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星期日

孙悟空的最初形象


@作死大闲者

孙悟空的最初形象,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白衣秀士、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从取经诗话这部作品到猴行者这个人物本身,都是相当纯粹的佛教文化——八万四千为佛经常用数字,猕猴为佛教文学常用动物,铜头铁额这一词汇虽是起源于蚩尤所持有的不死铁身,在后世却几乎主要被用于禅宗的禅语。

这个时期他身上少有的属于中国本土的元素,是贯穿了后世历代所有版本的“偷桃”母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武故事》、《博物志》、《汉武帝内传》等文献记载,求仙问道的汉武帝迎来了仙道女神西王母的降临,她将可得长生的仙桃赠予武帝,又点破了在一旁偷窥的东方朔曾经常来偷自己仙桃的事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将“偷窃王母仙桃”这个情节平移到了猴行者的身上,还在描写仙桃的外观时参考了唐朝人记载的从大食国(阿拉伯)传来的人头花的形象(后来到了百回本,这部分要素被单独抽离出来,形成了人参果的雏形)。

宋元的诗话之后,是元朝的杂剧《西游记》,猴行者在这部作品获得了“孙悟空”这个正式的名字,吸收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宋朝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的齐天大圣申阳公,宋元时流传于泗州民间的水母无支祁。

强抢主人公陈巡检妻子的申阳公演变自《补江总白猿传》中的白猿,追根溯源是脱胎于魏晋时期流行的“猿猴好色会奸淫妇女”的观念,杂剧中孙悟空强抢金鼎国公主为妻又调戏铁扇公主就是源自于此,其称号“齐天大圣”,来自“与天地齐休,日月同长”的描写,故事中列出了一份家谱,从大到小是齐天大圣申阳公自己、通天大圣、弥天大圣、泗洲圣母。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受《失妻记》与另一部作品《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影响,改编出了二郎神捉拿齐天大圣的剧情,为后来的百回本所继承,其中列出的家谱大同小异,从大到小是通天大圣、齐天大圣自己、耍耍三郎、龟山水母、铁色猕猴。杂剧《西游记》综合二者的特点,却又将通天大圣改编为孙悟空的称号,家谱为齐天大圣、通天大圣自己、耍耍三郎、骊山老母、巫枝祇圣母。后来的百回本又重新改用了齐天大圣为称号,用“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与天地山川齐寿”、“寿与天齐”、“与天齐寿”等描述点明了对早期内核的完全继承。

水母无支祁可以说是孙悟空的演变问题的中心人物,虽然它其实并不是孙悟空的最初原型,只不过是演变过程中部分元素的提供者这样的原型之一的地位。无支祁的起源是唐朝的牛李党争,其故事记载于由李党的领头人李德裕口述、由其跟随者韦绚记录的作品《戎幕闲谈》,故事中无支祁被人用五十头牛拽着它身上的锁链拖出水面,又拽着牛群没入水中消失不见,这用到了从蜀地石牛衍生的两种故事——秦惠王的“石牛便金”与李冰的“双神牛斗”、“石犀镇水”——融合成的“水中金牛”母题,总结一下就是排泄出金银等贵金属、或者身上有着金银锁链的神牛没入水中再也不见的剧情,李德裕采用这个以牛为关键核心的典故,很显然就是在映射他的政敌——牛僧孺,无支祁会引发水灾,很大可能来自于他以治水不力为借口对牛僧孺的数次攻击,与《戎幕闲谈》算是关于无支祁唯二早期记载的《国史补》,其作者李肇也正是李德裕的友人,两部作品分别伪托《岳渎经》与《山海经》之名(岳渎、山海,说直白点,前者其实就是模仿后者而凭空捏造的书名),将李德裕的恶政隐包装成了看起来是自古流传的古老故事。《戎幕闲谈》将无支祁的降伏者设定为了上古时期治理了洪水的圣王禹,其将无支祁锁在了龟山之下,而在唐朝灭亡、宋朝建立之后,这个原本的恶政隐在泗州当地演变成了真正的民间传说,比起实际上与泗州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大禹,人们选择了更为熟悉的人物——泗州大圣僧伽为故事的主角,这位名为僧伽的高僧有着求雨救灾、降伏导致旱灾的懒龙、开辟罗汉井、劝退水淹开封的白衣龙神等与水密切相关的事迹,在其圆寂之地修建的僧伽塔,就被人们视为具有平息风波、驱除蛟龙水怪的神力。具体来讲,大概是在南宋,罗泌的《路史》、朱熹的《楚辞辩证》等文献就开始记载无支祁是被僧伽而非大禹所镇压。似乎是因为被称为水母,无支祁在元明作品中呈现为恋爱脑的女性形象,前边三份家谱中的泗洲圣母、龟山水母、巫枝祇圣母指的都是她,当然这不是重点就不详细展开了。僧伽被视为观音的化身(一些场合具体为十一面观音),其事迹又靠着这层关系被反哺给了观音本身,他将无支祁镇压在龟山之下,有着名为木叉与慧岸的两个弟子,在杂剧《西游记》中就体现为性别是男性的观音带着弟子木叉登场,将孙悟空镇压在花果山下,后来到了百回本《西游记》,这段剧情就变成了如来将孙悟空镇压在五指山下,而僧伽的另一个弟子慧岸,则是变成了观音的弟子木叉的法号惠岸,木叉又演变成木吒,成为了李天王的次子、哪吒的二哥。
杂剧《西游记》除了上边列举的两个要素,还出现了两个对孙悟空至关重要的、创新性的引入与改进,那就是他的武器金箍棒与金刚不坏之身的雏形。

