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星期五
三国气度: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
文/张佳玮
读史有什么用呢?
清人王嵩儒《掌故零拾・卷一》:“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 似乎清朝开国诸位,真喜欢读《三国演义》。读多了三国,甚至还能援引为例。雍正登基后,把两位帮他大忙的重臣年羹尧和隆科多都做掉。隆科多的罪名之一:“以圣祖升遐,隆科多未在上前,妄言身藏匕首以防不测;又自拟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 隆科多居然敢自比白帝城受托孤的诸葛亮,哼!这不,典故就用上了。
袁绍年少时,和曹操论说志向。那时他二位自不知道多年后要彼此角逐天下,说话仿佛如今学生在校园宿舍卧谈吹牛,百无禁忌。袁绍说他要占据河北执地利,南向争天下;曹操说他要任用天下智谋之士,无所不可。《傅子》补充道,曹操还多说一句:“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商汤、周武王这种圣贤,也不是一片土地出来的嘛;如果太依赖地利险固,就无法随心所欲地变化了。曹操读史多的优势,这时就显出来了:后来的历史演进,也果然如他所言。
说到史书上的曹操,绕不开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小说中,最铺张华丽的戏份,就是赤壁。一百二十回小说,描述了近百年的事。赤壁一战,从第四十四回一直打到第五十回,独占七回。若将前哨战和后续一并算进去,则从第三十四回刘备马跃檀溪,到第五十七回周瑜逝世卧龙吊丧,足足二十四回 —— 全书五分之一的篇幅。
且说,多少风流人物,在 208 年秋天到冬天这四个月间,经历了跌宕起伏?刘备携民渡江,赵云长坂突围,张飞横断长坂桥独退曹兵;诸葛亮渡江定盟,周瑜说服孙权,孙权挥剑斩案决意对抗曹操;群英会周瑜戏蒋干,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献苦肉计,阚泽过江说曹操,庞统献连环,曹操横槊赋诗吟出《短歌行》;诸葛亮借东风,终于周瑜火烧赤壁成功,曹操奔走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 每一个细节,都是绝妙的故事,耳熟能详。
这里有些故事是虚构的,比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献连环、华容道,显然是罗贯中试图为卧龙凤雏和关云长加点戏。有些人是被丑化的,比如历史上蒋干说周瑜是赤壁之战后的事了,且蒋干从头到尾没跌份儿,保持着风度,也没有偷回假书信,坑害自家的蔡瑁张允。
但的确不妨说,大多数人都在这个激荡的舞台上,表现出了真实的一面。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但他出使劝孙权那段,是三国中举足轻重的时刻。此前的隆中对时,刘备有大略但缺想法,诸葛亮跟他提了:先取荆州,再取西川。就在刘备当阳败北时,诸葛亮主动请求去和孙权结盟,共击曹操。此后诸葛亮渡江与孙权谈判,大夸刘备手下还有两万以上的人力,要求孙权与刘备 “协规同力”。
之后就是赤壁一战成功。如果诸葛亮不在,刘备会怎样?依刘备一贯的做派,即便与孙权联手,他也很可能直接依附了孙权,成为孙权的客将 —— 一如此前,他依附刘表、袁绍、曹操一样。而诸葛亮一直在给刘备争取自己的一方独立领土,事实上,也争取到了。
诸葛亮说孙权那段,深通孙权的心理,用了激将法。这其实很冒险。此前十年,曹操在他四十三岁到五十三岁之间,平定整个北方,纵横无敌。等曹操南下取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江对面的孙权比诸葛亮还小两岁。曹操自己已经看惯了不争气的小一辈:他平北方,袁绍几个儿子内讧;他平荆州,是刘表的儿子刘琮请降。所以曹操给孙权的书信,老气横秋,不无恫吓之意:我奉诏讨伐,刘琮已经投降;如今带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然而没能吓到刘备与孙权。
刘备这年四十七岁,已经老了,但坚韧不拔,以弱克强。与此同时,诸葛亮二十八岁,周瑜三十四岁,孙权二十六岁:一群年轻人血气之勇,就此对抗了五十三岁泰山压顶的曹操。我们如今知道结局,不觉得做这决定有多难;但当时孙权无法预知未来,全凭一腔豪气,要与曹操大战。我们也知道,赤壁战后两年,周瑜三十六岁,英年早逝。由此才显出赤壁那一战的火焰,恰如周瑜的人生,流星般璀璨明亮。
逝者如斯,历史对败者很容易一笔带过。设若赤壁赢的是曹操,则后世史书上,刘备不过是个四十七岁终于被灭掉的普通军阀,孙权是个二十六岁举国被端的少年诸侯,周瑜是个三十四岁不自量力的狂傲将军,诸葛亮是个二十八岁刚脱离躬耕生活一年多的地方谋士。
在赤壁这宏大的背景下,本来都是小人物的他们改变了历史,并由此成了大人物。赤壁之后十三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赤壁之后二十一年,孙权称帝。于是赤壁之战,成了他们帝王生涯的注脚与前因。
大多数时候,我们普通人无法左右历史潮流;所以回头重看赤壁,看这宏大历史节点上每一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如何让整个历史转向,会让人心生感慨。坚韧、勇敢、智慧与年轻的血性,对抗铺天盖地、经验丰富的老辣强者。星星之火,可以将长江点燃,让历史的风向,划向另一边。再小的个体,都可以改变历史。
这就是赤壁。
这也是三国的魅力。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