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6日星期三

中国中产优渥的生活体验中,一部分内涵是中国服务业劳动力价格偏低

这是对《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的讨论
另参考:《临沂大学讲师邢斌:我为什么要去跑外卖
=====


@阑夕:临沂大学文学院教授邢斌在一场讲座上分享了自己去年冬天送了好几个月外卖的经验,后来被转成文章「2022 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在好几个平台都刷屏了。

我今年计划推荐的 10 本好书,其中 1 本会是「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倒不是邢教授那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但视角是一样的,用白描的手法来记录宏伟时代里产业末梢的真实感受,不煽情,不矫饰,甚至有刻薄的幽默感。

邢教授做众包骑手,一个月送两千多单,这肯定不算走马观花,是真的把送外卖当成工作来干了的,当然了,包括他在内的很多慕名前来体验生活的人,最终都是有退路的,而他的体验对象,却没有结束 Cosplay 的机会。

所以才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义,记录这些过程,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而是替那些缺少表达资源的人,说出他们的苦难,引起系统的注意。

是的,系统这个概念,是现代工业社会最被诟病的地方,悲观的判断是,除非摆脱现代性,人类才能逃离系统,这又是另一种层面的昂贵代价。

2020 年「人物」杂志发过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热搜稿件,更早一些也有把国战类网游的付费机制比作系统的报道很出名,系统的意思是,你无法向上反馈,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一个可以沟通的人类,而是一整套规则,这套规则被视为最优解,它只认数据,不认个体,你不满可以走,不走就必须接受。

邢教授做的是灵活安排时间的众包,用他的话来说,是骑手分档里最差的那一档,所以分到的单子质量都比较差,这让他倍感困难,经常要跑偏远地区,平均下来每小时 3.5 单、10 块钱到手收入,餐食高峰期会稍微多一些。

如果只是劳苦,倒也不是值得抨击的事,主要还是面对配送大系统时的无力感,想多挣钱,就得用自己的风险去做代偿,比如为了节省时间去闯红灯,他没这么干,但很多骑手同行都这么干了,要说是外卖公司鼓励骑手闯红灯也不至于,就是感到很憋屈,为什么追求体面生活需要付出这样的拼命成本?

再就是和系统扯皮的过程里那叫一个有力没地方使,遇到罚款,上诉起来每一层级的态度都很友善,但同时也都不咋管用,因为接电话的人也没权限去纠正系统,甚至有客服最后加了邢教授微信,给他转了 15 块钱,说系统取消不了,我也只能个人补偿你。

如果邢教授能够找到一些「坏人」,可能他心里还会好受一些,但事实上,他并没有遇到故意刁难他的人,从他逐层上诉并在每一层都有受到专人处理这个流程来看,平台也为此支付了巨大的成本,甚至超过了他较劲的罚款金额,然而最后一切都是无用功,只是螺丝钉和螺丝钉之间的交流。

有趣的是,邢教授本能的以为既然大家都被压榨得很苦,那一定是外卖公司赚了大钱吧,结果一翻财报,发现外卖公司没有一年是盈利的,每年都在承受巨额亏损。

这就邪门了,问题出在哪呢?

接下来可能是邢教授这篇文章的最大硬伤了,他认为美团之所以亏,是因为钱都从成本端流走了,没有落到账面上,比如他去年行政开支 98 亿,邢教授觉得美团总部没有对得上 98 亿这个数字的行政人员,但其实根据美团 9 万 - 10 万的员工规模来看,平均每个员工年薪 10 万,这并不算离谱。

邢教授也觉得美团就是一个手机 App,一年下来竟然要 200 多亿研发开支,不可接受,这也是一个理解误区,要说清楚,需要普及的技术和商业知识太多。

至于邢教授认为大股东们可以在全世界购置豪宅游艇,这和账本上的亏损完全不一致,这个原理在于股东的收益来自公司价值也就是股票的上升,这是交易市场决定的,并不是说,这些股东拿了本该属于劳动者的收入。

