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星期日
为什么中国当代的文科学生这么多?
文/@sven_shi
人是要吃饭的。尤其是普通人家的家长,送孩子上大学为了什么?首先希望的就是孩子毕业了,能够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以后能自食其力。如果你的孩子走到学校里面,学了一肚子的“人文思考”,毕业了没考上公务员就蹲在家里,每天和你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你肯定恨不得把学校都砸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里面一定会提到一个人叫汤敏,就是他在20多年前提出了高校的扩招。这个政策在当时无与伦比的正确,效果超出预想的好。甚至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为我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舆论上讲起他,永远都很难评价。
因为他在当时把实话说出来了。大学扩招在当时的本质就是:“让老百姓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花。”
不是什么为了提升民众素质。是当时的老百姓蠢,他们不懂教育,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大学毕业包分配上面。当时经济不好,没有足够的劳动岗位,民众手里有钱也不愿意花。
怎么办?
大学扩招啊。随便搞几个专业,别去管教育质量,先把大学办起来,只要发文凭,老百姓就会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出来,砸锅卖铁送孩子上大学。而且你去看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会普遍的告诉你:“大学里学什么不重要,反正毕业做什么和大学里学什么没关系。”
当然现实不是这样,可是这也不是他们的错。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大学专业,连老师都不知道自己该教什么。大规模扩招,其实就是把“准失业人口”送到一个叫大学的地方关起来,让他们的家长送钱出来拉动经济。
道德吗?
一点都不道德。但是这招非常的聪明,而且遇到了非常好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在那个时候爆发式的增长,你不管大学里学什么,只要你是个人,愿意工作,都有工作做。所以我们今天从现实出发去评价汤敏先生当时的提议,他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可是再正确的事情都有负面效应。以前大学扩招,什么专业成本最低?
文科类的。找个老师一个教师一块黑板就能搞定一堂课,理工类的起码总得搞个实验室吧。开出来的大学专业老师有了编制也裁撤不掉,哪怕就业再差,再不符合市场需求,也只能让它继续收学生。设计制度让学生“服从分配”总能把招生任务完成的。
甚至同样的一所985大学,毕业的计算机系学生五年后月收入中位数可以到两万多,文科类的最低的甚至只有六千多。专业不同,收入能差3.5倍。二三本的文科类专业就更不用提了,以前招生最多的法律还有英语专业,教育部那个时候年年出红牌,因为就业太差,学生培养的太多,远超社会需求。
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不学好,而是社会根本没有他们的位置。
他们没错,就是教育体系出了问题。
出了问题怎么办?
改啊。
所以大家看见的,是职业教育大幅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文科类专业会从大学中被裁撤掉。大量文科类的博士现在根本不可能在大学里获得编制,只能转向中小学就业。因为大学没有对他们的需求了。而大家以前看不上的那些职业教育则会取代那些就业特别差的文科类专业,成为很多学生的去处。
可是大家心理上依旧很难接受,多数家长没有比汤敏时代变得更加聪明。他们依旧是宁可自己的孩子多花几年时间去上一个没有就业的大学,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初中毕业就被分流到职校去做一辈子技术工人。
可是不喜欢也没有意义,这就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我们就是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