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电影最top
最近地府大开,先是李咏,接着是金庸,然后是蓝洁瑛,与蓝洁瑛同一天的,还故去了一位不是那么为大众所知,但却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嘉禾创始人邹文怀。
你也许对这个人名没什么印象,但下面这个出现在无数港片前面的Logo你百分之一万见过。
“厂记”这个栏目主要介绍一些重要的电影公司,之前三期都是好莱坞的,华语电影也不能漏下,最近邹文怀先生仙逝,咱今天就来聊一聊嘉禾,这个存在无数人记忆中的电影厂。
邹文怀1927出生于香港,大学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的新闻专业(之前聊过的李名炀也是这儿的),毕业后先是做了一段时间记者,期间认识了同样是读新闻的何冠昌,然后跑去美国当了美国之声的主持人。
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招的第一个人是秘书,第二个就是邹文怀,还顺带叫上好友何冠昌以及蔡永昌、梁风等人,他们之间长达十余年的合作是日后嘉禾腾飞的基础。
邹文怀在邵氏很受重用,是除了邵逸夫兄弟之外的第三号人物,宣传拍片一把抓,与何冠昌一起谋划的“武侠”格局,让邵氏电影在当时的香港影坛独树一帜,开创了香港电影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到六十年代末,邵逸夫赚了不少钱,却觉得电影业已经见顶,电视更有前途,于是在1967年成立了TVB,大大削弱电影方向投资,早已不甘当个高级打工仔的邹文怀拉上好友何冠昌、梁风等人,于1970年宣布脱离邵氏,自组嘉禾影业,香港电影的另一个牛叉厂牌就此诞生。
嘉禾影业成立的时候只有40万港币自有资金,但邹文怀手上有个好项目:《独臂刀大战盲侠》,《独臂刀》是邵氏在1967年推出的武侠开山之作,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邹文怀全程参与《独臂刀》的制作,他成功说服主演王羽转投嘉禾,又与日本电影人谈妥合拍事宜,并租用台湾片场拍片。
影片意料之中的火了,嘉禾赚到了第一桶金。
但期间嘉禾一直在跟邵氏撕逼,邵逸夫指控嘉禾“侵犯版权”,聘请律师天团试图用官司拖垮嘉禾,嘉禾最终败诉,但只需赔偿邵氏十万港元侵权费,里外里等于是占了便宜。
蹭老东家的热点只能是权宜之计,嘉禾要真正起飞需要有干货,邹文怀开始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
他很快找到了,就是后来红遍全球的功夫之王:李小龙。
1970年,在美奋斗十年的李小龙回港省亲。这一年他30岁,拍过几部好莱坞电影,有一些名气,但一直没太红。他看好香港电影业,当时邵氏是最大的电影公司,李小龙自然要去那儿拜拜码头。
然而邵逸夫却不怎么待见李小龙,他欢迎李小龙加盟,但要求李小龙和其他演员一样签独家合约(也就是卖身契),片酬也只有每部2000美元,与李小龙要求的1万美元相去甚远。据说邵逸夫听到李小龙的开价后说了句:“开什么玩笑”?他当时觉得李小龙就是个海龟武师,可以稍微贵点儿,但值不了这个价。
邹文怀得知消息后立刻游说李小龙,开出7500美元的片酬外加分红,李小龙动心了,而且为了保住李小龙不被挖走,不惜亲自贴身保护,连李小龙上厕所也要跟随。
随后,双方合作拍摄了《唐山大兄》,狂卖350万港元,打破了香港电影票房纪录。其后的《精武门》,更是为嘉禾打开了日本和欧美市场。李小龙的大火让嘉禾气势如虹,终于真正在香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邵逸夫后来说,“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错过了李小龙”。
然而好景不长,1973年李小龙突然猝死,这让嘉禾备受打击,谁也没想到这个巨星刚刚开始闪耀就陨落了。
但嘉禾很快从失去李小龙的低谷中缓了过来。
1974年,“冷面笑匠”许冠文加盟,许冠文原来是邵氏的演员,1973年,他拿着剧本《鬼马双星》找邵逸夫谈分红合作,结果遭到断然拒绝。受挫后带着剧本怒投嘉禾,上映后大卖600多万港元,甚至打破了李小龙的票房纪录。邹文怀不愧是邵氏的最佳捡漏手。
在嘉禾的支持下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三兄弟创立“许氏电影”,共同制作出一系列喜剧电影,包括《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镳》等,五度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并三次刷新香港开埠票房纪录。
