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星期六
消失的基金经理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金融圈似乎掀起了基金经理的 “消失潮”,有的是卸任,如 “医药女神” 葛兰;有的是离职,如 “芯片一哥” 蔡嵩松;还有的从公募消失,转做私募……Wind 数据也显示,在 197 家相关公司中,这一年里有超过 350 位基金经理离任,人数为过去五年同期最多。
现在,对于那些身处风暴中心的基金从业者来说,“不管是谁离职,都不意外了”。而曾经,基金经理一度是金光闪闪的职业,外界流传着他们的造富神话。但这群离钱最近的人,却不约而同地都选择蛰伏或消失。而一同消失的,还有万千基民们的信任和金钱。
如今,所有人都在期盼春天。
文/王潇
编辑/易方兴
运营/橙子消失之人
隔壁基金公司的一位姐姐怀孕了,宣布时已经六个月了。
听到这个消息,在香港做公募基金(面向所有投资者,申购金额不限)的戴婷很意外。她原以为这位四十多岁的姐姐会选择丁克,因为对方 “能力强,管的盘子很大”,而生育 “对事业影响很大”—— 这在圈里也是共识。但就在 2023 年年初,公司前脚刚公布完年终奖,姐姐后脚就宣布自己已经怀孕。
戴婷听说,对方拿完奖金后,直接休了半年的产假,“好像不是很 care 自己的盘,也不 care 还能不能回来”。
这位姐姐的 “消失”,并非孤例。在戴婷身边,还有很多人选择用调岗的方式 “消失”。有一次,领导把戴婷叫到办公室,“最近有几个盘要空出来,你看有兴趣么?” 戴婷看了眼领导推过来的几个盘,都曾是身边同事们负责的项目,但他们都决定从基金经理岗位抽身,退到中后台负责数据、合同处理之类的工作。
更普遍的 “消失” 方式,则是人员优化。
戴婷在金融圈的同学中,2023 年有 60% 都离职了。有一次,她和同为基金经理的朋友一起吃饭,朋友接到 HR 电话,那头问 “什么时候来办理离职”,朋友这才知道,他所在的整支基金都没了。团队里基金经理加上研究员、秘书等一共四十多人,全都得离职,打来电话的 HR 抱怨,“还要顺带把自己的离职也办了”。
在大众的心中,基金经理离职的消息冲进视野可能是从行业 “顶流” 的变动开始的。2023 年 9 月,中欧医疗的葛兰因 “公司安排”,卸任两只基金,引发基民热议。
事实上,从年初开始,就已经有明星基金经理传出职业变动的消息,先是代号为 “科技大猎手” 的信达澳亚基金经理冯明远接连卸任 6 支基金,手里只剩 4 支。随后,诺安基金经理蔡嵩松在 9 月 29 号,卸任完全部产品,官方发出公告,蔡嵩松离职。
2023 年,离任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Wind 数据显示,截至 12 月 27 日,包括券商资管、基金公司在内的 197 家公司中,2023 年已有 357 位基金经理离任。尽管相比于基金经理总人数,这只是一小部分,但对比往年,这离任人数已是过去五年同期最多。
根据面包财经,相较去年十一月末,2023 年兴银基金、长盛基金等 12 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数量同比缩水,整体以中小型基金公司为主。融通基金仅上半年就有接连 5 名基金经理离职。
不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面向少数投资客户,投资金额不少于 100 万)的情况也不乐观。李昱琦是上海配邦私募的合伙人,2023 年十月,他到上海调研,拜访其他基金机构。有一家顶级机构已经开始大批优化了,还有一家私募公司的合伙人,也 “赚不到钱,打算跳槽去国企”。
光是 2023 年注销关停的私募就高达 2344 家,其中,有些是不符合行业规定强制注销的,但更多的是经营不善,破产的。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 12 月 27 日有 9755 只股票策略私募产品更新业绩,其中近一年亏损的产品占比高达 57.42%。公司都关了,“基金经理肯定也没了”。
在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行业里,前台的基金经理的 “消失”,会导致中后台的从业者也被迫 “消失”。
