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山东大学为留学生招募学伴的通知引发网民质疑,关于留学生特权的争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于此同时,另一所高校,山东财经大学近日发布的通知也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在通知中,该校要求19号宿舍楼部分学生搬至距离步行需要20多分钟的另一栋宿舍楼,校方对此给出的理由是19号楼宿舍有独卫,方便装修好给留学生住。
事实上,当中国大学生只能挤在四到八人一间且没有空调的宿舍时,来华留学生甚至可以一到二人一间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田方萌老师在《中国高校扩招留学生的低效与不公》一文中介绍,像北京师范大学给留学生提供的住宿条件,估计国内没哪个学校能提供给本科生,而且大多数学校的留学生都没有像中国学生那样的宵禁限制。
一、来华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
2017年开始,清华大学录取本科留学生开始实行“申请 审核”的方式,也就是说,外籍学生若想报考清华大学,只须“报”,不用“考”了。这种做法在当时就引发了舆论热议,被质疑为转为留学生降低录取标准。尽管清华解释说,新的录取方式门槛将会更高,但留学生更容易录取的争议仍然在。田方萌一文也提到,北大每年招收约二百名韩国本科生,在整个山东省才招一百多人,山东的人口是韩国的两倍多。北大放弃了中国本土的优质生源,却招来二三流的韩国学生提升“国际化”,实属得不偿失之举。
从中国两座顶级高校的做法来看,招收本国学生和留学生的存在着明显的双重标准。不仅是录取优待,生活方面也有特别的照顾,最明显的是住宿条件。
而真正让来华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是各类奖学金。
中国政府奖学金有多高?从2018年的标准看,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显示,全额奖学金免学费、住宿费及提供医疗保险,生活费本科生每月2500元(即每年30000元)、硕士生每月3000元、博士生每月3500元。提供奖学金的时限涵盖从汉语补习(预科)到正式学业结业通常所需要的年份,如博士3-6学年。
如果把由学校统筹使用的学费、住宿费与按月发放给个人的生活费及保险费加在一起,每年每个全额奖学金的总费用为59200-99800元。中国政府奖学金分为“国别双边项目”、“高校自主招生项目”等多种。其中,国别双边项目是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签订的协议。这些国家有哪些,没有写明。不过,在网上可以看到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中国大使馆网站上提供了该奖学金的申请信息。此外,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网站上也写道:德国学生可以向中国驻德使馆申请中国政府的该奖学金。
高校自主招生项目则是中国高校受教育部委托,直接遴选和招收外国留学生。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奖学金还有一些其它项目,如长城奖学金项目(面对发展中国家)、中国-欧盟学生交流项目、东盟大学组织项目、太平洋岛国论坛项目、一带一路奖学金等。对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来说,除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外,还有各省、市政府奖学金可以申请。比如,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的全额奖学金免学费,生活费每月补贴1500元,此外提供住宿费和保险费补贴。一些大学也提供自己的奖学金项目,比如浙江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全额奖学金免学费、住宿、提供保险,并提供生活费博士生每月2000元,硕士生每月1700元。
根据教育部公报,2016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有4.9万人,占来华学生总数的11.1%,根据学位高低,每人每年约在六至十万元之间。加上各地和各校提供的奖学金,总规模估计有几十亿。就其性质而言,政府奖学金相当于给予其他国家的一笔巨额援助。
但其实这些钱跟为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对比根本不值一提。根据教育部报告,就国家级奖学金而言,2017年来华留学的48.92万名留学生中,享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便占11.97%。但国家奖学金之外,还有各地政府所提供的奖学金,数目通常高达数万元,足以覆盖学费、住宿和生活费在内的大部分开销。
2017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一篇报告也显示,在为留学生设置的各种奖金中,除去外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还有总量高达95.1%的外国学生都获得了来自中国的高额奖学金。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普通专科院校,也在2017年的报告中直言不讳地表示, “比较我校的其他学生,留学生获得奖学金机会更多,金额更大。奖学金数额和覆盖比例也是吸引广大留学生来我校学习的亮点之一”,并考虑继续增加奖学金种类和覆盖。
今年4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部级部门预算显示,2019年,教育部的中国政府奖学金39.2亿,增长6亿元增长18.1%。而来华留学生有六大类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仅仅是其中一大类。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在预算中指出,2019年教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要过紧日子。例如,教师进修减少1120万元,比去年减少5.3%。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却能够开源节流,让中国政府奖学金增加18%。
从最新的标准来看,中国政府奖学金每人是5.92-9.98万/年,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呢?这远高于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2018年我国居民收入2822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而以中位数(24336元)来计算,外国留学生的一年奖学金,相当于中国人均收入2.4-4.2倍。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还有地方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其他奖学金,这五类奖学金可以适用。
二、“奖学金杠杆作用持续显现”
