举对健全党内民主好处甚多,十三大就应有所改革,建议各代表团预选本团中委候选人时实行差额,但在大会选举中实行等额选举。对这三种意见,多数人倾向第一种(即差额报批,差额选举)。
另外,这次会还议到了十三大恢复代表常任制问题、组织大会发言问题、修改党章问题等。
1月6日上午、1月7日下午,政改办又开了两次会,继续讨论了十三大的改革问题。经过数次讨论、修改,十三大改革问题的“补充汇报提纲”基本成型。
然而,就在这个提纲还未及定稿之时,高层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耀邦被迫辞职,赵紫阳被推到了代理总书记的岗位。中央的工作大都被纳入了反自由化的步调。赵紫阳开始忙于给反自由化划框框,防止扩大化。
反自由化的风潮很快也波及到了政改办。大家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精力,传达,讨论有关文件,进行工作检讨。此后,又很快到了春节放假。当大家的心思重新回到十三大的改革问题上来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987年的2月初。
2月4日下午,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第二次会议的后半段,在中南海继续举行。参加者除赵紫阳等中央研讨小组五位成员及办公室人员外,邓力群、高扬仍然列席。鲍彤代表办公室汇报了关于十三大上的几项改革设想和建议。赵紫阳和其他与会人员还是在汇报过程中开始议论。
在鲍彤汇报到有关中央书记处问题时,赵紫阳说,现在书记处实际上是决策机关。党章讲是的处理日常工作的机关。将来,大问题留在政治局定,至少一个月开一次政治局会 (原来不定期,每年大致3-4次)。现在的书记处就可能成为管理日常党务工作的机关,是政治局的日常办事机构了。这是个设想。各方面的主要领导同志都参加到政治局里,不一定在书记处。书记处成员也不兼政府工作。一个政治局会议,一个常委会议,定大事,书记处管日常党务、意识形态、思想工作,政治局委员参加书记处的就可以大大减少,书记处的人数也可以大大减少 (当时是11人)。中央全会闭幕期间,代表全会、执行全会决定的是政治局及其常委,政治局不必那么多人,列席的也不必那么多 (列席人员不定,每次根据不同议题确定。)。赵紫阳还说,可以考虑书记处设两三人或者三四人,或者设秘书长、副秘书长。书记处对常委负责,常委对政治局负责,政治局对全会负责。现在最常务的机关是书记处,恐怕这得改。薄一波说,不改不顺,非改不可。
在鲍彤谈到理顺全会、政治局、常委、书记处的关系时,赵紫阳说,要体现全会的领导作用,包括每一个中委的作用,现在我们这点体现不出来。现在是开工作会议多,很难体现全会闭幕期间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对全会负责的精神。赵紫阳又说,中央全会也有个很大的矛盾,十三大中央委员 (十二大中央委员为210人)要做到减少很多,也有相当难度。人多了开会确实有困难,但人能少得了吗?这是个实际问题,候补委员(十二大为138人)大量减少,我赞成。候补就是等着补嘛。
薄一波说,十三大就要把关系理顺,很不容易。现在与十一大、十二大的时候不同,人都老了,这一次要换。要使国际上看到我们是真正废除终身制。要退,或者半退,但有个问题是老的新的接不上,新人要选得准,中委太少了不行。赵紫阳说,中央委员从210人能减到150人,减下四分之一就是很大的进步了,候补中委最高50人,正式加候补200人左右,可以考虑这个方案。可以早一点提出来,先提到一波同志那里(中央人事小组),再提到政治局议一议。
谈到党的领导机关年轻化问题时,薄一波还转达了邓小平的意见:今天小平同志讲,中委不能照顾,非选好不行。必须有50岁的、40岁的`,甚至更小一点的。40至50岁之间的更多一些。50岁以上的,要退50%以上。补上的,必须是年轻的。
关于纪律检查委员会,赵紫阳说,可以肯定,不能搞一个与中央平行的机关。中纪委委员起什么作用,讨论案子吗(当时中纪委和现在一样是党政不分的,主要管查案)?薄一波也说,如果真正上了轨道,有两高、监察部、审计署,纪委的职责究竟是干什么?赵紫阳强调,首先是要明确在党政分开与法治的新情况下,中纪委的工作范围是什么,程序是什么?人数在薄老那里研究了,七八十个也可以,主要问题是职责范围,党的纪检部门与两院、监察部门等要分开。要研究工作范围和机构设置的问题,还有工作程序。赵紫阳问,现在每个部都有纪检组,怎么办?邓力群插话说:绝大多数人主张取消。
