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星期二

扒一扒进入医保的GV-971背后的绿谷制药

@丁香园
 GV-971 进医保了。
围绕着这款药物的争议,和进医保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人聊过了。
今天,我们想聊的是,971 背后的绿谷制药。
这个曾行贿 1 万买下「中华灵芝宝」批号的药企,能靠 971 打场翻身仗吗? 

====

原题:行贿 1 万买批号,年销 8 亿的神药注销后:绿谷能靠 971 打翻身仗吗?

文/关麟

2021 年 12 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大幕落下,绿谷制药出产的 GV-971 成为此次调整中最受关注的药品。

国家医保局在发布会上回复了几种社会关注的药物情况:以甘露特钠胶囊(GV-971)为例,该药品被列入「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范围。2020 年、2021 年均申报成功,且均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2020 年谈判失败未被纳入目录。在今年的调整中,经过 32 名专家评审,得到了 70.47 的平均分,按规则给予该药谈判资格。通过谈判,降价 66.92% 纳入目录。

而在医保目录调整背后,GV-971 一直因「有条件获批上市」饱受争议,饶毅曾发文直指其有效性,引起学术界地震,其背后的绿谷制药,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从来风波不断。

巨人跌倒,绿谷吃饱

1995 年,国家卫生部抽检了市面上 212 种口服液,并宣布最终合格率仅有 30%。

这一次检查大大冲击了当时势头正劲的保健品市场,风险的大浪卷起的第一家企业,就叫做巨人集团。

当时,保健品也是巨人集团的重要业务。据《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1996 年初,西安市第八医院同上海巨人集团联营生产「中华灵芝宝」,为了加快办理此药品相关批文,两单位决定给具体办事人员「好处费」,由上海巨人集团出资,西安市第八医院下属企业明德制药厂副厂长秦文兵具体办理。(上海巨人集团和明德制药厂分别是绿谷集团和西安绿谷制药公司的前身。)

1996 年 2 月 15 日,陕西省卫生厅药政处处长赵斯安收取 1 万元好处费,第二天,中华灵芝宝马上获得批号并获准生产,此时,距其申请「陕卫药健字」仅仅过去 10 天,期间并未进行药理药性、毒理毒性和临床试验。

也正是在那一年,巨人集团的地标、珠海巨人大厦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这座规划为「全国第一高」的大楼就像一座巨型吞金兽,压得保健品业务受挫的巨人集团喘不过气来。

由于经营不善,巨人的资金链很快断裂,大厦就此烂尾,一烂就是二十余年。

之后,巨人集团的老板史玉柱来到上海重新创业,而他的老乡吕松涛则选择了拆伙。当时的吕松涛浑身上下只剩「8800 万债务,5 万元现金,一个药品的销售代理权」,绝望得「差点在除夕夜跳黄浦江」。

而这个剩下的药品,正是其通过向赵斯安行贿,申请下批号的「中华灵芝宝」。

1997 年,吕松涛创立了绿谷集团,重新做起保健品行业,将中华灵芝宝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并包装为「抗癌神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

当时的绿谷自行印刷了《抗癌周刊》、《东方健康抗癌特刊》等一大批刊物,用以宣传中华灵芝宝的抗癌功效,并与抗癌协会等机构进行合作,包装「抗癌明星」,邀请所谓的肿瘤专家出席研讨会、宣讲会,进行会议营销。

同时,绿谷也十分看重专业的力量。

1997 年 7 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完成「『中华灵芝宝』对多种培养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课题,证实该药物对多种白血病和人体实体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也是绿谷与上海药物所的第一次合作。

在绿谷制药刊登在人民网的宣传中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研究所丁健研究员等实验表明,中华灵芝宝能抑制拓扑异构酶 I 和拓扑异构酶 II,造成癌细胞 DNA 单链或双链断裂,阻断癌细胞的无限制繁殖,导致癌细胞破裂凋亡。

图源:人民网

这在当时是全新的药品营销方式,这种方式包装出来的中华灵芝宝,即使每克售价高达 80 元(当年黄金价格为每克 90 元)也依旧生猛,推出当年销量就达到了 4 个亿,而吕松涛本人也成为了会议营销之父。

此后,绿谷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据南方周末报道,在各大三甲医院、肿瘤医院门口,也出现了分发绿谷抗癌宣传报道的社会人士,与此相辅相成的是,一大批肿瘤专家在医院周边开设的「咨询处」,他们以药店为据点进行活动,名为咨询,却为患者进行诊疗开药。

