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星期二

张宏杰:乾隆皇帝为什么成了洞穴人


乾隆皇帝晚年,官场纪律败坏,大案层出不穷。但是乾隆皇帝本人却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沉迷于一件很好玩的事。什么事呢?搞皇帝吉尼斯排行榜。什么叫皇帝吉尼斯排行榜?就是乾隆把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来证明自己的英明伟大。

乾隆四十五年,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古稀说》。在这篇文章中,乾隆说,在他之前,中国历史上活到七十岁的皇帝,一共才六个人。汉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宋高宗、元世祖、明成祖。而跟他相比,这六个人统治上都有缺陷,都不完美,你比如宋高宗是偏安之帝,唐玄宗晚年闹了安史之乱,是吧?所以只有他乾隆的统治,完美无缺。因此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中,他的综合排名,可以稳居第一。

到了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又宣布,他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录。什么纪录呢?这一年他得了第一个玄孙,这说明乾隆已经五代同堂。成了古往今来第一个五代同堂的皇帝。

到了乾隆五十年,乾隆又宣布,他创造了另一个历史第一:在活过七十岁的七位皇帝当中,他的在位时间最长,达到五十年。

所以他又写了一首诗:“七旬登寿凡六帝,五十纪年惟一人。”(《御制诗全集》)

乾隆五十五年,他八十大寿,更是来了个年龄、儿孙和在位年代综合比较,结果更是证明自己的历史第一地位不可动摇。

他说:

----------------

八旬开袤春秋永,五代同堂今古稀。

古稀六帝三登八,所鄙宋梁所慕元。

惟至元称一代杰,逊乾隆看五世孙。(《御制诗全集》)

----------------

就是说,中国历史上年过古稀的皇帝有六个,其中只有三个活到八十岁,这三个里,宋高宗和梁武帝是废物,不值得一提,只有元世祖忽必烈武功赫赫,挺了不起。不过这元世祖仍然不如我,因为我乾隆五世同堂,他没做到。

所以乾隆四十五年到五十五年的十年间,大清王朝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三件,那就是乾隆的七十大寿,七十五大寿,和八十大寿。这三次整生日办得一次比一次隆重,一次比一次热闹。乾隆皇帝的志得意满,骄傲自大,是一天比一天严重。

直到乾隆五十五年的一道奏折,才对乾隆的自信形成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冲击。那是内阁学士尹壮图上的一道折子。尹壮图是云南蒙自人,乾隆三十一年的进士,乾隆三十九年升为内阁学士。他上了一道奏折说,目前实行的“议罪银制度”弊端甚大,导致各地普遍出现财政亏空,应该废止。

读了这道奏折,乾隆非常生气。现在大清正当全盛之世,怎么可能出现普遍亏空呢? 乾隆在奏折上又批道:“壮图即为此奏,有无确闻,令指实覆奏。”(《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你尹壮图说的这些,到底是道听途说,还是有什么真凭实据?你要说清楚。

第二天,乾隆就收到了尹壮图的回复。这道奏折更是令乾隆生气。尹壮图在覆奏当中说,自己之所以上这个折子,事出有因。前一段时间,他回了一趟云南老家。一往一返几千里,经他一路了解,现在全国各省确实都有财政亏空。而且他发现,如今的大清官场,从上到下,已经腐烂透了:

“臣经过直隶、山东、河南、湖广、江浙、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但见商民半皆蹙额兴叹,而各省风气大抵皆然。”(《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我这一路上接触到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在跟我诉说当地官员如何贪污腐败。不过,做为一个京官,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权力,在地方上一一调查取证。

“若问勒派逢迎之人,上司属员昏夜授受,外人岂能得见?臣自难于一一指实。”(《清高宗实录》)就是说,人家行贿受贿,我也不在现场,没法一一指出实据。

不过尹壮图说,如果皇上您不相信我的话,那么您可以派一个信得过的满洲大臣,和我一起去各地密查一番,马上水落石出。

看到这里,乾隆气得浑身发抖。他在一旁批了一句话:“竟似居今之世,民不堪命矣”(《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竟然好像在我堂堂大清盛世之中,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情绪激动的乾隆当天就下达了长篇谕旨,说他绝不相信尹壮图的话,因为自己统治五十五年来,“自谓勤政爱民,可告无愧于天下,而天下万民亦断无泯良怨朕者”(《清高宗实录》)。我五十五年来勤政爱民,尽心竭力,老百姓都特别拥护我,不可能有人昧着天良埋怨我。

乾隆皇帝决定,就按着尹壮图所说的那样,派人去查仓库。他命令户部侍郎庆成,带着尹壮图前往直隶、山西等省,盘查仓库。乾隆要公开和尹壮图打一个赌,要看看大清天下的仓库到底是满的,还是空的。乾隆皇帝自降身份,和尹壮图公开打这个赌,并不是人老糊涂,而实在是因为尹壮图的奏折,关系到如何判断大清帝国的政治形势,如何评价乾隆五十五年的统治成绩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按理说,王亶望案这样严重的案子发生在眼前,应该足以惊醒皇帝的盛世迷梦。事实是皇帝仍然浑然不觉。越到老年,皇帝越形成一个心理定势:形势总是大好的,成绩总是主要的,问题总是局部的。他多年经营的江山,是铁打不破的。或者换句话,他永远是光荣、正确、伟大的。虽然乾隆晚年连续爆发多起贪污大案,皇帝仍然认为这些不过是一个指头的问题,并且既经发现和处理,就证明已经解决。