通过李小龙和许冠文,嘉禾形成了一套“独立制片人制度”,即嘉禾大力发展融资、发行及院线,同时支持导演和演员成立卫星公司,嘉禾与卫星公司之间则通过监制协调。
这套制度的核心精神是“共同创业,有福同享”,之前邵氏一直坚持“卖身制”,一签就好多年,把明星绑死死的。制片人制度大大调动了导演和演员的积极性,同时还降低了嘉禾的运营成本,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邹文怀打造了一个“创业平台”。
许冠文之后,洪金宝、成龙、吴宇森等大牌导演和演员纷纷加盟嘉禾,洪金宝、成龙等创立工作室,成龙还拜嘉禾创始人之一的何冠昌为义父。
成龙虽然早期就在嘉禾任替身武师,但他的成名没有洪金宝早,一开始的作品《少林门》、《风雨双流星》也反响平平。直到出演袁和平的《蛇形刁手》、《醉拳》,成龙才终于引起了嘉禾的重视。
为了留住成龙,嘉禾赠送他公司股份,与其合办“威禾”。双方的长期合作让嘉禾的进军国际之路越发顺利,成龙出品的《龙少爷》、《警察故事》等影片也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动作明星,成龙拿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第一个感谢的人就是邹文怀。
经过十年的打拼,70年代末期的嘉禾已经和邵氏基本上平分秋色,80年代邵氏电影业务逐渐萎缩,嘉禾却高歌猛进,开始进军国际。
1981年,邹文怀以破纪录的500万美元天价片酬邀请好莱坞影星伯特•雷诺兹出演《炮弹飞车》,以完全好莱坞的制作模式进军北美市场。这部电影我小时候看了很多遍,成龙还在里面跑了个龙套。
两年内嘉禾拍摄了10多部英语作品,同时香港的市场也没有丢掉,平均每年都要制作40部左右的电影,其中A计划、警察系列、福星系列、僵尸系列都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张曼玉、李连杰、赵文卓、梅艳芳都是邹文怀一手培养出来的明星。
1990年,邹文怀抢得《忍者神龟》的电影改编权,这部由元奎执导,四名武师扮龟的奇趣动作片在美国大卖,不仅成为当年全球票房排行第三的影片,还为嘉禾带来数亿港元的收入,邹文怀扬名国际,俨然香港电影的新教父。
凭着这股势头,邹文怀带领嘉禾于1994年上市,个人身家则飙涨至6亿港元。
港片的巨大需求刺激香港电影人拼命生产,一年需要出品200-300部,最快纪录七天就能出炉一部,跟造香肠似得。过于火热的市场也不全是好事,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垃圾。终于在1997年,亚洲的金融危机让嘉禾的好日子也到了头,债务缠身,元老何冠昌也同年去世。
1998年,邹文怀竞标政府特批的将军澳影城用地,不料邵逸夫突然联合六家电影公司出来搅局,并拍得标的(可算报了仇);嘉禾原来的斧山道片场则被政府收回,邹文怀失去了根据地。
屋漏偏逢连阴雨,首先是负责发行及院线的嘉禾娱乐因违反上市规则被停牌,接着因巨额亏损清盘重整,重整后的嘉禾大不如前,连成龙也改变不了什么。
更要命的是,2000年,成为寰亚大股东的林建岳想把嘉禾收入囊中,邹文怀请李嘉诚出手才保住公司。
2003年,成龙彻底离开嘉禾,与英皇总裁杨受成联手创立英皇电影。嘉禾的电影业务几乎停滞,那一年竟然只出品了《行运超人》这一部电影,从此再无新作。
此时邹文怀已年近八十,开始萌生退意。无奈的是,他没法将事业传给下一代,两个宝贝儿子对电影业都没兴趣;他送女儿邹重珩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读电影硕士,但女儿做生意不太灵光,把嘉禾搞得一塌糊涂。
终于在2007年,邹文怀将全部嘉禾股份以约2亿港元的价格卖给橙天娱乐,等于是正式退场,嘉禾也就成为了现在的“橙天嘉禾”,对改名儿的事儿邹老爷子还有点不爽,他说新东家可能是太喜欢“橙天”这俩字儿了,说如果自己收购了米高梅,绝不会叫什么“嘉禾米高梅”嘛。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香港的大电影厂,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局,现在世界上那些悠久的大厂,大多已经几易其手,换的连亲妈都认不出来,这也是家族式企业发展的困境,股份化、公司化是大趋势,专职CEO在运营上成熟专业,但总觉得少了些创立者们的情怀与坚持。
像我这么大的影迷都知道一句嘉禾的标语:“嘉禾出品,必属精品”!只要出现嘉禾的片头Logo,就是品质认证标志,可以放心看,现在很少有公司敢喊出这样的口号了吧。
嘉禾的英文名叫“Golden Harvest”,不知何时我们才能迎来又一波的“金色丰收”。
最后再一次向伟大的电影制作人邹文怀致敬,走好!
