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盐
自先秦至北宋,黄河一直是北流入渤海(北宋曾两次夺淮入黄海,但很快堵口重归原来河道),但河道有过几次重大变迁,一次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在黎阳决口,偏离禹河故道,由黄骅以北入海(之前的黄河入海口在天津附近)。一次是始建国三年(11年)在魏郡决口,由千乘郡入海。此后这条河道稳定了千余年未变。
唐末五代由于藩镇割据加上战乱,黄河下游堤防老化,淤积严重,河患频繁。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陇埽(今河南濮阳)决口,之前也有过多次决口,但北宋都立即堵塞了决口。但横陇埽这一次决口后,宋仁宗下令“权停修决河”,于是形成了“横陇故道”。但由于黄河分成数股入海,水势变弱,因此易于淤积,在北宋年间曾多次改道。绍圣元年(1094年)北宋朝廷终于下决心堵塞北流,让黄河全部东流。但五年后黄河便在内黄决口,又向北冲出了一条新河道,自乾宁军附近入海。此后直至北宋灭亡,河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朝东京府汴梁守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滑县)的李固渡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黄河自泗水入淮河,然后夺淮入海。这一次形成的黄河东流进入黄海的走向历经金、元、明、清四朝,维持了七百多年。
就黄河两岸的地势海拔而言,向南改道易,向北改道难。元代时黄河河道发生过几次改道,或是沿颍河、涡河入淮,或是自汴梁、归德以北溃决出新河道。至正年间“贾鲁治河”后,黄河主流又回到归德-徐州故道,但有一些岔流始终未断绝。
元代虽然开凿了大运河,但在海拔最高的济宁分水点一段,由于水量不够,漕船始终过不去,只能通行小船,因此元代向大都运粮以海运为主。直到明代永乐迁都,经过进一步整修,运河才成为南北运粮大动脉。黄河河水是运河水量的重要补充,明代既希望用黄河之水补充运河,又怕黄河冲毁或淤塞运河河道,因此徐有贞、白昂、刘大夏、朱衡、潘季驯、杨一魁等人在治理黄河时采取多种措施来确保漕运,包括蓄洪泽湖水,用其高水位清水冲刷黄河泥沙(但也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泗州明祖陵被水淹没);在山东昭阳湖以东开凿新运河,用湖面阻拦黄河汛期来水;黄河两岸筑堤束河冲淤等等。明代也有人主张人为改道,让黄河重新向北流入渤海,但因淮河不足以支持运河所需水量,因此一直没有采纳。
清代黄河、运河局面如故,齐苏勒、靳辅、陈潢等人治河颇有成就,但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在清代人口爆炸后变得极为严重,河政也非常腐败。两河(黄河、运河)岁修,每年拨银逾五百万两,实用到治河上的不到十分之一二而已。若某任河督肯拿出经费的十分之三来治河,就会被万人齐颂为清官。清江浦河督,济宁河督和开封河督,这些官员在清朝都是以穷奢极欲享口腹之欲而闻名的。薛福成《庸盦笔记》记载,河道总督府中吃顿豆腐宴,没有几百两银子办不下来,总督府上烹猪肉、鹅掌、猴脑、驼峰、鲤鱼羹,其烹法均残忍无比 。
乾隆三十九年,黄河在清江浦老坝口决口,当时的南河总督吴嗣爵请当时最有经验的老河工郭大昌来帮助堵口,按照此前惯例,开出的条件是工费银五十万两,限期五十日。但郭大昌实际只用了工料银十万二千两,二十天内便告合龙。嘉庆元年黄河在丰县再次决口,河防官员做了个堵口计划,要银一百二十万两,就连南河总督兰第锡也认为要钱太多,恐怕朝廷不肯答应,想减少一半,并请教郭大昌。郭大昌回答说,再减一半也足够了,三十万两银子,用十五万来办堵口工程,另外十五万供经手官员瓜分,“尚以为少乎?”郭的回答击中河工贪弊的要害,令兰第锡大怒,郭大昌后来决意不在南河做事。
随着黄河下游的不断淤积,清代中期以后自河南兰阳(今兰考)以下至入海口的河道级比降只有万分之0.7到万分之1.1,异常平缓,导致水速缓慢,淤积越来越严重,旧河道很难继续保持下去。道光年间,魏源就主张在开封上游的地方人工改道,让其向北流入渤海,否则黄河就要自找去路。最后果然如他所料,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七日,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向北决口,一天内决口便宽达六七十丈,到七月初已扩大至一百六七十丈。河水淹没河南、山东诸多州县,向北夺大清河河道流入渤海,从而形成了至今未变的黄河河道。
黄河从山东入海后,运河将长期受害,因此清廷有官员主张堵口,使之回复淮徐故道,以保漕运。但黄河故道河身几乎早已淤成平陆,平时河水距堤顶只有一二米,因此更多的官员主张因势利导,就新河筑堤,使之改行山东。两派争论了二十年,此时铜瓦厢口门已宽达十里,故道堤防又遭严重破坏,且新河河槽已经刷成,此时再行堵筑,为时已晚。再加上清廷办洋务,开海运,开口岸,南粮已可从上海运往天津,所以到光绪年间,恢复淮徐故道之说不再有人提起,黄河的走向也一直延续至今。
1935年8月,国民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将军提交《中国抗日战备建议书》,其中提及“最后的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画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1938年4月13日,徐州吃紧,陈果夫与白崇禧提出在河南武陟县的沁河口附近决黄河北堤。
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算沿陇海线西进,6月1日占领兰封和考城,即将进逼陇海铁路与平汉铁路交汇点郑州。一旦郑州失守,日军沿平汉铁路南下,则中国军队将无险可守。因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6月6日下令执行黄河决堤计划。
1938年6月9日,从当天清晨6时起 ,国民党陆军工兵用炸药将堤内斜面石基炸坏,9时开始从决口处溢流。起初水势不大,约一小时后因水力冲刷,决口扩至十余米,水势遂增猛。此后数日由于降雨原因,河水流量增加,决口愈冲愈大,水势漫延而下,涵盖河南、安徽以及江苏三省部分地区。由于下游许多百姓毫不知情,受灾百姓众多。国民政府《河南省黄泛区灾况纪实》描写花园口决堤后的黄泛区惨状:「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率缠号哭,难舍难分,更是司空见惯,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伙,于是寂寥泛区,荒凉惨苦,几疑非复人寰矣!」
花园口决堤使得武汉战役向后推迟了大约三个月时间,为中国军队赢得了一些准备时间,也令郑州失去战略价值,直至1944年豫湘桂战役才被日军攻占。但其代价非常巨大。据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统计,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44个县市受灾,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约1200万人受灾,其中391万人外逃,89.3万人死亡。此后黄河经贾鲁河和颍河夺淮入黄海,每年汛期河水都要淹没黄泛区,洪水过后蝗灾复至,地表突兀凸凹,到处沙丘堆移,无法耕种,对当地农业造成严重破坏。直至1947年,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助下,才完成堵口工程,黄河恢复北流。
2022年2月23日星期三
黄河河道的重大变迁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