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

[问答]相比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有何优点?

==原问==

我最近上网查了一下,我了解到象形文字,比如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同一种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比如:
[li]根据楔形文字,其发展趋势是简化。「在苏美尔的最早记录中,使用的符号约有两千个左右,但经过600多年的改进,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时,符号的数目已经削减到六百个左右。符号进一步简化,最后演变为楔形刻痕的组合,基本笔划有四种:横、竖、斜和折。这就是楔形文字。」[/li]
[li]根据圣书体,埃及的意音文字中表形的部分不是很发达。「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数是借数个表形文字的读音来表示其它的概念。」[/li]
[li]而甲骨文,出现较晚,但意音文字体系高度发达,达到数千个单字,后不断增加,今有数万。相比之下,西元前一千年的腓尼基字母已经高度简化。[/li]
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比如说英文、世界语、拉丁语、腓尼基字母等等,是由字母组成拼接成单词组成文字。比如:
英文,由26个字母组成,由26个字母组成一个单词进而形成文字。
希腊文,主要由字母组成,由字母组成一个单词进而形成文字。
拉丁语,主要由字母组成,由字母组成一个单词进而形成文字。
拼音文字的特点就是表音,一个单词只能有且只有一种读音,每一个单词都只能表达同一种事物。
相比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有何优势?

==答==

题主可能把象形文字等同于汉语了,把拼音文字等同于英语,大面儿上这没有什么错,但并不完全,这个问题应该分成两个部分来看:

1,汉语是不是就是象形文字?

其实不是。汉字的造字手段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实“象形”只是汉字来源的最原始的一种,汉字里面的山、水、日、月这些最原始最粗浅且有大家都熟知的具体生活形象的汉字一般就是这么来的。而在语言文化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时候,象形文字的比例就大大降低了。所以现在汉字里的最常见的造字方式其实是形声字:一个汉字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声旁,表示读音,另一部分是形旁,表示含义。比如妈,玛,码,蚂,吗,这些字基本都能读准(声旁:马),也都能猜出来大概的含义(形旁:偏旁部首)。但这些都不是象形文字造出来的,而是形声结构的汉字。

2,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比较

明白了汉字的四种造字方式和象形的关系,就能大概清楚汉字和拼音文字(以英语为例)的比较:

首先是拼音文字学习成本低,学习速度快,能读就能写。这个是官方认证过的,中国大陆49年之后搞汉字教育改革,一度想要完全拼音化,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扫盲(“扫盲”这个词是不是都有点陌生了)。后来才定下来用简化汉字的方案。而早在延安时期,就已经试行过农村用拼音文字扫盲的方案。

其次,人对语言文字的处理是建立在语音基础上的,比如现在在这里打字的基本全都是拼音输入,五笔之类的估计凤毛麟角。再强调方块字的美感,它也只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是靠语音作为基础的。比如,英文的sneeze这个词,对应汉语的“打喷ti”,在无提示的情况下,基本没有中国人能动笔写出来“喷ti”这个汉字词。

其三,强大的造新词能力。语言是不断随社会更新发展的,汉字很难推出“新造字”,所以只能靠已有的汉字不断组成新词,来描述社会新生事物。但英语这种拼音文字,完全可以通过词根、前缀、后缀的不同搭配来派生出不同的词。英文词看起来多,但其实对英文词根熟悉的话,完全可以理解英文词的大致含义。

其四,英语更精确。英语本身存在多种时态、语态,单个语句就能相对清晰地表达完整的意思。而汉字属于孤立语,基本需要从上下文来判断本句的含义,语义歧义非常常见。这一点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于语言表达来说,却不够精确。鲁迅(当时支持汉字拼音化方案)在杂文里举例的“此一生或彼一生”就是一个例子。

其五,抽象思维。前面说了,汉字的象形造字法其实是最为原始的造字方式,既然保留了原始的“象形”,其实意味着在抽象思维方面是偏弱的,结果也就是整个汉语体系的抽象思维都落后于拼音文字体系。汉语在描述抽象事物的事物,往往要加上具体事物来“以物抒怀”,譬如“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个在文学方面也许很有感染力,但在体现抽象思维的哲学、人文方面就远远不足。中国基本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最高成就也就是王阳明的心学那个阶段,便已无法再进,恐怕和汉字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与之相比,拼音文字的古希腊发展出古希腊哲学、古印度发展出因明学(逻辑学),都是抽象思维的巨大发展。

最后,汉字当然也有优点,比如汉字的特点就很适合发弹幕。所以类似B站之类的弹幕网站主要盛行在方块字体系的东亚。

并非文字学科班出身,纯粹手打,欢迎指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