最近地府大开,先是李咏,接着是金庸,然后是蓝洁瑛,与蓝洁瑛同一天的,还故去了一位不是那么为大众所知,但却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嘉禾创始人邹文怀。
邹文怀1927出生于香港,大学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的新闻专业(之前聊过的李名炀也是这儿的),毕业后先是做了一段时间记者,期间认识了同样是读新闻的何冠昌,然后跑去美国当了美国之声的主持人。
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招的第一个人是秘书,第二个就是邹文怀,还顺带叫上好友何冠昌以及蔡永昌、梁风等人,他们之间长达十余年的合作是日后嘉禾腾飞的基础。
邵逸夫与邹文怀
邹文怀在邵氏很受重用,是除了邵逸夫兄弟之外的第三号人物,宣传拍片一把抓,与何冠昌一起谋划的“武侠”格局,让邵氏电影在当时的香港影坛独树一帜,开创了香港电影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到六十年代末,邵逸夫赚了不少钱,却觉得电影业已经见顶,电视更有前途,于是在1967年成立了TVB,大大削弱电影方向投资,早已不甘当个高级打工仔的邹文怀拉上好友何冠昌、梁风等人,于1970年宣布脱离邵氏,自组嘉禾影业,香港电影的另一个牛叉厂牌就此诞生。
嘉禾影业成立的时候只有40万港币自有资金,但邹文怀手上有个好项目:《独臂刀大战盲侠》,《独臂刀》是邵氏在1967年推出的武侠开山之作,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邹文怀全程参与《独臂刀》的制作,他成功说服主演王羽转投嘉禾,又与日本电影人谈妥合拍事宜,并租用台湾片场拍片。
但期间嘉禾一直在跟邵氏撕逼,邵逸夫指控嘉禾“侵犯版权”,聘请律师天团试图用官司拖垮嘉禾,嘉禾最终败诉,但只需赔偿邵氏十万港元侵权费,里外里等于是占了便宜。
蹭老东家的热点只能是权宜之计,嘉禾要真正起飞需要有干货,邹文怀开始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
他很快找到了,就是后来红遍全球的功夫之王:李小龙。
1970年,在美奋斗十年的李小龙回港省亲。这一年他30岁,拍过几部好莱坞电影,有一些名气,但一直没太红。他看好香港电影业,当时邵氏是最大的电影公司,李小龙自然要去那儿拜拜码头。
邵逸夫与李小龙
然而邵逸夫却不怎么待见李小龙,他欢迎李小龙加盟,但要求李小龙和其他演员一样签独家合约(也就是卖身契),片酬也只有每部2000美元,与李小龙要求的1万美元相去甚远。据说邵逸夫听到李小龙的开价后说了句:“开什么玩笑”?他当时觉得李小龙就是个海龟武师,可以稍微贵点儿,但值不了这个价。
邹文怀得知消息后立刻游说李小龙,开出7500美元的片酬外加分红,李小龙动心了,而且为了保住李小龙不被挖走,不惜亲自贴身保护,连李小龙上厕所也要跟随。
然而好景不长,1973年李小龙突然猝死,这让嘉禾备受打击,谁也没想到这个巨星刚刚开始闪耀就陨落了。
邹文怀在李小龙的葬礼上
但嘉禾很快从失去李小龙的低谷中缓了过来。
1974年,“冷面笑匠”许冠文加盟,许冠文原来是邵氏的演员,1973年,他拿着剧本《鬼马双星》找邵逸夫谈分红合作,结果遭到断然拒绝。受挫后带着剧本怒投嘉禾,上映后大卖600多万港元,甚至打破了李小龙的票房纪录。邹文怀不愧是邵氏的最佳捡漏手。
