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星期六
再难,也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文/头牛大观
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或许是因为闰二月的缘故,今年的春天格外冷。虽然路上的树已经满眼绿色,但街上的人很多还没有脱下厚衣服。此前持续一周的巨大沙尘暴,让所有建筑和车辆都有一种蓬头垢面的感觉。
上周五写了一篇5300字的长文,但始终发不出来。原本已经准备放弃了。周六的时候觉得不死心,又几经修改,换在镜像号“第五十六区”上终于发出。但是到了周日上午,文章就遭劫。随后不久又收到通知,“第五十六区”被封印一周。和以前的历次“内容违规”相比,这次给出的理由非常吓人——违反了《网络安全法》。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整篇文章既不曾传播淫秽暴力内容,也没有泄露国家机密,甚至每一个故事和人物都没有离开过官方的正史资料。所涉及的内容更不可能为网络造成任何不安全。怎么会给如此之重的判词?普通人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厉害。违规和违法可是有天壤之别。违反网络安全法是一个最高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罪名。对我这种网络码字的人来说,无异于临刑前的最后警告。
今天是2023年4月17日,也是本号“头牛大观”满五周年的生日。作为一名典型理工男,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写自媒体,而且这一坚持就是五年。
回首这五年的写作。感觉就像黑夜中的旷野上跌跌撞撞的行走。初始的时候,身边还有不少朋友。大家有说有笑有时候还会争论。偶尔一两个朋友跌倒了,身边的人会纷纷伸手去拉他起来。但是走着走着,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剩下的人也不怎么讲话了。再走下去,黑暗中只能看到有一些影影绰绰的晃动。分不清是人还是别的什么。远处似乎有两三点灯光,但隐隐约约的很不真实。我就这样一跌一爬的摸索着前行。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苦路啊。四周是连空气都能凝固起来的寂静。最大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于是,我就只好给自己讲故事听。那些并不遥远的回忆,就是我慰藉自己的奢侈品。今天是我五周岁的生日。而我只能孤独的给自己唱一首生日快乐歌。
真正的寒心不是大吵大闹,而是不声不响的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比狗更容易欺骗。因为狗能记住欺骗它的人,而人则未必。有些人虽然一直被欺骗,却总是接受不了被骗的事实。而有些人一开始是被骗者,然后他们又开始骗别人。人在真正认识到自己被欺骗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大吵大闹一番,而是变得沉默。所有的沉默背后,都是一颗颗变冷的心。从对谎言毫无保留的信任,到“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再相信”,其实只有一张薄纸相隔。看透了,发现也就是那么回事。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越早能看透越好。一旦到了行将就木的时候再发现自己走过的路全是错的,最大可能做的是继续把眼睛蒙上,假装陶醉在谎言的世界里。但只要睁过眼看到过世界本来的样子,就再也不可能忘记。这种感觉就好像《黑客帝国》中的尼奥,从装满营养液的培养仓中坐起的那一刻。笛卡尔形容过:人在梦中却从不知是梦,只因梦中的感知如同现实一样逼真,往往是醒转后才发觉梦境的荒谬。
我看到知乎上有一篇文章提到,全球前100万网页中,排名第一的是英文,占比59.3%。中文网站的内容占比只有1.3%。我查阅了一下这个数据的出处,是截至2020年3月25日,W3Techs 预测前100万互联网网站使用的语言文字百分比。虽然其只包含了全球前100万网页,并不是完整的互联网数据。但数据总是会反映出一些趋势。例如,和中文占比相当的是越南语,也是1.3%。同时,根据2021年1月份发布的《2021年全球数字报告》(2021 Global Digital Report):截至2021年12月,全球互联网用户中使用英语的占比25.9%,而使用中文(含繁体和简体)的占比是19.3%。可见,全球互联网上使用中文的用户其实与使用英文的用户基本相当。于是,知乎文章的作者评论说,如果你只会中文,那么无论你有多聪明勤奋,你能接触到的信息只占全球信息版图的1.3%,而如果你掌握了英文,你就能多摸到全球信息版图的59.3%,59.3%可是1.3%的45.6倍!