入行将近九年的张俊是一名基金产品经理。2023 年 3 月,领导突然把他叫去办公室,宣布他 “被优化”,张俊瞬间愣在原地,“从来没想过会被优化”。从张俊入行多年的观察来看:金融行业很要面子。因此,很少听说哪家机构直接优化,“一般是调岗逼员工自己走”。
张俊去年年底才跳槽到这家外企,之前经验丰富,谈的薪资也比较高。可优化时,领导却说他 “能力不行”,张俊最初以为真的是自己问题,可半个月后和同事一打听才知道,领导根本没招新人,部门减员。
“这个岗位直接关闭了。” 张俊说。而原本他负责的工作,被掰成几瓣平摊到了其他同事的头上,“天天加班”。
风起之时
在闪光的时代里,无数踩中风口的基金经理一跃而起,编织出金灿灿的辉煌战绩。
早在 2014 年,戴婷还念高中时,就受到了 “传奇故事” 的鼓舞 —— 学校的一个师姐工作两年,就在老家南京市区买了套房,另一位老师的同学年薪百万,而他们都来自同一个专业 —— 金融。
从那时起,“学习金融 = 财务自由” 的等式就在戴婷的心里种下,高考结束后,北大、清华的招生办都去她家送过橄榄枝,最终,她到香港念了本科。
进入大学后,她换了一种卷的方式。每周,戴婷强迫自己要认识 3 位金融从业者,向他们请教职业经验,最基础的方式是认识同校的学长、学姐,此外,她还会在领英上挨个加好友、聊天。
2021 年以前,金融圈的造富故事从没在戴婷耳边中断过,今天某个基金经理学长一波神操作,年终奖一下分了几千万,明天某个校友的创业公司上市了,财务自由。
那是一个明星基金经理们起飞的时代。
也是在 2021 年以前,不论是 A 股的上证指数还是港股的恒生指数,在走势图上看,都是波动上走的,上证指数最高一天的涨幅将近 11%。
那时,踩中一个个行业风口,再配合社交媒体的加持,“成为明星基金经理是很能够想象的一件事”。2020 年,白酒板块的迅猛涨势,带火了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他凭借重仓白酒一跃成为明星基金经理,手下掌管的易方达蓝筹精选甚至曾一天上涨 5.05%。基民称他为 “白酒战神”,甚至有人给他在微博上设立了全球粉丝后援会,开通了微博超话。
这两年也是顶流基金经理葛兰起飞的时期。2020 年时,葛兰管理的规模最大的基金 —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规模还不到 60 亿,但到了 2021 年,这支基金就暴增了 6 倍,规模超过 400 亿,她管理的总规模像滚雪球一样滚到了 1103.39 亿元。葛兰在基民和媒体中的代号也因此成了 “医药女神”。
葛兰偏爱 CXO 赛道。CXO 是指医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外包服务。过去几年,CXO 是医药行业里增长最快的细分行业。因为国家对创新药的鼓励,以及全球医药巨头研发环节向中国转移,赛道内出现了不少翻倍的牛股。到了 2020 年,新冠疫苗研发更是使得 CXO 需求大幅增长,这一板块直接起飞。那时,生物医药行业几乎 “每 3.75 天就有一家企业上市”。
对于一些 “非职业选手” 来说,那两年也出现了机会,大刚投资合伙人姚忠震从 2016 年起就想转行做私募基金经理,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券商(证券公司)工作,负责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
没有行业资源的他只能一边经营微博账号,积累粉丝,一边 “随便找点兼职养家糊口”。他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炒股观点,偶尔会有几个大 V 转发,粉丝数也开始上涨,等到 2020 年,有段时间每次发微博都 “一呼百应”,几乎所有财经领域的大 V 都转发过他的观点。
有合伙人抛来橄榄枝。2020 年末,姚忠震终于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支基金,他微博的粉丝量也冲破了 50 万。很多粉丝陆续找到他投资,到了 2021 年,姚忠震手里管的规模就达到了五千万。