在嘉禾的支持下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三兄弟创立“许氏电影”,共同制作出一系列喜剧电影,包括《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镳》等,五度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并三次刷新香港开埠票房纪录。
通过李小龙和许冠文,嘉禾形成了一套“独立制片人制度”,即嘉禾大力发展融资、发行及院线,同时支持导演和演员成立卫星公司,嘉禾与卫星公司之间则通过监制协调。
这套制度的核心精神是“共同创业,有福同享”,之前邵氏一直坚持“卖身制”,一签就好多年,把明星绑死死的。制片人制度大大调动了导演和演员的积极性,同时还降低了嘉禾的运营成本,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邹文怀打造了一个“创业平台”。
许冠文之后,洪金宝、成龙、吴宇森等大牌导演和演员纷纷加盟嘉禾,洪金宝、成龙等创立工作室,成龙还拜嘉禾创始人之一的何冠昌为义父。
1981年,邹文怀以破纪录的500万美元天价片酬邀请好莱坞影星伯特•雷诺兹出演《炮弹飞车》,以完全好莱坞的制作模式进军北美市场。这部电影我小时候看了很多遍,成龙还在里面跑了个龙套。
1990年,邹文怀抢得《忍者神龟》的电影改编权,这部由元奎执导,四名武师扮龟的奇趣动作片在美国大卖,不仅成为当年全球票房排行第三的影片,还为嘉禾带来数亿港元的收入,邹文怀扬名国际,俨然香港电影的新教父。
凭着这股势头,邹文怀带领嘉禾于1994年上市,个人身家则飙涨至6亿港元。
1998年,邹文怀竞标政府特批的将军澳影城用地,不料邵逸夫突然联合六家电影公司出来搅局,并拍得标的(可算报了仇);嘉禾原来的斧山道片场则被政府收回,邹文怀失去了根据地。
屋漏偏逢连阴雨,首先是负责发行及院线的嘉禾娱乐因违反上市规则被停牌,接着因巨额亏损清盘重整,重整后的嘉禾大不如前,连成龙也改变不了什么。
更要命的是,2000年,成为寰亚大股东的林建岳想把嘉禾收入囊中,邹文怀请李嘉诚出手才保住公司。
2003年,成龙彻底离开嘉禾,与英皇总裁杨受成联手创立英皇电影。嘉禾的电影业务几乎停滞,那一年竟然只出品了《行运超人》这一部电影,从此再无新作。
此时邹文怀已年近八十,开始萌生退意。无奈的是,他没法将事业传给下一代,两个宝贝儿子对电影业都没兴趣;他送女儿邹重珩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读电影硕士,但女儿做生意不太灵光,把嘉禾搞得一塌糊涂。
与女儿邹重珩
终于在2007年,邹文怀将全部嘉禾股份以约2亿港元的价格卖给橙天娱乐,等于是正式退场,嘉禾也就成为了现在的“橙天嘉禾”,对改名儿的事儿邹老爷子还有点不爽,他说新东家可能是太喜欢“橙天”这俩字儿了,说如果自己收购了米高梅,绝不会叫什么“嘉禾米高梅”嘛。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香港的大电影厂,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局,现在世界上那些悠久的大厂,大多已经几易其手,换的连亲妈都认不出来,这也是家族式企业发展的困境,股份化、公司化是大趋势,专职CEO在运营上成熟专业,但总觉得少了些创立者们的情怀与坚持。
像我这么大的影迷都知道一句嘉禾的标语:“嘉禾出品,必属精品”!只要出现嘉禾的片头Logo,就是品质认证标志,可以放心看,现在很少有公司敢喊出这样的口号了吧。
嘉禾的英文名叫“Golden Harvest”,不知何时我们才能迎来又一波的“金色丰收”。
最后再一次向伟大的电影制作人邹文怀致敬,走好!
邹文怀(1927-2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