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

公平的错觉:韩国教育辛酸史


文/楚团长
素材与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学习数理化,要把LED灯调到8000k左右的冷光;学习音乐、美术等需要创造力的课目,需要2200K左右的黄光;要背诵的科目,则需要4000k的中性光。室温需维持在20到23度之间;墙上要挂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以集中精神;三餐必须按照营养菜单做,补习班也要有专人接送……”

这份考生学习生活秘籍,由金牌升学协调员金珠英设计,严苛又缜密,价值数十亿韩元,能100%地将任何学子送入令人艳羡的首尔医科大。只有银行超级VIP,才能享受到这样的贵宾服务,而金珠英还要再自己挑选,不但要求孩子天资聪慧毅力卓绝,也要求母亲要有全身心投入教育的觉悟,并且不干涉老师。

在金珠英的悉心指导下,株南大学医院准院长的儿子朴英才顺利考上了首尔医科大。然而,就在家人庆贺金榜题名之时,朴英才却对父母充满了怨恨,说出“当你们的儿子,对我而言是地狱”这种话,然后毅然离家出走,放弃升学。为儿子付出了一切的李明珠失去了人生寄托,在雪夜吞枪自杀。

惨剧并没有吓退韩国的主妇们,反令她们更加为考学的成功疯狂。出身卖牛下水家庭的韩瑞珍心机深重,将自己包装成银行家的女儿,嫁给了医院教授。为赢得婆婆的尊重,一心想将成绩优异的大女儿艺珍培养成才,在克服了万般刁难后,终于争取到了金珠英为女儿辅导,结果却开启了新一轮的家庭惨剧。

以上跌宕起伏的情节是今年二月初完结的韩国热播剧《天空之城》的开头,这部反映韩国中产阶级在残酷高考竞争前不择手段、人性扭曲乃至丧心病狂的黑色喜剧,引发了韩国社会的强烈共鸣。其最后一集的大结局在韩国狂揽23.8%的收视率,击败《请回答1988》《灿烂又孤独的神鬼怪》等神剧创下历史新高。

《天空之城》在韩国社交媒体上的火爆程度甚至要超过了《都挺好》的霸屏,其大结局恰逢韩国男足出征亚洲杯,不少网友调侃亚洲红魔还是小组赛别出线了,否则影响追剧情。1月25日韩国在八强中迎战卡塔尔,《天空之城》延播,面对滔天怒火,向来不愿道歉的韩国足协,专门发了推特向剧迷们致以歉意。

这部剧的名字原为《Princess Maker》,但最终采用了更具控诉意味的《SKY Castle》。SKY是韩国版清北复交的简称,由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三所顶级高校组成。而Castle则既指“城堡”,也指“围城”。

踏入SKY级的名校,就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机会、人脉资源甚至是婚恋对象。于是高考成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位学生家长对于高考的残酷都有着切肤之痛。《天空之城》大获成功之处就在于真实的还原了韩国家庭对于高考的那种绝望性投入,因剧中金句频出更是被社会奉为“人生剧”。

《天空之城》剧中金句

韩国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尹恩惠就表示“该剧真实的反映了江南地区的教育现实。”

当高考成为地狱般的折磨,一定是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本文将沿着韩国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试图探究这个东亚国家的高考的症结何在。文章将分成四个部分:

1. 弘益人间
2. 天空之城
3. 高考地狱
4. 大韩迷航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1. 弘益人间

1945年,日军投降,二战结束。脱离日本统治的韩国政府接手的是一个经过了近50年殖民教育,国家文盲率高达53%、只有14%的人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新生国家。

面对惨淡的现状,加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便成为了光复后韩国统治者的共识。1941年,还委身于上海租界的韩国临时政府就发出了“弘益人间、梨花世界”的国家教育宣言,这句话源自朝鲜创世神话,也诠释了韩国第一代政权对教育的看法:开启民智,普惠民众。

1948年,韩国将“弘益人间”的教育思想正式写入新宪法,同时规定小学阶段实行义务教育。次年发布的《教育法》则详细制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6334的现代化学制,并参照美国教育体系,设置了地方教育自治的结构,成为日后私立教育大发展的基石。