正是以上各种超国民待遇的存在,近年来,中国大学校园里外国留学生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中国新生扩招的幅度。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大学录取的留学新生从2005年的6.1万人上升到了2014年的11.1万人,增幅为82%。相比之下,同期每年录取的国内大学生则从504万人上升到698万,增幅为38%。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年度数据,如果将各类留学生加总,他们的存量已从2011年的29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44万人,接收留学生的高等院校则从660所增长到829所。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很多留学生来中国只是参加汉语培训,更值得关注的是拿文凭的学历生,即读本科、硕士或博士的留学生。他们的增速尤为惊人,在2005年之后的十年间从每年录取1.5万人上升到3.8万人,增幅为158%。
一般来说,中国高校的排名越高,留学生的规模和比例也越大。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中的留学生比例从3.8%迅速发展到8.3%。2010年,有3219名留学生在清华大学就读一学期以上,其中有2263人为学历生,留学生规模和比例均居全国高校首位。2016年,北师大计划招收245名本科留学生,同年北师大招收国内本科生2590人,留学生的比例接近一成。而在全国排名五十位左右的江南大学,2014年国际学历生的招生规模仅为75人。据中国教育部信息,2017年,中国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并且,我国已经成了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今年6月,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中国继续保持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的地位。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一带一路”沿线64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报道也指出,“中国政府奖学金杠杆作用持续显现”。
三、留学生数量“大跃进”背后
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的数字背后,正是中国政府留学生政策立竿见影的体现。从政府的角度,留学生有助于促进交流,推动发展,传播中国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更能体现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另外,各种国家的留学生来华求学乃至工作也能营造一种“万邦来朝”的盛世观感。除此,留学生数量也有助于除了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排名,令国际化水平得以直观体现。
1、政策导向
早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中国高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为了落实这份《纲要》,教育部在随后印发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曾作出了这样的规划:“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在这种规模优先的指导思想下,教育部早于2003年就确立的“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工作指导方针,被《留学中国计划》修改为“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政策目标的叙述次序往往意味着它们的重要程度,“扩大规模”总是重于“保证质量”的,而且该计划强调的“质量”,主要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即教学质量,而非学生质量。
根据《留学中国计划》制订的工作进度,学历留学生数量的年增长率应保持在4.66%,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每年应增加10所,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每三年应增加50个。在这种大跃进式的教育政策指导下,中国许多省份和高校都奋力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开发了更多的留学项目。比如,云南省教育厅在2010年表示,“云南将加大留学生的招生及培养力度,争取到2014年来滇留学生人数到3万人,2020年达10万人”。也就是说,云南省内的外国留学生规模将在六年内将增长两倍多。
同时,近年来开始的“一带一路”也是促进高校国际化的另一个政策风向。作为“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招募留学生成为了建设沿路国家关系、增加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尽管“一带一路”概念在2013年才被提出,但2016年全国大量省市高校便已经完成教育对外开放规划。
留学生数量是响应国家政策,建设大学政绩的最直接体现。而作为政策目标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在中国上学,学费生活费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在这种境况下,上面提到的各式奖学金成为吸引留学生的重要“杠杆”,于是,这就是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已达到占全部来华留学生总量比一半的水平。
2、高校功利化
在满足政策风向的同时,增加国际化另一个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国际排名。目前,国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一份由QS咨询公司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合作推出,一份由《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制作。两份排行榜的依据是各国高等学府的多项数据,比如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声誉评价等。将这些指标标准化,再赋予一定权重,分析人员就可以计算出每所大学的分值和名次。
需要注意的是,QS和泰晤士的计算公式都包含一项指标,即国际学生相对于本国学生的比例。前者赋予它5%的权重,后者则赋予2.5%。因此在这两个榜单上,一所大学留学生的比例越高,评分也就越高,而与生源质量无关。
无疑,对于高校而言,踏踏实实的投资科研质量与学术声誉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但是若能花大价钱招揽留学生,即便生源质量差也能实现在世界高校排行榜的榜单上得到提升。而大学名次的提高,自然又能获得教育部的各项科研经费乃至留学生奖学金的大幅度增加。
除了有助于提升大学排名,来华留学生也常常被视为“国际人才”。在2014年12月召开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王辉耀发言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引进的来华留学生却还不多。广纳天下英才,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可以很好地平衡当前的留学逆差,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真正的留学大国,同时参与到全球人才竞争中,享受全球智力共享、留学经济等‘留学红利’。”
