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星期二

通过抹黑《万历十五年》来自我抹黑?

文/ELM

读读历史,可以明智
,培根大豪诚不我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人看历史,各有各的角度,偏好不同,在情理之中。读史既然是令人耳聪目明,就更应该懂得求同存异的道理,各有偏好完全可以理解,非黑即白式的攻讦则完全没有必要,用力过猛,就会给自己挖个大坑, 把自己埋掉了。

版上有网友很讨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列了个大罪状,说【这本变着花样嘲讽封建古代、实则嘲讽中国人的书,极大地讨好了老外的欢心,甚至把它炒作成了老少咸宜的通俗必读书。在没有历史学家监督的匡正下,大众读者便被此书带入了对明朝极端恶劣的印象】。

这个罪名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如果这本书的“抹黑明朝”的立场如此偏颇,或者里面的【常识性错误多如牛毛】,那根本等不到今天才对它批判,各路学者或爱好者的口水就已经把它淹没了。

给《万历十五年》安插的诸多罪名,更像是立了个假稻草人的桩子,和《万历十五年》不能说毫无关系,但也可以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更有很多压根就不是《万历十五年》的内容,却被硬按在它的头上,黑锅满天飞,帽子也满天飞。

比如【国内的“明史热”,归根结底源自于一本叫做《万历十五年》的历史学著作】这个罪名,这句话就是欲加之罪。《万历十五年》早几年最流行的时候,也不过是在小众的历史爱好者里是个谈资,毕竟这本书脱胎于博士级别的论文,而且写法又不是中国教科书的套路,读起来不那么通顺。真正带动国内的“明史热”的,是天涯的《明朝那些事儿》等等历史爱好者们的连载和后来的集结出版。这套书影响之大,只要看它带动了多少同类型的“通俗史书”就知道。

再比如【《万》书信誓旦旦地说天启皇帝是文盲 】这个罪名,这就更搞笑了,《万历十五年》讲的是万历朝的事情,跟天启朝没啥关系,万历皇帝朱翊钧自不用说,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当朝的名人也都有讲到,但什么时候【信誓旦旦地说天启皇帝是文盲】了?整本书谈到天启朝的段落只有一句话:“万历一朝的冲突,文臣占优势,与天启朝厂卫跋扈、提骑气焰冲天的情形恰为尖刻的对照。”朱由校(天启帝)本人的典故一句都没提,哪儿来的【是文盲】?

朱由校的影视形象(陈道明)

再退一步,就算《万历十五年》里有【文盲】之类的细节问题,又怎么谈得上是【这本书只会有对明朝不利的“细节错误”】?文盲就一定是不利吗?文盲只是代表识字水平,不代表见识水平,也不代表实践能力低下。六祖慧能本身就是文盲,“心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也要请人书写,但大家都公推他慧根最深,难道说慧能是个文盲就是侮辱了慧能或者佛门?就是对佛门不利?

最后一句,其实这里还有个类滑坡谬论:说天启帝朱由校是个文盲,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是不是文盲,要看是什么标准,并不是说他不认识字,而是说他相比其他的明代皇太子,没有完成东宫应有的正规进学的仪式和学业,而仅仅是由其父明光宗的伴读吴进忠私自给朱由校诵书习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朱由校没有正规的学历学位证书。要说朱由校不识字,谈不上;但要说朱由校没有学历学位所以算是个文盲,似乎也不算错。

批评史书可以,但起码也要搞清楚人家讲了什么,没讲什么,如果非要把人家根本就没讲过的内容拿过来扣帽子打棍子,这种稻草人靶子就贻笑大方了,徒增笑尔,何必通过抹黑一本小书来自我抹黑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