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星期一

经济日报批俞敏洪直播带货,记者呀,我拜托你做个人吧


文/古三古四

经济日报昨天刊出一篇文章 ,文章的标题是《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赚快钱不是最佳示范》

最近,新东方老板俞敏洪带着旗下数百名员工,开启了直播带货,主要销售产品为三农的产品。而经济日报认为此举不妥。

他们说:“作为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新东方转型具有风向标意义。如果只是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恐怕不是最佳示范。”

直播带货怎么了?

这话里话外,透着对直播带货职业的强烈的职业歧视,好像俞敏洪只有去干老师,才叫做高尚的职业。

不是校外老师们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吗?当老师哪高尚了?传播知识,教别人学习,已经列入打黄扫非办管了。仅存的部分家教老师也只能伪装成高端保姆了,完全是地下游击队员的待遇。

当老师哪高尚了?就连所有的招聘网站,都不允许发布招聘老师的职位了。

这就是一个全面围剿的态势,这种态势下,还当老师吗?

再者说了,直播带货和老师不是一样的工作吗?

都是服务于他人的需求,帮助消费者找到更适合的产品,帮助农户卖出更多的产品,这不是大好事吗?

其次,什么叫挣快钱?

新东方这么多校区一下全部关闭,这么多老师一下没有工作了。俞敏洪没有抛下这些一起打江山的团队,想带着这群人另起炉灶,重打一片天地出来,为这些失业的老师个找个饭辙,有错吗?

他有错吗?

他有错吗?

这么多老师都是普通人,也有房贷,也有孩子和老人,个个都有家,都要养家,全社会都不准招聘老师了,那些干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师,有那么容易找到工资吗?

经济日报,你给他们发工资吗?

俞敏洪宣布关闭新东方的K12校区时,为这个行业的落幕,写下了悲情但又体面的一笔,将课桌捐给贫困山区,承诺对老师和家长的学费负起责任。

此举被无数网友大赞,让教培人在双减下的人人喊打的数月期间,找到了一点点被理解的温暖。

教培人不是坏人,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们不是什么教育内卷的制造者,他们不过是整个中国教育体制下的产物。

大多数老师在教培行业深耕,并不是这个行业有多赚钱,而是很多人走上老师这条路,就喜欢上了孩子,喜欢上了帮助孩子进步的成就感。

除去少数名师外,大部分老师就是一个民工收入,而寒暑假可以拿了高一些的工资,是用一天十几个小时,讲课讲到嗓子发炎换来的。

双减来了,疫情来了,好了,他们要离开教育这个舞台了。

这已然是一个事实。政策我们不评价,但老师们的未来,经济日报能不能关心一下?近千万教培人,他们的生计,他们家的贷款,他们家的老人小孩,能不能进到你的心里,对他们有那么一丝丝的同情。

搞搞直播带货就戳中你的神经了?

老师当外卖骑手,上街烤红薯,上街卖菜,带着员工开餐饮店的教培人多的是。你是不是也要说,你们别去,这些行业太low,没有前途。

老师们现在还有前途吗?他们的问题是下个月的房贷怎么还?

抱怨双减,抱怨疫情,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生活还得继续。

我非常欣赏俞敏洪,他一直在面对现实,一直在努力让自己承担的更多,怎么说,也是一个亿万富豪,亲自上阵带着员工们,重新启动一个赛道,努力为消费者服务,这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创业者。

他是真正的企业家。

需求在哪里,哪里火爆,就往哪里去,这不是做企业老板必然的决策吗?只有去最热闹的市场,才能降低风险。

总不能找一个谁也没干过的赛道,没有什么成功者的赛道,然后赌上员工的未来,最后一事无成吧。

经济日报的记者们永远不懂,做企业是企业家用自己的私人财产,带着员工冲着一条不确定的道路,过程中的风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无限多的,任何企业在投资一个领域时,他的前面都是一片黑暗。

而坐在办公室里拿着政府发的工资的人,他们永远不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他们的收入并不来源于市场,并不来源于满足消费者需求被满足后的奖励,他们的收入来源于全体纳税人交的钱,是自上而下分配下来的。

所以,他可以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地对着企业家的行为指点江山,而他永远理解不了企业家的决策,因为他从来没有试过拿出家里的钱来面向一个不确定性的未来进行生产。

你如果不为教培人发声也就罢了,但是,你有什么资格对俞敏洪指指点点?


PS:该记者还挺得意洋洋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