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星期六

错误批判张文宏和共存论,让我们失去了一年


文/花花分享会

说说对这三年的看法,其实都是以前的看法,零零散散说过,今天干脆完整地说一下。

前两年的坚定不移是没有问题的,不仅如此,而且是一直从中受益的,整个社会的情绪也是非常乐观积极的,这一点大家都经历过,也都清楚,不多说。

关于这个病毒已经不可能消失,会成为一个常住病毒,这一点在2020年下半年也基本上就已经可以确认了,所以我国当时的策略是加快研发疫苗,寄希望于在打过疫苗之后开放。

这也可以解释去年上半年直到下半年各地把打疫苗当成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做的原因。可能有人现在还记得,上海当时最高峰的时候甚至给打疫苗的人出到了一两千块钱,就是为了完成指标。

去年年中,也就是七八月份的时候,南京,扬州和我们甘肃的疫情爆发的时候,其实这个趋势也并没有改变,仍然都是在为开放做准备。

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是什么时候呢?是去年八九月份全网对共存论的批判,最后上升到了对张文宏本人的人身攻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争论中除了深圳媒体上升到文明个制度优越性的高度之外,其它时间官方没有表态。

当时的病毒还是德尔塔,死亡率和致病率仍然比较高,当然是不可能马上就开放的,但是当时如果不是去批判什么共存论,而是开始理性的认识现实,并且开始积极准备,那么仍然是可以在年底的时候调整的。

元旦前后,浙江和西安等地先后爆发疫情,也进行了严格的封控,西安就是在那时候创造性地搞出来了异地转运隔离,来实现主要城市社会面清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的做法,之后也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各地的标准操作模板。

春节后,奥密克戎在天津率先出现,但是很快被压下去了。接着又在吉林,深圳和上海先后爆发,深圳率先做出了大规模全员核酸和常态化核酸的做法,也很快就压下去了。

再接着就是香港开始调整政策,并且出现了规模性爆发。但是香港没有和内地一样保持一致,而是走向了另一条路线。随后台湾,日本和朝鲜都先后放开,情况就开始变了。

林郑月娥当时曾说,那些要求香港做全员核酸的人应该反思。当时我们可能不容易理解这句话,现在回头来看,可能就体会不一样了。

从基层的情况来看,去年下半年随着德尔塔此起彼伏的爆发,已经开始让防控变得越来越难,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资源越来越多,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懈怠和厌战情绪,希望能逐步调整政策。

也是在去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重新开始强调尽可能控制疫情和疫情防控政策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影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政策调整的苗头。

比较糟糕的则是吉林和上海,因为没有做到早发现,发现时在社会面已经传播一段时间了。所以,之后吉林和上海先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封控,最后仍然压下去了,但是代价非常大。

上海累计感染人数超过六十万人,封控长达两个月,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三个月,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恶性事件,这也导致一些人开始要求改变防控策略,将重点转向重症救治。

而且,从三月中下旬在是否封城的问题上摇摆不定,也能看出来当时曾经考虑过走香港走过的路,直接放开。但最终还是在3月26日急转直下地做出了封城的决定,之后上海经历了两个月的最困难的时期。

上海作为对全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的城市,最终被封城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上海都可以封,还有什么不能封的?之后各地再次出现了一些比较过火的防控措施,大范围的全员核酸筛查也成为各地的统一动作。

上海解封之后,各地也零零星星出现过一些小火苗,但是也都通过严格的封控和频繁的核酸筛查压下去了。其中包括成都二十天的封控,贵阳封控和转运隔离期间出现的车祸,都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舆论。

比较糟糕的则是西北地区包括西藏,新疆和青海等地陷入了既没有能力迅速压下去,也不解封的状态。

也是在这种压力之下,防控政策开始逐步调整,从第九版的出台到二十条的出台,尤其是随着广州、重庆和北京先后大规模爆发,最终撕破了防线,不得不最后进行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且是急转弯。

从现在看,实际上内部人士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早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的,在奥密克戎开始流行之后,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延续过去的策略了,不仅是地方上人财物力都已经到了极限,而且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这也就是所谓的“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现在看,过去这一年,尤其是二三月以来,没有及时根据病毒变异的情况调整策略,带来了今年比较多的资源浪费,而且大规模的长期封控也对一些企业和老百姓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是得不偿失的。

尤其是十月份以来各地斗开始爆发,但前一段时间甚至出现了广州,重庆,武汉,郑州,北京,西安,沈阳等国内比较重要的中心城市同时不得不进入静默管理的状态,这种情况当然是不可持续的。

也就是说,过去两年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今年没有及时调整带来了比较大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以前说过的,当这么多大城市都无法尽快压下去的时候,就说明这个目标已经达不到了,就必须调整目标,同时调整政策。

这个过程中的问题是比较多的,经验教训也很多,以后还可以再说,但是最重要的教训毫无疑问是没有真正做到因时因势调整策略,没有做到敌变我变最后变成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如果在去年八九月就开始承认共存是最后不得不接受的结局,从而开始主动准备,寻找调整策略和方向的机会,那么可能今年三四月份就可以完成调整,现在可能高峰已经过去了,就可以与其它国家基本上保持同步,从而使我国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更加主动的地位。

而过去这一年一直持续进行的关于防疫政策的争议,在网上一直没有停过。随着各地此起彼伏的爆发疫情,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原来的策略已经无法持续,但仍然有人不断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原来的政策,并且形成了所谓的躺平派和封控派的争论。

这种争论也不断撕裂社会舆论,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地区性的矛盾,地域攻击和地域歧视随之流行开来。而这种认识和宣传上的两极化,也绑架了社会舆论,甚至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到了最终的决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