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7日星期四

残酷的一课


@蹴鞠之必要
今天课上请来了一位老师,组织我们进行“难民模拟”。还挺受震动的。
这位老师的家庭是红色高棉时期从柬埔寨逃往泰国,后来被安置到美国的难民家庭。他出生在泰国的难民营。这个“难民模拟”里面的情境主要就是出自他的家人在逃难路上的真实经历。
我们班上大约二十个人,被分成三组,每组是一个“家庭”,每个组员要自己选择一个角色,每个“家庭”里都要有老人、爸爸妈妈、婴儿和稍大一点的孩子。
首先,在逃难前要决定带什么东西。在一个清单中每个家庭只能选择带六样东西。清单里的东西包括一袋大米、水(每加仑算一样物品)、铺盖卷、身上穿的以外的衣服、煮饭的锅、刀、牛(可以驼人或者东西,但全村,也就是全班,只有一头)等等。这个问题只有两分钟的时间决定。在课堂上当然不可能真的模拟现实中逃难的巨大压力、生死一线,只能靠时间限制略微模拟。
接着要决定哪些人离开,哪些人留下。这个问题也只有两分钟讨论。每个组都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有一组决定所有人一起逃难,另外两组决定大人带着孩子逃难,老人留下。
接下来逃难路上遇到的情境都只有一分钟的时间做决定。第一个场景是,在逃难路上听到枪炮声,所有人都四散躲避,混乱中有一个孩子丢了。现在你们决定:
A. 所有人一起留下找丢掉的孩子。可能会被逃难的大部队落下,然后迷路。
B. 不去找孩子。
C. 一个人去找孩子,剩下的人跟着大部队继续向前。这一分别就可能永远不会再见了。
三个组都选了C。其中一组,老师说,非常幸运,大人找到了孩子,并成功和家人汇合。
第二组,妈妈找到孩子,发现他已经死了。老师问这位“妈妈”,你回到了家人身边,和他们说什么?这位女生挣扎了好半天,最后终于说出:“他死了。”
第三组也是妈妈去找孩子。老师问“爸爸”,为什么让妈妈去。“爸爸”(也是个女生)说,因为爸爸更强壮,要留下来保护剩下的人。老师问,你已经抛弃了自己的父母,现在还要抛弃自己的妻子吗?你忍心让孩子没有妈妈吗?这个家庭没有再见到过妈妈和丢掉的孩子。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最小的孩子开始问:“妈妈在哪儿?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这时你要怎么回答孩子?“爸爸”说,妈妈和(丢掉的那个)哥哥/姐姐在一起。也许他们真的在一起,也许他们已经在天堂相聚,但至少在到达安全的地方之前,一定不能让孩子失去希望。
这位老师的家人真的在逃难路上丢过一个孩子,当时是70年代,80年代在难民营时才得知丢掉的那个孩子还活着,90年代才再一次见面。
第三个情境是,逃难路上要随时躲避越南军/队抓捕。婴儿会哭闹,会让所有同行的人陷入险境。你们决定:
A. 继续所有人一起,即使这样会让所有人陷入危险。
B. 一个人带着婴儿,剩下的人一起。
C. 把婴儿抛弃。
这时一个组还剩下大人、老人和孩子,决定让一名老人带着婴儿,剩下的人一起。另外两组都只剩下一个大人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其中一组决定剩下的三个人无论如何要在一起,无论什么命运都一起面对。另一组认为,两个孩子必须至少有一个活下来,决定把婴儿抛弃。
老师说,逃难路上通常是几个家庭结伴行动。有时,即使一个家庭不想抛弃婴儿,也可能会被同行的其他家庭逼迫抛弃。
这后面还有三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你被从泰国的难民营安置到了美国,有一天你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有个陌生人问你,Are you happy in America? 你会怎么回答?
经历过这些事情,一个人真的还有可能快乐吗?但是我说,我会说I am happy,因为我不想向一个陌生人讲述我经历的种种恐怖,而且,如果我说我不快乐,也许陌生人还会说,我们帮助了你们,你们怎么如此不知感恩,你既然如此不开心,为什么不go back to where you came from?
在写这篇微博的过程中,我还意识到一件事。我有意没有提到自己在哪一组,因为我不想有人评论说:“你(们组)怎么能这么选?”确实,极短的讨论时间甚至不够组里每个人轮流发表意见的,做出的决定不一定是最明智的。实际上这些选择里没有任何一个选项是“好”的。但我的选择的后果最多只是有人认为我选的不对,而现实中,做出这些决定的人可能要面对自己的家人离散或死亡的后果,而孩子长大后知道了父母当年做出的决定,还有可能因此恨他们。

==网友评论==

@mojimoji的金金匀:看文字的时候可以想的是最优的策略。但一旦把孩子代入自己现实中的孩子,脑海里只能想着,无论如何我得跟他在一起。

@程小姬3代目:非常残酷的一课。同学们没有人提问是谁造成了这种残忍的局面吗?[委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