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星期二

大规模核酸检测,可否发现所有感染者?


@庄时利和

大规模核酸检测,可否发现所有感染者?

在理想情况下,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核酸检测(RT-qPCR)中被发现阳性,随即隔离,即可有效阻断病毒在人群之中的传播。
但注意,这只是理想情况。在真实世界中,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准确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混检。目前为控制成本、提高检测效率,各地多采用的是5混1、10混1甚至20混1的方式。而混采检测是否会降低灵敏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无论是汇集样本还是提取核酸,病毒都不可避免的要被稀释。

目前有些研究认为高Ct值样本(低病毒载量)在混检后假阴性率会上升,去年发表在Biol Proced Online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5混1测得的Ct值平均增加1.85,而10混1测得的Ct值平均增加3.40。而今年发表在国内检验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亦认为,混采管由于保存液体积成倍增加导致病毒稀释,存在一定的漏检风险。

其次是采样部位。这个问题我之前(O庄时利和)有说过,2020年时就有研究表明通过痰液(深喉痰)检测阳性的成功率高于鼻咽拭子,而鼻咽拭子又高于口咽拭子。2020年国内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即便是住院患者症状最严重的时候,单次鼻咽拭子的的核酸检测阳性率也只有73%,口咽拭子更低。

但由于相对简单,口咽拭子才是目前大规模核酸检测中主要采取的检测方式。

最后是采样规范性。即便是准确度较低的口咽拭子,对于采样同样有着严格要求。按照规范,口咽拭子的采集是将拭子越过舌根,在被采集者两侧咽扁桃体快速擦拭3次和咽后壁快速擦拭3次,避免碰及舌部及颊部。然而在现实中当中,由于每日采集工作量繁重,检测人员的采样并非每次都可以完全按照规范进行。

因此之所有一些感染者测了好多次阴性之后才出现阳性,跟检测方法和检测规范性等都有关系。而每一次的假阴性,都意味着增加社会面传播的风险。加之目前的Omicron BA.2比过去其他变异体更强的传染性(R0可能>9)以及更短的潜伏期(大约3天),核酸检测所面临的难度是更大的。

也就是说,检测方式本身的缺陷加上高传染性变异体的影响,使得核酸检测的效力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完美。

当然,如果希望提高核酸检测的准确度,也是有一些解决方法的,例如:
-在一些高风险区域,考虑采用单管检测代替混检;
-测试不同核酸检测试剂灵敏度,使用高灵敏度试剂;
-加大核酸检测人员培训力度,避免不规范采集造成的假阴性问题;
-将核酸检测与快速抗原检测结合起来筛查。虽然快速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不如核酸检测(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敏感性约28%~51%),但是快速抗原检测使用方便、不耗费宝贵的医疗资源(主要是医护人员)并且可以避免人员聚集。将两种检测方式合理搭配使用,可以提高筛查效率。

目前随着多地建立常态化核酸筛查制度,我们需要有更多更准确的研究结果,为将来的防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尽可能控制成本并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