那么,为什么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只有老皇帝视而不见呢?是他老到昏愦了吗?不尽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晚年的老皇帝成了彻头彻尾的“洞穴人”。

“长期执政的人容易形成一种‘权力幻觉’,……权力成为一个洞穴,而这个权势人物就成为穴居人。他是自己权力的俘虏。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作为错误的信息被清洗掉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机制,它自动地过滤掉错误的信息,输入正确的信息。在此情况下,这个领袖往往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甚至都无法对自己的力量形成恰当的符合实际的判断。”(《“倒萨战争”与萨达姆的结局》)

中国的专制者极易成为“洞穴人”。因为他周围聚集着大量以窥测他心思为生的人。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知道谀言比批评更容易入耳。因此,最高权力所有者很容易被大量的正面信息所洗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见到许多人在掌握权力之前行为做派都很正常,甚至不乏理智精明,而一旦握了重权,马上满面红光而满脑浆糊。在大量的“正面报导”的包围下,乾隆对尹壮图这个“负面报导”,才如此意外,如此愤怒。

擂台已经摆下了,但是,乾隆所制定的游戏规则,却是不公平的。

如果要戳穿“极盛之世”的纸糊外衣,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暗访一下,那些仓库里到底有没有存银存粮,一下子就查出来了。尹壮图也是这样建议的。

然而乾隆却不给他这个机会。乾隆皇帝明确拒绝了尹壮图“密查”的要求,理由是什么呢?是“无此政体”,也就是说,没有这个先例。不但不允许密查,乾隆还规定尹壮图每到一处,朝廷先派快马提前五百里通知地方官。

乾隆为什么这么干呢?因为他虽然不愿意听到批评,但是他心里也很清楚,当今天下难保有一两个省真的存在仓库亏空。如果真的派尹壮图进行暗访,查出亏空,他的面子往哪里放!乾隆皇帝和尹壮图的分歧点并不在于亏空的有无,而在于,乾隆皇帝认为,这些现象是局部的,可控的,尹壮图却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因此,乾隆才拒绝尹壮图“密往查访”。

所以,尹壮图还没有出发,这个赌局事实上胜负已定。但是,擂台已经摆上了,皇帝命令已经下了,形式还不得不走。于是第二天,户部侍郎庆成就带着尹壮图上路了。

在如此明查之下,结果可想而知。地方官员好几天前就接到了通知,做了充分的准备,“检查”的结果当然毫无悬念。地方官员领着两位检查官,一个个打开粮仓银库,一本本核对账目,果然仓库银两“丝毫并不短少”,所储粮食“石数亦皆相符”。

再不知趣的人到这个时候也知道应该怎么办了。乾隆晚年朝廷上唯一的老实人尹壮图终于也学会了说谎。他用极为认真的语气,详细汇报了检查过程以及检查结果。然后,他无比沉痛地总结说,自己以道听途说的材料来“冒渎圣听”,实在是丧心病狂,“戆愚”之至。经过皇帝的圣旨和事实的双重教育,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大清天下的判断是彻底错误的。当今天下府库充实,政治清明,形势大好。他“恳请立即回京治罪”,让皇帝早些把自己投入大牢,好省下心思来办别的大事。

尹壮图的汇报终于满足了乾隆的期望。乾隆皇帝宣布大获全胜。一场史无前例的君臣赌局,就这样落幕了。乾隆晚年一次正视现实,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这样失去了。本来,如果乾隆能够虚心一点,那么尹壮图的奏折就可以替他揭开大清盛世的漂亮外衣,让他看到败絮其中的实质。不幸的是,晚年的乾隆,已经自大到失去了最基本的反思能力的程度。

回顾乾隆的一生,从早年的明智到晚年的颟顸(mān hān),从早年的勤政到晚年的懈怠,从早年的谦虚到晚年的自大,这种剧烈的变化,确实令人惊讶。不过回过头来想,乾隆这个人,从乾隆元年,到乾隆四十五年,他基本上保持了勤政不懈。而乾隆四十五年之后,也仍然能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批阅大量奏折,应该说,这差不多已经达到了人类意志力的一个极限。历史上其他皇帝是很难做到的。乾隆在登上皇位后四十五年才出现懈怠,被大臣们捧了四五十年才开始得意忘形,到了老年,才开始走向自己的反面,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乾隆的变化,只能说明,没有制度的保证,只靠个人的自觉,任何一个人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总结乾隆一生惩贪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根本结论是,通过人治的方式惩贪,不可能取得彻底的成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