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正在热映,该片由中国影迷熟识的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的故事。
该片可谓是好片逆袭的典范。首映时只有14%的排片,首日票房也只有1500万,但因为该片在观众中形成了极好的口碑,该片豆瓣评分高达9.2分,票房很快逆袭,不仅超越了好莱坞大片《银河护卫队2》成为当日票房冠军,并且最高单日票房近亿元。随后上映的《亚瑟王:斗兽争霸》《超凡战队》《麻烦家族》等票房均不及《摔跤吧!爸爸》,依照目前的票房走势,《摔跤吧!爸爸》很有可能超越《你的名字》的5.77亿元,创下非好莱坞进口片票房纪录。
纵然有如此好的口碑和票房,在中国观众群体中受到如此大的欢迎,《摔跤吧!爸爸》还是引起了不少“女权主义者”的批评。她们认为《摔跤吧!爸爸》是部直男癌作品,电影受欢迎代表着男权思维的根深蒂固,是社会的悲哀。她们的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脱离语境谈女权是耍流氓
比如有人说,“父亲价值观简直令人作呕,以梦想、金钱、冠军强制女儿人生,所谓父女情不如说是满足私欲后的奖励。电影讲述打破性别偏见,其实自己已经偏见得无可救药。纵然父权被击倒在地,也要用整个后半部分将其再次扶到最高位”。
看到批评者的观点,我们首先诧异的是,批评者真是她们父母养大的吗?按照作者的逻辑,小孩应该放开天性,她们想上学才能上,如果她们不想上学,父母也不能强迫,否则父母就是“直男癌”。她们忽视了一个前提,电影中的父亲之所以让女儿学习摔跤,是因为他看见了她们的天赋,所有的天才的被发现,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发现者。
而这个逻辑更大的漏洞在于,批评者忘记了社会语境。任何脱离社会语境谈女权的人,都是在耍流氓。这些批评者都非常熟稔西方女权主义和潮流,她们站在潮流的最前沿,也总热衷于把最新潮的理论套在任何女权议题上,但她们却从未设想过,是否每个地区的女权基础都像西方发达国家这样成熟完善,而西方女性现在所拥有的地位和权利是否是一步到位的。
就比如在《摔跤吧!爸爸》中,试想一下,如果两个女儿不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摔跤,那她们的出路在哪?批评者也许会按照西方女权那一套指出,她们应该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命运,她们可以学习摔跤,也可以上学,但她们必须是她们自己,而不是任何人实现理想的工具,更不能臣服于任何权威。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晋惠帝的那个故事——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印度,父亲让两个女儿学习摔跤,已经是最不坏的选择。总体上说,印度女性的现实命运还是非常不幸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每年在印度死于堕胎的女婴达上千万;童婚率高达47%,童婚女孩数量居世界第一;在1000多万19岁女孩中,超过410万已婚、离异或守寡。影片中对此也有所反映,两个女儿参加了她的一个朋友的童婚,婚礼上两个女儿抱怨父亲训练的粗暴,而童婚的女孩告诉她们:她羡慕她们,不用在小小年纪就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一辈子困在家务中,一点选择都没有。
因此,当批评者在嘲笑父亲的直男癌时,她们选择性忽视的是,父亲已经因为这个决定而遭到全村人的嘲笑。人不可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批评者自以为高明,实际上与电影中嘲笑父亲的村人一样愚昧。女权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这并不是她们耍耍嘴皮子、纸上谈兵、理中客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现实是,在大女儿赢得世界金牌后,印度许多女性也开始学习摔跤,在童婚这个无奈的选择之外,她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这才是真正的女权进步!
