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星期四

北大毕业,老无所依

文/皮球研究所

这几天有个北大毕业的86岁奶奶的采访视频火了。


算算她应该是1938年左右出生,新中国成立后上的北大化学系,毕业后,在学校搞了两年科研,后面分配到北京化工厂。
北京化工厂是58年成立的,她入职的时候,应该成立也不久,正是干事创业的阶段,有很多的名校生。
入职以后她一心铺在工作上,有着那时候名校生特有的荣誉感:
这一个圈里头,净是我的师兄师姐,所以我要进了这个单位的话,又来一个北大的,你要是做不出成绩的话,从这个圈子里头就看不起你。

她工作上应该是取得了不少成绩,完成了困难的课题,也得过奖,是优秀科技工作者。

没有结婚,没有孩子。
她说:
一心一意的就投身于你的工作,哪有功夫考虑结婚生孩子去——没出息!我跟你说,凡是工作上兢兢业业的,都是老光棍。

推测她应该是九十年代退休的,我不知道她有没有返聘,但这么一看,退休后真的是还有漫长的时光。

有退休金,但没有房子,住在妹妹那边——但最近因为妹夫失能,妹妹要照顾丈夫,轰她走。
视频的最后,她颇有些愤懑的说:


在这里我不准备评论她个人的婚姻和生育选择。
这些个人选择都是自由的。
但有些话还是不吐不快。

先谈谈历史进程。
这个奶奶,当年是天之骄女,现在也有退休金,但养老却面临“无路可走”的局面。
为什么?
因为没有在合适的时候,把社会的红利吃到嘴里。
在她工作的年代,执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房子和婚姻绑定,你得结婚后,才有资格申请分房,使用权归你,产权还是单位的。
接着在房改的大潮中,这个产权可以以(现在看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被分房的人,房子就变成商品房了,可以上市流通。一旦手上有当年分的好地段的房子,那么亲戚的子侄是会很愿意给老人养老的——毕竟有套房子可以继承。
但是,如果你错过了这个历史进程,情况就会有点尴尬。
很多单位也会让你住原本居住的房子,并不会强行赶人,但毕竟你没有产权,所以养老可能真的得靠自己了。
然后呢,自己的级别应该也没有做的很高,没有得到组织的照顾,给单身的她分房子。
所以,当年结婚还说不上是个人选择,实际上是吃到社会红利的必由之路。
从另一个角度说,她当年的单位不错,工作这么些年,是不是能攒下一些钱?
恐怕够呛。
第一,90年代退休后有一阵子是大通胀,会侵蚀家庭的财富。而新世纪以来的这二十多年,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猛涨,带动生活成本上升。当年即便有些积累,恐怕也算不上什么了。
典型的例子就是九十年代初“万元户”还是个人物,现在资产没有A8都不好意思来网上讨论了。
第二,她一门心思铺在技术工作上,恐怕也没有意识去研究投资,研究财富的保值增值。

再谈谈奴隶道德。
这位奶奶说:
我这人就是一个傻埋头干的人。
曾经,如她一般的名校生是非常非常好的社会工具人,因为很多名校生有两个特点:

一是,埋头傻干。
内心对于技术对于知识有种执念,觉得有机会发光发热就是好事,上面交给的任务,不会去评估意义和价值,上来就冲,呕心沥血的干,埋头赶路,却不太看路。想着奉献,却没想到自己会被辜负。
二是,精英主义。
觉得自己只有做到极致,才会有那么一丢丢的配得感。典型如这位奶奶的言论:
你要是做不出成绩的话,从这个圈子里头就看不起你。

对自己有要求,就是最好的工具人,因为甚至不用付出更多东西去统战你,你自己就会自带干粮的把工作尽可能做好。

你要脸,你好面。
这两个特点,使得很多名校生非常好拿捏,甚至不用哄着干活,不用画大饼说你努力了以后能得到啥——他们就是人形自走工具,领导不需要付出任何实际价值和情绪价值,甚至就说两句质疑他能力的话,就能让他为了证明自己而夙兴夜寐,就能让他们燃烧青春,奉献一生。
视频评论区里边,很多人说,这样为国家奉献了青春的人,国家要负责养老。
怎么说呢,你的意愿是好的,但政策毕竟是政策,政策不会去适应你,相反政策是需要大家去学习解读和适应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位奶奶境况不佳,不能归因于她个人,毕竟在她的生命中,遇到了太多的社会变化和政策转折,老了以后没办法那么快速的适应环境,实属正常。
但我们的脑袋里,是不是还有着诸多不适应社会现实的“奴隶道德”呢?
请诸公三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