然而事实上的情况可能更加不乐观。因为写了五年的公众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现在网络上的内容虽然每天都在增加,但可读性强的内容却越来越少。绝大部分的文字都是轻浮,无趣,虚伪,空洞和高度重复。老朋友会记得,我以前在不写原创文章的时候也会推荐一些很有思想和见地的文章给大家阅读。但是最近这一年,推荐给大家的文章已经很少了。并不是因为我偷懒,而是很难再寻觅到这样的文章。有时候花两三个小时也翻不出一篇。时常会想,以前那些或勇于批判,或引人深思的美丽文字都去哪了呢?我眼前的世界仿佛是被一场大雪覆盖,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只有少数隆起的地方,让人依稀觉得那下面好像有些东西。
不仅如此,即便是我的原创文章,阅读量也在最近一年出现断崖式下跌。和同类型的作者聊过,情况大抵相似。很多老读者也表示:那些曾经叫得出名字的很活跃的作者,已经很久看不到他们的文章了。一些转生过很多次的好友群,也终于还是散去。反正现在网上也没啥可看的内容,索性不看、不关心了。也有朋友建议我往视频号上转型。虽然作为原创作者转型视频号并非难事。但从我本心而言,确实不想放弃传统的文字创作。因为文字的信息载量要远远高于音频和视频。人在阅读的时候,思维是主动的,是发散的。一段有意义的文字,很可能会帮助人打破思维的桎梏,形成对世界新的认知。反之,就会像浸泡尼奥的液体。人在里面一样是会活着,只是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之所以会选一条难走的路,只是希望孩子们不要从小就被定义为某些专家口中的“耐用消费品”。等到这一代的孩子长大了,希望他们还能有勇气和个性,继续探求自由并维护真理。
和几位朋友聊起公众号5周岁生日。有人开玩笑说4月17日是铁哥们儿节,因为4.17的谐音就是“死一起”。这恐怕是中国人语境中对情感的最高敬意。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意志,这一天也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诞辰。放到今天来说,惯于离经叛道的金圣叹就是一个做自媒体的。在他第三次参加乡试的时候,题目为“孟子将朝王”。这种枯燥无趣的八股文实在令他厌倦。于是金圣叹只在卷子四角各写一个“吁”字就交卷了。有人问他为何只写四个“吁”字,他说:“题目不是孟子要去觐见王吗?我看戏台演戏,皇帝要坐朝时,都是先出来四个内侍,口发‘吁’声,所以我写了四个‘吁’,代表王将视朝。”
正是出于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对禁锢思想的八股文的极度反感,让这位原本可以“入学如取芥耳“的金圣叹放弃对功名的追求,转为用文学批判解救苍生。而他对时局和人心的洞悉,更是令人叹服。1661年,53岁的金圣叹因为著名的“哭庙案”被判斩刑。朝廷特意选在中秋节这天行刑以震慑天下文人。在刽子手刀落的一刻,从金圣叹的耳朵里滚落出来两个纸团。刽子手展开一看,一张上面写个“好”字,另一张写的是“疼”。一句“好疼”,是金圣叹用一种悲壮的清醒为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预言。其后两百余年的满清统治之下,可不就是所有人的“好疼”!
北大的卢新宁曾有一篇演讲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这篇演讲系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几近11年过去了。不幸的是,这段话里的每一句都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甚至,有些方面比这段话中所言还要不堪。譬如最后一句“大师越来越少”。试问,当今还有“大师”么?假如大师们都选择装聋作哑,他们还能算是“大师”么?不过我更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她在这段演讲中的另外一句话: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必须承认,我本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总是相信,黑暗和光明之间并非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William Bradford在1630年普利茅斯湾殖民地建立仪式上说,“所有伟大而光荣的举动都伴随着巨大的困难,而两者都应该被有责任感的勇气所克服。”如果能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突破认知屏障。就是我这一生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路再难,也要坚持走下去。愿明年的今天,您还在读我的文章。而我,还是那个爱说真话的“小男孩”。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