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LM
传说有这么个民谣:水旱蝗汤,河南四害。说的是1940年代的河南历史,有四大灾害:1938年国民党炸开花园口导致的水灾,1942年的蝗灾,1943年的旱灾,最后一个“汤”,有人说是汤恩伯,但其实也未必,河南有些地方的土话,管土匪叫老汤,而且这句话的原话很可能是“河南四殃,水旱蝗蹚”,用河南话念起来才更顺口。
不管怎么样,有些只会复制粘贴的粉红就把这四大灾殃都怪在国民党头上。水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炸开花园口,蝗灾和旱灾紧随其后,汤恩伯更是国民党的要将,所以全都是国民党的罪孽。这四大罪,要么是国民党不抗日,要么是国军军纪涣散只会骚扰老百姓,最后还被老百姓杀退5万人。
真是哭笑不得,跟着共产党的指挥棒骂街是最简单的,因为不需要过脑子,但凡过个脑子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国民党要炸开花园口?那就是为了抗日。是国军在1938年的时候兵员素质、军火装备、财力储备都全面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以土为兵”的焦土政策,阻止具有机动优势的日军沿着黄河向西向南进犯,威胁中原腹地。
事后耍耍嘴皮子是很容易的,放任何一个有点脑子的人在老蒋的位置,要怎么办?彼时的日军兵强马壮,盘踞东北华北,中国满目苍夷,共匪盘踞西北对抗中央,不听中央调令,各地武装自顾不暇,国际战线看起来遥遥无期,无可期待,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更何况国军的军事素质和身体素质本来就比日军差太多,堆人头都已经堆不过日本人了,还能怎么办?靠黄泛区迟滞日军进犯,以空间换时间,以拖待变,已经是当时的优选对策。
1938年花园口决堤造成的黄泛区
1938年6月1日,兰封会战结束,日军进占兰封与开封,郑州危急。如果日军继续前进,拿下郑州并沿平汉铁路南下,则日军只需7到12天就能拿下武汉。在此危急关头,经过国军高层讨论,决议炸开黄河大堤,制造黄泛区,以泥沼区迟滞华北日军的机械化兵团南下。
6月9日,花园口黄河决堤。虽然决堤,但因为当时是麦收时节的枯水期,并不是汛期(7月底、8月初才进入主汛期),所以水流速度非常缓慢,几天之后才淹没至小腿。且由于国府抢先开展宣传攻势,宣称是日军炸毁黄河大堤,并开展疏散撤离工作,所以直接死亡于决堤洪水的民众几乎没有。
3天后,6月12日,水势的缓慢上涨才被日军所察觉,中牟县的日军14师团发现黄河决口。这也证明了当时的黄河河水流量很小,流速很低。此次决堤在时机和效果上都达到了最佳:水速很低,对民众伤害最小,但是制造了足够的泛滥淤泥,有效地延缓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南下步伐。日军预期的进攻路线被打破。决堤之后,突入豫东地区的日军对奔涌而至的黄河水猝不及防,有的被洪水淹没,有的为伤病所累而被丢弃,还有一部分为中国军队所消灭,其他的只好停止追击,集结于黄泛区以东。
当然,焦土政策对中国民众肯定是有很大伤害的,这也是当下的中国共产党的的一面之词的洗脑宣传材料里刻意强调的:国民党炸开花园口,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伤害,百姓流离失所损失惨重,更别说还死亡了几十万人(有说38万,有说89万)。——这是中共典型的管杀不管埋的无耻宣传:日本侵华,大敌当前,不谈国府财政枯竭,不谈国军孱弱,不谈共匪骚扰地方,不谈百姓可能沦为俘虏,不谈日军可能重演南京大屠杀,不谈国际社会袖手旁观,单单只盯着国军不得不施行的焦土政策造成了几十万百姓的流离失所中的“流离失所”。
——国军为了抗日,壮士断腕,恁现在跳出来说风凉话:哎呀这手腕多漂亮啊,手腕断了多可惜啊多可惜啊,偏偏对人家不断腕就要送命不置一词,人家都要没命了你还在大谈手腕,既不捐钱也不送医,您要点脸行吗?
而且,1938年直接死于炸开花园口的其实仅有数千人,所谓的“死亡几十万人”是包括了后几年由于花园口决堤而带来的蝗灾、旱灾、风灾等等直接、间接死亡人数和失踪人数。甚至还可能包括了其间死于中日冲突的人口。相比黄河花园口决堤,之后的灾荒才是致命的。而国民政府虽然在这段时间不断赈灾,却因为处于战争状态而无法彻底根治各类祸患。
从事后报告来看,1938年6月的花园口决堤的确几乎没有淹死百姓,反而因为黄泛区的泥泞而延缓迟滞了华北日军机械化兵团南下会师的时间表,在战略上可谓是运用得当。当然,决堤后来为黄泛区人民造成了多年的麻烦,为此肯定造成很多百姓殉难,所谓“壮士断腕”,虽然已经算是沦陷区的灾难,但国民政府两害相权,决策之难,亦可谅解。
没法谅解的,就是一边嚷嚷国民党不抗日,一边又嚷嚷国民党为了抗日而炸了花园口。您倒是给句准话:到底要国民党怎么样?抗日还是不抗日?不要脸也就算了,现在连脑子都不要了。丢人现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