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星期三

饮鸩止渴——论政府公信力是如何逐步丧失的

文/令霸贤

如果你只能吃苹果,你无论如何也论证不出苹果是美味的。当社会上的舆论只能有一种声音时,无论如何都不能论证出这种声音代表真理。

长久以来,中国的传统媒体控制在政府手中,整齐划一地为政府充当喉舌,制造舆论攻势。然而,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无法证明这种整齐划一的舆论口径代表着真理。

大多数民众平时也许不会刻意去怀疑这种舆论口径的正确性,但是当喉舌宣传的与他们看到的不相符合时,任何人都会对这种“唯一的声音”产生怀疑。在很多重大事件中,内地的媒体要么沉默,要么一致引用通稿,避重就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成为常态,民众怎会不对舆论控制者产生深深怀疑?最大的官媒CCTV在民众的口中已沦为CCAV,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可见一斑。政府控制媒体是其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民众对媒体控制者总是存有戒备之心。当年,美国政府决定设立美国之音(VOA)的时候,美国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口诛笔伐,游行示威接连不断。当时,一个示威者在街头高声怒喊“这是在用纳税人的钱洗纳税人的脑!”。直至美国政府承诺美国之音不在美国国内广播,事件方才平息。

网络普及以后,信息(包括政府不希望被公众看到的信息)快速传播,个人的声音也能造成巨大的舆论效应,舆论的强大力量也显示了出来。很多事件在这种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出现了改变,如华南虎事件和“绿坝”事件。

然而,面对浩浩荡荡的舆论大潮,政府采取了强堵的手段。对内施压,于是,各大论坛社区,敏感词数不胜数,最忙的人肯定是管理员,每天要无数次删帖封号。每一次不和谐事件都会伴随着一次大规模的删贴封号,例如2008年瓮安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天涯社区一天删除了上百万帖子。对外封锁,构筑起世界上最大的防火墙,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网站皆遭封杀。
   
然而,这是在饮鸩止渴。原因很简单,当民众发现自己想获取的信息得不到、想说的话说不出时,他们会信谁?信谁很难说,谣言也有可能,但肯定不是政府。对舆论的围堵也许在短时间内也许有一定的成效,但政府的公信力却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对政府公信力最致命的打击是来自网络评论员制度。已经无法考证这种做法最先产生自哪里,也无法考证是哪个掌管宣传的官员一时聪明过头把这种见不得光的手段当作政绩大肆宣扬,只知道当各地网评员培训的照片被传到网上时,中国内地的网络顷刻间掀起一场海啸。

这场海啸首先冲垮的是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信任。在此之前,支持政府的网民与批评政府的网民之间的争论在网民的心理上是平等的,是两种观点之间平等的冲突。但是,当网评员制度被曝光后,网民就把这种争论当成了批评政府者与政府的争论,是无权者与强权者之间不平等的冲突。更重要的是,网民无法分辨哪些人是网评员,站在政府立场说话的人都被当成了网评员,成为众矢之的,被群起而攻,一时间“五毛”帽子横飞。不能说网民的这种行为是理智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网评员制度在网民之间造成的信任危机。

造成信任危机的始作俑者自然也无法在这场网络海啸中全身而退。从此,想为政府说话(哪怕是公道话)的网民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而慎言,支持政府的言论因被怀疑是“拿钱发帖”而说服力大减。政府的公信力更是在这场网络海啸中被冲得支离破碎。为了制造舆论而产生的网络评论员制度却给政府公信力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不能不说是饮鸩止渴、弄巧成拙的经典案例。

结语:
恢复公信力应该靠开放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提高政府执政的效率和透明度等手段。想要通过操纵舆论的手段来挽回公信力的丧失,那只能是新的一轮饮鸩止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