不过,经济常识和技术常识的小问题,远不足以掩盖邢教授提出的人性常识这道光芒,那就是为什么商业公司的成功无法荫泽为他卖命的最底层劳动者,这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新的技术没有足够均匀的带来新的分配方案,这是令人失望的地方。

邢教授蹲在一家烧烤店门口等出餐时和旁边骑手的交谈很有代表性,他说现在什么活最苦,其他人七嘴八舌的说,送外卖苦,送快递也苦,搬家扛货苦,装修搬砖也苦,种地不苦,但种地不来钱啊,干建筑倒是钱多,大工一天可以开到三百,但一不留神就拿不到钱,到年底工头跑了,过个屁年。

最后大家发现,劳动的均值回归是最明显的,就像你去超市结账排队不会发现有比其他队伍都短的队伍存在,一个坑一个萝卜,上限都给你按死了,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从我们比较靠近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被赋予厚望拯救劳动强度或者说尊严的答案,可能也不会让人感到高兴,比如机器人产业的估值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劳动替代的市场机会,一旦成本降破奇点,现在的很多劳动力都会被解放,当然,这个解放指的是你的岗位没了,终于可以不被剥削了。

就像我知道一些投资机构还挺支持给工人涨工资的,因为涨了工资才会刺激管理者舍得在自动化工业升级方面投入资金,进而提高用工效率 ——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减少人数的同时,增加工作量。

是不是理解起来有点绕?绕就对了。

成功学会讲很多改变命运的道理,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思路就是一条,选择比努力重要,如果选定了送外卖这条路,什么大师都没法写出致富经。

问题在于,送外卖不能发财可以理解,这类职业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多一点的回报、更少一点的危险、更体面一点的环境、更不苦一点的感受,这是邢教授没想明白的,也是太多人想不明白的。

====

@寝取的史官: 如果有这么一个完全公益的外卖平台,不收商家费用,也不克扣骑手运费,只是一个公益性质的中介,骑手享受双休,跑单自己挣了钱按国家标准交五险。

这样一个平台下的骑手如果一个月想到手挣 8000 块,按他每天跑 40 单算,每单要多少运费?

图 1 如果骑手不给自己交公积金的话,他需要每单赚 13.07 元
图 2 如果按国家标准交 24% 公积金的话,他需要每单赚 16.51 元

图 3 如果这个骑手在上海,想在税前达到上海今年的平均工资 12183,并且按照上海法定标准缴纳 7% 的公积金、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姑且认为该骑手有孩子有老人还有房贷,能够抵扣 6000 个税。那么他需要每单赚 18.79 元



@夹尾狐: 如果这个价格真的愿意给,那就有很多很多人跑去做骑手,外卖总数不变

@Zodzod_张浩: 是的,单价增加 1 元,外卖骑手的供应量会增加 50%,但是订单单量会下降 20%,导致的结果是人均单量下降 70%,然后纳什均衡回去了…

@楚团长聊聊天: 中国中产优渥的生活体验中,一部分内涵是中国服务业劳动力价格偏低

====

@阑夕: 顺着昨天外卖骑手的话题继续来谈,我看到时间线上纯银还有史官都在计算配送费要多少才能合理的支撑骑手收入,本质上大家都心知肚明,看起来平台商家骑手都在扛压,最大的受益者其实就是我们这些下单用户,国内生活吃喝的便利性成本之所以低廉,就是因为系统在消费者利益导向的方案里选择了最有助于获得市场占有率的路径。

吃外卖,既是生活品质的下降,也是交易品质的上升,你可能觉得点外卖只不过是将就对付一顿,但在背后每天有几十万台服务器运算消耗拉满了,就为了实现整套履约机制,包括骑手奔命跑单,都是非常高昂的成本,但在抢占市场的需求下,形成了价格倾斜的坡度。