当时,半岛南北分治,近九成的矿产资源集中在朝鲜。一穷二白的韩国上下,却相信一句老话:再穷不能穷教育。

独立之初韩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当时三万三千多名中小学教师中近70%是日本殖民者,伴随着他们战败回国,韩国教育界就像被灭霸打了个响指,有生力量消失一大半。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办大事,将京城帝国大学、京城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合并为首尔国立大学,全力发展教师资源。

在那个冷战的大背景中,朝鲜半岛也是意识形态战场的前线,韩国政府的压力不可谓不大。朝鲜战争中,韩国八成的学校毁于战火,为了发展基础教育,韩国小学一个班级常常有100多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90%的适龄儿童接受了小学教育,为之后经济起飞的“汉江奇迹”奠定了基础。

与今天接踵而来的脱北者截然相反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最不缺的是从韩国往朝鲜跑的“脱南者”。铁矿石储量是韩国133倍的朝鲜在苏联、中国的大量资金和技术援助下,成为远东经济奇迹。但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38线以南的韩国还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国,人均GDP仅为朝鲜的三分之一。

巨大的差距让总统朴正熙痛心疾首,也促使他开始向中苏取经,拿出了振兴工业的一五计划。但此时的韩国教育却遭遇了供需两缺的问题,战争结束后,韩国在1958年前后迎来了婴儿潮,生育率一度高达6.3,但师资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1965年,韩国初中入学率仅30%,孱弱的教育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讲究实用主义的朴正熙政府对这种教育现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三大措施:

1. 从1962年起连续实施了两期《义务教育设施扩充5年计划》,通过政府买单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2. 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大力扶持职业教育,鼓励适龄青年接受技校、专科院校培训,尽快为工业建设添砖加瓦;
3. 强制取消初中考试入学,并创造性的提出了“考试+摇号”升高中的方法,以便分流更多学生到技校与专科院校。
当整个社会追逐的优质资源出现供给不足时,摇号+提供次一级的替代品成为一种通用的手段,给予一点希望,就足以让民众按捺住不满。这套“重点高中摇号+推行职业教育”的思路,与如今的摇号买房+共享产权房有异曲同工之妙。政策有效缓解了当时教育资源匮乏而青少年人口规模庞大的问题。

1968年,政府公布《长期教育综合计划(草案)》,正式提出了“教育立国”的国家战略。朴正熙政府对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了韩国在70-80年代的经济奇迹,当时,京釜高速两年零五个月建成一举刷新了世界高速路建设的最快纪录,在另一个亚洲基建狂魔登场前,韩国人一直笑傲世界。

韩国教育也在这期间完成了“弘益人间”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小学生数量增长了约千倍,初、高中生增长了约40倍,专科(包括大学)生增加了50多倍,小学初高中入学率分别高达99%、75%、54%。国家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但在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同时,隐患也埋下了种子。

经济发展中,高速的城市化导致大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远优于偏远地区,以至于当时社会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如果你有一匹马,送它去济州岛;如果你有一个儿子,送他去首尔。”集中的教育资源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早在六十年代,就有学生因不堪中考压力选择自杀。

此外,韩国鼓励私人办学,在早期确实降低了政府普及教育的成本。但以营利为目的的民营办学最终逐渐退出了基础教育领域,转向溢价更高的课外辅导和高等教育。当社会教育资源竞争加剧时,私立教育立马就成为家长们军备竞赛的军火提供商,成为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催化剂。