那时,他看好的板块之一是储能。新能源圈流行提 “3060” 战略,这是国家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而要实现它,国家规划了庞大的新能源发展布局,而储能技术就是解决新能源不稳定性的关键一步。
姚忠震拿了很多储能股,2021 年 4 月到 7 月仅三个月的时间,就给投资者们分红了 17 个点(相当于 17%)的收益。
张骏也记得那个辉煌年代,他每天的工作是不停地发布产品,为牛市做准备。爆款基金至少也要 “百亿起步”,2020 年时 “有好几支甚至能募到一千亿”,一个产品上线,“随便卖都能卖掉”。
但成为一名基金经理很难,因为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张俊的很多同学,为了做基金经理,从研究员到助理,再到基金经理,必须每一步都不走错,成为基金经理 “就已经超越 90% 多的人了,得很卷才行”。
姚忠震还写了一本名为《投资之韧 —— 让规律绽放价值》的书,里面专门讲了他创业之前屡屡遭到拒绝的经历,“哪怕是从最基层做起,承诺试岗不过不要钱,都没人要”。
但那时,优秀的人才们还是挤破头,想进入到这个流淌着奶与蜜的行业里。
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有着一份无比光鲜的履历。据 Wind 数据统计,管理规模近 27 万亿元的 3460 位基金经理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数占比高达 96%。券商中国记者从公开的基金经理简介中梳理发现,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学历背景的基金经理人数均过百位。
在高学历的加持下,基民也因此而迷信明星基金经理。35 岁的赵莹跟投了葛兰一年多,就是看中了她的医学博士身份,葛兰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后又去美国攻读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医学专业的对医疗这一块肯定要更了解”。
而张俊认准的则是富国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张峰。那个时候,他很坚定自己的选择,不管怎么调仓,都会跟投,“他们肯定能力比我强”。
寒潮之始
原想着 “大展宏图”,但情况开始不对,暖风中,似乎出现了一丝寒意。
2021 年下半年,在戴婷的努力下,本科毕业后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升职成了基金经理。但升职后公司的氛围就开始变得压抑,负责主投内地的同事脸上仿佛永远都覆着一层愁云,“总是唉声叹气”。
每天起来,戴婷第一件事就是看股市走势,可不管是 A 股还是港股,都好像 “刹不住车一样,一路向下”。A 股下坡路还能稍缓一些,港股以前很多外资在投,在外资卖出后,从 2021 年 3 月的将近三万点,跌到了 2022 年 10 月份的一万七千点。
那时戴婷他们采用的打法是 “游击战”,首要目的是躲避有不确定性的城市。每天她都要紧盯每个城市的确诊人数,再推测这个城市会不会出现变化,然后再研究这个城市有哪些大型工厂,会影响到哪些产业,要是苗头不对,就赶紧减持。
每天戴婷都是一看新闻,赶紧跟老板汇报,然后 “分析一波,投一波,撤一波,最后再叹息一波”,循环往复。到了后来,“游击战” 的打法也不好用了,只能硬等解封。
那个时候,基民们也无法幸免。赵莹发现,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中欧医疗就开始亏钱,“好像一直在下跌”,自己买中欧医疗赚的钱已经全都跌没了。受医药集采等内外部环境影响,医药板块下跌明显。Wind 数据显示,中欧医疗健康前十大重仓股票在 2021 年下半年均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其中前五大持仓股的跌幅超过 30%。
那段时间,不少基民是通过代销平台 “支付宝金选” 的推荐,购买了葛兰管理的基金,当持有的基金大亏后,基民不光对葛兰不满,还开始投诉支付宝。后来,支付宝基金的 “周销量榜单” 中,葛兰的基金直接消失了。