鲍彤重点汇报了中委选举问题。当谈到差额候选人提名方式时,赵紫阳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在一个月前会议的上半段时,研讨小组已经一致同意,候选人实行差额报批),就是在笼子里有选择余地。当谈到中央领导的提名方式时,赵紫阳说,我有一个根本的想法,既不划分选区,又不搞竞选,那为什么要把中央领导人分到下面去提候选人呢 (前几届党代会选会议代表时,中央政治局成员都要分配到各地去“选”,实际是指令性的)?干脆由上届中委提出候选名单不就行了吗?比如把我分到四川,我又不到那里竞选,这有什么意义?如果搞竞选,那干脆划分选区。赵紫阳建议,可以规定,上届中委和候补中委名正言顺是下届的当然代表。他强调,凡是需要保证的,就用别的办法保证。选举的就要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不要混在一起。现在这种选举,大家都明白是形式,青年人不满意就闹事 (指1986年底的学潮)。
赵紫阳最后归纳大家意见说,中委选举,在中央工作的同志,由主席团提出候选人,本团提出的中委候选人则只限制在本团工作的人。加在一起,成为整个候选人名单 (此前中央领导人也要分配到各代表团提名,实际也是指令性的)。这一次十三大只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上届中委是不是当然代表的问题,将来可以研究。上面的候选人尽量不要往下分,这可以作为一条原则。
这天的会议除了十三大的议题,赵紫阳还特别谈到了扩大社会民主的问题。他提出,究竟能扎扎实实的干点什么事,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还有一个提法,苏联东欧把群众参加管理叫自治,我们提社会主义民主。是不是也用“自治”这个词?要研究。我们要积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人民要求民主是一个潮流,我们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给以满足。这方面究竟能够做些什么事?总的指导思想是基层民主非扩大不可。我们要有两手,否则基层一些干部就要压制民主,好像所有正当要求都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将来在十三大报告中,要有相当的篇幅来讲社会主义民主的条件,怎么搞,在哪些方面要做些什么事。
赵紫阳提出,与此有联系的,是工会问题要好好研究。工厂里,政治工作靠党委一个渠道不行,工会也要发挥作用。工会不能总和本单位的党一致。批判工团主义使我们失去了一个联系群众的纽带,工会成了党的工作部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学校的学生会问题也是这样。党包揽一切看起来好办事,实际上办不到,也对党不利。党政工团各司其职,大方向上一致,相互之间有点矛盾,我看好。有许多利益要协调,绝对一致,群众有意见。完全没有一点矛盾,不一定是好事。
赵紫阳进一步阐述了基层民主的重要性,他说,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是个大目标,要把基层民主,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在城市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鲍彤插话:一头一脚,一个是党内,一个是基层。)薄一波说,我赞成。我们党在基层,不大注意维护工人的利益,脱离了群众。我同意紫阳的意见,在工厂里工会就是要维护工人利益,就是要为工人说点话。学校里学生会要代表学生利益,只讲官话不行。
赵紫阳又说,现在基层里确实矛盾很多。现在人民对我们党的意见这么多,一是“自由化”的影响,另外基层确实有一些很不象话的事受不到监督,自己监督自己是很困难的。过去是党委最高,无人监督。现在是厂长负责,也有这个问题,人民受压抑。过去注意的主要目标是敌人,现在主要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问题。许多事处理不公,人民不满意,还没个说话的地方。光搞上访不行,要从组织制度上解决。
最后,赵紫阳还补上一句:反“自由化”,有一个问题,我们不是从此不讲民主、不讲自由了。这点要说清楚。薄一波补充说,两方面都要讲清楚。会后,赵紫阳委托鲍彤和办公室按照会议讨论的意见,起草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向常委的第二次报告》。2月13日,报告稿经过赵紫阳审阅后,以研讨小组五位成员的名义,报送给了中央常委。在10个月以后的中共十三大上,这次会议提出的党内高层政治生活走向制度化的意见,除中纪委的党政分开问题、驻国务院各部的纪检组撤销问题等,多数被采纳。
2015年6月16日星期二
13,政改研讨触及党的高层领导制度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