私立学校是韩国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发展中逐步退出了基础教育领域

韩国政府在义务教育普及上的远见卓识,创造了韩国的经济奇迹,而经济腾飞永远能掩盖所有问题。当增长开始放缓,各种各样的弊病也随之暴露。

2. 天空之城

1980年的韩国显得格外动荡,风口浪尖中走上中央的全斗焕亟需民意的支持。自1945年以来,高考已经在大学自主招生和全国联考之间经历了6轮的反复折腾,然而通过对紧缺资源分配进行朝三暮四、暮四朝三式的改革,永远无法使大多数人满意。让更多家庭享受到大学教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经过六七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活跃,不同教育背景的工资水平差距逐步拉大。大学毕业生在八十年代初可以拿到1400美元左右的月薪,而高中生就只有700美元。民众对大学教育的渴望愈演愈烈,然而中学扩招和有限的大学教育资源之间形成了错位,1980年的大学毛入学率仅为15%左右,竞争相当激烈。

此时原本为抑制中考恶性竞争而颁布的高中均衡化政策开始显得不合时宜。1974年高中入学率刚刚突破30%,为保障教育公平,缓解学生压力,政府决定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采取抽签入学的方式打破重点高中的师资生源壁垒。方案得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支持,但也一直深陷质疑。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质疑这种教育耽误了自家孩子考大学,纷纷不惜重金将儿女送进课外补习班。汉江奇迹的背后是工人们的血与泪,有机会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每一个家庭都义无反顾地倾尽所有。这种社会化竞争从来都如同潮汐一般挟裹着所有人,发烧一般的课外辅导很快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争取教育资源成为财力的比拼时,贫富分化无疑就引起了社会反感。急于讨好民众的金斗焕政府适时地拿出了“教育良性发展和防止课外辅导经济过热的措施”,即著名的“730教育改革”。其核心内容为:大学扩招、延长职业教育学年、严禁课外辅导。

“公务员、国企员工为子女安排课外辅导一律清退”、“在职教师从事课外辅导一律清退”、“私立学校组织课外辅导取消办学资格”……这一系列听起来有点耳熟的骚操作都是当时韩国执行的政策。但这种一刀切式的政令并没有彻底消灭课外辅导,家长、辅导机构一度与政府打起了游击战,这种博弈持续至今。

这次改革还彻底改变了高考唯分数论的考核模式,要求加入20%~50%的高中内审(学校推荐)考核。不唯分数论,在残酷升学战争中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1981年《教育税法》的推出强有力的保障了教育财政的投入,此后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就一直超过20%。与此同时国民的“终身教育”被纳入到国家宪法中,成为韩国四大国政目标之一。教育发展开始从简单的补基础供给,演变为重视人才质量。高考在教育全局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此时也恰是韩国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从重工业的蒙头狂奔,到面临减速换挡、产业升级,科技兴国成为国家战略。三星、LG等财团初涉半导体、面板等高新技术行业,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

整个九十年代是韩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期,毛入学率爆发式增长,1997年大学的毛录取率突破52%,高居世界第八位。而这恰恰是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从1987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1995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仅仅花了八年,高等教育的弯道超车居功至伟。

韩国中学入学率的提高在七八十年代,高校入学率的飙升在90年代

高等教育的崛起充分反映了韩国教育的体制优势,从建国之初,韩国就积极扶持私立教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公共支出主要用于普及义务教育,私立教育主要投身于高等教育的格局。公立和私立学校学生数的比例构成也说明了,民间办学力量是韩国高等教育普及的主要推动力。

在这期间,韩国高等教育悄然间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名校中心化和招生自主化

朴正熙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曾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韩国生育率在七十年代有一个断崖式的下跌。18岁适龄人口在1990年出现峰值后逐年下降。这导致高等教育出现了均衡危机,考上大学变得不再难,但由于教育资源逐渐向名牌大学集中,考SKY级的大学,逐渐成为高考梦魇。

伴随着义务教育完成普及,平准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思潮逐渐抬头,1995年政府启动了一项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创造性为原则的英才化改革,扩大了大学在高考中自主招生的权力,将高中内审制替代为反应学生综合素质的生活记录簿,奠定了如今韩国高考的格局。

