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星期三

从郑和说起:中国从未摸到大航海时代的门槛

文/ELM

给各位爱国粉红版友科普一下,中国古代所谓的四大发明和所谓的“先进技术”的底色,毕竟总是当井底之蛙也没什么光彩。

这个话题大,不妨从前面帖子里讨论的中国海军“下饺子式”造船和郑和下西洋开始说起。郑和下西洋是当下历史教科书和各种爱国粉红历史博主喜欢的题材,因为这段历史特别容易写得豪气冲天:【郑和驾着超级宝船,率船队经过七场连续的大规模远洋航海,跨越了东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胜景。】

发明“四大文明古国”的梁启超就猛拍郑和的马屁: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瓦斯科·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中共二十大党代会上众目睽睽之下被架走的胡锦涛也曾经在访问非洲的时候说:“早在六百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四次到达非洲东海岸。他们给非洲人民带来的,是和平的愿望和真诚的友谊,而不是刀剑枪炮和掠夺奴役。”

——这些吹捧听了笑笑也就罢了,当不得真。只能说“郑和下西洋”有这个事儿,但大概率只是到东南亚印度洋转了几圈,实际规模并没有那么大,没到过非洲,更不会像某些帖子吹嘘的到过澳洲和美洲。为什么呢?就两点:

第一,郑和下西洋一事在中国官方史书里的记载,以明史来看,仅仅写他到过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中南半岛(占城)和印度半岛(锡兰山)一带,其他地区就再无记载。如果远到东非甚至澳洲,那起码应该有只言片语的记载才对。其他的官藏史料呢?很蹊跷,都被毁了:据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明宪宗命令当时的兵部尚书项忠到官方资料库中去寻找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档案,发现居然踪迹全无,追查之下,发现是被车驾郎中刘大夏给毁掉了。项忠责问刘大夏居心何在,刘大夏回答说:“三保(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这个逻辑细究起来很奇怪:就算你再不喜欢郑和下西洋,那也是皇家档案,怎么能说毁就毁?你不喜欢皇上酗酒,可以把皇帝的酒都倒掉?不喜欢皇帝淫乱,可以去把皇上的三宫六院的嫔妃都赶走?后世传有《郑和航海图》,但与明史记载有出入,颇多讹误,无法确证。综合来看,实际能说明郑和下西洋范围的靠谱史料其实非常少。

第二,是个更实际的技术问题:以史书记载的郑和船舶来看,郑和的船只技术决定了他的船队只可能是在沿岸浅滩航行,不可能达成远洋航行。被很多粉红战螂吹嘘的郑和宝船,是怎样的形制呢?按《明史·郑和传》记载:“造大舶(郑和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长44丈,宽18丈。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大概是长125-140米,宽50-57米,和现代的标准足球场相比,宽度差不多,长度要稍长一点。

郑和宝船尺寸(最右两列)

这个尺寸带来了3个问题:
第一
,以当时缺乏龙骨铁件连接等技术,这么大的木制帆船是很难造出来的,风帆要么很大(长度需达到当代标准足球场的宽度),要么很复杂(组帆)。
其次这种宝船形制的长宽比是2.46,这个长宽比的帆船类似于一个大型澡盆,是没法胜任远洋航行的需要的。船体太大,又扁又宽,只适合在平静水面或浅滩航行,但又必须要靠风力驱动,仅靠划桨和摇橹推船行进将非常困难。远洋航行需要抵御风浪,过于扁平的长宽比很容易被远洋风浪掀翻,要维持这个长宽比,那就只能增加吃水深度,但是增加了吃水深度,船只的动力又成了大问题。船体过宽,适航性差,操纵驾驶不方便,船体结构很脆弱,维修保养也很困难。
第三,建造速度,按照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说法:“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孙国父说:郑和宝船这样的大船是在14个月中就造出了64艘,在100%的成功率下,每个月接近造出5艘这样的大船。考虑到船的尺寸,这个大跃进速度实在是太惊人了,惊人到了可信度太低的程度,比中共今天的下饺子式造军舰还厉害。

作为对比,看看英国鸦片战争时期远航来华、并与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的康华利号(HMS Cornwallis)风帆舰。这是典型的风帆动力的远洋船舰,但它长176英尺,宽47.6英尺,吃水21英尺,长宽比大概是3.7,这才是一艘适应远洋航行需要的船,而不是一个大型澡盆。

有的反驳会说:从东北出土了很多来自明代中国的文物,不能作为郑和下西洋到过东非的证据吗?当然不能,好比今天的中国东北能买到越南大米,并不能证明越南人航海到过东北,只能证明可能存在贸易和物流链条连结了这几个地方而已。

郑和下西洋算是中国古代航海发展的高峰,但是即使是这样的“高峰”,也只能是沿着岸边浅滩绕行,而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远洋航行。所以,古代中国从来没有摸到大航海时代的门槛,也谈不上有什么错过和遗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