正是在这样的考量和政策激励下,中国高校才会出现对留学生普遍性的“超国民待遇”,也才会让对内对外招生的双重标准越来越明显。
综合自南都观察、DW、浪潮工作室、新华网、教育部网站等
引文链接
事实上,当中国大学生只能挤在四到八人一间且没有空调的宿舍时,来华留学生甚至可以一到二人一间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田方萌老师在《中国高校扩招留学生的低效与不公》一文中介绍,像北京师范大学给留学生提供的住宿条件,估计国内没哪个学校能提供给本科生,而且大多数学校的留学生都没有像中国学生那样的宵禁限制。
一、来华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
2017年开始,清华大学录取本科留学生开始实行“申请 审核”的方式,也就是说,外籍学生若想报考清华大学,只须“报”,不用“考”了。这种做法在当时就引发了舆论热议,被质疑为转为留学生降低录取标准。尽管清华解释说,新的录取方式门槛将会更高,但留学生更容易录取的争议仍然在。田方萌一文也提到,北大每年招收约二百名韩国本科生,在整个山东省才招一百多人,山东的人口是韩国的两倍多。北大放弃了中国本土的优质生源,却招来二三流的韩国学生提升“国际化”,实属得不偿失之举。
从中国两座顶级高校的做法来看,招收本国学生和留学生的存在着明显的双重标准。不仅是录取优待,生活方面也有特别的照顾,最明显的是住宿条件。
而真正让来华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是各类奖学金。
中国政府奖学金有多高?从2018年的标准看,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显示,全额奖学金免学费、住宿费及提供医疗保险,生活费本科生每月2500元(即每年30000元)、硕士生每月3000元、博士生每月3500元。提供奖学金的时限涵盖从汉语补习(预科)到正式学业结业通常所需要的年份,如博士3-6学年。
如果把由学校统筹使用的学费、住宿费与按月发放给个人的生活费及保险费加在一起,每年每个全额奖学金的总费用为59200-99800元。中国政府奖学金分为“国别双边项目”、“高校自主招生项目”等多种。其中,国别双边项目是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签订的协议。这些国家有哪些,没有写明。不过,在网上可以看到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中国大使馆网站上提供了该奖学金的申请信息。此外,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网站上也写道:德国学生可以向中国驻德使馆申请中国政府的该奖学金。
高校自主招生项目则是中国高校受教育部委托,直接遴选和招收外国留学生。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奖学金还有一些其它项目,如长城奖学金项目(面对发展中国家)、中国-欧盟学生交流项目、东盟大学组织项目、太平洋岛国论坛项目、一带一路奖学金等。对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来说,除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外,还有各省、市政府奖学金可以申请。比如,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的全额奖学金免学费,生活费每月补贴1500元,此外提供住宿费和保险费补贴。一些大学也提供自己的奖学金项目,比如浙江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全额奖学金免学费、住宿、提供保险,并提供生活费博士生每月2000元,硕士生每月1700元。
根据教育部公报,2016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有4.9万人,占来华学生总数的11.1%,根据学位高低,每人每年约在六至十万元之间。加上各地和各校提供的奖学金,总规模估计有几十亿。就其性质而言,政府奖学金相当于给予其他国家的一笔巨额援助。
但其实这些钱跟为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对比根本不值一提。根据教育部报告,就国家级奖学金而言,2017年来华留学的48.92万名留学生中,享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便占11.97%。但国家奖学金之外,还有各地政府所提供的奖学金,数目通常高达数万元,足以覆盖学费、住宿和生活费在内的大部分开销。
2017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一篇报告也显示,在为留学生设置的各种奖金中,除去外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还有总量高达95.1%的外国学生都获得了来自中国的高额奖学金。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普通专科院校,也在2017年的报告中直言不讳地表示, “比较我校的其他学生,留学生获得奖学金机会更多,金额更大。奖学金数额和覆盖比例也是吸引广大留学生来我校学习的亮点之一”,并考虑继续增加奖学金种类和覆盖。
今年4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部级部门预算显示,2019年,教育部的中国政府奖学金39.2亿,增长6亿元增长18.1%。而来华留学生有六大类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仅仅是其中一大类。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在预算中指出,2019年教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要过紧日子。例如,教师进修减少1120万元,比去年减少5.3%。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却能够开源节流,让中国政府奖学金增加18%。
从最新的标准来看,中国政府奖学金每人是5.92-9.98万/年,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呢?这远高于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2018年我国居民收入2822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而以中位数(24336元)来计算,外国留学生的一年奖学金,相当于中国人均收入2.4-4.2倍。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还有地方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其他奖学金,这五类奖学金可以适用。
二、“奖学金杠杆作用持续显现”
正是以上各种超国民待遇的存在,近年来,中国大学校园里外国留学生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中国新生扩招的幅度。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大学录取的留学新生从2005年的6.1万人上升到了2014年的11.1万人,增幅为82%。相比之下,同期每年录取的国内大学生则从504万人上升到698万,增幅为38%。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年度数据,如果将各类留学生加总,他们的存量已从2011年的29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44万人,接收留学生的高等院校则从660所增长到829所。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很多留学生来中国只是参加汉语培训,更值得关注的是拿文凭的学历生,即读本科、硕士或博士的留学生。他们的增速尤为惊人,在2005年之后的十年间从每年录取1.5万人上升到3.8万人,增幅为158%。