赵莹也开始回撤,“以后不跟葛兰了”。截至 2022 年 2 月,中欧医疗健康 A 相对前期高点回撤幅度超过 40%。在她心里,葛兰从她 “看不懂的操作” 开始,就一步步走下神坛了。比如,2020 年末,葛兰发布了一支名为 “中欧阿尔法” 的基金,这支基金与她以往关注的医药老本行不同,重仓白酒,加码了贵州茅台、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等品牌,但那时 “白酒已经炒得很热了”。
而从这几支股票的走势图来看,也不乐观。从 2020 年末开始,白酒就一路下跌,葛兰 “买在了最高处”。
“不限购” 也是赵莹看不懂的操作之一。当基金规模增长过快、过大时,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很多基金经理都会选择限购。1 月 28 日,张坤所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限购额度就从原来的 10 万元降到了 5 千元。但葛兰却 “没有限购”。
在这个行业里,公募基金经理的薪资,并不与业绩挂钩,而是与管理规模挂钩,基金公司收取基民 1.5% 的管理费,“盘子越大,管理费越多”。作为明星基金经理,由于 “他们自己就能带钱过来”,所以拿到的分成也会更多些。
这也是许多基民觉得心里不痛快的地方 —— 基金亏了,但基金经理还能赚管理费。
就连媒体人胡锡进最近也吐槽,他买的基金 “跌得很惨”。在 12 月 21 日举行的新浪财经 2023 年会暨第 16 届金麒麟论坛上,他说:“(我那三支基金的)经理的收入应该跟着我一起往下降…… 他们应该和我们同甘苦、共患难。”
但在明星基金经理之外,普通基金经理的分成就要少得多。比如戴婷,她把自己的状态形容为 “大锅饭”,基民投钱是看他们公司的名气,管理费的大头由公司拿走,“单从工资看还没有香港的服务员多”。
对普通基金经理来说,在工资之外,奖金是很重要的,但这也跟业绩挂钩。如果公司赚的钱少了,年终能分的奖金也少了,所以大家都期盼牛市。去年时,就有很多公募基金经理奔私(转作私募基金),以谋求更高的收益。
李昱琦就记得,2022 年时,有一个资源很好的公募基金经理转来了私募,那时虽然行情不好,但对很多公募基金经理来说,在低点奔私 “或许是个转机”。因为,私募基金经理可以收取 20% 的业绩提成,只要迎来牛市,就会赚得更多。
但期待中的牛市并没有出现。李昱琦记得,很多人慕名而来,给投了不少钱,那位基金经理没等来牛市,也没跑过大盘,亏了后,“大家都不怎么找他了”。
某种意义上,那位基金经理也是 “被动消失” 了。
苦盼之春
大家也有努力振奋过。
戴婷记得,2022 年年底,公司的氛围又重新振奋起来,所有人都在雀跃等待政策放开后经济的迅速回暖,同事们 “脸都要笑烂了”。基民也非常有信心,都往她的盘子里扔钱,她管理的总规模 30 多亿,每天都会有将近 10 个点的钱涌入,那时戴婷每天都是疯狂 “买、买、买”。
看到什么都觉得要大涨:这么久没旅游了,该旅游了吧,“重仓个航空”,酒店顺带也来一波;“车也旧了该换车了吧”,再来一波电动车;“没结婚的该结婚了,要买房了吧”,再来一波房地产。
那时的市场很热,东西很贵。即便有些股票价格已经被推得很高了,有的已经涨到了 10%,但戴婷不敢不跟,“万一再涨到 20% 呢”。那时他们的分析是:即便过阵子等市场冷静下来,价格会有所下降,但 “逐渐恢复的经济活动也会撑住”。
结果刚涨了两个月,2 月份开始港股走势就一路向下,从那以后,戴婷已经不记得跌过多少次了,只记得隔段时间就要发自内心地感慨一次,“它怎么还能跌”。
记得 2023 年 7 月,她有一回一边开会,一边盯着刚出来的行业情况,一串数字蹦出来,戴婷心里一咯噔,“完了,要垮”。
隔壁主投内地的组,同事们的反应要更强烈,反复感叹 “数字这样要怎么办”。
那之后,戴婷就眼看着,基金经理的 “消失潮” 涌来了。再到后来,消失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对很多基金经理来说,无论是 “主动消失” 还是 “被动消失”,都不是长久之计,许多人还是得重新开始找工作。
消失容易复出难。戴婷被优化的朋友,最开始以为三个月内一定能找到工作,可找了大半年,才找到新机会。而被优化的基金产品经理张俊,一直找到现在都还没找到,在 2022 年时,他当时投了八家机构,能有四家回复;结果到了 2023 年,几乎所有的机构都投遍了,全都石沉大海。他跑去跟猎头打听:要么没有招人计划,要么想找个年轻点的,“不用开那么多工资”。