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变化,却最终让韩国高考演变成一场炼狱。

3. 高考地狱

面对《天空之城》里的经典设问“只要能把孩子送入好大学,就算最终落得亲子关系破裂,甚至家破人亡,你也愿意吗?”,恐怕不少韩国家长心中也没有底气回答。

《天空之城》中高材生朴英才对父母的怨恨

2011年11月24日,一名18岁的池姓考生因捅死自己的母亲并藏尸在房间内8个月被捕。在3月模考中,在全国七十万考生中排4000名左右的他谎称自己考了62名,但母亲对此并不满意,用棒球棍对其进行了殴打,勒令他必须下次考到第一名。由于担心母亲前往学校了解真相,最终决定痛下杀手。

这一惨绝人寰的案件或许过于极端,但高考带来令人崩溃的压力是所有韩国青少年的噩梦,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兴趣爱好统统要为学业让步。据2017年《世界卫生统计》,韩国10岁~19岁青少年自杀率居全世界首位,而“成绩和升学问题”连续10年成为韩国青少年自杀的头号死因。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为拐点,当时的第二大财团大宇集团倒闭引发了连锁效应,大量企业陷入经营困难。当裁员潮来临,高学历成为护身符。韩国世道的变坏,是从财阀一手遮天开始的。1994年三星电子的市值占韩国股市总市值的5.2%,到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数值已经升至9.6%,如今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1%。

财阀垄断了社会资源,现代重工工程师闵喆九就向采访他的日本调查官直言:

“金融危机后,社会两级分化更加明显了。三星、现代这样的大企业,普通职员的年薪还可以拿到五千万韩元,小企业做同样工作的员工就只能拿到两千万,因此全社会拼了命的向上流社会争挤。”
然而敲开三星、LG、乐天等大公司求职大门的唯一钥匙就是顶级学府的学历。在高等教育普及的韩国社会,七成年轻人拥有本科学历,但只有2%的人有机会踏入SKY级别的名校。考不上SKY就意味着失败,每年有20%以上的考生选择复读,2018年的9位满分考生中,8位是复读生。

亲历97年危机的家长们从小就将孩子置身紧张的氛围中,告诫他们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天空之城》中学霸苦读的情节并非是艺术的夸张,韩国教育广播公社(EBS)的真实纪录片《学习的背叛》更详细的跟踪了韩国青少年们六点起床,凌晨回家、每天花16个小时在学习上的苦逼生活。

日本高中盛传所谓的“四取五落”,即每天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理想大学,睡五个小时就会落榜。但韩国高考的现实可能要更加残酷,想要赢得这场战争,“父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孩子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而父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重要程度可能还在孩子的努力之上。

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学供给不足时代一样,考生们选择参加课外补习来为自己赢得优势,在韩国补习班被称为“Hagwons”。根据韩国统计厅2012年的数据,全国中小学生以升学为目的的“Hagwons”参与率达到69.4%,当年补习费高达1140多亿人民币,占整个韩国教育预算的36%。

父母收入越高、社会地位越高,就越是重视孩子在课外辅导上的投入。韩国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月收入为700万韩元(4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家庭,每月课外补习支出达2600人民币,是月收入100万韩元(6千元人民币)以下家庭的9倍。课外补习费用占韩国家庭消费支出之比达到12.6%。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总是想着如果孩子未来混不好,错的是自己。课外辅导班遍布大街小巷,一些出名的补习班,甚至需要考试才能入学。还出现了为上最好的补习班,先要报一个普通的补习班的荒诞景象。补课名师在韩国拥有着明星般的号召力,37岁的国文名师权桥高年收入高达上亿韩元,还常常能接到著名代言。

这种对教育不计成本的投入再度引发了政府的担忧,2014年堪称史上最严的《教育正常化及限制提前教育的特别法令》出台。禁止课外辅导教授超纲知识,禁止考试出现超纲内容,禁止在自主招生中考察超出课本的内容。然而这种不解决核心问题的改革,只能短暂压制市场繁荣,改变不了供需两旺的畸形生态。

补习班的费用或许普通家庭还可以勒紧裤腰带攒上,但“素质”是钱买不到的。九十年代末的“英才教育”思潮下,为了让韩国“宝宝”们高兴起来,大学录取开始考量学生的综合生活记录簿。即对考生高中三年的学校表现、社会实践、课业成绩进行评估,并折算成相应的成绩。

《天空之城》中社会精英通过成为银行超级VIP,享受顶尖水平的高考协调员服务,由专业人士为孩子设计编写“综合生活记录簿”的桥段是韩国社会的真实现象。试图引起社会反思亲子关系的《天空之城》播出后,家长们不但没有反思,第一反应却是“到哪去找剧中那样优秀的协调员?”