史官算得比较暴力,她直接把平台去掉了,假想了一个完全自行运转且无需成本的公益外卖平台,以上海为属地,然后骑手按照正常的雇员福利来送外卖,在订单不缺的情况下,差不多每单要拿将近 20 块钱左右,可以达到平均工资的水平。

这个数字可能还是比不过刑教授在那篇田野调查里对比的发达国家配送费用,但是很明显已经足以让点外卖这件事情变得让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了。

然后就有网友灵魂发问,说你觉得骑手收入低,那平时愿不愿意给骑手红包,补上这 20 块钱和配送费的差价,也有很多人不接受这样的堵嘴抬杠,认为劳动定价的矛盾无论如何不应该取决于消费者的慈悲与否,拿反人性的假设来满足人性的光辉,不合理。

我去看了一下我自己的外卖订单,去年很长一段时间我通宵作息,睡前想吃早餐,于是会点跑腿(不是外卖,我选的早餐店不做外卖生意),你们应该都知道,跑腿费比正常外卖配送费会贵很多,我每单的跑腿费是 53 块钱,其中基础服务费 14 块、距离(5.8 公里)加价 6 块钱、时段加价 6 块钱、调度费 25 块钱,这里面只有调度费是我自己可选的,我一般都选顶格金额,倒也不是因为体恤骑手,只是因为我困得不行,希望能获得最快的接单响应,早送到早吃完早睡觉。

我没问过这 53 块钱骑手能拿到其中多少,就有一次连着几天抢了我这单的骑手主动说这单子跑得轻松,比普通配送要好,可惜大多数订单都不是跑腿,另外也有些跑腿距离不合理,不会总是划算。

互联网公司推崇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商业模式,各条业务线的成本和收入相互交叉覆盖,很难确定单条业务线的结构,并以此形成定义这项业务该赚多少钱的标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款新药花了 10 亿研发成本最后成功上市,那么是不是只要制药公司赚 10 亿利润就回本了?真这么想,有一家药厂算一家,全都得倒闭。因为你不能只算成功的成本,如果平均失败 9 款药才能做成 1 款药,那么你的实际成本其实是 10 款药物的总成本。

外卖平台的成本计算也是如此,你可以说拿外卖赚的钱去养别的业务是浪费,但互联网公司的增长就是这么来的,这个行业决定了它必须不断试错以求创造新的曲线,如果 Netflix 一直老老实实的做租赁 DVD 的生意,它现在早成灰了。

甚至美团一开始都不是做外卖起家的,饿了么比美团早 5 年上线你们知道吗,在饿了么以上海高校为起点开始送外卖的时候,美团还在卖团购券,做中国的 Groupon,打千团大战,然后才是美团发现外卖好像比团购高频太多了,于是拿团购赚的钱去养外卖,几年下来反超饿了么成了今天的第一。

如果去搜搜进场打工相关的新闻,会看到非常多的制造业老板在抱怨招不到人,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都不进厂,哪怕生产线的理论收入比送外卖要高。

为什么?大家又不傻,哪双鞋合脚自己是最明白的,就算这个合脚,是一个相对体验而不是绝对体验。

总体来看,骑手的收入会随着消费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起上涨,但基本还是会吻合供求关系,得看是跑外卖的人多,还是点外卖的人多。

美团这些外卖平台可以继续优化分配方法,不要凡事以效率为先,多考虑骑手个体的福祉,我知道平台们最近几年也都在这方面做了不少事,但还不够,永远不够,必须把它当成 KPI 来做,这不是道德绑架,是企业不可挣脱的社会价值。

至于骑手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多赚钱,我觉得任何建议都是带有空想或者爹味的,说到底,与其死磕为什么送外卖不能过上好日子,比如正视这是一个过渡工种的现实,送外卖是为了维持温饱,让人可以先生存下来,然后去精进自己在更高价值赛道所需的技能,尽早的跳出去,在其他行业收获体面生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