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0日星期日

《中国新闻周刊》嘲讽“小镇做题家”

@鸿不鸣
十年前,我们的媒体还有些读书人的良心
能搞一搞“为何寒门再难出贵子”,关注一下留守儿童,乡村教育,关注农村大学生。
现在《中国新闻周刊》居然嘲笑广大的“小镇做题家”
这种侮辱性的标签,堂而皇之出现在如此大的媒体
执笔人居然是该媒体的部门领导
我震惊,十年光阴,我们竟然倒退到如此境地?
这样的用词,放在任何文明国家,怎能被容忍?
我不敢想象,从这以后
社会风气会往多么堕落的深渊吹去
明星考编是个人自由
我个人是毫无意见的
但是媒体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非要把群众和明星推到对立面去
对考编的群众开启嘲讽
所以改革开放半个世纪
这个国家的进步发展是靠明星在推动的是吗?
是靠无数的大众
是靠无数你瞧不上的小镇做题家们
是靠亿万普普通通的眼睛和双手
因为是普通人,因为没有成功
所以就要被你们嘲笑是吗? 


@tombkeeper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繁荣主要来自“小镇做题家”们的贡献。
如果未来三十年还有繁荣的话,主要贡献也依旧来自“做题家”——包括小镇的,和已经走出小镇的。
以任何形式站在“做题家”对立面的,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敌人。

@吴沉水
小镇做题家这五个字大概是我玩微博这么多年见过的最歧视、最傲慢、最自以为是、最忘本、同时也是最不知所谓,最缺乏同理心的五个字,只要别跟阿Q似的装“我祖上也阔过”,普通家庭出身考上大学的摸摸自己良心,不管生长在哪,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曾是或正是“小镇做题家”?谁不是靠一卷一卷的做题,一场一场的考试来艰难困苦、坎坷曲折地拼一点安全和希望?小镇做题家本质上就是普通人的一种奋斗方式,居然有一天被一个媒体人嘲讽成庸才还白费劲的代表,匪夷所思,匪夷所思。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对普罗大众的理解,维护社会良俗的责任感大概早被这位阔人剁碎了喂狗。老实说,这五个字,可比它原本想洗的事带劲,带劲到连事带人都想忘也忘不了  

@厨娘不说话
多年前,《舌尖上的中国》有一集,是拍安徽毛坦厂中学的,这个传说中的高考工厂,陪读的家长们,用群租房里简陋的煤气灶,给苦读的学子烧一碗红烧肉。红烧肉装在铝饭盒里,学生趁着学习间隙,蹲在学校的围墙底下,大口扒饭,大口吃肉。
当年这一幕我看得泪流满面,因为在我就读的小镇高中里,每个月的家长日,也会上演这样的画面。
小镇做题家怎么了呢?
小镇做题家代表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屈服于出身和命运的学生,还代表着他们背后殷殷期盼为他们烧一碗红烧肉的家人,也代表着那些四五点就起来看早读,深夜十一二点才备完课回家的普通教师们。
他们在拼了命地往上爬。
他们用尽一切可能的资源往上爬。
他们咬着牙看着父母的牺牲,就像咬着牙吞下那碗来之不易的红烧肉。
只能背负着这沉重的一切往前走,用他们唯一知道的切实有效的方式,走一条他们唯一知道的通向未来的路,那就是做题。
没有才艺,没有特长,没有形形色色的留学渠道,甚至像在我的母校,很多学生高中毕业都不知道自主招生是怎么回事儿。
你说竞赛吗?说句实话小镇高中的老师们水平也就那样,或许只有非常非常有天赋的学生才有机会接触竞赛,通过竞赛拿到高等学府的入场券,更多时候,他们面对竞赛题,甚至连一个能问明白的人都找不到。
唯有做题,唯有高考,千军万马期待的唯一一条公平的独木桥。
然后如今,被一群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人用轻蔑地语气来一句“小镇做题家”,否定掉全部的努力。
有人说这是我弱我有理,谁都想享受特权。
没有,这不是。
小镇做题家不弱,也没有指望享受特权。
胆敢背负着全部的希望去对峙命运的人,怎么会弱?我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公平而已。
努力和期待公平,不应该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幻想狂劉先生
讲白了这个社会能有现在这个样子,全靠位于中下游的个体长期坚持着“努力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一个信念并将其奉为信仰,即使在知道竞争非常不公平的情况下也依然选择坚持。
既得利益者一边享受着这种宗教式献祭来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边嘲笑自我献祭的祭品,实属既愚蠢又傲慢,等相信奋斗就会成功的社畜躺平了,相信勤劳就会致富的小业主也躺平了,最后连相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小镇做题家也躺平了。他们的福报也就到了,到时候嘴巴里吧嗒的就不是肉和油,而是血和泪了。
毕竟一个把“鲤鱼跃龙门”奉为终身信仰的人一旦幻想破灭,你很难想象他会去跃别的什么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