1999 年,北京工商局在检查中发现,绿谷所设置的咨询处,所谓专家只是某药厂的工作人员,为护校毕业,并非医生。

作为「抗癌新药」宣传的中华灵芝宝,贻误了大批患者的治疗。但截至 2002 年之前,告赢绿谷的仅有检察官刘运毅一人。其母邵某曾为绿谷的广告人物,作为患者登上 1999 年 10 月山东《XX晚报》进行中华灵芝宝宣传,称「服到第 4 盒时抽血化验,白细胞上升到 8000 多,体力明显恢复」;12 月,该广告再次出现,而标题更换成了「发明人给抗癌明星颁奖来了」。

在这份报纸发行两月之后,邵某去世。

据南方周末当年的数据,2001 年 6 月,中华灵芝宝先后被列为上海、江西两地工商部门的查处对象,而江西省工商局表示,几起查处共计约 4 万元。

但还有许多省份并未对中华灵芝宝进行实质处罚,相对中华灵芝宝动辄上亿的销售额而言,几起万元罚款并没有挫伤绿谷,一家行业巨头,正在发展的道路上飞速奔跑。

套壳三连跳

2001 年 7 月,我国建立了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而「中华灵芝宝」在当年期期上榜。在 2002 年 12 月,中华灵芝宝又因为多次发布违法虚假广告,被禁止在大众传媒上发布广告。

图源:国家药监局

但这并未阻止绿谷的脚步。

早在 2000 年 3 月,国家着手整顿保健药品市场,撤销「药健字」批号,并规定,被撤销批号的品种在公布后立即停止生产,而未被撤销批号的产品,则需要按照新的保健药品管理规范进行申报审批,符合药品要求的,换发「药准字」批号并纳入药品流通体系。

也就是说,药健字产品必须在「药品」和「食品」身份之间做出选择,所有「药健字」都将在 2002 年 12 月 31 日前停止生产,2004 年 1 月 1 日起不得在市场流通。

而此时声名狼藉的中华灵芝宝则借着批文换发的时机,拿到了药品的「国药准字 B」批号,更名为「双灵固本散」,卷土重来。2002 年 12 月,西安绿谷制药(原明德制药厂)拿到了药品 GMP 证书。

而当时的药监局正处于郑筱萸时代。他于 1999 年开始铁腕推行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及药品流通的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达标的企业,将被全部淘汰。

据《财经》报道,1999 年到 2002 年,仅有 1000 多家企业通过 GMP 认证;此后仅一年内,近 5000 家企业过关;而至 2004 年「生死期限」前,全国通过 GMP 认证的企业陡然提升到 6000 多家。

业内心照不宣的是:GMP 认证已沦为可以花钱买到的「商品」。每家获得 GMP 认证的药厂,包括硬件改造与运作费用在内,为此平均支付约 1000 万元。

随后,绿谷再次为「双灵固本散」打造了全套的造势营销活动,甚至较之前的手段进行了更新升级:自印《生活与健康》、《中华医药报》、《科技前言》等非法报刊、假冒《健康时报》、《都市文化报》、《人民保健报》等报纸进行宣传。

此外,绿谷依然强调专业背景。在 2007 年《双灵固本散抗肿瘤的药理作用研究》中,除药物的研发者陈金生外,论文中还特意提及,该研究与上海药物所丁健有关。

图源:双灵固本散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

据 CCTV 报道,不完全统计下,至 2006 年底,双灵固本散(及中华灵芝宝)列入国家级《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的次数高达 800 多次,创造了国内药品违法广告之最,而绿谷对外宣称,该药品年销售额超过 8 亿元。

同年,国内连续爆发的两起严重药品安全事件:「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和「欣弗克林霉素注射液」,而卸任一年半的郑筱萸也被「双规」。

绿谷的高速发展之路,也自此处急转。

中国经济时报的专题报道显示,2007 年 4 月,双灵固本散的药品文号因为「临床试验资料存在不真实问题、该品种广告宣传内容超出依批准的功能主治范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销。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王永礼表示:「绿谷事件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接来陕西处理的……在此过程中,发现绿谷这个药有问题。为此,企业主动提出注销这个药。」