一般来说,中国高校的排名越高,留学生的规模和比例也越大。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中的留学生比例从3.8%迅速发展到8.3%。2010年,有3219名留学生在清华大学就读一学期以上,其中有2263人为学历生,留学生规模和比例均居全国高校首位。2016年,北师大计划招收245名本科留学生,同年北师大招收国内本科生2590人,留学生的比例接近一成。而在全国排名五十位左右的江南大学,2014年国际学历生的招生规模仅为75人。据中国教育部信息,2017年,中国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并且,我国已经成了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今年6月,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中国继续保持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的地位。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一带一路”沿线64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报道也指出,“中国政府奖学金杠杆作用持续显现”。
三、留学生数量“大跃进”背后
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的数字背后,正是中国政府留学生政策立竿见影的体现。从政府的角度,留学生有助于促进交流,推动发展,传播中国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更能体现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另外,各种国家的留学生来华求学乃至工作也能营造一种“万邦来朝”的盛世观感。除此,留学生数量也有助于除了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排名,令国际化水平得以直观体现。
1、政策导向
早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中国高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为了落实这份《纲要》,教育部在随后印发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曾作出了这样的规划:“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在这种规模优先的指导思想下,教育部早于2003年就确立的“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工作指导方针,被《留学中国计划》修改为“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政策目标的叙述次序往往意味着它们的重要程度,“扩大规模”总是重于“保证质量”的,而且该计划强调的“质量”,主要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即教学质量,而非学生质量。
根据《留学中国计划》制订的工作进度,学历留学生数量的年增长率应保持在4.66%,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每年应增加10所,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每三年应增加50个。在这种大跃进式的教育政策指导下,中国许多省份和高校都奋力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开发了更多的留学项目。比如,云南省教育厅在2010年表示,“云南将加大留学生的招生及培养力度,争取到2014年来滇留学生人数到3万人,2020年达10万人”。也就是说,云南省内的外国留学生规模将在六年内将增长两倍多。
同时,近年来开始的“一带一路”也是促进高校国际化的另一个政策风向。作为“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招募留学生成为了建设沿路国家关系、增加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尽管“一带一路”概念在2013年才被提出,但2016年全国大量省市高校便已经完成教育对外开放规划。
留学生数量是响应国家政策,建设大学政绩的最直接体现。而作为政策目标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在中国上学,学费生活费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在这种境况下,上面提到的各式奖学金成为吸引留学生的重要“杠杆”,于是,这就是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已达到占全部来华留学生总量比一半的水平。
2、高校功利化
在满足政策风向的同时,增加国际化另一个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国际排名。目前,国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一份由QS咨询公司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合作推出,一份由《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制作。两份排行榜的依据是各国高等学府的多项数据,比如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声誉评价等。将这些指标标准化,再赋予一定权重,分析人员就可以计算出每所大学的分值和名次。
需要注意的是,QS和泰晤士的计算公式都包含一项指标,即国际学生相对于本国学生的比例。前者赋予它5%的权重,后者则赋予2.5%。因此在这两个榜单上,一所大学留学生的比例越高,评分也就越高,而与生源质量无关。
无疑,对于高校而言,踏踏实实的投资科研质量与学术声誉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但是若能花大价钱招揽留学生,即便生源质量差也能实现在世界高校排行榜的榜单上得到提升。而大学名次的提高,自然又能获得教育部的各项科研经费乃至留学生奖学金的大幅度增加。
除了有助于提升大学排名,来华留学生也常常被视为“国际人才”。在2014年12月召开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王辉耀发言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引进的来华留学生却还不多。广纳天下英才,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可以很好地平衡当前的留学逆差,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真正的留学大国,同时参与到全球人才竞争中,享受全球智力共享、留学经济等‘留学红利’。”
正是在这样的考量和政策激励下,中国高校才会出现对留学生普遍性的“超国民待遇”,也才会让对内对外招生的双重标准越来越明显。
综合自南都观察、DW、浪潮工作室、新华网、教育部网站等
引文链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