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星期日
「稳定压倒一切」的背后是财政危机
@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
所谓「稳定压倒一切」的背后是大一统国家治理能力的捉襟见肘,与帝制时代的「息讼」取向一脉相承。「稳定」的实质是通过扼杀多元社会的发展,以节约国家治理成本。黄仁宇说,清朝的「改革与整顿,①纪律与②技术上的成分多,③组织和④制度上的成分少」【序号为我所加】。何止清朝,后世所谓「打老虎拍苍蝇」(在最真诚的情形下),或是祭出「初心」、「使命」之类的话语,正是①的领域,而不断引进数字化管理手段,亦未超过②的范畴。此处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解需要澄清:执政集团积极扶植和采购大数据技术,目的并非很多人以为的旨在提升治理能力,而是对低治理水平进行效率上的优化。直白地说,即尽量用可靠稳定的技术手段取代不可靠的、行为难测的和长远看甚至成本不可控的人工,以便更高效地实现「一刀切」式治理模式。
领土广袤、人口多元并不必然制约治理水平的提升,倒不如说是现有治理体制的水准「天花板」有限。上述黄提到的③组织层面,在现实中往往是今天减省一个,明天又新增两个,机构上的叠床架屋日益严重,这一点不难理解。组织对权力和资源的垄断一方面增强了自身吸引力,另一方面它对外部环境的攫取和削弱又会令自身的身份性倾向日益增强,同时还需要有意识的规模扩张来消化内外部之间的张力(尽管它凭借对暴力的垄断无须向外部做多少成员资格上的收买),于是组织规模与资源攫取力度形成一对你追我赶盘旋上升的双螺旋结构,无力也无法停下膨胀的步伐,遑论精简乃至重组。吊诡的是,伴随组织横向上的膨胀现象,纵向上实际参与权力决策的层级却越来越少,甚至常规的、制度性的上传下达通道被弃置不用,另辟全新孔道,这个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此处不展开细说。至于在④制度上革新,无论是组织信奉的政治哲学,还是在权力资源上的独大现状,迈出实质性革新的结果只能是埋葬系统自身,更无须赘论了。
那么这个维稳力度推至极限的社会其结局会如何呢?是否像一个压力锅,锅内积聚的气压最终冲破了哪怕是最严实的锅盖?恐怕不会如此。更贴切的场景应该是一个承载圆鼎的桌子,桌子看起来够结实,块头也比圆鼎大出不少,但桌子暗中正在每时每刻流失密度,桌子所流失的质量都被吸纳进了圆鼎,最后的结果便是不堪重负的崩塌。是的,不是炸飞锅盖而锅身大致完好的场景,而是靠自身的分崩离析把负荷的重物拖下水,这无疑是一个灰暗的结局。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