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2日星期四

体育强国?中国只是个“小少女体育大国”

文/ELM

【一】

中国代表团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夺得了40枚金牌,但在最近进行的足球世界杯预选赛十八强中,首战以0:7输给日本,次站在主场以1:2输给沙特,而且是终场绝杀,没有挺到最后。更加黑色幽默的是:3个球其实都是沙特踢进去的。——没错,其中有一个乌龙球。

中国国足的表现,完完全全就是个亚洲二流弱旅(毕竟本来也是被新加坡“保送”进去的),相比中国在巴黎奥运会上的耀眼战绩:夺得了40枚金牌、27枚银牌和24枚铜牌(按项目计),仅次于美国,真是有天壤之别。

所以,中国到底是不是一个体育强国呢?如果是,那么无法解释中国国家足球队屡战屡败,输过的球队却越来越多的情况;如果不是,那么中国在奥运会赛场上披荆斩棘摘金夺银又怎么解释?有的网友一口咬定:中国是个体育强国,只不过在少数几个项目(如三大球)上略微弱一点而已。

这种靠“金牌多说明我是体育强国”的阿Q式自我催眠令人莞尔。这里不谈什么禁药、裁判不公、阴谋论之类,就光明正大地说,上面的两个问题其实就一个答案:

中国只是个应试型的“小少女”体育大国,远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国足的水平才是中国体育的真正水平,而奥运金牌只不过是中国“奥运争光计划”的体育水平遮羞布罢了。好比你考试成绩很好,可能只是因为你刷题、做的模拟考很多,但并不代表你的实际能力很强。而你的实际工作业绩很差,就确确实实代表了你的实际能力是真的很差。

【二】

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1979年,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1984年在恢复合法席位后首次参加洛杉矶(夏季)奥运会。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那以后对自己的成绩有了幻觉。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中国代表团的滑铁卢,也称“兵败汉城”。在家门口的汉城仅仅取得了5枚金牌的成绩,排名甚至大大低于韩国。

领导们“痛定思痛”,在经过几年的酝酿之后,于1995年推出了至今还在左右中国体育发展格局的《奥运争光计划》

这个计划要达成什么目标呢?简单说,就是后来争议越来越大的“金牌战略”“唯金牌论”:

除了前两项属于制度性、比较务虚的“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和“基础实力目标”,最具有考核功能的就是《奥运争光计划》的“实力表现目标”(也就是后来为人诟病的“金牌战略”的具体表述)(截图如上):

【1996年26届奥运会团体名次力争保持第二集团领先地位。在26个项目中,力争有20个大项80-90个小项取得奥运会参赛资格或进入前8名,18个大项80个以上小项具有争夺奖牌的实力。
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团体名次保持第二集团领先地位,缩小与第一集团的差距。有20-23个大项100个左右的小项取得奥运会参赛资格或进入前8名,20个大项80个以上小项具有争夺奖牌的实力。
1998年18届冬季奥运会力争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奖牌总数超过历届。速滑、短道速滑、女子花样滑冰具有夺取奖牌实力。雪上项目达到世界中上水平。
在夏季亚运会上保持领先地位,冬季亚运会实现保3争2的目标。
在其他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上,表现实力,名列前茅。】

再简单说,从1995年国家体委(后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的战略目标就是奥运金牌,所有的体育方面的改革都是围绕着奥运金牌来的,这就是所谓的“金牌战略”,一切都可以为奥运金牌让路。NBA可以专门设置让路赛程,乒超可以取消,谷爱凌可以双重国籍,不符合条件的洋人也可以归化,……,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保障奥运”的前提下完全合法化。

中国的体育,至今还被笼罩在“金牌战略”的计划经济下,市场化改革遥不可及。

【三】

既然奥运金牌战略是我国的既定国策,要义就是在奥运会上夺取尽可能多的金牌,而体育产业又是资源投入的比拼,不是光喊喊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那么,体育总局领导们的选择自然就很清楚了:

——小巧难女少。

五个字基本能概括中国奥运会的所有成绩点:

:国外不怎么流行的小球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
:技巧性突出的项目,如跳水,体操;
:难度突出,训练非常艰苦,周期长,如举重;
:女子项目,国外相对投入较少;
:单人项目,或者参与人数少的项目。

为什么中国奥运成绩点是“小巧难女少”,因为这些项目在国际上商业化程度低、参与人数少、容易损害运动员健康、很难形成职业运动员、观众少,一句话,职业化程度低,那么自然中国的举国体制就有优势。

这是个很简单的算术题:每年体育经费是固定的,但是越是需要集体协作的项目,占用的体育资源就会越多。因为从教练、场馆、器材、后勤、青训体系等等,集体项目相对于“小巧难女少”的个人项目来说,消耗的经费都会呈现几何级数的上升。更糟糕的是,集体项目的不确定性还更大,任何一个队员掉了链子可能都会造成全队训练了四年完全白费。既然如此,大手笔投入集体项目当然是不合算的。同样的资源,当然要分配到更加容易在奥运会上夺牌的项目。

也从这个逻辑就很容易发现:但凡是国外商业化成熟的竞技项目,或者是比赛逻辑改变了的项目,中国的成绩就会大幅下滑。这问题出现在根源,不是哪个教练或者哪个队员能挽回的颓势。

所谓商业化,例如“铿锵玫瑰”黄金一代中国女足,拿到世界杯亚军,这已经是最后的荣光。因为当时的国际女足还不够职业化。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国际女足逐渐职业化,中国女足就显得衰落得很厉害,偶尔拿一次亚洲杯也只能说是超常发挥。郎平靠着国际先进理念,跟领导讨价还价换来“不干涉”承诺,悬崖求生,带队拿到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也是个人和团队的巅峰时刻了。她退下了,中国女排稍微回到原来的计划经济老路上,就不行了。

所谓的比赛逻辑改变,就好比本次巴黎奥运会,女子体操有明显的男子化倾向,难度大幅上升,力量优势盖过技巧优势,所以一贯强调“巧”的中国女子体操也就“没落”了。又比如举重。由于兴奋剂问题,巴黎奥运会大幅减少了举重分项的比赛,也使得中国的“难”优势无法发挥。

没了难,没了巧,中国只能发挥自己“小少女”的举国体制优势,而结论也就在于此:“小少女”战略固然能保证奥运金牌数,但却肯定是无法发展篮足排三大球的,因为资源的投入产出比严重不对等。所以中国有傲人的奥运金牌数,但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的战绩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是在机制上就已经决定了的。但凡别国将一项运动彻底推向市场,从普及推广入手,扎根于社区学校,建立起产业文化之后,中国的落伍只是时间问题。2014年,徐朝阳就在《从奥运金牌战略想到中国男足》里哀叹过。没想到,过了10年,他期望的男足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还大幅倒退了。

【四】

其他国家有中国这样的奥运金牌战略吗?抱歉,还真的没有。苏联和东德主要靠的是兴奋剂,人种本来也接近,没有那么需要在边边角角上计较。

还有另一个数据,非常直观地证明:中国的奥运成绩的性别比例严重偏离了均衡比例,只可能是强力人工干预的结果。


奥运会的项目设置是明显偏向男性的,女子项目设得晚,而且数量也更少。所以,参加奥运会的代表团,如果男女性别相仿的话,正常而言,应该是得奖的男性比女性略多或持平。——但是,中国是唯一一个女性比男性夺牌多得多的国家,而且偏差如此之大,已经超出了统计误差,所以只可能是强力的人工干预和刻意栽培的结果。

“小少女”式应试型体育战略不是什么大错,但肯定不是商业化体育,不是职业化体育,也就无法承担体育产业的重任,更谈不上什么全民体育。——而后者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的核心所在。所以,只要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还在执行《奥运争光计划》的金牌战略,中国就永远只是一个“小少女”体育国,远不是什么体育强国。

当接二连三爆出苟局长们贪腐新闻的时候,中国就已经离体育强国越来越远了。体育经费都被苟局长们吃喝玩乐了,还能留下多少给老百姓增强体质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