杂剧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是与戒刀搭配使用的铁棒,也就是金箍棒的前身,这种戒刀与铁棒的组合对于当时需要战斗的僧侣来讲是一种制式武器,《西厢记》也有类似的描写,据我好多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解析,宋朝时真实存在过的用法,是将戒刀的柄部绑在棍棒的顶端,就可以当长刀使用。

诗话的猴行者的前缀铜头铁额,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兵主蚩尤,他最开始是用来强调轩辕黄帝所象征的正统、中央的神性而诞生的反派角色,与四方之帝一样通过自身的失败来体现黄帝(正统)的正确与不可动摇性,他是会掀起动乱与兵灾而引来圣王降下惩戒之人,发动战争、引起动乱又需要武器,他故而又被附会为最初以金属发明或改进兵器的人,最终被齐地奉为八神之兵主,又被刘邦作为战争胜利之神受到崇拜,其锻冶金属的神性在汉朝的纬谶之书《龙鱼河图》体现为吞吃沙砾石子、打造兵器的行为,以及铜头铁额的钢铁之身。佛教传入之后,产自印度的狮子形象也就随之进入中国,铜头铁额被用来形容狮子,这个词从此被佛教吸收,在宋朝变成了禅宗中流行的隐喻——这也是它唯一最主要的用法。诞生自佛教文化的取经诗话将其作为猴行者的前缀,而在杂剧中,这个词又复苏了其原本的钢之不死身的含义,孙悟空通过偷取、服用了太上老君的金丹,以道教炼丹的“九转”之法获得了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鍮石“皮炎”、摆锡“几把”的金属身躯——其中的铜、铁、鍮石、摆锡,其实都是炼丹所需要的素材,本质上就是将肉体转变成了人形的金丹。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吃掉太上老君的五壶九转金丹,自己用三昧火煅成了金钢之躯,又被老君为了将丹药重新炼出来而投入八卦炉中锻炼,却反而进一步获得了“火眼金睛,铜头铁臂”、“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的力量——虽然书中火眼金睛实际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孙悟空用来自夸、在部分旁白中发挥效果的神通法力,另一种是在部分剧情中发挥负面效果的眼疾,这种设定上的冲突是由于不同作者写的内容被整编进一部作品才产生的。从杂剧开始,西游故事引入了道教炼丹理论作为作品的内核,百回本《西游记》与从早期的故事分离出去、以二郎神为主角自成一系的《二郎宝卷》都用到了大量的丹道术语。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之后,《西游记》也随大势所趋,逐渐从杂剧转变为小说的体裁,我们现在熟悉的百回本诞生于十六世纪末,位于明朝的后期,是当时的某位不知名创作者(我并不认同作者是吴承恩的说法)统合了从宋诗话、元杂剧到明小说的几乎历代所有版本的产物,在其面世之前的明朝前中期,存在数个不同作者、不同版本的《西游记》,极少数流传至今的,就是《朴通事谚解》中收录的《西游记平话》片段,其中的故事已经非常接近百回本,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它正是百回本所直接采用的版本,书中主要介绍的是车迟国斗法这一节的剧情,其中注释的部分又插入了孙悟空自号齐天大圣又大闹天宫、被降伏镇压在花果山下、出来后扶助唐僧取经、最终证果了大力王菩萨的前情提要,而百回本中师徒四人进入车迟国后,被道士折磨做苦力的僧侣口中喊着的号子,则正是“大力王菩萨”——这个果位的来源可能是佛教的大力明王,这位明王出自于宋朝时由高僧法护翻译的《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其手持金刚棒,身穿虎皮,被许多人认为就是手持金箍棒、身穿虎皮裙的孙悟空的原型之一。

哈奴曼影响到孙悟空,也就是在明朝前中期的这个阶段,有学者在其论著中证明,早期《西游记》的其中一个版本诞生于福建的泉州,而也就是在泉州,存在着鲁迅与胡适那个时代未曾为他们所知的证据。