女权不是歧视男性
也有人说,假设如你所说,父亲让女儿学习摔跤是进步,可为何是“父亲”?为何是个男人?在批评者看来,“父亲堪称年度最讨厌角色,女性意识的觉醒不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而是在父权的逼迫下强制产生,这种价值感实在不敢苟同”。她们无法接受的是,女儿们的成功竟是父亲召唤的,这意味着女性的独立离不开男性,“这不止是歧视女性的低级直男癌,这是更高阶的认为男性可以支配女性和改造女性的超级直男癌”。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她们支持女性权利的同时,痛恨一切男性权利。虽然口头上不说,但她们潜隐的观点是:男权和女权是不能并存的,这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关系。她们追求的女权,并不是权利的权,更确切地说,是霸权的权;她们追求的不仅是男女平等,而是“现在必须女的说了算”。在某种程度上,她们成了“厌男症”患者。
因此,电影中女儿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实现梦想,这在她们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女儿依赖父亲,她们也会认为这是在美化男权和父权。好像一个女性成长过程中,一旦接受了男性的帮助和支持,这就意味着她被男权施舍和绥靖了。照这个逻辑,整个社会应该分裂成男儿国、女儿国,只有女性彻底隔离男性了,这才意味着她们是自我支配、是进步的。
很显然,这样的逻辑不过是邪恶男权的翻版,批评者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所追求的并不是女性的霸权,而是女性的权利;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也不歧视任何男性权利,相反,她们知道更完美的世界需要男女的互补、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批评者对男性的厌恶,反衬的恰恰是她们内心深处对男性的深深恐惧和不信任,因此,要么服从、要么打压就成了她们处理与男性关系有且仅有的两种选择。
因此,《摔跤吧!爸爸》并不是什么直男癌作品,反倒批评者是“伪女权主义者”。伪女权主义者除了前文提到的两个毛病以外,另外一个缺点就是特玻璃心,成天感到这儿歧视那儿歧视的,成天在网上这儿抗议那儿抗议的。这种无谓的抗议一多,直接导致了话语的撕裂和群体的撕裂。她们自认为自己在为女性鼓与呼,可实际上,这样的猪队友恰恰污名化了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也污名化了许多真正在为女权进步努力的实践者——比如片中的父亲。但愿这样哗众取宠的声音能够少一点。
来源:南周知道
该片可谓是好片逆袭的典范。首映时只有14%的排片,首日票房也只有1500万,但因为该片在观众中形成了极好的口碑,该片豆瓣评分高达9.2分,票房很快逆袭,不仅超越了好莱坞大片《银河护卫队2》成为当日票房冠军,并且最高单日票房近亿元。随后上映的《亚瑟王:斗兽争霸》《超凡战队》《麻烦家族》等票房均不及《摔跤吧!爸爸》,依照目前的票房走势,《摔跤吧!爸爸》很有可能超越《你的名字》的5.77亿元,创下非好莱坞进口片票房纪录。
纵然有如此好的口碑和票房,在中国观众群体中受到如此大的欢迎,《摔跤吧!爸爸》还是引起了不少“女权主义者”的批评。她们认为《摔跤吧!爸爸》是部直男癌作品,电影受欢迎代表着男权思维的根深蒂固,是社会的悲哀。她们的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脱离语境谈女权是耍流氓
比如有人说,“父亲价值观简直令人作呕,以梦想、金钱、冠军强制女儿人生,所谓父女情不如说是满足私欲后的奖励。电影讲述打破性别偏见,其实自己已经偏见得无可救药。纵然父权被击倒在地,也要用整个后半部分将其再次扶到最高位”。
看到批评者的观点,我们首先诧异的是,批评者真是她们父母养大的吗?按照作者的逻辑,小孩应该放开天性,她们想上学才能上,如果她们不想上学,父母也不能强迫,否则父母就是“直男癌”。她们忽视了一个前提,电影中的父亲之所以让女儿学习摔跤,是因为他看见了她们的天赋,所有的天才的被发现,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发现者。
而这个逻辑更大的漏洞在于,批评者忘记了社会语境。任何脱离社会语境谈女权的人,都是在耍流氓。这些批评者都非常熟稔西方女权主义和潮流,她们站在潮流的最前沿,也总热衷于把最新潮的理论套在任何女权议题上,但她们却从未设想过,是否每个地区的女权基础都像西方发达国家这样成熟完善,而西方女性现在所拥有的地位和权利是否是一步到位的。