就在双灵固本散注销之后,绿谷推出全新产品「绿谷灵芝宝」,打着「效果与双灵固本散相当,价格下降 36%」,完成最后的脱壳一跳。

但这一次,绿谷并未完美着陆。2008 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以「揭秘『绿谷』骗局」为题进行了专项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图源:CCTV

一夜之间,绿谷跌落谷底。

打铁还需关系硬

再一次创业失败的吕松涛在美国足足冷静了半年,直到 2009 年才回到国内。

而这一次回国创业,吕松涛再次选择了上海药物所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据上海药物所官网显示,其前身是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创建于 1932 年,次年迁至上海,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现有职工 1200 余人,其中两院院士 5 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 人、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130 余人。

在 2003 年非典疫情期间,上海药物所曾因发表《洁尔阴洗液在抗 SARS 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引发关注。

同时,手中科研成果丰硕的上海药物所一直在向外投资,积极寻求成果转化,据企查查显示,上海药物所历史上曾投资过 4 家企业,其中就包括绿谷制药,目前仍投资 9 家企业。

另一方面,无论是上海药物所,还是时任上海药物所所长的丁健,一直都与绿谷和吕松涛有着密切联系。据海和药物《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关于第二轮问询函回复意见》则披露,「丁健亦担任绿谷制药的副董事长」。

海和药物 《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关于第二轮问询函回复意见》

据绿谷制药官网显示,2000 年,绿谷集团与上海药物所合作建立了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据海和药物招股书显示,2011 年,上海药物所与张江科投各认缴 5000 万元,设立了海和有限,而后变更为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据华夏时报与海和药物招股书,2016 年,上海药物所以 8018.95 万元的价格转让了海和药物的 19.51% 股权给绿谷集团;随后,丁健又分别以 1 元的价格受让了绿谷集团持有的 19.51% 股权和西藏南江持有的 20.4878% 股权。

海和药物招股说明书

而与绿谷关系密切的丁健,这一次又向吕松涛介绍了上海药物所的「镇馆之宝」。

据《解放日报》报道,2009 年,两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丁健把耿美玉研究员带队研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候选新药「GV-971」介绍给了吕松涛。它的作用机制与已上市的 5 款抗阿尔茨海默病药以及国外在研的候选新药都不一样,具有原创性,已完成 Ⅰ 期临床试验。

吕松涛与耿美玉进行了长谈。「在介绍『GV-971』的研发历程、作用机制和未来前景时,耿教授流露出的自信、自豪和兴奋之情深深感染了我。」

之后,他很快拍板,花费数千万美元,冒着巨大的风险与上海药物所签订了 GV-971 的全球开发许可权。

吕松涛对耿美玉说:

「药物的作用机制我不理解,但我理解了你。」

绿谷的认真

十一年之后, GV-971 有条件获批上市,又一年后,耿美玉已经是上海绿谷制药公司,仅次于绿谷集团的股东,持股比例达 16%。

图片来源:企查查截图

在遭到质疑后,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宣布,未来拟投入 30 亿美元,支持上市后真实世界研究、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绿色记忆」、扩大适应症和机制深入研究等,以进一步验证临床价值。

2021 年初,针对饶毅的质疑,绿谷在官网发布声明,表示该药的国内 Ⅲ 期临床试验覆盖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 34 家国内三甲医院,聘请了全球知名的 CRO 公司艾昆纬 IQVIA(原昆泰)负责管理和实施,试验过程的严谨性以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是经得起科学检验的。

12 月 3 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 年)》(以下简称「医保目录」)公布,GV-971 首次被纳入,随后,绿谷制药的官网挂上了红色喜报。

绿谷表示,进入医保目录后,按每月 4 盒计算,患者用药费用将由原每月自费 3580 元,降至 1184 元,按全国门诊平均 50% 医保报销比例计算,患者每月自付不到 600 元,直接用药成本大幅降低。

目前产能可满足每年约 100 万患者用药,未来,公司将确保新药进入医保后的生产和渠道供应,在新的医保执行价格下保质、保量、保供给,满足广大患者需求。

如今再看绿谷的官网,往事已经淡去。

对于绿谷来说,GV-971 或许是又一个值得投入的明星产品。至于我们,或许更该思考的是,被拦在医学壁垒之外的患者们,在投入了金钱和期待之后,将收获些什么。(策划:Leu.)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