导演赵贤卓无奈感慨:“这就是韩国教育的现实。”

各科目老师的每年点评、高中生涯概述都有着所谓SKY标准答案,成为高中学生会会长则是基本操作。优秀的私立高中会给孩子安排丰富的社会实践,当然学费也要比公立每年高出1000万韩元。不少韩国观众甚至批评《天空之城》中关于家长围绕学生会会长的争夺剧情太弱鸡了,没有真实反映生活中的刀枪剑影明争暗斗。

找到合适课外辅导和高考协调员的重任往往就落在母亲身上,考生妈妈会寻找家庭条件相当的伙伴搭建交流圈子,互通有无,选择优质补习班和值得信赖的协调员。优质资源的稀缺性导致这样的圈子常常是封闭的,如果哪位妈妈泄露机密,就会被毫不留情的踢出去。成功将孩子送入SKY名校的妈妈就会享受到崇高的社会礼遇。

在韩国,高考绝对不是考生一个人的战斗,整个家庭都要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在这种沉重压力下,意志薄弱的考生就会走上绝路,本段开头的弑母悲剧就是极端案例。尽管如此,不少韩国人还是表示“制度现实就是这样,只有接受它,很遗憾但有什么办法呢?”

JTBC就《天空之城》中的教育问题采访韩国家长

即便做好了所有准备,最后的高考本身也是一场灵魂和肉体的决战。韩国高考的全称是“大学修学能力测试”,一般是在11月的中旬,一天时间全部考完。整个国家会在这一天停下来,为考生们让路和服务。据说袭击美国的最佳时机是圣诞夜,入侵韩国的最佳机会,可能就是高考当天了。

当天,所有的国家机构、大型企业甚至是股市开盘都要延迟一个小时,以避免形成道路堵塞。韩国消防局和警方的摩托在大街小巷随时待命,考生遇到任何情况都可以拨打119报警,巡逻车会及时赶到。为了配合英语听力,所有飞机起飞和降落都将暂停25分钟,穿过领空的飞机必须保证飞行高度高于3000米。

考试从早晨八点四十开始,韩国特有的前辈文化,让大批学弟学妹们簇拥在考场前拉出祝福横幅应援,甚至会行下跪大礼。

学弟学妹向前辈下跪,祝福他们高考取得佳绩

家长们则要为考生准备好具有吉祥含义的太妃糖和年糕,别出心裁一点的还会准备叉子(叉中答案)和卫生纸(解决问题)。还有家长会把自家索纳塔汽车上的S给孩子带上,以期待考上SKY中的首尔国立大学。忌讳的海带,这一天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将考生送往考场后,家长要马不停蹄的赶到佛堂面前祈福。

考生则更加辛苦,他们要在一天之内考完包括国语、数学、英语、社会、探究和第二外语五门学科,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考生选择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连续九个小时的奋战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不少考生都带上尿不湿进入考场,以节约上厕所的时间。

2017年浦项发生地震,高考推迟一周,考生在撕掉的书堆中寻找复习材料

当考生踏出考场的那一刻,才算完成了高考地狱的试炼。然而,他们期待中的天空之城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4. 大韩迷航

2016年韩国教育放送公社拍了三集纪录片《学习的背叛》,片名分别是“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我为什么讨厌你”和“梦想的资格”。

从某种意义上,片名概括了韩国教育七十多年的发展轨迹。正是义务教育普及、中学教育均衡、职业教育推广、大学教育扩招的努力,让国家完成了弘益人间的教育格言,兑现了宪法中“所有国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承诺。但伴随着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拉大,教育和高考逐渐成为社会声讨的对象。

面对未来,韩国教育需要回答的是,民众和考生到底还有没有梦想的资格?