而随着基金经理的 “消失”,一同消失的还有人们的金钱和信心。
如今,张俊已经开始有些放弃了,他觉得,“不如自己投资赚点钱”。过去,他迷信明星基金经理,已经亏了二十多万,现在他觉得,“能力再强的基金经理都打不过大趋势”。上周开始,他每天 996 在家学习投资理财,“好好研究研究”,自己做。
基民赵莹也决定,放弃跟投基金经理。如今,她基金里只留了 6、7 万,“很少打开看”,开始转入场内操作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
还有更多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出 “亏惨了” 的感叹 —— 有人迟迟不打开软件看,“反正都是亏,看也没用”,偶尔打开一次,直接 “亏了 35%”;有人工作多年,舍不得买八万块的包包,可 “基金亏了八万”;还有人在 2021 年高点时买了葛兰的中欧医疗,一直亏到现在,刚亏 5% 时觉得能回本,亏到 20% 时 “肉疼不能卖”,到了现在,直接亏到将近 60% 了。
但这股 “消失潮” 也并非全是负面。也有不少基金经理选择坚守,并且找到了一些机会。
在这个行情里,基金经理李昱琦反倒是一直都在赚钱,他主要做量化私募,借助计算机帮他筛选出合适的股票。2021 年底,他就把基金产品里增加了 CTA(商品交易顾问)策略,这种策略是通过波动率获利,也就是说,A 股不管是涨还是跌,只要波动得剧烈,就能盈利。
为此,李昱琦让步了整个股票策略板块,他们整个公司的投研部门的精力,很少用在选股方面,几乎都放在了 CTA 策略的分析上。
去年年末,他在重庆的鹅岭二厂文创园开了家民宿,但接手后发现,根本没有客流,有段时间物业鼓励他们出去摆地摊,他们摆摊卖冰粉、凉虾,“五块钱一碗都没人买”。如今,民宿已经亏了一百多万。这家民宿成了李昱琦判断经济走势的风向标,“什么时候民宿赚钱了,什么时候经济就好了”。
而私募基金经理姚忠震,则是一直坚持自己选股,他 2023 年依然赚到了一点钱,但确实赚的颇为艰难。他走的是稳健的风格,每次选股前,都会先把蓝海行业挑一遍,再着重分析行业里的龙头股和成长股,仔细对比历年的估值,然后精挑细选出一个 “低估值” 的投资组合。在真正买入前,还要扪心自问:如果买了以后股市就关门三年不开了,我还敢不敢选。只有得到肯定答案后才会坚定买入,因此,他几乎不换股。
为了不亏太惨,他还要求自己,从不满仓买入,每次操作都留一小部分钱,跌了就随时补仓。在这套保护机制的加持下,他在 2023 年将近 70% 的时间里,艰难跑赢了大盘。
在这个年头,作为私募基金经理,他觉得压力也更大,因为投资者很焦虑。隔段时间,就有投资者发来长篇小作文分析如今的行业情况,质问他的操作。比如,2023 年有位投资者,恰好在分红后投进来,投进来后一直没分红,最近三个月里,对方发来了两次几百字的小作文,一开始还礼貌询问,后面变成最后通牒,“一年为期,不分红的话就回撤”。
同处一个行业,公募基金这边,情况也有相似之处。戴婷的朋友前阵子打电话来抱怨:新找的公司可能也要优化了,入职后每天都是回撤,已经关掉两支基金了。原本,走势上涨,更多资金涌入,投的机会和选择更多,规模也扩的越大,不断涌入的基金形成飞轮。如今这个飞轮好像反了过来,走势下跌,大家套得更深,一旦上涨,立马大批人赎回,“不敢把钱放在基金里了”。
戴婷最初接到同事的盘时,一看都是 “烂盘子”,内心其实并不愿意,里面有些是房地产的高息债券,“感觉根本还不上”。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曾经管理的基金业绩都会写进她的职业履历里,但这些烂盘的业绩很难好看。
但戴婷不敢拒绝,不管好盘烂盘,手上的规模大了,“公司就不会轻易把自己优化掉”。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上个月,戴婷去做美甲,美甲师骂了半个小时她们的基金,然后话头一转,问起戴婷的工作,她不敢说自己是基金经理,迟疑了一会,回答说:
“坐办公室的。”
(除李昱琦、姚忠震外,受访者均为化名)
来源:界面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