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星期三

墙内的舆论导向:新冠的锅甩给谁?

北京近日已经报出了新冠感染确诊阳性病例,Covid病毒终于在西安、天津之后再次攻破了帝都的大门,直接威胁到北京的冬奥会和两会。中国大陆正在为领导人一意孤行的“清零政策”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这在病毒发生演化变异、传播速度加快、潜伏期变长(Omicron分支)之后属于预料之中的大概率事件。

按说,在新冠肆虐两年之后,对病毒再度传入北京也见怪不怪了,不过这次稍微有点不一样,在各个论坛里(包括墙内)的讨论可以很明显感觉到:医疗系统还没有对这次的疫情完全溯源清楚,主流媒体宣传系统的舆论导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甩锅给洋人了:

上图这种写法非常突兀,根本不是新闻的写法。——作为受过新闻写作训练的记者,起码第二段开头也掩饰一下:“在排除了其他可能的传播途径之后,病例自述近期曾收发过国际邮件,×××”,这样也显得撒谎也有点体面。但是,新华社现在已经太着急了,上来就定性:这肯定是境外输入,其他的溯源可能性都自动跳过了。定了这个调子,再来找传播途径:“该国际邮件于1月7日自加拿大发出,途经美国及中国香港到达北京,病例于1月11日收到邮件。已采集该国际邮件环境标本22件,其中包装外表面2件、内表面2件以及文件内纸张标本8件,经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并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

有这个铺垫,新华社就开始“顺理成章地”在下文通告注意事项,全都是跟国际快件有关的: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
一是国外疫情高发期间尽量减少购买境外商品。
二是若收到境外邮件或物品时,要正确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减少直接接触和交流。
三是尽可能在固定地点取件,实现无接触交接;如需当面签收,请与快递员保持安全距离。
四是拆件时尽量在户外进行,外包装不要拿回家中,要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如需拿回家中,可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对内外包装进行全面消毒。
五是处理完邮件后及时摘下手套,认真进行手消毒或清洗双手,更换口罩,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碰口、眼、鼻。


但是,政治媒体要代替医生发声,起码得解释清楚这几个问题:
1)国际快件的保存环境不是实验室,暴露在空气中的病毒是否还具有感染活性?
2)国际快件上的病毒感染力有多高?到目前为止有多少感染是通过这种方式发生的?
3)国际快件上的病毒就一定是来自国外吗?从入境后送到北京病例手上这个过程中被污染的可能性有多高?
4)最关键的是:“除病例外其余接触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要作何解释?同样的快件,别人拿过却没有感染,你拿了(而且你应该是病毒活性最弱的一环了)就感染了,为什么呢?那么跟快件存在因果关系吗?

——这些问题不解释清楚,就急急忙忙往“病毒来自国际快件,所以要小心海外输入”上面引,这是政治手段,不是医学手段;是政治宣传,不是医学诠释。这种官方导向已经很明显地给墙内的舆论定了调子,再出来的新闻稿就只能按照新华社的这个调子写。而且从墙内影响到墙外,导致墙外的很多论坛帖子也人云亦云地跟着说这是国际快件的感染。

肯定会有人给新华社找补:原文只是说“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不排除这个可能,总没什么错吧?——当然不是这样,新华社一边说“不排除这个可能”,一边又列出了五大注意事项,处处针对国际快件,那这是什么意思大家还不清楚吗?一边不排除你很清白,一边又把你抓到监狱里关个十年八年,这种嘴上一套手上一套的宣传伎俩,墙内很罕见吗?你要说不排除,那北京病例外出用餐被感染也不应该被排除,为何不见新华社强调外出用餐要小心?北京病例去逛了多个商场,为何不见强调逛商场要戴手套戴口罩?

这个不是什么小题大做,而是应对新冠疫情,需要科学的态度和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医疗资源是资源,老百姓的时间也是资源,本来资源就很紧张,还非要政治挂帅,打民族主义牌,让本来就因为“清零政策”而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更加紧张。不必那么警惕的国际快件耗费过多高级别防疫资源,可能本应该提高警惕的真正感染源头却被无形中疏忽,这不就导致了更多的潜在感染?马上冬奥会就开始了,一个国际快件就这么紧张,到时候几千个活生生的洋人出现在北京城,那还不得紧张死?

附注:刚刚看到新闻,北京市朝阳区又报出一个感染阳性案例,不过这个案例是Delta分支,不是北美流行的Omicron分支,看来这次很难甩锅给洋人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