《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一集中的主角允艺媛,出身于偏远村落。十六岁的她生活中没有漫画、网络和娱乐明星,她每天要在书桌前枯坐十几个小时,长期写字让花季的右手布满老茧。不少韩国学子在网络上全程直播学习的枯燥,允艺媛不时打开直播软件看看他们,即是寻找羁绊也是勉励自己需要更加努力。

梦想成为医生的她知道自己拥有的资源相当有限,想要考入理想中的学校就必须不分昼夜的刻骨努力。与首尔的学生相比,允艺媛依赖的唯有自己的勤奋。虽然她已经非常的努力,但高中后的第一份成绩,还是给了她当头一棒,在学校的359人中,排名313,差距似乎在越努力,越被拉大。

允艺媛用橡皮筋将手和笔绑起来,好更标准的写字,《学习的背叛》

八十年代,SKY中排名第一的首尔国立大学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出身贫寒,而如今其一半的学生都来自于富裕的江南地区。补习班和综合生活记录簿的存在,让富家子弟在起跑线上遥遥领先。若就入学考试的成绩来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要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高出43分。学习真的不会背叛努力的人么?

更为可悲的是,即便踏入名牌大学,也并不意味着逃出生天。韩国大学生的失业率近年来飙升,大企业的工作岗位有限,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屈身成为工人。教育的错位形成了“大学生满街跑,水电工却找不到”的扭曲状况。

韩国的《中央日报》分析了韩国大学毕业生2014年到2017年的就业数据,发现名校也没能避过就业寒潮。大学生毕业平均就业率从64.5%下滑到了62.6%,创下2011年来新低,而SKY级名校的毕业就业率下滑幅度甚至超过了普通高校,纷纷大幅回落。

SKY大学就业率近年来滑坡

SKY名校威名褪去的背后是韩国企业越来越注重实际的工作能力,部分企业开始推行在不看面试者背景情况下的“盲选”,以准确的评估面试者的真实能力。在最近豆瓣评分高达9.6的爆火职场综艺《新职员诞生记》中,8位实习生中4名毕业于SKY的实习生也并没有表现出超人一等的实力。

大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11年韩国“清华”KAIST就发生了连续跳楼事件,震动了整个国家,其最尖端的人才都面临着富士康般的生活压力。

2007年韩国畅销书第一名《88万韩元世代》描绘了年轻人的尴尬处境。韩国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只有5%有机会被录用为公司正式职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韩国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2万美元水平,然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只能拿到88万韩元的月薪,折合人民币月薪刚刚6千元,生活非常窘迫。

在2009年的调查报告《韩国与日本的社会意识结构》中,针对“贫富差距是否过大?”的问题,首尔的受调查男性有94%斩钉截铁的回答“是”。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年轻人依然无法看到生活的希望,于是逐渐形成了所谓抛弃恋爱、结婚、生孩子的三抛世代,这种情绪仍在发酵,抛弃希望、梦想的N抛世代并不遥远。

2018年韩国人均总收入突破3万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七个闯入“5030俱乐部”(5000万人口3万人均总收入)的国家。在经济蓬勃向上的同时,韩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出生率跌破1.0的国家,正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七十年间,韩国政府通过不断的改革、投入与妥协,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脆弱又卑微的公平,却让教育和高考一步步走向了一场邪教般的疯狂。只手遮天的财阀、大而不倒的名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背后,藏着那个所有人都明白、却又不愿面对的真相: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罗马人筑起了城墙。

参考资料:
[1]. 한국교육 60년,李钟宰,2009
[2]. 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研究,朴正龙,2007
[3]. 韩国家庭教育课外辅导补习负担及其对策,李山水,2011
[4]. 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艾宏歌,2011
[5]. 超越中等收入陷阱_韩国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国的启示,袁本涛,2012
[6]. 韩国影集《天空之城》背后的教育悲歌:通往地狱朝鲜之路,201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