就比如在《摔跤吧!爸爸》中,试想一下,如果两个女儿不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摔跤,那她们的出路在哪?批评者也许会按照西方女权那一套指出,她们应该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命运,她们可以学习摔跤,也可以上学,但她们必须是她们自己,而不是任何人实现理想的工具,更不能臣服于任何权威。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晋惠帝的那个故事——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印度,父亲让两个女儿学习摔跤,已经是最不坏的选择。总体上说,印度女性的现实命运还是非常不幸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每年在印度死于堕胎的女婴达上千万;童婚率高达47%,童婚女孩数量居世界第一;在1000多万19岁女孩中,超过410万已婚、离异或守寡。影片中对此也有所反映,两个女儿参加了她的一个朋友的童婚,婚礼上两个女儿抱怨父亲训练的粗暴,而童婚的女孩告诉她们:她羡慕她们,不用在小小年纪就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一辈子困在家务中,一点选择都没有。
因此,当批评者在嘲笑父亲的直男癌时,她们选择性忽视的是,父亲已经因为这个决定而遭到全村人的嘲笑。人不可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批评者自以为高明,实际上与电影中嘲笑父亲的村人一样愚昧。女权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这并不是她们耍耍嘴皮子、纸上谈兵、理中客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现实是,在大女儿赢得世界金牌后,印度许多女性也开始学习摔跤,在童婚这个无奈的选择之外,她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这才是真正的女权进步!
也有人说,假设如你所说,父亲让女儿学习摔跤是进步,可为何是“父亲”?为何是个男人?在批评者看来,“父亲堪称年度最讨厌角色,女性意识的觉醒不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而是在父权的逼迫下强制产生,这种价值感实在不敢苟同”。她们无法接受的是,女儿们的成功竟是父亲召唤的,这意味着女性的独立离不开男性,“这不止是歧视女性的低级直男癌,这是更高阶的认为男性可以支配女性和改造女性的超级直男癌”。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她们支持女性权利的同时,痛恨一切男性权利。虽然口头上不说,但她们潜隐的观点是:男权和女权是不能并存的,这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关系。她们追求的女权,并不是权利的权,更确切地说,是霸权的权;她们追求的不仅是男女平等,而是“现在必须女的说了算”。在某种程度上,她们成了“厌男症”患者。
因此,电影中女儿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实现梦想,这在她们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女儿依赖父亲,她们也会认为这是在美化男权和父权。好像一个女性成长过程中,一旦接受了男性的帮助和支持,这就意味着她被男权施舍和绥靖了。照这个逻辑,整个社会应该分裂成男儿国、女儿国,只有女性彻底隔离男性了,这才意味着她们是自我支配、是进步的。
很显然,这样的逻辑不过是邪恶男权的翻版,批评者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所追求的并不是女性的霸权,而是女性的权利;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也不歧视任何男性权利,相反,她们知道更完美的世界需要男女的互补、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批评者对男性的厌恶,反衬的恰恰是她们内心深处对男性的深深恐惧和不信任,因此,要么服从、要么打压就成了她们处理与男性关系有且仅有的两种选择。
因此,《摔跤吧!爸爸》并不是什么直男癌作品,反倒批评者是“伪女权主义者”。伪女权主义者除了前文提到的两个毛病以外,另外一个缺点就是特玻璃心,成天感到这儿歧视那儿歧视的,成天在网上这儿抗议那儿抗议的。这种无谓的抗议一多,直接导致了话语的撕裂和群体的撕裂。她们自认为自己在为女性鼓与呼,可实际上,这样的猪队友恰恰污名化了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也污名化了许多真正在为女权进步努力的实践者——比如片中的父亲。但愿这样哗众取宠的声音能够少一点。
来源:南周知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