反对哈奴曼影响孙悟空的论证逻辑,通常来讲最先说的就是哈奴曼缺乏传入中国的渠道,缺少被作者认知到的途径——首先,佛教与印度教并不说你死我活的关系就不会抄对方的东西,反而就是在撕逼中不断抄对方来完成自己的进化,像是南传《大藏经》中就有着《摩诃婆罗多》中作为主角一方的般度五子与黑天的故事,而三国时期传入中国内地的《六度集经》中,就有着《罗摩衍那》的简略版本,此外,围绕着中国整个西部的少数民族,从北到南,蒙古族、藏族、傣族等,都有着古代就传入的,自己语言版本的《罗摩衍那》,不提那些口传版本的传抄本,敦煌石窟就出土了写于公元7~8世纪、以于阗文和藏文写成的两份《罗摩衍那》,说古代中国没有这部史诗传入,本就是一个不成立的伪命题。值得一提的是,藏族在古代对自身的起源神话通常描述为猕猴与罗刹女生下的猴子猴孙就是他们的祖先,这一神话最早见于《柱间史》,其被认为是松赞干布的遗训秘笈,由自印度而来的高僧阿底峡发现于大昭寺宝瓶大柱附近,因此得名,而其中与罗刹女生下藏民祖先的,是观音菩萨的弟子,猕猴禅师哈黎曼达——很显然就是哈奴曼,他为了躲避十首罗刹王与罗波那之间为了争夺仙女而发起的战争(是的,罗波那被拆成了两个人),听从师父的建议前往藏地修行,被罗刹女胁迫而不得已地与她交合生子。

当然,上边这段说的其实也不重要,只是用来反驳某些人“佛教不可能传播印度教的人物”的可笑逻辑。重要的是,就如前文所述,一个早期版本的《西游记》在明朝前中期诞生于泉州,而也就是在元末明初的这段时间,印度教直接有人走海陆来泉州传教了。

当年印度教是如何在泉州登陆、扎根、传播,具体情形已经不得而知,就像唐朝时来华的景教一样,只留下了文物证明它们曾经来过、存在过。泉州如今现存的建筑残骸以及数百块印度教题材的石刻,证明了当时不仅有印度教传播过来,还在当地繁荣一时。

确定了可靠的传播途径,然后要做的就是通过对比来确定双方是否有关——对比是唯一且通用的研究手段,哪怕是那些你们记忆中习以为常的原型与衍生关系(比如李冰与二郎神)也是要通过相似元素的多寡来判断是否有关的——甚至考古学上推断一种文明、一种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归根结底也是对比双方的相似性来进行,不可能要求是你挖出个东西上边明明白白写着XX是参考了YY才产生的这样证据才算有效,曾经有很多反对哈奴曼有影响孙悟空的人就要求必须是“西游记作者自己写了他是参考了什么东西”才算是有效证据——这就属于是硬抬杠了,揪着差异性证明二者无关也是抬杠,不然去看看无支祁和孙悟空那能差多远吧。

将《罗摩衍那》与《西游记》的朱紫国一节的剧情都拆分成一个个情节,再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双方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1.王后被怪物掠走——悉多被罗波那抓走,赛太岁抓走金圣皇后。
2.怪物因特殊原因不能强行侵犯王后——罗波那被那罗俱毗罗(也就是哪吒的原型)诅咒如果强暴妇女会爆头而死,金圣皇后穿了无法靠近的毒刺仙衣。
3.一只猴子被国王派遣救回王后——哈奴曼受到罗摩的委托救回悉多,孙悟空受到朱紫国王的委托救回金圣皇后。
4.猴子得到国王的信物——罗摩给予哈奴曼一枚戒指,朱紫国王给予孙悟空一双黄金宝串。
5.猴子潜入怪物巢穴——哈奴曼潜入楞伽岛,孙悟空潜入獬豸洞。
6.猴子找到王后亮出信物取得信任——哈奴曼拿出戒指,孙悟空拿出宝串。
7.猴子行踪暴露放了一把火——哈奴曼的尾巴被点火之后挣脱束缚点燃了楞伽城,孙悟空使用紫金铃放出烟火。
8.暗中保护王后的老神仙登场,表示王后之所以没被强行侵犯全靠自己暗中保护——梵天,紫阳真人。

除了朱紫国的这段故事以外,哈奴曼对孙悟空最深刻的影响,就是让他获得了长长的尾巴——在过去的历代所有版本,诗话、杂剧、傀儡戏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中,孙悟空都毋庸置疑是一只猕猴——短尾巴的猕猴,没有那根变化成庙宇时能够当做旗杆般竖立起来的长尾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