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是什么?是试探。
试探人性、试探忠诚、试探节操……不管试探什么,试探这种行为,总让人感到深深的无聊。
昨天看到的一个新闻,再一次印证了对试探这种行为的极大反感。
山东新任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讲话阐述自己对用人的看法,新闻是这样报道的:“有一次专门试了一个同志”,刘家义说,“本来该名同志讲的是完全正确的,突然我跟他说,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他马上变过来,对,应该是这样。然后我又提醒,是不是应该这样?他又说,对,是这样”。刘家义打了个向右的手势,解释这名同志在他的二度“提醒”下,大反转,立即“向右转”。
此处,会场响起一片笑声。最后,省委书记刘家义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人不能用。”
这是一幅多么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的“试官图”啊!省委书记大人三言两语、略施小计,就能让“墙头草”原形毕现,再抛出一句“此人不可用”,秒杀其政治前途。此情此景简直可以载入《世说新语》的“识鉴”部了。
从新闻画面中可以看得出来,书记大人也对自己这种御下有方、识人有术的高超手段颇为自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讲故事、讲道理,似乎也在沉浸一种可以凭借这个段子名留青史的微醺当中了。甚至默许新闻媒体,这段画面千万不能掐了不播。再起上个震惊体的标题,诸如“省委书记说了,此人不可用!”到处流传。
不管舆论如何激赏这位书记的行文,我反正极其讨厌这种试探行为。
自己先挖个坑,引诱别人跳进去,然后自己再跳出来,对跟着自己跳进去的人,加以指责耻笑挖苦批判……
人固然有各种缺点,也固然应该受到批判。但是这种“引蛇出洞”的试探,有多少可取之处?人人平等,哪怕是上级和下属也是平等的,除了上帝,没有人拥有试探人性的权力。
身为主政一方的最高领导,下属在你面前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以上临下地去试探,有何公正客观可言?更何况怀揣着恶意,去试探出来的自然往往都是坏人性,反过来再以此否定一个人,这岂能算作英明?这又岂是聪明人的做法?
真正的英明领导,是不需要这样的伎俩的。真正有识人之能的领导,自然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去品题人物,而不是借助这样的手段。而且我还想说,刘书记这样的做法,早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首创。
唐太宗时代,有人上书要求“去佞臣”,唐太宗问“谁是佞臣?”上书者说“我虽然不知道,但是可以试探出来。皇帝您在和群臣讨论国政时假装发怒,坚持己见的就是正直的臣子,顺从您的就是佞臣。”
看看,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和刘书记的做法一样呢?但是,唐太宗有没有采纳这个意见的呢?
唐太宗断然拒绝了这个充满市井小聪明式的做法,他说了一段很有道理的话: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看着刘书记在新闻中得意的神色,估计他没有想到,他的做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创意,更不会想到这是连古人都不屑于采用的办法。号称“人王帝主”的封建帝王都不愿意去试探臣下,号称“同志公仆”的现代官员却津津乐道地为之!
唐太宗说得好的啊,以“至诚”治理天下尚且不能,焉能以“权谲小数”去搅和?像刘书记这样先把人忽悠瘸了,然后再反过来板起面孔,一句“此人不可用”拍死,这不正成了孟子所说的“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嘛!
那位“墙头草”的干部固然点背倒霉,成为了新书记到任的祭旗之鬼。但是,这样的做法,让山东全省的干部作何感想?新闻中描述的“会场响起一片笑声”,这笑声中有多少是战战兢兢的?
为了给自己拼一个清官能吏的形象、留一个能进《世说新语》的段子,寒了一省官员的心,小聪明坏了大团结啊!
山东是礼仪之邦,新任省委书记到任之初,未闻有什么善政,倒先听说了这样的段子,真是令人深感痛心。这或许和刘书记长期在审计系统工作有关,深文周纳,良有以也!
新闻链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